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导学”教学模式下班会课新尝试

2023-06-20张琴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4期
关键词:班会课模式文化

张琴

**本文作文还有吴倚乔(合肥实验学校)、席鹏(合肥实验学校)、李冬鹏(合肥师范学院)。

摘要: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云导学”教学模式,在班会课上引导小学生学习、探讨“过年”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实施,极大地拓展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加强,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度及自豪感,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关键词:“云导学”模式 班会课 “年”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崇洋媚外不良思潮,认为衣食住行等都是外国的好。一些学生受年龄影响,对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文化缺乏正确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认同感降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合理的引导、培养,所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势在必行。鉴于此我们决定开设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班会课。

一、线上预备

(一)问卷调查,确定上课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在网络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课前,我们通过问卷星App发布问卷,收集学生最感兴趣的跟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全班46位同学都参与了调查。在汉字文化、茶文化、陶瓷文化、节日文化中,节日文化是学生提及最多的,占到了总数的83.4%。这一调查结果让我们真实地了解到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兴趣点,为班会课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选定中国传统节日为班会课的主题后,我们再次针对主题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学生最想要了解的内容。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确定了以下几个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线上讨论,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他们最想知道的是有关春节的传统文化。结合线上问卷和小組讨论的结果,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我们决定以“年”文化作为本节课的授课重点。

(二)进行质疑,提升自学能力

线上预备的第二步是针对具体学习内容和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商讨确定。春节不同于其他节日,跨度较长,经过线上小组讨论和投票,学生们决定以时间为主线,共同去探寻从除夕到初一这一段时间里有关春节的习俗和背后的文化意蕴。

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商定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除夕到初一这段时间有哪些春节习俗,二是这些习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三是这些习俗中蕴含着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知道的内容是相似的,如贴春联、贴窗花、吃团圆饭、守岁、放鞭炮、拜年等。学生对春联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讲究,年夜饭中每道菜的寓意,为什么要守岁和放鞭炮,应该怎样拜年等充满好奇。有些问题他们可以通过翻看书籍或者上网找到部分答案。至于习俗背后的故事,根据线上学生的反馈,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略知一二。但是,学生对故事和传说表现出很强的兴趣。第三个问题是课堂讨论的重点。我们希望学生在探讨完前两个问题后,能够找到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三)查阅资料,准备上课活动

根据上述的三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认领一到两项任务。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利用互联网或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小组组长负责对每个组员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在上课前,教师对每个小组的预习情况进行了大概了解。对于课前大家提出的疑难点,每个小组在查阅相关资料后都有所了解,这为后面的授课打下基础。课前还有两个学过书法的同学提议:能否让他们把自己写的春联拿到班级来展示。笔者欣然应允。因为这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春联的内容、形式,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同时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线下授课

根据以时间轴为主线的原则,我们确定贴春联、贴福、吃团圆饭、守岁、拜年等主要环节,并依次进行探讨学习。

首先是贴春联、贴福。因为学生在课前精心准备过,在介绍春联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邀请两位学生向大家展示他们的书法作品,并通过两幅春联引导学生探讨春联的别称、形式,书写的形式以及文字的内涵及寓意。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春联对仗工整,寓意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等。之后,第一组(任务是找寻有关春联的资料)学生对春联的故事和寓意进行总结讲解,现场还有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搜索信息,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接着,教师还引导学生欣赏春联,感受中华书法艺术之美。

在讲到吃团圆饭时,教师首先抛出问题:“你家年夜饭的餐桌上一定会出现哪些菜肴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出了各种各样的菜肴,提及最多的是鱼和饺子。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这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但对为什么要吃饺子学生们不甚清楚,少数学生能够答到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此时我们请第二组(任务是找寻团圆饭的资料)学生对这一习俗进行相应的补充讲解,说明过年吃饺子的原因、饺子形状的寓意。为了更直观地介绍饺子,学生在课上还分享了饺子的图片和包饺子的视频。小组展示时学生还提及,在宋代交子就是银票,代表财富,所以有了更岁交子一说,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又寓意团圆美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仅在除夕吃饺子,在元宵节、冬至也会吃饺子,因为这是一件吉利的事情。在课前线上预备小组讨论中,成员因为年龄和眼界的限制,搜集资料时难免有遗漏和困惑,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予以答疑解惑。

