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

2023-06-20龚雪梅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课程思政新课标

龚雪梅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课程育人导向,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抓好学科思政,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实效,市桥中心小学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凸显学科主体育人功能进行实践,取得扎实成效。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思政;学科育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导思想中提到: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抓好学科思政,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实效,既是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扎实成效的必然要求。市桥中心小学课程思政实践总结如下。

一、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凸显学科主体育人功能

在市桥中心小学,“人人都是思政人、课课都是思政课”已是全体教师的共识。学校突出顶层设计,强化导向性。扎实推进学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相关工作。只有扎实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相关工作,学校才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道必答题,办学才能回归到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原点;“中心,为儿童存在!”的办学理念才能真正落地。

2022版课标修订坚持目标导向。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因此,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每一门课程内容的选排与组织一定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这就是课程的道德价值。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道德价值,教师要依据课程实施教学,让学生不仅能够从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更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相应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质。

(一)人文类课程中的思政

中小学开设的人文类课程主要包括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人文学科中的人文关怀、社会伦理内涵。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

以语文课为例。教师要注重利用课程中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道德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以及对多种文化的尊重,对人类发展的关注等。通过“读、品、悟、拓、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播种思政教育的种子。

语文教师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拓展了赵州桥1400多年历经水灾、战乱和多次地震却安然横卧在洨河上的资料,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拓展《清明上河图》被制作成三维电子版在世博会展览的史实。

丰富的拓展与延伸,帮助学生认识到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的价值所在,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科学类课程中的思政

中小学开设基础的科学类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科学等。各学科教师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以科学课为例。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他们形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体艺类课程中的思政

中小学开设的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体育类课程的思政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

如体育课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二年级的体育教师的“原地拍球”的授课,以篮球明星姚明为国争光导入新课,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再以设计分组,及时评价,让学生体验合作与竞争,同时在竞争中强调规则意识等。

(四)综合实践、劳动课程中的思政

中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劳动课程所独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内容,为育人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重在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这两门课程均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立足课堂教学,融合学科教学和学科思政,是打通学科育人“最后一公里”的最扎实有效的路径。

二、致力学科融合,实现跨界学习综合育人

2022年版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綜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由此可见,跨学科育人、学科+育人模式势在必行,是摆在每一位学科老师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未来实践的方向。

全人教育自2015年在市桥中心小学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结合“中心,为儿童存在”的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地,市桥中心小学十大学科围绕学校育人目标,进行了“学科+”的学科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倡导多学科全面育人、综合育人。

(一)“1+∞”,学科内拓展

我们的“学科+无限”以教材的“能力训练点”为核心,将某一门学科的能力训练点进行学科内拓展,并依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形成主题式、项目式学习模块,把“能力训练点”置于真实的情境、问题、任务、项目之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体验到知识的用处和价值,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真正产生兴趣和意义感,并发展学以致用的能力。

如数学学科的“认识人民币”课程中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又如“数与代数”领域,课程中让学生掌握计算技能与提高应用意识。我们回到生活实践加以升华。于是,我们设计了跳蚤市场义卖作为一个课程的中心,开展财经系列活动——财经素养讲堂、金融知识培训、人民币知识运用、市场调研活动、销售实践、盈亏分析总结、献爱心活动等等。发挥数学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的功能,学生在“跳蚤市场义卖”活动中体验到“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之乐,更深切感受到数学之美。

(二)“1+1”,学科间整合

“学科+学科”,我们通过整顿、协调、优化,找到相关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的切合点,并运用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勾联”,横向重组课程内容。我们打通学科“围墙”,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深入推进学科育人落地落实。

以美术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我们挖掘两个学科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能够聚焦的教学内容,制定两个学科融合的学科育人目标,用学科的方式解决两个学科共同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三个一”的方式推动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将美术教材中名家名作赏析作为切入点,挖掘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融合,让课程思政落地。

(三)“1+N”,学科外整合

“学科+多学科”,我们强调“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我们努力开发“多学科+生活”的综合實践课程,让课程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概念走向生活。

“多学科+生活”的综合实践课程与学校生活、学生发展的节点和韵律紧密联系。我们强调中心学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因此,我们不只是把学生作为生命体,而且把学校也作为生命体。中心,为儿童存在——在市桥中心可以最大限度绽放师生的生命活力。无论是《用知识缝制铠甲 走好我们的长征路——返校复学课程》,还是《“红色耕读行·童走长征路”——红领巾学党史项目式学习课程》,都实现了师生在课程中的生命成长。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课程中不断积淀、不断生发。

课程思政,全面育人。我们尽量做到跳出学科看学科,努力融各学科之所长,既保持独立学科的育人属性,同时不断地进行多学科综合育人的尝试与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是市桥中心小学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用心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合在学科教学之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科育人”,市桥中心人将会一直在路上,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努力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课程思政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