APP下载

台湾地区传统盐业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操作与问题

2023-06-21谢贵文

盐业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盐工北门盐场

谢贵文

摘  要:2002年台湾地区全面关闭盐场,天日晒盐走入历史,传统制盐产业开始朝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文章以七股盐场、北门盐场的开发及鲲鯓王平安盐祭活动为例,探讨此转型的操作策略、成效与问题。研究发现将旧有的盐田、工厂与宿舍改造为集游乐、体验及教学于一体的空间,并举办结合盐业文化与民间信仰的节庆活动,能为传统盐业带来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过度重视观光目的易造成盐田景观的改变,相关活动亦无法如实体现盐工的劳动记忆与信仰情感。此外,对于各盐业景点间相互模仿缺乏创意与特色;观光客局限于固定的空间与时间内,无法向外延伸,使产业效益难以扩大等问题,须从文化、创意、产业三方面加以检讨改进,才能使传统盐业成功转型及永续发展。

关键词:台湾盐业;文化创意产业;七股盐场;北门盐场;鲲鯓王平安盐祭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23)01-0072-9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创意为核心要素的新兴产业,涵盖工艺、文化资产应用及展演设施、产品设计、创意生活产业等类别。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观光有密切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文化观光定义为“一种与文化环境,包括景观、视觉及表演艺术,与其他特殊地区生活形态、价值传统、事件活动等有关,具有创造与文化交流过程的旅游活动”,包括遗产观光、宗教观光、节庆观光等类型①。这些都成为台湾地区传统盐业转型发展的操作策略与主要方向。

学术界对台湾地区盐业的研究历来多集中在传统盐业的历史、政策、技术及个别盐田的变迁等方面,对于近20年来传统盐业的转型发展则少有讨论,以致难以掌握其现况问题与未来出路。本文将通过七股盐场、北门盐场的开发和鲲鯓王平安盐祭活动这三个投入最多资源的案例,探讨台湾地区传统盐业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操作策略、成效及问题,期能找出其未来发展的原则与方向。

一、近现代台湾地区盐业发展概况

台湾在17世纪前采用“入滨式”制盐,即直接由海岸取盐水,煎熬成盐。明郑时期咨议参军陈永华提出“修筑坵埕,泼海水为卤,暴晒作盐”② 的改良计划,为“天日制盐法”迈入产业化经营之滥觞。清代将制盐纳入官有体制内,并在现今台南、高雄、嘉义一带开设多个盐场,皆属进步的晒卤式盐田;另云林、新竹则有五条港、油车港等盐田,为较简陋的淋卤式盐田。为了掠夺台湾资源,日本在殖民台湾时公布盐田规则,加紧盐田开发,实施专卖制度,盐田面积及产量达最高峰;另成立台湾制盐株式会社,生产精盐,并收管私人及小规模的瓦盘盐田;台南七股一带的土盘盐田则大规模生产工业用盐。抗战胜利后,台湾成立制盐总厂开发海埔地为盐滩,七股盐场因此成为本地最大者。20世纪70年代台湾采用机械化制盐设备与技术,以提升盐产量及降低成本。因其他地区盐价相对低廉,本地传统盐业渐走下坡路。1995年制盐总厂民营化,改为台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逐渐走向生物科技开发。2002年台湾地区全面关闭盐场,天日晒盐走入历史,仅存以室内电析法制盐的苗栗通霄精盐厂尚在运作①。

台盐公司在结束经营传统盐业后,除积极朝电子业及生物科技业发展,也进行了一系列盐业文化资产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保存传统盐业的历史、文物与技术。2003年,台南北门井仔脚与旧埕两块盐田得到复晒。当地每年与南鲲鯓代天府合办“鲲鯓王平安盐祭”,推动在地的盐业文化观光产业发展。台盐公司则将七股盐山转型为旅游景点,除可爬盐山眺望盐田风光外,还有许多游乐设施可体验,并能品尝特别调制的咸棒冰。盐山旁还建有保存盐业历史文化的台湾盐博物馆及由“十栋寮”盐工住宅群改造的台湾盐乐活村。此外,台南南寮盐田、嘉义布袋洲南盐场、金门西门盐场亦改造为文化观光盐田。这些都显示台湾地区传统盐业在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二、台湾地区传统盐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一)七股盐场

