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家国情怀培育路径探析

2023-06-07严领

克拉玛依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国梦新时代

严领

摘 要: 家国情怀自古有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美好情感,做好家国情怀培育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在当前互联网建构的信息化社会生态下,家国情怀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必须紧跟新时代的新特点,从媒介选择、内容建设、素质提升三个维度来推动新媒体视域下的家国情怀培育工作,从而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家国情怀;新媒体;中国梦;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3.02.1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增强过硬的担当本领。”[1]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家国情怀感召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接力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必将更加积极培育家国情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意义

家国情怀内含着对国家富强、家庭美满、个人幸福的殷切盼望,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家国情怀的特征

首先,家国情怀具有民族性。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家国情怀源远流长,可溯源至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积淀,既是国家危难之时的忧患意识,也是和平时代的恪尽职守。自古以来,中国人言语中、行为中表现出的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是深层次的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以及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所展现出来的共同心理素质,因而具有民族性。

其次,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性。家国情怀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家国情怀的萌生和嬗变过程中,“天下一体”思想观念也逐渐形成,只是“天下”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复杂。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传统爱国思想中增加了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希冀,表征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国家主权概念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当代话语形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对以往各个时代家国情怀的继承,也是一定程度的具体和深化。

最后,家国情怀具有阶级性。传统社会的家国情怀更多地表现在民众对家和国的深厚感情上,而君主“保民”“爱民”的思想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当代中国,家国情怀中既蕴含着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和关怀,又包含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奉献和付出。一方面,家国情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识,激励民众自觉参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落实到各项社会主义制度中,不断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的意义

1. 培育家国情怀是增强价值观自信的必然选择。家国情怀是个人内心修炼的至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至高境界,启迪和激励民众先修养个人品行,再整顿好家庭和家族,最重要的是治理好国家。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成一个整体,与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價值观作为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民众在接受家国情怀的熏陶后,潜移默化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家国情怀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2. 培育家国情怀是建设和谐幸福家庭的精神支柱。家国情怀是爱众亲仁的处世之道。重视家庭建设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和谐幸福的家庭是每个人的幸福源泉和基本保障。新时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虽然发生了新变化,但是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性质没有变,要“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对此,积极培育家国情怀,发扬中国人爱家与爱国相统一的文化气质,让优良的家风成为家庭和谐的润滑剂、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3. 培育家国情怀是助力实现中国梦的有效措施。家国情怀是社会成员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基本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增强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和现实力量。家国情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革命战争时代,它让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能够逐渐崛起,并以独立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厚植家国情怀,实现最广泛的联合,助力实现中国梦。

二、新媒体视域下培育家国情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开辟了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新场域,让如何利用新媒体培育家国情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又使得家国情怀培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新媒体视域下培育家国情怀面临的机遇

1. 传播主体的多元性。新媒体空间为民众表达家国情怀提供了便捷渠道和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去中心化,呈现出草根化的趋势。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是讯息”[3],新媒体影响了人们活动的尺度以及社会感知的方式。民众可以在新媒体上抒发爱家爱国的情感,发布相关的言论和作品;或者参与网上议政,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或是自觉成为网络的“监察员”,让社会舆论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员力量。

2. 传播形式的交互性。新媒体空间为民众表达家国情怀提供了双向的互动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已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信息的交互性使得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是双向的,且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话语权,能够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基于此,与家国情怀相关的信息和内容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转发,还出现了民众持续跟进最新消息并发表评论的现象,信息反馈更加及时,沟通方式更加高效,可以提升家国情怀传播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3. 传播范围的扩大化。新媒体空间为民众表达家国情怀提供了精确的传播方式。彭兰认为,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正在到来。[4]万众皆媒,万物互联,媒介承载信息,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信息能够实现点对点、点对面和面对面的传播,影响范围和作用力度也逐渐扩大。家国情怀言论或优秀作品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熟人圈里,而是在整个社会面都可能产生影响。

