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是一场文化对心灵的浸润

2023-06-07赵初红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者心灵语文

赵初红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道”与“术”的辩证理解,前者强调一般规律,后者强调具体方法,悟道得术方能做好人、办好事。在教育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正确的育人理念为道,科学可行的教学方式为术,教师只有明确了育人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行动上保持正确性和有效性。

特级教师邱鑫所提出的“润心语文”教学主张已有多年实践,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变革,滋润了学子们的心灵,让课堂和书籍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心语课堂强调文化对心灵的浸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心融入到文本中,用心读好每一个句子,用心体会每一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思想达成共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心灵受到滋润。想要真正深入理解“润心语文”的内涵以及构建实施方式,需要在与学生交流、与作者共鸣的基础上不断探索。

一、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灵魂

书籍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结晶,这正是潜心阅读之美的根源。伏案捧一卷经典,感悟一刻时光,书页间氤氲的油墨之香、手指划过书页的沙沙之声总是让人醉心不已。邱鑫老师曾说:“身体本是一副躯壳,因为有了多元化的思想才有了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因此需要从优秀经典文化作品中汲取营养和精神力量。”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一开始便接触绘本、儿歌以及小散文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随着识字量和积累量的提升,逐渐开始接触篇幅更长、难度更高的读物,可以说阅读贯穿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然而,一直以来,学生能否在阅读中享受到幸福感和获得感呢?这一问题很少有教师真正去思考过,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文更多地成为了工具,承担起了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的责任,文章自身的价值和灵魂反而被弱化。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门也在积极寻求破解之道,从课标的修订、教材的革新等角度不断强调语文学习的人文价值,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关注情感道德的发展、投身于生活实践,可是在落实成效上却依然不容乐观。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名家之作,而且经过教材编委会的精挑细选,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灵魂”。邱鑫老师提出“润心语文”这一主张,正是为了带领学生触摸到文章的灵魂,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与文章和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邱鑫老师强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熟悉每册教材的特点。在课内选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优秀的作品,倾注了作者对于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在课外名著中,我们可以从《老人与海》中听到“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的呐喊。茫茫大海,一位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老人,坚不可摧的意志让他衰老的身体变得伟岸。“不服输的精神”正是这本著作的灵魂。可以说不论是选篇还是完成的著作,都有自己的灵魂,而语文教育必须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感受到这些内涵,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由内而外的成长。教育绝不是知识的复制和兜售,而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的过程,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可以看到,人的发展依靠的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书籍便是学生成长中所需的间接经验。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观点究竟如何形成?从语文教育工作的视角出发该如何理解?学生在数年的苦读中,实现了知识的增长,可是“气自华”为何却难以实现?当教育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塑造,阅读忽视了与文章灵魂的对话,那么学生永远只能在书籍的大门之外徘徊,教师也永远无法摆脱“教书匠”的尴尬地位。因此,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每天面对的教材,找到每一篇文章的灵魂,这样在带领学生学习时,才能让学生透过文字与作者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开拓知识视野的同时,洗礼他们的思想与灵魂,从而让学生实现“气自华”。“润心语文”正是基于对文章这样的认知而提出的,以心为窗,与作者和文章对话,最后实现经典著作润心的目的。

二、建立起与作者交流的桥梁

语文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作者沟通的桥梁,促进深度阅读的达成。个体在接受阅读信息的时候,往往依赖文字这一载体,即看到什么便是什么,这样阅读带来的体验往往不够立体,层次也不够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借助多样化的引导和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从更多的维度建立起与作者沟通的桥梁。记得有一天,我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在读《西游记》,我欣慰地夸奖了她这种主动阅读的习惯,然后提问道:“乐乐,看了这些内容你最喜欢书里的哪个人物?”乐乐支支吾吾地说:“我喜欢孙悟空……”当问起理由的时候,乐乐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让她复述与孙悟空相关的故事情节,她也有很多记不清的地方。而乐乐这种情况,在小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由此可知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在“润心语文”的构建中,邱鑫老师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作者交流的桥梁呢?我详细观察下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读前总是会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热身”运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文本的亲密关系,让学生知道文章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多媒体、微课、讲故事以及课前活动等方式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和探知欲进行阅读。其二,阅读过程中从未给学生设置固定答案,不會告诉学生某个人物就该是某种性格、某些语句就该以某种情感阅读,而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知,不以预设的“对错”去约束限制学生,充分唤醒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文字间自由地徜徉。其三,学生阅读学习后,总是会设置各种有趣的课上互动环节,例如对书中故事情境的演绎、师生问答以及文章内容改编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吃透文章,与作者建立起联系。其四,阅读学习后,让学生说说哪些情节或行为让其心灵受到了触动。

