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儿童智慧及其生发

2023-06-20宗锦莲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精神世界

摘要:对儿童智慧的深层观照是一切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所有教育实践的内在旨趣。从智慧的角度来讲,儿童是好奇的狐狸、脱缰的野马与倔强的毛驴,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拥有奇特精神世界的生命体。正视儿童智慧,并使其得以生发,需要成人作出努力,其中包含着积极的作为,以及自我批判式地让步与退场。

关键词:儿童智慧;精神世界;善意氛围;自由天地;沟通桥梁

一、儿童智慧有待深层观照

哲学家怀特海有一个著名论断,即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他强调,要契合儿童智力发展和自我生成的节奏,整体性建构教育实践体系,以促进儿童整体性发展,在生活世界中激发儿童智慧的创造性生成。我以为,对儿童智慧的深层观照是一切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所有教育实践的内在旨趣。

在投入全部精力以教育的手段发展儿童智慧之前,审慎且诚恳地看待儿童智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又具有怎样强大的能量,是决定儿童教育整体基调的根本依托。

赵汀阳在《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书中指出,世界首先是个坏世界,其根源在于人性自私和资源稀缺。对环境毫无节制地破坏、对资源无比贪婪地掠夺、对生灵肆意妄为地伤害是现代社会中的人类日常。资源的日益稀缺加剧了人性自私的程度,人类的欲望与诉求被所谓的生存需要合理化为一种天赋权利,使得人类越发地狂傲自大,乃至目空一切。人的异化正在以无法挽回之势侵蚀着人类社会,理性引擎的不断轰鸣,如集结号般牵动着沉醉于功利算计者的神经。谎言、猜忌、纷争、仇视……无孔不入地渗入社会的毛细血管之中,将世界不断地推向“坏”的那一边。在“世界首先是个坏世界”的后面,赵汀阳还说了一句——而人们幻想好世界。他对付坏世界的办法是重塑现代人的心灵。我认为,重塑现代人的心灵需要回到人类最为纯粹的原始状态,儿童的在场以及智慧的生发是这个世界向“好”的一边进发的良好契机,是对如陀螺般高速运转的人类社会的一种警醒,亦是一种最好的馈赠。

儿童是涉世未深者,他们拥有脱口而出的权利,有时不经意间的观点却可以揭示世间真理,例如那个看到皇帝新装的小孩;儿童是天真烂漫者,他们尚未沾染等级观念与势利思想,他们用透明的眼睛看待世界与他人,例如对国王和乌龟一视同仁的爱丽丝。生命早期是心灵最澄明、德性最深厚的时期,没有偏见,没有包袱,最脆弱,却也最强大。这一时期迸发出来的儿童智慧是浓度最高的原初智慧,值得被珍视,甚至被崇拜。

二、关于儿童的多重隐喻——从智慧的角度

关于儿童的隐喻有很多,如天使、先知、成人之父等。而从智慧的角度来讲,我更愿意把他们比作好奇的狐狸、脱缰的野马与倔强的毛驴。他们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拥有奇特精神世界的生命体。

(一)好奇的狐狸

好奇的狐狸不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他们对万事万物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总想通过自己力之所及的办法去感知与认识外部世界,去尝鲜与试错。没有了不起的目的,也没有非得怎样的执念,哪怕浅尝辄止,哪怕无功而返,哪怕弄得狼狈不堪、一地鸡毛,也无法阻止他们不断向外行走的步伐。狐狸知道很多事。儿童就像狐狸,经常心猿意马、飘忽不定,与严肃的成人世界格格不入。恰是如此,儿童那种离心、发散、非逻辑的独特思维方式给成人世界保留了一块稚气未脱的净土,不至于让所有人都陷入壁垒森严的封闭境地。

(二)脱缰的野马

脱缰的野马首先是野马,带有天生的野性特质;其次是被缰绳捆绑过的野马,品尝过野性被压抑的滋味。所以当脱离缰绳的那一刻,野马必定穷尽力气向外狂奔,不计后果、不问归处。儿童也似脱缰的野马,喜好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常常东奔西走、横冲直撞,总是期待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却又壮志难酬。儿童的实践活动大多倚赖于一腔热情与切身体验,头脑中不多的条条框框也很少能够成为束缚他们的枷锁与镣铐。每个儿童都做过成人眼中所谓的蠢事、傻事与荒唐事,每个成人又都会无比怀念那段由蠢事、傻事与荒唐事构成的岁月。因为那段岁月是人类受到最少限制的阶段,更是人类独有的灵感、顿悟以及创造力喷薄而出的时光。

(三)倔强的毛驴

倔强的毛驴拥有一身反骨,不会一味地服从于规则与规范,也不会轻易地向权威低头,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为了叛逆而叛逆”的执拗,用以维护内心的秩序,满足自洽而舒适的需求。说儿童似倔强的毛驴,还因为他们常常仗着“我小我有理”的优势地位,把成人气得直叫,但他们却不以为然,乐在其中。乍看起来,这似乎是需要“治”的毛病,但细细想来,又何尝不是一种宝贵的、若是不加呵护便容易消散的品质呢?苏格拉底是倔驴,哥白尼是倔驴,哥伦布也是倔驴……他们把这种品质一直保持了下来,成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人物。因为有那么多极度自信并且坚持自我的倔驴,人类社会才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的挑战与可能,一个更好的世界才会向我们敞开怀抱。