七股盐场位在将军溪以南,涵盖台南市七股区与将军区的沿海地带②,总面积约20平方千米,为台湾最大的盐场。此一区域为倒风内海所陆化,被称为“盐分地带”,具有晒盐的优越条件,清代即有两处小型盐场。日占时期,日本大肆掠夺台湾资源,台湾制盐株式会社与南日本盐业株式会社在此开辟大型盐场,分别称为台区(西区)与南盐区。台湾光复后,青鲲鯓外的海埔地又开辟约8.5平方千米的一、二区七股盐田,七股盐场由此跃居全台最大盐田。

2002年5月,台盐公司在七股机械化盐滩进行最后一次采收,天日晒盐就此走入历史。同年7月,台南县政府在此举行“再会吧!咱的盐田”活动,以“谢天、谢地”的祭拜仪式,感谢这片土地晒盐养民,也表达对辛劳盐工的感恩之意。虽然七股盐场内的盐田已经停产,但早年的盐村如青鲲鯓村、西寮村、顶山村、中寮村、台区盐埕村及专门运盐的马沙沟港码头依然存在,也保留有盐警碉堡、七股机车库等建筑。而由七股盐山、台湾盐博物馆、台湾盐乐活村所组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让该盐场仍保有生机与活力。

两座壮观的盐山为七股盐场最醒目的地标。其中一座原为盐堆置场,堆储量约6万吨,高约7米,因受潮凝结而形成坚硬外壳,可防止下雨而溶解流失,游客在此登高望远,饱览盐场风光;另一座来自澳大利亚,为台盐公司在当地投资的盐场所生产回销,供粉碎原料之用,因无游客踩踏,仍维持雪白质地。20世纪90年代,在台盐公司的强力宣传下,七股盐山成为热门的观光景点,曾经有一年游客量破百万的纪录,盐山周边陆续增添了许多游乐设施,如用盐砖建造的雪屋、不沉之海、海水碰碰船、嘟嘟小火车、盐田水车、风车、简易式的体验结晶池等,可让游客在此玩乐一整天。此外,还有用低钠盐调制出来的各种口味冰棒,深受游客喜爱,曾缔造年销售一百万支的纪录。摊贩区则有盐焗虾、盐焗蛋、盐焗虱目鱼等小吃,可供游客享用盐味美食。

台湾盐博物馆为台湾地区首座也是唯一以盐业为主题的博物馆,其建筑由两座白色金字塔形建筑构成,与七股盐山遥遥相对。馆内一楼以“盐田剧场”的形式,如实呈现早年盐田形制及盐工劳动的场景;二楼则以“咸咸的台湾”为主题,以盐工晒盐、运盐小火车、盐村诊疗所、老照片等文物陈展,辅助以老盐工的口述历史录音的音像手法,呈现台湾盐业的发展历程;四楼则展示世界各地的盐岩、盐丘、盐湖等,并建有世界遗产波兰盐矿的模拟洞穴及古代川盐开采的模型。博物馆出口处则设有卖场,贩卖生日彩盐、沐浴盐等文创商品,游客还可在此享用盐工茶、咸奶糖、金箔海盐奶盖、盐工蛋等创意美食。由于该馆为整个七股盐场唯一有冷气的公共空间,夏秋季节吸引许多游客来此避烈日酷暑,同时带来参觀的人气。