(二)新媒体视域下培育家国情怀面临的挑战

1. 话语权力的分散化,增加思想引导难度。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管理集中统一、自上而下,可以较好地把握民众思想的动向,有效引导民众树立家国情怀;新媒体环境下,每个网民都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加速了网络话语权力的分化,对民众思想的引导难度增大。很多非官方新媒体偏向于自娱自乐,社会功能较弱,在传播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把关人”让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言论有机可乘。平衡不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话语权。

2. 传播形式的隐匿性,削弱舆论控制力度、梅尔文说过:“一个社会的传播过程的性质实际上与该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关系重大。”[5]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途径、渠道以及方式逐渐隐匿化,例如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传播。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6]虚拟的网络生态模糊了传播参与者的身份,降低了信息传播准入的门槛,弱化了社会道德约束力,使得海量信息真假混杂,挤压了正向表达家国情怀的空间,冲击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3. 媒介素养的差异性,弱化价值传播效能。新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集信息的生产者、接收者和传播者于一身。作为信息的生产者,部分公众缺乏把关人的角色意识,对撰写内容缺乏审慎思考,容易引发错误或虚假信息的传播;作为信息的接收者,部分公众对信息的辨识能力相对欠缺,难以核实信息的真伪,不利于形成正确的爱国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部分公众选择性地解读网络信息,二次传播错误的“爱国言论”。因此,公众个人媒介素养淡薄,会在无形中稀释了家国情怀传播的浓度,降低主流媒体传播正确价值观的效能。

三、新媒体语境下培育家国情怀的具体路径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割舍的精神命脉。新时代,我们仍需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让个体与国家命运的联结性充分发挥出来,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媒介选择:培育家国情怀的技术支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技术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7],即马克思注意到科学技术对精神观念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在培育家国情怀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科学技术,发挥其巨大的优越性。

1. 功能性选择。新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与新闻传媒功能,但不同的新媒体具备不同的功能。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商业门户网站以提供新闻信息服务为特色内容;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网站以提供信息搜索为主要业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以分享原创短视频而广受欢迎;QQ、微信等社交软件以服务沟通娱乐生活为主要内容。在全民互联网化的今天,培育家国情怀,要整体了解各种新媒体,发现其差异、特色,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近些年,短视频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常态表达方式,行业市场迅速扩大,用户规模不断增长。中央媒体人民日报社上线首个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形成了一套有傳播力、受民众欢迎的话语体系,是新媒体时代创新探索的典范。

2. 群体性选择。新媒体以人际传播为基础,往往表现出集群性。新媒体营销以实现社群精准营销为目的,强调在线活动与传递客户价值。因此,基于受众的差异,细化受众需求已成为必然趋势。Listen.com的创始人之一罗布·里德认为:“在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统治一切的不是内容,而是寻找内容的方式。”[8]有效培育家国情怀,就要让民众与新媒体之间建立强化、持续、品牌化关联,实现用户与内容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可以通过超链接、订阅、搜索等多样化的分发机制,借助计算机算法,将海量信息与用户兴趣智能连接;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增强信息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粉丝群体中挖掘价值,发展点赞经济,从而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3. 阶段性选择。AI技术井喷式发展,媒体技术朝着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表达方式丰富生动,强化内容的客观性及表现力。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为解决现有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需齐心协力建成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央视频直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无数网友化身“云监工”,日夜关注着两所医院建设的进展情况。这种直播方式传递的是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既缩短了普通人和防控前线的距离,又寄托了对工人们的鼓励和问候,是普通民众家国情怀的体现。由此可见,家国情怀的培育过程,应当适应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和经营模式,巧用视频、VR、AR等新兴形态,给用户带来全息多维感官体验,激发民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有效培育家国情怀。

(二)内容建设:培育家国情怀的有效保障

新媒体时代,高质量的内容是取胜的根本所在,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家国情怀的内涵、分类和外延,在内容分众传播、定向推送的传媒环境下,促进民众形成对家国情怀新的深刻理解。

