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论文:从写作到发表

2023-06-20张忠森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修改写作投稿

摘要:一线教师撰写教研论文,是对教学实践反思的重要的显性成果。以写作促教学,是让教学更科学、更系统的一个重要途径。教研论文从写作到发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认真踏实地付出。其过程可以归纳为前期准备、独立写作、自读修改和“据他”修改。

关键词:教研论文;写作;发表;修改;投稿

教研论文,是对教学实践反思的重要的显性成果。以写作促教学,是让教学更科学、更系统的一个重要途径。教研论文从写作到发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认真踏实地付出。其过程可以归纳为前期准备、独立写作、自读修改和“据他”修改。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一思考,我以发表在《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3年第4期上的《从概念理解模式构建到知识体系形成——以〈乡土中国〉为例探索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一文的写作与发表过程为例,做详细说明。

一、前期准备

撰写论文应该抱着能发表、要发表的态度,因为“能发表”说明自己写的东西有价值,也是对自己文章的一种肯定。所以,在写作之前,需要做好前期投稿准备工作。

(一)收集投稿方式

根据自己教研写作的大致方向,可以先收集一些投稿的方式。据我了解,绝大多数期刊都有电子投稿邮箱。为了方便以后用邮箱投稿,我们可以把这些邮箱存入自己邮箱的“通讯录”中。除了学科专业期刊,还有一些综合类刊物,也会刊发学科教学类的文章,我们也可以收集。如果是管理类等期刊,又可以单独收集。将这些投稿邮箱保存到“通讯录”的时候,要注意将其分好类,以便于以后投稿。有的刊物不是用邮箱投稿,而是用网页在线投稿。我们直接收藏网页,并注册一个账号即可。

(二)了解刊物的用稿方向

了解刊物的用稿方向,是投稿成功的关键之一。有时候,稿件没被采纳,不一定是我们的文章写得不好,有可能是我们的文章不符合刊物的需要。比如,把有关高中教学的文章投到初中刊,肯定不被接受;有的刊物重点在于具體教学方法与策略,向其投文本解读类文章,刊发的可能性便微乎其微。有的刊物倾向理论性的总结;有的刊物则重视具体操作层面,更倾向一线教师教学。这些都是我们要在投稿前了解清楚的。弄明白方向,才能有的放矢,为文章找到合适的去处。

(三)了解近期的用稿选题

还有一点,就是要了解刊物近期(如近一年)的重点选题。许多刊物会在不同时间段声明近期征稿的重点方向和年度重点选题。关注这些选题,围绕热点话题写作,也是提高投稿成功率的重要手段。比如,《高中语文教与学》2023年的“研究重点展望”有:(1)语文课程“三种文化”教育与教学策略;(2)“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等课标核心概念的学理阐释及关系分析;(3)“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及实践案例;(4)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教材的创造性使用;(5)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6)文学阅读与写作;(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8)思辨性阅读与表达;(9)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0)跨媒介阅读与交流;(11)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新知识开发与运用;(12)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变革;(13)“大单元”、教材单元、单篇及课时学习目标设计与落实;(14)数字时代的语文生活与教学革新;(15)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教研创新;(16)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与学习进阶;(17)学业质量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18)中外母语教育比较研究。

《高中语文教与学》属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不接受直接投稿,而是转载全国不同刊物的优秀文章。通过这一“研究重点展望”,我们可大致知道这一年的研究重点方向。根据教学实际,选一些适合自己并能驾驭的话题进行写作,这样的研究会变得更有价值,也能够与时俱进。

二、独立写作

常有同事问我,论文怎么写?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楚。写作是一件苦差事,要能够承受得住孤独与寂寞,要能坐得住冷板凳。一线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一天的工作下来,已经很累,没有精力再去写作,这似乎是一种常态。而且,很多教师往往感觉每天都做着相似的事情,没有多少东西可写;偶尔有一点思考,也没有继续深入。这样日复一日,就真的没有东西可写,也写不出东西来了。因此,在平常教学中,要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看自己的课堂,看到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深入反思,并将这些反思写下来,作为一种写作材料保存下来。我的这篇论文,就是根据我平常的教学思考写作而成的。