在了解完年夜饭的菜肴后,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过年时远在外地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吃年夜饭,这背后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意蕴吗?有学生回答:吃年夜饭是希望阖家团圆。教师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播放事先准备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视频启发学生,使学生感受团圆背后蕴含的那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吃年夜饭体现人们对亲情的重视,以及对来年的美好期待。

然后是守岁。有关年兽和守岁背后的传说,多数学生都不知道。第三组学生推选代表上台讲述有关内容,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修正和补充。第三组代表用充满儿童化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表情和动作,讲述“年”“岁”的故事,之后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年”“岁”是不存在的,是古代人的幻想,相关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的期待。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跟着模仿,调动了多重感官参与,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讲解拜年时老师首先抛出问题:“孩子们,你们会拜年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会拜年。”老师让孩子们试试,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他们互相拜年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手机拍下视频上传至电脑,方便学生查看。学生拜完年后,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刚才拜年的姿势都对吗?”学生观看上传的视频,议论纷纷。趁热打铁,第四组(任务是查阅拜年相关习俗)学生分享了他们查阅的资料,其中有口述,也有视频。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如何拜年。这时有学生希望能够上讲台给全班同学拜个年,当学生说祝福语“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时,全班笑作一团。有学生立即指出,压岁钱应该是在向长辈拜年时才有的,在这里不合适。台上的学生听后,修改了自己的祝福语。这一生成性的错误让学生对如何正确拜年印象更深刻了。这一环节,教师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由学生对拜年的理解引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观看视频、讲解、实际操作等方式明确正确做法,多次场景模拟,环环相扣,让学生沉浸其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这样的课堂摆脱了以往师说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三、交流反馈,全班讨论提升

在大家一起梳理了从年三十到初一的各种习俗后,学生对春节的节日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春节跨越时间长、活動多,所以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春节期间还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吗?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里人们又是怎样庆祝的呢?”学生踊跃发言,其中提及较多的是以下几个习俗: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庆贺小年祭灶王,大年初二一家人去外公外婆家拜年,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及二月二龙抬头。对于这些庆祝活动背后的文化意蕴,学生还不清楚,这为课后的线上学习提供了方向。

在本次班会课接近尾声时,教师布置了任务,让学生不仅搜集有关过年的习俗,还查阅其他的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同时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其他传统文化,如茶文化、汉字文化、陶瓷文化等。

四、线上延伸

(一)以教促学,线上研讨拓展

针对过年习俗,课后老师在线上按时间顺序发布任务,小组自行选择。任务是探究以下几个问题:选择什么节日?在这一天中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背后有着怎样的意蕴?小组商讨后领取线上任务,经过合作探究之后线上提交。其中有一个小组的表格令人印象深刻,如下所示。

教师予以线上指导。首先要予以肯定,肯定学生能够运用课上学习到的方法,主动探究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加入自己的思考,有很大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他们关注元宵节的其他习俗,如舞龙舞狮、走百病等。学生得到鼓励后学习劲头更足了,纷纷反馈:这样的线上指导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他们喜欢这样的方式。

(二)以点带面,帮助学生习得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除了节日文化,还有茶文化、汉字文化等。在后续的线上研讨环节,有小组搜集了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传统文化。因为线上答卷的及时反馈功能,老师能看到每个学生的思考过程。当出现“为什么要弘扬茶文化”这一问题时,不少学生回答是因为茶水好喝。这里就需要老师介入,引导学生探究喝茶的好处。学生思维活跃起来,通过线上查找信息,有的回答喝茶能够使人提神,保持头脑清醒;有的回答茶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喝茶有益于身体健康……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都有一定道理。老师顺势将学生的答案进行了整理并指出,正是因为茶叶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才要去发扬茶文化。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从制茶工艺、茶叶种类、茶道文化等方面去挖掘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抽象的课程在一次次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具体生动。

结语

这一节以“年”文化为主题的班会课,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的授课方式。学生不仅是聆听者,也参与了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前学生结合线上资源选择上课内容进行预习,拓展了这一节班会课的广度。授课环节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及时寻找课堂上产生的新问题的答案。因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来不及解决的问题,学生课后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予以解决。这样的授课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不再局限于四十分钟,加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探究性,为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春晓.谈传统节日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及路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37-39.

[2]钱玉婷.整合学习资源提高文化自信——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例[J].学苑教育,2021(20):87-88.

[3]李光华.传统节日仪式的缺失与文化自信的重塑——兼谈春节及圣诞节仪式[J].海外英语,2019(8):224-225.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班会课模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谁远谁近?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