台湾盐乐活村位于盐博物馆的正后方,原为盐工聚落“十栋寮”。该地住民是日本殖民时期被南盐株式会社强征来此开辟盐田,并定居于此的。因最初仅有10间以简陋木板搭建的工寮而得名,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建为六排水泥砖造平房,但“十栋寮”之名仍沿用至今。2006年台南县政府整修闲置房舍作为盐村生活文化展示馆及七彩盐罐、盐手工皂、防蚊液等DIY活动工作坊,发展系列文化创意商品及具有盐村风味的盐渍物,并辟建5万平方米土盘与瓦盘综合复晒区,吸引游客在参观博物馆后,到此进行户外教学及晒盐体验。

整体来看,七股盐场最具人气与商机的是盐山,却也是最不具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景点。海水碰碰船、嘟嘟小火车都是游乐区常见的设施,缺乏创意;雪屋、不沉之海则模仿国外景观,亦非本地的文化元素。游客虽可登上盐山拍美照,却不知脚下所踩的盐从何而来;虽可品尝特有的咸棒冰,却无法体会盐工辛苦的滋味。就文化观光而言,这里是观光的景点,却缺乏文化的内涵,且其观光的效益仅局限于盐山园区内,无法涵盖外围承载盐工生活记忆的盐村,对乡村振兴并无帮助。

台湾盐博物馆在筹备之初,曾进行相关文物与文献的搜集及口述历史访谈、老照片征集、摄影比赛等工作,故此博物馆展示内容专业且丰富。较可惜的是策展方式仍偏向传统,以静态的图文及文物展示为主,并无太多的创意设计与亮点。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内涵①,AR(扩增实境)、VR(虚拟现实)、MR(混合实境)成为现代博物馆策展的重要技术,但该馆却甚少运用,以致难以激发游客看展的兴趣。虽然仍有不少游客入馆,但有冷气的室内空间、卖场的商品与美食,显然比展览内容更具吸引力。

台湾盐乐活村原是最能保存及再现盐业文化的景点,但由于执行团队从观光角度来进行规划营造,因此出现不少问题。例如为增加“十栋寮”的美感与展示空间,在其入口处向外加盖透明的玻璃棚,导致在艳阳照射下,室内温度居高不下,也让游客望之却步;又如盐田复晒区原是机械化盐滩的一部分,但为增加怀旧感,改以手工方式及瓦盘盐田进行复晒,而改变其原有的地景样貌。由于操作人员并非早年第一线盐工,以致无法再现其身体实作与劳动记忆,只有以科学数据想象出来的完美劳动画面②。

(二)北门盐场

北门盐场位于急水溪以南、三寮湾溪以北,隶属台南市北门区,占地面积仅有2平方千米,远不及七股、布袋盐场面积大,但却是台湾地区许多盐业移民者的原乡,也拥有现存最古老的盐田。该盐场主要由四个盐田组成:一是濑东场(井仔脚)盐田,最初设于高雄大林蒲,后迁至台南佳里外渡头,嘉庆二十三年(1818)又迁至现址,沿用“濑东场”旧名,为台湾地区现存最早的盐田。早年此地各副盐田的形态与面积不一,单位生产量不佳,20世纪50年代,当地将部分“分副式”瓦盘盐田改为“集中式”,并改采分组、固定工时、按日计薪的雇晒制,为当时盐业生产的一大变革。二是洲北场(旧埕)盐田,最初设在台南永康盐行村洲仔尾,后迁至七股与佳里交界处一带,因遭洪水被冲塌,道光二十八年(1848)又迁至现址,并沿用旧称。日据初期只有45万平方米,后期因台湾制盐株式会社强购民有盐田合并经营而扩增至85万平方米。三是王爷港盐田,位在北门区最北端,范围包括急水溪以南至蚵寮以北,因急水溪相传是南鲲鯓五府王爷入港之溪,故此地又名“王爷港”。日本在占台时期强占海埔地的海滩及民有鱼塭开辟盐田,总面积遂达87万平方米,形状如大扇贝,结晶池集中在中央,以方便收盐。四是武德会(蚵寮)盐田,位在头港大排以南、港北以北。