(一)确定论文选题是否有价值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思考、反思都有写成论文的价值。想要发表,就需要找到有写作价值的主题。以我这篇论文的选题为例。选题方向源于我的课堂教学。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我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对这本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很难形成一种系统性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思考该如何进行概念理解,如何建构整本书的知识系统。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上网查资料,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探索。但是,教学实践要成为一篇论文,还有一段距离。并且,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是否有价值,是否对他人有借鉴性,是不是已经有人已经写过了,都需要思考。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虽然有此类文章,但都不够具体和系统;又查阅相关专著,也没有发现具体可操作的清晰论述。于是,我决定朝这个方向思考,写出一篇完整的论文。

(二)形成论文写作的思路

有了教学实践,只能说有了论文大致的方向与内容,但论文写作不全是教学实践的复录,它需要高于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是一种经验的总结,对教学有可操作性的借鉴。这样的写作才有价值,才有可能被刊物采用。

例如,在构思这篇文章时,我从教学思路入手,并总结提炼步骤和方法。

首先,理解什么是“概念”。要让学生进行《乡土中国》的概念理解,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概念”。概念与诠释是有区别的,同时,一个概念的形成是需要不断总结与完善的。为了能更具体地指导,我以“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为例,让学生通过这一概念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其次,理解“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怎样理解?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按照这样的思路,分四步操作:提出概念,整体认知;梳理现象,分析特征;比喻对比,形象阐释;文化传承,深入理解。这四步,实际上是我四个教学环节的总结,从初浅认知到深入理解,从具体分析到抽象归纳。

最后,形成整本书的网状知识体系。《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的学术专著,对学生来讲存在阅读困难。但作为中学生,只需要阅读完,进行初步了解,实际上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凭借一个概念,逐步形成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根据概念的理解以及它在全书中的位置,我从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两个方面,用“差序格局”将全书贯穿起来。

以上是我构思这篇论文的大致过程,主要解决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又是由浅入深的一个有机整体。问题的思考具体可操作,基本上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

(三)收集论文写作的资料

论文写作和教学实录不同的地方在于,论文写作应该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入,同时使佐证资料更齐全。在进行本篇文章写作的资料收集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课标中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要求。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需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需要达到什么学习能力,课标里都有具体要求。

二是对“概念”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从逻辑层面去理解什么是“定义”,我查阅了逻辑学方面的专著。根据逻辑学中的概念阐释,理解一个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是从具体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三是对《乡土中国》进行内容梳理。为了写好这篇文章,要对《差序格局》这一章做内容梳理,将有可能用到的素材都摘录下来,以便写作时运用。比如,我将这一章里涉及的现象罗列如下:(1)普通人家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算完事;(2)苏州人家后面有一条河,大家都向小河沟里倾倒东西;(3)合住院子的公共走廊,灰尘堆积,满院生了荒草无人管;(4)对“家”的认识,西洋界线明确,而中国界线模糊;(5)“一表三千里”的亲属体系;(6)以自己为中心的街坊圈子大小;(7)苏秦潦倒时,“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将这些现象整理在一起,会更清晰地看出作者论述的特點。

(四)具体撰写成文

有了大致的思考和佐证材料,只能说文章成功了三分之一;有了具体的想法,关键还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且是表达成一篇文章。如果只是写给自己看,作为一种经验总结,那么可以随意写作,没有太多要求。但如果是为了发表,那么,文章写作就有很强的规范性。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多阅读相关期刊的文章,琢磨期刊文章的具体行文结构和思路安排。

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都是由若干大小标题架构的。有了大标题、小标题,就能一目了然,也能减轻编辑阅读负担。再看论文的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客观叙述为多,将道理讲清楚,语言精练。最后要看结构安排,开头写什么,中间内容顺序怎样,结尾如何结,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论文写作不是教育随笔,它更重客观说理。而作为一线教师,更应侧重实践性总结写作,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写作。要知道,理论研究有专家学者在做,我们的特长、优势就在于我们有教学实践,有自己的学生,所以,我们的写作应重接地气的实践性写作。带着这样的思考,我的文章有了以下提纲。

首先,写问题的缘起。简要讲述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自己教学的立足点以及依据,最后讲清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些基本上用一段话讲完,不要太啰唆。