当然,以上隐喻不能代表我对儿童的全部认知,如此定义只为了表达对儿童发自内心的赞颂——赞颂那种身心状况迥异于成人的可贵,以及对世界知之甚少的纯粹的快乐。

三、儿童智慧如何生发

哲学家冯契说,智慧具有“非受之于人,忽自有之”的特性。儿童是智慧的宠儿,天生握有忽自有之的特权。但儿童智慧的生发又总会遭到古板守旧的成人的诸多阻碍,儿童的生命视野往往还没打开就被封锁住了,以至于世界少了一条能够汲取儿童智慧的通道,人类错失了各种可以深刻反思与持续重构的机会。若能及时地认识到这一点,儿童智慧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才有可能坚不可摧,儿童智慧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地生发。而正视儿童智慧,并使其得以生发,需要成人作出努力,其中包含着积极的作为,以及自我批判式的让步与退场。

(一)造一派善意氛围,致力于智慧呵护

儿童智慧原本就在那里,只是许多时候没有足够的载体使其可以充分地顯现,以至于成人认为它微乎其微、不值一提。甚至时有呈现的儿童智慧,成为成人讥讽、贬损甚至肆意践踏的对象,以至于儿童开始畏首畏尾、自我怀疑,不自觉地收敛起智慧的光芒,直到消失殆尽,并最终落入平庸的凡尘之中。何其可惜,又何等可悲!成人成为儿童智慧生发的最大威胁,这是我们不得不自我警惕的恶习,也是不得不尽早治疗的“重疾”。成人啊,不要用我们的成见与有限的见识去评断儿童的想法与行动,这不仅让我们显得无知,同时也变得丑陋。儿童的想法哪怕粗糙、荒诞甚至不着边际,儿童的行动哪怕任性、执拗甚至不计后果,都是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存在,即便它们是一股非主流且边缘化的微弱力量,也能成为一种珍贵的启示,因为那是成人早已逝去且不复拥有的思维方式与自然逻辑。卢森堡说,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肝地撞倒了一个孩子是一种罪行。再伟大的事业都不能构成“撞倒孩子”的理由。给予儿童智慧以真诚的尊重,释放足够的善意;给予儿童智慧以呵护,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地指责与否定儿童以及儿童智慧,是成人应尽的义务。儿童的稚气未脱是其典型特质,时而敏感、时而迟钝是其惯常状态,欢愉、满足与幸福是儿童智慧的应有情感,成人与儿童站在同一边,与儿童时常进行友好会晤,是儿童智慧生发的基本前提,也是共同朝向明亮那方的理想图景。

(二)探一方自由天地,致力于智慧解放

智慧若常被压抑,则必然存活不久,更别谈生发了。儿童本是自然之子,天生富有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儿童智慧也因为尚未沾染成人世界老气横秋的习气,而总是显得活生生、热腾腾。自由总是与儿童相伴而生,以至于缺失了自由,儿童也变得沉重了起来。人类社会有秩序地运行需要规则、纪律与一经确立便需遵守的制度,以牺牲自由为代价;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则又是在不断挑战规则、批判纪律与革新制度中完成的,以追求自由为内在动力。在既定的约束中去探寻自由的空间是人类永不停歇的执着,而其中,为儿童探索与拓展一方自由天地,应该成为源头处的关键一笔。我们要让儿童拥有畅想、畅谈与畅玩的权利,在畅想、畅谈与畅玩中充分地暴露原始的、稚嫩的、不加修饰的想法,充分地感知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可能,充分地延展思想的边界,将儿童智慧从小小的脑袋和身体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被听到、看到与触摸到,为儿童提供走出去看世界的机会。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只有真正地走出去,这些活教材才能在儿童智慧里留下痕迹、烙上印记。“走出去”是带着智慧去旅行,是将原本有的智慧置于不同自然情境与生活情境中的重新塑造,是将智慧的触角张开去汲取外部世界能量的有机生发。将儿童智慧从固定的时间与空间里解放出来,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有所觉知——人生不止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万水千山的奔赴,这是生命始终蓬勃的法则,亦是智慧不断生发的良方。

(三)架一座沟通桥梁,致力于智慧激荡

智慧不是固定不变的知识,而是始终流淌的音符,能够奏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轻快的乐章。乐章由众多音符构成,成为一段接一段的旋律,激荡人心、感人至深。儿童智慧不是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一群人的共同财富。一群人的智慧汇聚起来远超一个人智慧的简单相加之和,在智慧对话、碰撞与交锋中,又能反复地辟出新的角度,从而生成新的智慧。因此,不要人为地阻断儿童与他人之间的联结,不要把儿童限制在一个人的修行里,而要为儿童架构一座智慧沟通的桥梁,让他们从自我的此岸通向他者的彼岸,热烈地相遇、盡情地拥抱。

儿童与哲学家有共通之处,天生富有好奇、质疑与拷问的品质。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问与答是积极沟通的经典模式,让儿童在提问、发问、追问与反问中不断地激活既有智慧、激荡共有智慧、激发可能智慧,能够使儿童智慧始终保持新鲜,各有生发,又互有增进。儿童与儿童沟通,可以从中体谅伙伴的立场,共情伙伴的忧欢,获得平等的助益;儿童与成人沟通,可以从中感受差别、锤炼本领,获得成熟的经验与多样的导引。沟通一旦发生,儿童智慧便会如开闸的洪水向我们奔涌而来,尤其在由成人迎接它们的时候,请务必记住,不要以成人智慧之强势将其拍死在岸边,更不要以成人权威之傲慢将闸门狠狠关上。配合这奔涌的节奏,追随这奔涌的身影,才是真正智者的应为与可为。

万物可爱,尤以儿童最可爱;生活明朗,尤以儿童智慧最明朗。单单是浅浅聊起这个话题,都已经让人不由得心潮澎湃起来……

(宗锦莲,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研究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
揭开“伪装”,直抵真实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关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研究
浅谈儿童阅读童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