1. 价值旨归和内核引导。培育家国情怀,必须具有正确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引,即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以人民为中心。在当代,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入理解并用创新的话语体系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譬如,团中央于2018年8月,正式启动“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分专题集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原文、解读视频、知识测试、延伸阅读等学习内容,并采用青年中流行的短视频+互动问答形式,丰富支部团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必须要诠释中国精神,体现国家意志,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价值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深化,引导和鼓励民众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不竭智慧和磅礴动力。

2. 主题宣传与专栏报道。新媒体在当今传播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民众会时常关注社会热点及焦点,所以网络隐性德育的模式可以提升家国意识。因而,培养家国情怀,要进行主题宣传和专栏报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传承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适应当今的时代状况,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问题。首先,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促进民众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增强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其次,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让民众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更加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最后,未来掌握在青年一代手中,应该将主流价值观与青年文化相衔接,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体现家国情怀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等,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加强网络家国情怀主题教育。

3. 塑造形象和建构认同。家国情怀是一种可以通过物而联系起来的感情。长江、黄河等自然景物,国旗、天安门等人文景观作为家国情怀的物质载体,都能让人民群众想起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的祖国》《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是被赋予特殊意义的艺术作品。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在一场演讲中被问到启蒙歌曲时,谈到是《我的祖国》,整个演讲会场一千余人不约而同地合唱“一條大河波浪宽”,唱出了绝大多数人心中浓浓的家国情怀。在新媒体语境下,家国情怀的有效传播,首要的是挖掘其精神内涵,构建与家国情怀相关的产品文化。而独特的品牌文化可以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强IP的吸引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民众对产品的忠诚度,而且能够让民众更快地意识和体会家国情怀,并主动传承与发扬。

(三)素质提升:培育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

公众是祖国发展的奠基人,也是祖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培育家国情怀时,时刻要注重人与新媒体技术的共生关系,从情感和行动两方面发力,让公众自觉成为家国情怀的身体力行者。

1. 提升媒介素养。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迎合了民众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社会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的约束,导致信息失真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传播。对此,民众应自觉培养网络媒介素养。一是民众应提升信息的选择和接收素养,秉持正确使用媒介资源的态度,积极拥抱新媒体,不因循守旧,发挥新媒体的工具作用,提高接收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与提防意识,并进行有效筛选;二是民众需提升信息的解析与再传播素养,正确解析网络信息,二次传播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注重事实根据,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 砥砺爱国之情。互联网时代,事件发酵速度加快,基于民族情节的爱国伪命题屡见不鲜。但爱国,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更需要具备正确的爱国观。培育家国情怀,要让民众树立正确的爱家爱国理念,用合情合理合法的行为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一方面,公众要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时刻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另一方面,公众应该具备全球化的眼光,通过国际视野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理性表达家国情怀。另外,培育家国情怀的目的和归宿是要践行报国之志。在行动基础上适当地表达家国情怀,会使爱国之情传播得更广泛,人民心中的信仰也会更加坚定。

3. 放大榜样效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践行家国情怀的榜样为标杆接力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院士提出希望:“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9]钱学森是海归科学家群体中的典范,义无反顾地回到国内参与祖国建设大业,将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中华儿女应该以钱学森为榜样,将爱国情转化为切实的行动,用自己的知识为民族复兴奋斗。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的榜样效应,在社区、企业、农村等家国情怀实践领域,挖掘出爱国奉献的先进典型人物,激发个人涌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另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充分发挥行动引路的榜样效应,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或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资源,组织系列庆祝或纪念活动,让家国情怀的内容融入主题党日、主题班会、公益活动等各项社会实践中,让更多民众身体力行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3.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4]彭兰.万物皆媒——新一轮技术驱动的泛媒化趋势[J].编辑之友,2016(03):5-10.

[5][美]梅尔文·德弗勒,[美]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M]. 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23.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53.

[7]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29.

[8][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 [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91.

[9]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6):6-11.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国梦新时代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