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理念在高中语文混合型对比阅读命题中的初步实践

2023-06-10曾伟国

学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

摘要: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已出现混合型对比阅读题,这可能是一个趋势,这要求一线教师既要会评讲此类题型,又要会设计或命制这种题。依托“群文阅读”理念,我尝试从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三个方向,利用现有文本资源,设计混合型对比阅读原创题。在设计诗歌鉴赏题时,我注重选择比较新鲜、时效性比较强的现代诗歌,与既有经典古诗进行对比,紧扣考点设计题型;在设计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和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时,我从跨文本体裁切入,寻找文本之间的关联点和差异点,多维度设计题型,开拓学生思维。这或许会给一线教师的日常命题带来一点启发。

关键词:混合型对比阅读;诗歌对比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文学类文本混合阅读;跨体裁阅读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离不开命制练习题和试题,现而今网络发达,不少试题网站、软件和App為广大教师提供了工作的便利,大家都乐于利用网络选题、组题。但这也会出现两种弊端,一是学生在做题时,容易从网上获取答案;二是“天下试题一大抄”,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泥沙俱下,各种偏题、怪题、陈题的呈现,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反而会打消学生做语文试题的积极性。因此,设计原创题,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绕不开的一大课题。

混合型文本对比阅读,在2022年全国高考已初见端倪。在全国甲卷的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已出现小说和纪实类文本对比阅读的情况,《支部政委》(节选)是小说,《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节选)一则材料选自陈丕显的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一则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小说乃虚构,而纪实类是真实,这种混合型对比阅读,让不少考生大开眼界,也难住了不少考生。“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议题而进行的多个文本之间相互关联的类属性的对话阅读。从表面看,这仅仅是一种滚雪球式的读书方式,渐渐展开,慢慢积累,广闻博识而触类旁通,广采博收而融会贯通。事实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性阅读、交互性阅读和整合性阅读。”[1]1基于此,依托“群文阅读”理念,设计混合型对比阅读原创题,成为了我思考并付诸实践的小小课题。

一、穿越古今:烛照古诗和现代诗对比阅读的时空暗道

已有的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大多都是古诗对比,或者是格律诗词对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对比),而古诗和现代诗对比阅读,少之又少。穿越时空,观照古今,总有一些文化的密码等着我们去破译,总有一些时空的暗道值得我们去烛照。

我尝试把现代诗和古诗进行对比,设计混合型对比阅读题。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那么,我就把这首诗引过来,和一个大学生写的现代诗《过故人庄》进行对比阅读。大学生诗人的身份标签,也许更能吸引高中生的阅读兴趣。原诗是这样的: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故乡瘦了一圈——/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干了一半/屋后驼背的柳树/头发散落了一地/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仍在风中奔跑。这位名叫彭彪的年轻作者,创作《过故人庄》时,还是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生,他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修辞和深沉的情感,为我们创设出了一种苍凉而忧伤的意境,读者读后无不动容感怀。该诗也获得2014年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

基于此,我在设计选择题时,从四个维度设计选项:一是修辞手法,抓诗句“屋后驼背的柳树,头发散落了一地”,考查学生对比喻和拟人的理解;二是标点符号,抓诗中的破折号,考查学生对破折号作用的把握和对文意的理解;三是对比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四是对比两首诗的语言风格,让学生感受“清新明快”与“深沉蕴藉”的区别。而在设计主观题时,我另辟蹊径,以“2014年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评委会评奖为突破口,设置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本次大学生诗歌大赛评委会主席,请简要说出评委会给其评为特等奖的理由”。让学生有话可说,试题开放,但又不离诗歌鉴赏本宗。

其实,设计这种混合型对比阅读,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做个有心人,随处可见文本资源。比如2016年那位写18字获第二届农民文学奖的农民大爷——危勇,当时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的讨论。我们也完全可以把它的《咏鸡》拿来和骆宾王的《咏鹅》进行对比阅读。《咏鸡》原诗是这样的: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和《咏鹅》有得一比。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所咏对象的形状、颜色、动作等入手,设计共同点与不同点的问题。显然,《咏鸡》有形状,有动作,有颜色(皓月、晨曦)——但非鸡的颜色,《咏鹅》有形状,有动作,更有色彩鲜明的颜色——白毛、红掌,当然也有环境的颜色——绿水、清波,可谓有声有色。除了这个设计点,还可从思想感情入手设计问题,显然《咏鸡》表达了对“鸡”辛劳工作的赞美,推而广之是对社会上辛勤劳作的基层劳动者的赞美,而《咏鹅》表达了对大白鹅的喜爱。除此之外,《咏鸡》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文化常识:三更五鼓,这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考查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作答,以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找到关联:打通纪实类文本和小小说对比阅读的堵塞关节

高考是指挥棒,2022年全国甲卷的小说与纪实类文本对比阅读,给了我们一个试题命制的方向,所以,我大胆尝试依据现有文本,设计文学类文本的对比阅读,涉及小说与人物传记(纪实类)的对比分析。

吴晶的传记《画之大者黄宾虹传》(节选)和厉周吉的小小说《玉碗金莲》,在网络和语文习题资料书上均有涉及,但都是单篇阅读,各自单独以传记阅读题或小小说阅读题的形式出现。我在认真阅读这两个文本时,发现了不少关联之处,找到了以下关联点:一是两位主人公都是艺术家;二是两个文本都出现了“配角”型人物;三是两位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都有不少相似之处。于是,对比阅读题的设计思路豁然开朗了。

