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利丹毛驴的选择》的教育哲学

2023-06-07胡吉振方相成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真理实践

胡吉振 方相成

内容摘要:《布利丹毛驴的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布利丹驴子的悲剧只会产生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之下,因为西方文化是学以致知的文化。获取知识认识真理不僅仅需要理论的思辨,更需要实践活动来实证。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角度来讲,获取知识不仅要“知”,而且还要“行”,甚至要做到“知行合一”,但是布利丹毛驴仅仅是一种不彻底的“知”,而不是大诗人陆游提倡的“躬行”。这个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就是当“知”迷惑的时候需要用“行”来探讨知识或真理。《布利丹毛驴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行观思想的合理性。现实生活中的选择来源于实践,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但是布利丹毛驴把一个实践问题当作一个理论问题。

关键词:布利丹毛驴 真理 实践 教育哲学

《布利丹毛驴的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布利丹驴子的悲剧只会产生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之下,因为西方文化是学以致知的文化。获取知识认识真理不仅仅需要理论的思辨,更需要实践活动来实证。

一.《布利丹毛驴的选择》的阐释

布里丹是大学教授,他的出名主要在于据说他证明了两个相反而又完全平衡的推力下,要随意行动是不可能的。他举的实例就是一头驴在两捆完全等量的草堆之间是完全平衡的。既然驴无理由选择吃其中哪一捆草,那么它永远无法作出决定,只得最后饿死。故事是这样的: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以上这个寓言故事在中国知网上参考文献仅仅寥寥数篇[1][2][3],其核心思想都把它当作一个经济学领域种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梁小民也把这个寓言故事写入他的一本通俗读物[4]3。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都是说那头毛驴最终之所以饿死,导致它最后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它左右都不想放弃,不懂得如何决策。人们把这种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布里丹效应”产生的根源之一,恰恰是违背这条目标定律,既想得到鱼,又想得到熊掌,其行为结果是鱼和熊掌皆失。这种思维与行为方式,表面上看是追求完美,实际上是贻误良机,是在可能与不可能、可行与不可行、正确与谬误之间错误地选择了后者,是最大的不完美。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结果,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以上这些解释是大众化的解释或普遍的观点,笔者虽然同意,但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告诉我们作者一旦把作品完成,其对作品的解释就不再具有权威性,在对作品的解释权上与读者的地位是平等的,这就是伽达默尔“读者中心论”的思想[5]361,由于读者是很多,其解释也很多,这就造成了“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情况,因此笔者也有对《布利丹毛驴的选择》寓意解释的权利,笔者认为虽然自己的解释未必具有权威性,但是自己的解释也能自圆其说,下面是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观”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理论与实践

1.实践对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布利丹毛驴的选择》这个寓言故事只能发生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下,因为西方文化用邓晓芒的话来讲是一种学而致之,而不是学而致用的文化[5]3,这种文化更加偏向于先知后行,这种文化造成了布利丹效应,在这种文化之下用理论分析问题权衡利弊,不想好问题如何做的情况下,是不能去实践或行动的,也没有秉承了一种一边理论一边实践的精神或杜威或陶行知的“做中学”的精神,从而造成了实践行动与理论思考的严重脱节。想不好办法就无法去做事情,表面上很认真,的确秉承了西方人的理性精神,但是这种不去做毫无动弹也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真理不仅是像布利丹的驴子苦思冥想的思辨出来的,而是依靠行动实践出来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实践是实践,理论是理论,不能用理论思考代替实践的行动。知识的获取或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依靠理论的思维,利弊的权衡,而且也是需要依靠实践行动的,知识或真理不仅仅是思维的,而更是实践的,是践行的。如果让中国古代大诗人陆游来批判这个布利丹驴子的选择问题他仍然会用他的千古名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布利丹驴子想分清这两捆稻草不能仅仅观察表面现象,而是要深入的“躬行”,这就是说需要去做的,需要是践行的或实证的,而不是在这里坐而论道的空想。认识真理或获取知识是需要实践的,不是故作玄虚的空谈。毛泽东同志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就强调实践的重要,这个布利丹驴子就是仅仅发挥了思辨的重要性或用自己的感官器官去观察了,而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当然这样永远得不到真理。如果说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另一句诗“功夫在诗外”的是陆游强调现实生活的重要性,那么布利丹教授或驴子则是强调“功夫在理论的思辨上”或“功夫在诗内”的重要性。

这个寓言故事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之下是不会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理论的分析不能代替经验实践。这个寓言故事可以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经验论哲学流派攻击唯理论哲学流派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知识或真理的获取如果最终仅仅用来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那么这种理论对世界的解释也是有限的,甚至是肤浅的和错误的,也是会失去解释世界的价值和意义的。《布利丹毛驴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布利丹的驴子仅仅依靠感官,也就是观察的方法在加上思辨的想象就想得到唯一的正确的,甚至是绝对的选择,而且还没有去践行就判断了,认为这两捆稻草是一样多和一样好的,其实不是这样。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这句话仅仅是理论的存在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存在,这句话就可能是布利丹驴子选择困难的原因,如果世界上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个布利丹的驴子可能认为这两捆稻草也可能就像两个树叶一样是一样的,我就没有必要去选择了,先随便吃一捆,然后再吃另一捆就可以了,但是这个布利丹驴子具有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导致了布利丹驴子秉承了莱布尼茨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世上也没有两捆相同的稻草,因此布利丹驴子需要选择,这也可能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当然这也是驴子在认识论上产生的悲剧。布利丹不想通过“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得出的结论,而是仅仅依靠逻辑的辩证和利益的分析就达到真理的彼岸,当然是不现实的,当然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说理论加想象不等于现实,而真正的要想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秉承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去践行,这就强调行动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这就像游泳一样,仅仅在岸上背诵“游泳大全”而不去下水,是无法真正的获取深刻的游泳技能的。这头驴子最好用嘴尝试一下稻草。比方说,布利丹驴子先吃五六口左边的稻草,再吃五六口右边的稻草,然后通过这个实践再去选择,如果不能选择还继续就这样吃下去也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组合的选择,而不是单一的选择。用中国传统认识论的角度来解释“不利丹驴子的选择”说明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仅仅“知”而不去“行”,“知”就没有这么深刻。从中国古代知行观点的角度来讲,在中国布利丹驴子的选择的寓言故事是不会产生的,即使产生了中国人仍然相信布利丹的驴子会采用试错的方法或经验的方法来躬行的去探究这样的两捆稻草究竟那一捆更值得去吃,而不是坐而论道的去思辨的分析利弊关系选择最优的答案。