2000年北门盐场走入历史,成为七股盐场北门分场,各盐田也因经济效益不佳而陆续停晒。王爷港盐田遭填平,今辟为南鲲鯓代天府的停车场;部分蚵寮盐田则被整理成公园,皆已难寻昔日的盐场风华。所幸井仔脚与旧埕盐田基于地方观光事业发展的考量而被保存下来,并增建设施及重新复晒,供游客体验、游憩及户外教学,以此作为产业转型的出路。此外,当地还保存有王爷港盐警驻在所、北门盐场办公区、员工宿舍群、盐工之家、北门出张所、北门洗涤盐工厂、南化提溴砖塔等旧有空间设施①。其中北门盐场办公区经整理后,成为推动当地文化观光的基地;北门洗涤盐工厂则进行空间改造,成为具有盐分地带特色的北门游客中心,也与井仔脚、旧埕盐田组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场域。

井仔脚盐田于2000年废晒,2003年台南县政府基于观光目的,进行兼顾盐业与生态的复育工程。由于该盐田结构仍然完好,当时仅做简单整理即可复晒,并以红砖铺设便于游客行走的步道,交由当地的民间团体认养,协助基本的导览与产晒工作。当地将盐产业视为北门地区最大的特色,也是发展深度旅游的重大契机。2006年当地又进行旧埕盐田及周边景观工程建设,整体工程以重机械做大面积地景的改造,关键的工作如结晶池盖面土、瓦盘铺设与夯压,则以临时工形式召集老盐工进行。此外,还在此增建景观水池、步道、休憩凉亭、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当地赋予井仔脚、旧埕两盐田不同的功能定位,前者着重在盐的产晒,以团体游客、大众旅游为主;后者则以开展盐的教育活动为重点,盐田周边建置5分车轨道,期能再现废晒前运盐台车的场景。两处盐田的产晒管理委托一名北门盐场的退休场务员带领两名女盐工进行,并负责游客的导览解说工作。盐工在每一格结晶池堆起小盐堆,塑造独特的盐田意象,游客来此体验不仅免费,且能带一小包盐回去当纪念品。井仔脚盐田因瓦盘特色鲜明,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吸引旅游业者将其列入套装行程中,逐渐成为热门景点①。相较而言,旧埕盐田因设计不当,整建后出泉与渗漏问题层出不穷,产晒功能不佳,虽设有彩盐DIY教学及贩卖盐棒冰、盐咖啡的小铺,也可体验盐田小火车,但仍少有团体游客前来,仅入夜所营造的灯光美景较为人知。

2012年井仔脚盐田委由皇尚文创公司经营。接手井仔脚盐田后,公司积极将其营销成为台湾地区三十六秘境之一,举办“井仔脚送夕阳”“小盐工大跟班体验营”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到访。其后又成立台湾守护文创公司,取得台湾盐博物馆、七股游客中心的经营权,参与举办鲲鯓王平安盐祭。公司打造“成功盐”品牌,以纪念郑成功的军师陈永华开创台湾盐业。其引进台南北门纯净的潟湖海水,通过老盐工的古老技法,在井仔脚盐田历经三曝九晒,制作出职人日晒海盐、二层盐、盐花等高级食用好盐,为传统盐业开启再生產的契机。

北门游客中心则是由北门洗涤盐工厂的西南侧仓库群所改建,外观仍保留着原来山墙斜屋顶造型,周边地面则铺设瓦盘,呈现当地特有的盐田意象。馆内由北而南以地理分区介绍当地的景点,并整合区内的盐业历史、湿地生态、宗教人文、地方产业与文学艺术等观光资源,规划主题展示区、多媒体互动区与抹香鲸标本区,并有简报室可欣赏盐田文化等观光资源影片。馆外则设有本地素人画家的艺术展,其细腻又神秘的瑰丽画作妆点于该馆门窗与墙面上,让整座建筑更为光彩耀眼。此外,管理单位还在此打造“北门婚纱美地”,设有各种适合婚纱拍摄的彩绘墙及装置艺术,结合邻近的水晶教堂,营造美感与浪漫气氛,也吸引许多游客来取景拍照。