在设计选择题时,我从人物性格及人生追求、人物描写手法、主题探讨三个维度设计选项,力求较全面地覆盖知识点和文本内容,以期学生对两个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比如其中一个选项涉及到现代画家“以画为道”还是“以画为艺”的探讨,让学生对黄宾虹和张大千的选择进行判断。

而在设计主观题时,我充分利用之前对关联点的思考,首先从“配角”入手,一个是作者列举来进行对比的人物,一个是对主人公起帮助和改变作用的人物。而且,两位“配角”对金钱的态度、对物质的看法、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带有一定普遍性,颇值得玩味,更值得学生去探讨。“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思维认知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辨,发表独立的、有创造性的看法;能够从多个视角观察、思考同一问题。”[2]10所以,我设计比较张大千和老孙两个配角型人物的问答题,让学生分析两位“配角”的异同。如果学生阅读细致而深刻,应该能得出以下答案:异:老孙和主人公冯淳是好友,时时刻刻为冯淳着想。老孙的形象与冯淳相互映衬,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有利于小说主题的揭示和深化。而张大千和黄宾虹并非好友,文章列举张大千,是为了与主人公作对比,以突出主人公恪守传统、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的高尚品质。同:老孙的行为是为了让冯淳开店营业能夠带来收入,切实改善冯淳窘迫的生活现状,是合情合理的世俗主义者;而张大千也是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也是走向世俗、通过画作销售来改变生活的世俗主义者。

“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教学体系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2]25因此,文本折射出的伟大的人文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是我设计主观题的重要挖掘内涵。在设计最后一道问答题时,我这样设问:“冯淳原本只是把金镶玉手艺作为业余爱好,后来还是决定开店营业带来经济收入;而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你更认同哪个人的行为?请说明理由。”学生如何去考量,如何去判断,如何去自圆其说,就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真实想法。当然,无论认同哪个人都是可以的,主要是看学生的表述是否合理,是否有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即便是小说中的冯淳选择了走开店营业的道路,也能更好地传承民间工艺,同时也为更多像他一样的传统手艺人提供了一条幸福生活与价值追求并行不悖的可行之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小问题,大大思考,寥寥笔墨,书写万千。立高山仰止德,树顶天立地人。

三、回望古文:钩沉历史散文与历史小说对比阅读的新璞玉

“素养是指向复杂现实问题的,是综合性表现,体现了情景式的学习,也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原点所在。”[3]197既然如此,我们命制文言文练习题时,为什么不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呢?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人教版教材在“名著导读”中明确要求认真阅读,而部编版教材小学、初中均选取了其中的篇目(小学《草船借箭》,初中《杨修之死》),所以,学生对《三国演义》比较了解。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从历史著作中选择篇目,与《三国演义》相关章节进行对比阅读。这种“群文”性质的关联阅读,不仅是一种比较性阅读,更是一种交互性阅读和整合性阅读。

比如,我选择了《三国志》中的这一段:

初,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於绵竹,与邓艾战,死。《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这是写张飞的,我选取出来,拿其与《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部分内容进行对比阅读,一个历史散文,一个历史小说,跨体裁,混合性很强。相关实词及文学常识的考查自然不在话下,比如这段里的“咸”“过差”“挝”“悛”和文化常识“追谥”“尚书仆射”;而《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相关段落里的句子“吾急欲报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贼之境,汝安敢违我将令!”和“各藏短刀,密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也是命制句子翻译题的不错选择。

“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方法,发散地、逆向地解决问题;能够通过敏锐的洞察能力,发现复杂、新颖情景中的关键事实特征和有价值的新问题;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景,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2]25-26这样的说法,给了我在命题方面很大的启示。跨体裁,混合性,不是目的,是手段,上面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才是目的。

读这两个文本,究竟读出了什么?这是需要首先关注的。就我而言,我读出了这些东西:1.不要意气用事,让情绪左右理智。张飞是这样,《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也是这样,他执意伐吴,最终导致失败。2.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修正自己的做法。张飞不听刘备劝告;刘备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建议——放弃伐吴的念头。3.要关爱体恤下属,张飞就是反面例子。4.要善于权衡利弊,义气、兄弟之仇与国家大业,要反复权衡,最后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可以设计成问答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如果要降低难度,也可设计成选择题。

设计问题不能到此为止,要不断深入,不断追问,才能获得更多的命题灵感。《三国志》是历史著作,是基本真实的。《三国演义》是小说,有很多艺术虚构,而《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创作倾向,不少学生也应该知道。所以,我从这个角度切入,让学生比较两个文本,说说《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是如何美化张飞的。其实只要学生认真去比对,会有如下发现:1.有情意,讲义气,为报二哥之仇,坚决伐吴。而《三国志》只是说“先主伐吴”。2.酒后暴怒,鞭挞健儿。是喝酒后,才失去理智。而《三国志》没有说是酒后。3.鞭打部下的恶行是放在情节痛失二哥、报仇心切之后,以博得读者同情。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依托“群文阅读”理念,通过对混合型文本对比阅读命题的思考与实践,我觉得既激发了我对高考试题的学习与探究,又增强了自己的命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是更重要的:为学生输出有价值、接地气的原创试题,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

参考文献:

[1]程林骁,黄彦颖.群文阅读高中读本[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曾伟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
连缀,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密钥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