2.极端理性主义就是不理性

布利丹驴子过分于理性的分析,其实是有害的。笔者认为这个驴子是西方文化的驢子,具有西方文化的特点——抽象思维和理性精神——像西方人一样过于理性的分析。这个驴子虽然被西方人化了,但是这个人化是抽象的人化,把有血有肉的富于情感的驴子抽象为抽象具有西方理性精神的驴子,这种抽象的过程也是把驴子脱离现实生活的过程,甚至把驴子的本质都抽象掉了或把人的本质都抽象掉了,从而成为了一种干瘪理论的驴子,理论的驴子仅仅能在理论世界或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作为选择的主体,但是布利丹这个教授不应该让理论世界的驴子选择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应该按照理论去选择理论世界的理论问题。要知道理论虽然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但是毕竟理论已经脱离了现实生活,用抽象的理论而不与实践接轨的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甚至是两难的选择问题,这是不明智的,当然是不好解决的问题。而且布利丹教授这种理论上的实验或推导仅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论,甚至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严重脱轨的,用中国人的话讲是不接地气的,也是过于死板的,而不会灵活的变通。其实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驴子”比布利丹驴子或布利丹教授要聪明得多,他这个“实验”其实不能称为实验,而仅仅还是一种理论的思辨或者说是思想实验。其实真实的驴子肯定不是这样的,现实生活中如果真有两捆稻草在一头驴之间,这头驴会选择自己最先看到的一捆稻草吃,当然也可能随机选择一捆稻草去吃或者说它无意识的选择一捆稻草吃就可以了,驴子没有人这么贪得无厌的,这头驴子根本也不会像布利丹这个教授一样这么富于理性精神,其实驴子更多的是情感和本能。另外,虽然选择是有成本的,是有代价的,但是驴子不是人,它可能依靠本能去选择,而不会权衡利弊的考虑这么多,而不是依靠西方人类的理性去选择。布利丹驴子就是以生命的代价捍卫了自己或西方人高贵选择的尊严。这个布利丹驴子的选择问题就是理性精神理性到了极端带来的悲剧。理性过头了——就不是理性了,就是非理性了。这种现象就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批判的西方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系可以更好的解释,西方科学主义的科学世界自从近代伽利略以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壮大,而挤占了生活世界的空间,从而使西方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造成了西方人精神的失落感[6]254。举例来讲西方国家为此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这就是不理性了。布利丹驴子也是同样过于具有理性精神——其实就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变成了非理性,当然悲剧也在所难免。

以上对《布利丹毛驴的选择》这则寓言故事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观”的视角进行了论证,充分说明了寓言故事中驴子犯的最大错误是光思辨的去想而没有去践行,缺乏教育家杜威或陶行知的“做中学”的精神。理论的推断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而不是仅仅苦思冥想就可以用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判断那捆稻草值得吃,是需要以靠“吃”来践行的,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农氏尝百草”一样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规律的,在实践践行中来判断的。布利丹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但是他把胡塞尔强调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混为一谈,用科学世界的理论来解释现实生活中选择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其实这头驴最好秉承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依靠实践活动——通过对两捆稻草的品尝而获取更为理性的选择,只有依靠实践或行动起来才可能获取真正的知识,这头布利丹的驴子没有调查分析,仅仅依靠思辨的想象来获取真正自己需要的东西当然是很肤浅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布利丹驴子秉承了理论决定实践的观点,它对理论的来源也是缺乏认识的,一切理论从根本上讲都是来自于实践的。当科学世界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是舍去理论关照生活,还是舍去生活甚至舍其生命,来捍卫被德国大文豪歌德称之为“灰色的理论”呢?其实布利丹驴子秉承了西方柏拉图以来的知识不是来源实践经验活动的,而是来源天赋观念的唯理论思想。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研究理论产生困惑的时候,就要用实践的精神或践行的力量去解决困惑。人类的任何真理从根本上讲,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实践活动,而且即使是理论的推导和逻辑的论证最终还是要经过实践来检验的。因为现实生活实践活动既是一切科学理论的渊源,也是一切科学理论可靠的检验者。

参考文献

[1]布利丹效应[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03):44.

[2]梁小民.布利丹毛驴的选择[J].财经界,2007(09):122-125.

[3]布利丹毛驴的选择[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03):51-52.

[4]梁小民著.寓言中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潘德荣著.西方诠释学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邓晓芒,赵林著.西方哲学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洪汉鼎著.从新回到现象学的原点——现象学十四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课题:浙江省2022年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基于师范气质培育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真理实践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两校方略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