不过,井仔脚与旧埕盐田虽然整建复晒,但却被批评为台湾天日晒盐史上出现的最“豪华”盐田。井仔脚盐田为方便游客行走,将原有狭窄的土堤岸改为宽敞的红砖步道,而在盐田边以木头及水泥柱搭建几座凉亭,内有供游客清洗手脚的水龙头平台,自然亦非原来所有。又为了迎合观光客拍照所需,在盐田内每一格结晶池中央皆有一小堆刻意堆起的盐堆,且在其下方以砖头垫高,防止雨水侵蚀,这些也与盐田生产样貌明显有异。旧埕盐田原属“分副式”,即一副盐田包含大小蒸发池、结晶池及卤缸等完整的产晒功能,但在整建时为便于管理及游客体验,而改为整齐划一的“集中式”,不仅使盐田地景产生巨大变化,还因无法如过去依地势高低开挖沟渠及筑土堤,只能以一条条埋在红砖步道下的塑料管作为排水系统,导致渗漏问题严重,几乎无法再产晒。此外,旧埕盐田中还增建一幢幢仿古水泥屋,作为放置工具设备之地,已非早年简陋工寮的形式;而引以为特色的运盐台车与铁轨,却只有展示功能,无法真正运作。

另在观光体验方面,由于旧埕盐田整建失当,大多数活动都集中在井仔脚盐田,此处的产晒虽由有经验的盐场场务员及女盐工负责,但因重点放在观光而非生产,执行的专业度自然不再讲究;而其他协助导览的志愿者都缺乏盐业生产经验,解说上亦难以深入。又为使游客可以下盐田耙盐而不致弄湿脚与鞋,有些结晶池竟然只有盐而无卤水,也明显不合常理。事实上,许多游客是为拍美照而来,而非想真實体验晒盐,他们看重拍照场景的美感,要求在每一格结晶池都堆起小盐堆,并把晒盐的女工当成摄影镜头下的最佳模特儿,至此盐业的劳动价值已被可视化的美学价值侵蚀殆尽①。

这种追求视觉美感而忽略劳动体验的现象,也出现在北门洗涤盐工厂。该工场建于1936年,用于将粗盐粉碎洗涤制成高纯度的食盐。二战时该场曾遭攻击毁损,1952年重新整建运作,直至1998年停工关厂。西南侧仓库群在2003年被改建为北门游客中心,其他厂房仍被保留下来,内部的送盐输送带、筛机、粗洗机、精洗机、分离机、烘干机、清洗池、加碘机等设备也都在原地展出,配合专人导览,希望能让游客体验这项重要的制盐流程与技术。可惜大多数人并不会来厂房参观,而是被北门游客中心的冷气空间与声光展览所吸引,甚至进到馆内也是走马看花,到馆外与浪漫的彩绘墙及装置艺术拍照,才是游客最感兴趣之处,体验盐业文化反而变得无足轻重。

而在盐田的经营方面,虽然皇尚文创公司具有将盐业古迹转型再利用的成功经验,但其又接下井仔脚盐田、台湾盐博物馆与七股游客中心的经营权,使这些景点的活动与产品相似,无法凸显各个盐场的独特个性。即使不是该公司所经营,各景点间也都相互模仿,如北门旧埕盐田与七股盐山、盐博物馆一样,都在卖盐棒冰、盐咖啡、粗海盐,也都有彩盐DIY教学,都可搭乘嘟嘟小火车。这种既不肯发掘在地特色,又缺乏创新思维的做法,实无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鲲鯓王平安盐祭