其次,文章主体部分写具体的操作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构建概念理解的模式,主要包括思维形式与本质属性的提炼、《乡土中国》概念理解模式的构建两层。其中,“《乡土中国》概念理解模式的构建”下设四个小标题(1.提炼概念,整体认知;2.梳理现象,分析特征;3.比喻对比,形象阐释;4.文化传承,全面理解)。二是依据某一概念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主要根据“差序格局”的概念,向上追溯、向下延伸,由一个概念推及其他概念。

这是写之前的框架构思。当然,刚开始拟写的提纲并没有这么完善,这是写完初稿之后,不断修改才形成的。我拟提纲,特别重视小标题的拟写,尽量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对称。观点明确,就是让读者哪怕不看具体文章,只看小标题,都知道这部分文字讲了什么,相当于对具体内容的高度概括。另外,在写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用图表说明。

结论部分,一般都要有方法性的总结和将这种经验做法推及其他内容的思考。我的结语部分如下:

综上,围绕主要概念,将每一章内容进行概括梳理,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是阅读学术类著作的重要方法途径。对于高中生来讲,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难且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采用理解阅读和网状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从理解概念开始逐渐发展到对整本书的把握,进而掌握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这段文字分两层意思,一是总结文章内容,二是对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建议。

三、自读修改

论文写成之后,在发表之前,读者很少,可能只有自己和编辑。写完之后,第一读者肯定是自己。这篇文章写完之后,我放置了一段时间。因为如果一写完就阅读修改,是很难看出问题的;“冷处理”一段时间再去阅读,可以更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文章。修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摘要和关键词的拟写,特别是摘要的拟写非常重要。“摘要”不是抄文章的第一段,而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将文章最有价值的内容表达出来,有点像电影的“宣传片”,吸引编辑读你的文章。这篇文章最后发表的摘要是这样的:

学术类著作有其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其阅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要求是理解相关概念、梳理整本书的内容思路。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很多概念的提出遵循的就是一种乡村社会学思维。以“差序格局”概念为例,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提炼相关概念,有整体认知→梳理文中现象,分析现象特征→通过比喻对比,加深概念理解→最终达到文化传承,全面理解”的概念理解模式,并依此概念形成一种知识网络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其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

但这个摘要的内容也是经过了多次修改才形成的,不是一开始就写成这样的。

二是对文章语言及错别字的修改。

三是内容的调整与删改。有些内容需要调整顺序,有的需要增加,有的需要删除,都要作出调整,要敢于对自己的文章大刀阔斧地删改。

四是引用文献的出处校正。

五是对各级标题的拟写。从拟提纲到最后发表,都是改了又改,最后才定下来的。

总之,好的文章,写是一半,改是另一半。特别是论文,写的时候很多东西兼顾不到,但修改时,我们能处在一种观察者的角度审视文章,就会发现文章的不足之处,将其修改,使之完善。

四、“据他”修改

一篇论文能走到“据他”修改这个阶段,基本上就离公开发表不远了。这个“据他”修改,就是根据编辑的改稿建议进行修改。一般情况下,编辑联系作者修改文章,说明文章已经通过了初审,只要修改到位,达到刊发标准,就可以刊发。

当时,我收到编辑的修改建议如下:

1.文章的“摘要”部分语言啰唆,没将重要内容说清楚,请修改,要求用第三人称。

2.文章引文的出处要标注准确,格式可以参看我刊要求。

3.结尾部分(已经标蓝色)太简单,希望再扩充一些,让文章更具体。

最后,我按照编辑的要求一一做了修改完善,并和编辑沟通,表达自己的感谢与虚心:如果还需要修改,希望编辑能尽量提出,自己都会认真修改。这样改了三次,最后,终于发表了。

总之,好事多磨,虽然中间有很多困难,甚至想放弃写作的念头,但最终的坚持,让这篇文章得以刊发。这个过程对我来讲,也成了一种享受。还有一点,就是有机会要多加一些责任编辑的微信,多与编辑联系,这样可能会给发表文章提供一种“捷径”。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希望能给各位同仁一点参考。

(张忠森,浙江省江山中学。)

猜你喜欢

修改写作投稿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要求
投稿选登
欢迎投稿
浅析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现状及困境
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