由邱鑫老师的教育实践,可以发现“润心语文”中书籍是宝库,学生是寻宝者,而教师则是为学生递金钥匙的人,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至少有三:其一,兴趣的桥梁。如果学生对于作品以及作者本人缺乏兴趣,那么就很难从自身生活走进作者所创造的世界中,即便在教师的“逼迫”下掌握了一定知识内容,那么也往往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缺乏主动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其二,阅读技能的桥梁。文字始终是学生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载体,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自然无法体会到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师需要让学生形成精读、略读、跳读以及批注圈点等阅读能力。其三,生活实践的桥梁。文学作品只有真正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才算与学生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因此教师需要依托文本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向优秀的人物学习,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达成心灵的浸润。

教师的引导是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同样重要,即教师不仅要为学生“递梯子”,还需要学生能够自主“找梯子”。语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可以说囊括了学生的整个生活,“润心语文”的构建将学生的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教师在课堂中也应当不断拓展阅读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比如在推动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中,可以将国学经典、成语故事、四大名著、寓言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等内容带进课堂,相较于课内知识而言更加精彩有趣,学生也更加愿意主动探究并在阅读学习中不断提升各项能力。学生一旦在感兴趣的阅读学习中提高了学习能力,那么回归到教材中那些相对“乏味”的知识中,同样能够起到迁移应用的作用。

三、让学生的心灵在文化中升华

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成长,“润心语文”理念的提出也致力于学生心灵的升华,让文化精神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养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无德不立”的观点,时至今日这种说法仍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赋予“德”字新的内涵,发挥出教育活动的育人价值,让知识和学问真正影响学生的成长。语文学科相较于理科而言,有着更加浓厚的文化气息,骨子里也更为浪漫。我个人每次读到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都会因“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这种理想与执着而感动,脑海中浮现出一支狼毫、一盏残灯、一个佝偻的背影。太史公司马迁花了一生心血著书立说,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本《史记》隔开了古今,但是却贯穿古今理想主义者的思想,古人为著书立说,穷其一生,孜孜以求,这种对理想的追求让我感动不已。

放眼当下我们的世界亦不乏理想主义者,将一生奉献给大山的张桂梅老师,冲在抗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将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的戍边烈士等英雄,他们仍然在追求物质利益之外的东西。虽然他们在“精明”的逐利者中显得笨拙执拗,但是世间的伟大和奇迹多由他们所创造。正如王朔所言:“永远不要嘲笑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想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这样的理想主义者的。合卷深思,我想对于一个正在腾飞的民族而言,我們除了钢筋水泥和财富科技之外,更应当有一些敢于跳出囹圄的浪漫者和敢于追求精神满足的个性者,就像坚持吃馒头喝矿泉水的数学天才韦东奕,只顾着向科学和计算进发,哪管它世间芜杂。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想要问心无愧做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必然也要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并致力于理想主义者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因陶渊明的淡泊而升华,因李白的才气和傲骨而崇高。

从邱鑫老师“润心语文”这一教学主张中,我看到了理想主义者对于语文工作的认识,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着“润心”的力量。从古至今心灵就是人类最基本、最美好的精神皈依,它被诗人们歌颂赞美,被哲学家们思考解读,被形形色色的人们所追求。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传承的纽带,其核心是爱与责任,教育技能层面的东西反而应该退居其次。在当今时代,教育要有温度,教师要有爱人之心,这样才能培育出有心灵力量的学生,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倡导仁者应该充满慈爱之心,做满怀爱意的人。在后续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古代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强调士大夫要爱社稷、爱民众以天下为公;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了博爱观,并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这充分说明了心灵升华的重要性,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正是具备这些情怀的人才。

让学生的心灵在文化中升华,需要教师将“润心”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加强“润心”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多种课内外教育素材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例如,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电视以及报纸等渠道接触爱的榜样,向默默奉献的边防军人、舍己为人的医护人员们学习,将他们身上爱的品质内化于心。其次,要创新“润心”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成效。一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去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开展劳动体验活动等。另一方面,推动“润心”教育走向常态化,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和学科知识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此外,要建立起家校共育的合力,重视对家长的引导工作,将“润心”教育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带领家长共同守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教师而言,自身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动态发展的,只有结合国家教育政策以及学生成长需求,不断更新教育理论知识、完善教学技能,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活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助力。邱鑫老师所提出的“润心语文”这一教学主张,正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所凝练出来的,既符合国家教改的方向,也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万法归一,大道至简。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就应该回归本真,多做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能够真正热爱文字、热爱语言,在文化作品中不断荡涤心灵,健康茁壮地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者心灵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理想主义者的宝贵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理想主义者是世界上的盐
理想主义者=爵式音乐=爵式人生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