自2004年起,“鲲鯓王平安盐祭”每年皆在全台香火最盛的南鲲鯓代天府广场举办。盐田文化与宗教仪式、民俗艺术、生态旅游、特产美食结合,以节庆活动带动当地的观光人潮,也使传统盐业朝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位于台南市北门区鲲江里的南鲲鯓代天府,被誉为台湾王爷信仰之总庙,每年农历四至九月的进香期,更涌进来自各地约1.7万个进香团②,成为台湾地区一大宗教盛事。该庙神明的灵验传说、传统华丽的庙宇建筑、开阔的园区空间及每年近千万的香客,成为当地最重要的观光资源。“鲲鯓”为早年台南沿海的特有地貌,围绕在潟湖、内海之外有多个沙洲,因远望犹如大鱼的背部而得名,“南鲲鯓”即在最北端者。“王”则指南鲲鯓代天府主神为五府王爷,王爷信仰在台南沿海一带也最为盛行。“平安盐祭”则是藉由宗教祭仪的加持,彰显盐本身所具有的驱邪除煞功能,使参与游客都能从中获得平安。

鲲鯓王平安盐祭大致在每年11月举办,为期两周左右。活动期间会在南鲲鯓代天府广场堆置大小盐堆,数百吨的大盐堆来自澳大利亚,作为造景之用;30多吨的小盐堆则由井仔脚盐田复晒取得,作为平安祈福之用。开幕的重头戏即是由资深道长率领道士团进行的祈福仪式,通过神灵的召请与加持,将本地盐田产晒的粗盐转化为趋吉避凶的平安盐。主办单位于现场发放上万个造型精美又有吉祥寓意的小盐袋,让民众将加持过的盐装填至盐袋中,以随身携带或挂于车内保平安。当地渔民也会将这些盐撒入鱼塭之中,以庇佑养殖顺利。由于每次盐袋都有不同的外观设计,且融入南鲲鯓代天府各尊神明的意象,吸引许多游客年年来领取收藏,成为整个活动的一大亮点。

此外,在活动现场还设计有临时性的瓦盘盐田,让游客可体验收盐、挑盐的滋味;另有以麻绳围成台湾岛形的盐沙滩,孩童可在此尽情玩盐、学习制作盐雕及七彩盐罐DIY。由于整个活动是与南鲲鯓代天府合办,也加入了庙会常见的阵头表演、掷筊比赛,还将平安盐快递分送至其他多座分灵庙,让各地都能同享福气,并将活动的名声及效益扩展出去。又为聚集人气及买气,还有当地的农渔产品、盐美食料理的展售及热闹的演唱晚会、摸彩、烟火施放等活动。主办单位还在活动期间联合旅游业者及地方文史团体,推出嘉义布袋生态之旅、台南盐业文化巡礼、台江人文之旅等套装行程,由专家导览进行深度的文化体验,同时带动当地的观光产业。

2018年适逢井仔脚盐田设立200周年,主办单位也将平安盐祭从南鲲鯓代天府延伸至该盐田,并分请盐、祭盐、谢盐三阶段进行。“请盐”是在活动第一天清晨于盐田搭起法坛,由道长禀告众神明,感谢上天赐予珍贵的盐,再将盐装入宝盂中,由庙方及官方代表接续传承,并将盐分至瓦片后倒入盐轿中,请盐队伍才返回南鲲鯓代天府。“祭盐”则沿袭以往的祈福仪式,但更加繁复讲究,道长先在该庙凌霄宝殿进行科仪,将宝剑及符咒勅入盐轿,以净化祈福;接着到祈福法坛行科仪,并勅坛上七盐篓;最后移至祈福大道前的大盐堆,道长脚踩七星步,手拿宝剑敕入盐堆中,再回到法坛诵经,并将宝剑敕入盐篓中,完成整个祭盐仪式。“谢盐”则是在平安盐祭的尾声,将所请之盐送回井仔脚盐田,一来一往表现出天地生生不息的意象。而盐从海水而来,最后通过道长主持的返本还原仪式,由地方人士将盐撒入盐田,化作卤水,回归大海,祈愿上天保佑来年平安丰收。此次祭仪场地与形式的调整,也为其后几年所沿用,它使民众更能了解盐的来源与生产流程,且具有惜福感恩、永续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深化此一活动的文化内涵。

这项已持续举办18年的平安盐祭,最高峰曾吸引10余万人参与,使许多人因此接触并认识盐业文化,也为地方带来观光的商机,效益不可谓不大。活动成功之处在于掌握当地的宗教资源与盐的民俗文化。如上所述,南鲲鯓代天府是台湾地区香火最盛的庙宇,这些来自各地的香客即是参与本活动的基本游客来源,能确保一定程度的人气。再者,盐自古以来即与民间信仰有密切关系,可用于占卜预知、祭祀仪式与各种巫术上①。在台湾地区,屋舍动土、奠基及上梁都会举行祭仪,并会撒盐以求平安;孩童受到惊吓而哭闹不止,则会以盐米及艾草泡水清洗手脚;遇有不顺遂或参加完丧事,也会用盐净身去霉气;在祭拜神明时,常会以盐及姜、糖、豆为供品,象征山珍海味;法师在主持过火、跳钟馗、安神位、开庙门等仪式时,也会撒盐米来洁净五方、驱除邪煞。盐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使其能顺利转化为平安盐祭活动,且获得南鲲鯓代天府的全力支持及民众的热烈参与。

不过,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来看,鯤鯓王平安盐祭仍存在一些问题。南鲲鯓代天府虽是香火鼎盛的知名庙宇,但与盐业的关系却不深,也非盐工日常的祭祀空间。一般盐工会在过年、清明、端午、中元等传统节日,准备简单供品在盐田中祭拜土地公与好兄弟(无祀孤魂)。这种祭祀是以家户为单位、依循岁时节日、自发性地在劳动现场进行,目的则是祈求神明庇佑、鬼魂勿干扰,使盐田生产能顺利丰收,而非众人在特定的日期,集中在大庙举行隆重的祭典。换言之,平安盐祭主要是为观光目的而举行,无法体现在地盐工的内在信仰与祭祀习惯。

此外,早年北门盐工特别信仰的是台南永康盐行天后宫的妈祖,而非南鲲鯓代天府的五府王爷。这尊妈祖俗称“二妈”,原奉祀在台湾的第二口盐场,即今永康盐行的洲仔尾盐埕,为当地盐工所虔诚信仰。后来洲仔尾盐埕分设洲南、洲北盐场,其中洲北盐场经两次迁移后于北门旧埕重建。自咸丰年间起,当地盐工每年都会返回祖籍地洲仔尾迎请二妈前来奉祀,并鉴察七月普渡。而同在北门的井仔脚濑东盐场也会顺便迎请二妈来“鉴普”。于是二妈成为北门两盐场共同信奉的神明,“请妈祖”也成为年度重要活动。早年“请妈祖”是由洲北场的永隆宫前往盐行迎回,再由濑东场的兴福宫(今改建为泰安宫)送回,皆为盐工长途徒步往返。台湾光复后,改为卡车迎送,但至1993年因二妈驻驾日期过短,经与盐行天后宫协商不成,而中断这项活动。虽然现今已不再前往盐行“请妈祖”,但二妈仍是北门老盐工心中最有感情的神明,可惜在平安盐祭中并未能重现这段人神关系,外界也无法藉此看见北门盐村的迁徙轨迹、信仰原貌与迎神活动。

如同Hoffman等人所提的节庆生命周期分为构想期(conception)、启动期(launch)、成长期(growth)、稳固期(consolidation)、衰退期(decline)五个阶段①,历经18年的鲲鯓王平安盐祭也开始走向衰退期,因其活动内容多沿袭以往,少有推陈出新,逐渐失去新鲜感与话题性,媒体报导及参与人数亦呈下降趋势。此外,将活动局限在南鲲鯓代天府举办,也很难突破既有格局,虽然2018年开始在井仔脚盐田举办请盐及谢盐活动,但其他盐业景点仅是文化巡礼的一站,观光效益甚为有限。又如同节庆观光所共有的问题,平安盐祭期间虽能为当地带来大量人潮,但活动结束后,各景点的游客即大幅减少,对盐村的振兴与发展并无太大帮助。

三、结语

本文通过七股盐场、北门盐场的开发及鲲鯓王平安盐祭活动三个代表性案例,探讨台湾地区传统盐业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操作策略与效果,并指出其中的问题与困境。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基础、创意为核心要素,且要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产业效益,以下即就此三方面,提出未来台湾地区传统盐业转型的原则与方向。

就文化面而言,文化来自先民生活的积累,不仅要保存外在实际的样貌,也要反映内在真实的情感。然而,在台湾地区盐业转型的案例中,常为达到观光的目的而改变盐田的景观与设施、简化产晒盐的流程与工法,活动规划亦未能体现盐工的劳动记忆与信仰情感,这样不仅无法保存盐业文化,亦难以带给游客深刻的感动,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真实性才是文化的根本原则与价值,如何营造真实的场景、带给游客真实的体验、说真实的盐村故事,实为此一转型的成败关键。

就创意面而言,真实的文化未必是吸引人的,还必须加以创意的转化,才可能走向产业化。台湾地区传统盐业虽已不再运作,却留下许多遗迹、设备、技术、文物及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这些都需要运用创意来进行创造性的再生产,尤其是通过数字内容的再现,使人觉得好看、好玩又能带来感动,进而愿意来此消费与体验。此外,创意最大的阻碍是模仿,现今台湾地区各盐业景点,不论经营内容、活动设计或产品开发,都相互模仿而大同小异,未来如何发掘在地文化元素,创造各自的品牌与特色,亦为此一转型的重要课题。

就產业面而言,现今台湾地区传统盐业转型的操作策略主要是与观光结合,吸引游客来参访与消费,以创造经济效益。然而,不论是七股或北门盐场,观光客都局限在景区内,无法延伸至周边的盐村,不仅产业规模难以扩大,亦无助于乡村振兴。同样的,平安盐祭的游客也多集中在南鲲鯓代天府,且仅有短短的两周,经济效益亦十分有限。因此,未来除既有的盐业景点外,也应结合周边的宗教、生态及盐村人文资源,规划常态性的旅游与体验行程,才能扩大产业效益,并且永续发展。

(责任编辑:杨蕾)

The Oper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alt Industry

into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aiwan

XIE Guiwen

Abstract: In 2002, Taiwan completely closed its salt farms. The traditional salt industry began to transform into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his thesis takes the Qigu salt field , the Beimen salt field and the Kunyang Kings Safe Salt Festival as examples to discuss the operational strategies,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this transformation.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old salt fields, factories and dormitori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spaces for play,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and festivals that combined salt industry culture and folk beliefs,which really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to travel here, making the traditional salt industry regain vitality.However, excessive emphasis on the purpose of tourism has caused changes in the salt field landscape, and related activities are unable to embody the labor memories and beliefs of salt workers. In addition, the various salt industry attractions mimic each other, but lack creativity and characteristics. Whats more, tourists are limited to a fixed space and time and cannot extend outward, which also makes it difficult to expand the benefits of the industry. These issues must be reviewed and improv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ure, creativity and industryto successfully transform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alt industry in Taiwan;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tourism; Qigu salt field,;Beimen salt field

猜你喜欢

盐工北门盐场
海南省北门江中下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应用
霜降(新韵)
“盐工党建联盟” 构建工会党建工作新模式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菜央子盐场:众志成城抗洪救灾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花岙岛:打造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废旧盐场重新激活
挖耳井
永远的老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