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心语文”,让语文之美润泽童心

2023-06-07邱鑫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情感心理

记者:邱老师好!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您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理念,请问影响语文课堂的关键要素您认为是什么呢?

邱鑫: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素养的学科,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我认为语文课堂中“素养”的积淀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从基础提升。在基础学习阶段,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深度学习的先决条件。当学生跨越了语文学习的初阶门槛后,提升其思维能力则是第二重境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依然能够找到学习的钥匙,促进自我思辨与自主探究的有效形成。当学习能力不断积累后,则是审美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深度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形成文化认同感,理解语文多姿多彩的美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相互关联,產生人文共鸣。

对于语文课堂与语文素养深化积累的影响要素是多元的,但我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力在于“滋润学生心灵”。恰如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而让学生心灵受到感染熏陶恰恰连通其中。对于教师而言,文学作品的育人目的是课堂教学的一大核心,诗词、童话、小说、小古文等传递着的某种情感,意在让学生养成某种特定的能力,故而以情感为切入点来滋润心灵,能够形成四两拨千斤之力。而对于学生而言,情感理解则是课堂突破重点难点最直观的通道,通过形成情感共鸣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语文之美,感受文字的深度。

记者:关于语文教学,您有什么教学主张?又是怎样实施的呢?

邱鑫:对于以滋润心灵、播撒阳光为驱动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称之为“润心语文”,万物本心既是成长的驱动力,也是学习的重要推动力,这其实与教育心理学有直接的联系。心境能够对课堂教学带来微弱而有弥散性的影响,正确的教育引导正是通过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助力学生形成紧密联系,形成对语文课堂的文学认同。对于这一点的依据,我想这与“先用后理”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学科的学习都是“先明理,后使用”,而语文学习的过程却相反,是“先学使用,后明道理”。语文课程涉及很多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理论,小学课文之中的相关情感,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童话、畅想都是学生经历过的,这是“用”的概念。而通过“润心语文”,则要提炼学生的某种情感,助力学生形成自我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再将其转换于实践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收到巩固深化、迁移运用的效果。基于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文本内容,在科学指导教学活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主张是“润心语文”,以“心语课堂”为纽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心融入文本,与作者达成共鸣。对于“润心语文”的探究,我们经历了冗长的总结过程,总的来说是通过“情感建构与话题抛出—思维表达和文理表达对比—表达差异原因分析与反思”的模式,使偌大的“核心素养培育工程”具有学生有意识的“自育”“自学”“自查”的核心驱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团队的主张契合度主要表现在学生成长与学生思维的契合度、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契合度、课堂反馈与课堂任务的契合度、课后评价与教学完善的契合度等。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是影响教学推进与教学思考的重要方向。

记者:“润心语文”的落实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你们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邱鑫:每一次教学探究都是对于已有知识的一种创新,积极的思辨正是与时俱进教学观念的一种体现。当然,在“润心语文”的探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学生的波动。以情感为主要驱动点进行教学引入,这如同对旧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但当学生适应这一教学模式后,学习兴趣也会极大提升。这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自信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无形之中凸显了“润心语文”的方向是正确的。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心融入文本中,用心读好每一个句子,用心体会每一处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思想达成共识。教育的真谛是立德润心,“润心语文”就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心灵受到滋润,在课堂中挖掘文本的润心内容。从另一方面说,在校本研究的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了不少困难。在团队探究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无法放开心结,浮动于表面,既没有指导学生夯实基础,又没有做到情感的深入理解,两项杂糅便成为“三不像”的模式。在经过这些困难之后,教研团队反倒是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研究的队伍之中,教学成果收效颇丰。

记者:对于“润心语文”的探究,我想大家都是初探者,对于未来的教学方向与教学思维,您认为应当主要落于何处呢?

邱鑫:对于教学我们时常怀有一颗初学者的心态,这正是我们团队披荆斩棘、一心向前的动力源泉。而对于“润心语文”来说,我认为教学的方向仍旧是情感的传输与学生自我情感意识的判断。首先是情感传输方面,学生在拿到一篇全新的课文时,既要能够通过文章的中心语句、文章的修辞手法来判断情感,又要能够联系自己学到的知识、经历过的事件形成文学的感知力,以此形成自主阅读能力,涵养阅读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内化积累,不要浮于表面。其次,如何形成知识与情感的双向联通是未来探究的一大方向,既要实现以情感来带动知识理解,又要以知识促进情感表达,这是实践运用方面的重要思想。正如有人提出:“要着重塑造学生知行合一的相关能力,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新时代学生。”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启发,能够在实际课堂之中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加以引入,充分提升学生兴趣,做好模范表率作用,能够在掌握重点难点的过程中实现深化学习。当然,适度发散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让学生走出去,体会语文之美,才能真正实现让语文课堂浸润人心。

记者:“润心语文”的教学模式固然是一种大胆尝试,但单一化的教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那么在未来的教学之中,您和您的团队又该如何应对呢?

邱鑫:单一化的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并没有完善的思想认知,对于趣味化、多样化的知识点更具本能的学习兴趣。故而想要全面深化“润心语文”内核落实,也要逐渐扩充其教学途径,实现教与学之间的有效融合,以此推动语文课堂的双向性与丰富性。例如,在课前教学引入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微课等设备,逐字逐句分析重点语句,让学生真正能够把心沉浸在课堂中,以此实现理解文章深意,形成朦胧的情感范围。当学生已经掌握基础之后,便可以采用趣味化游戏环节、小组合作环节探究其中情感的深处,总结情感的核心。最后,可以通过当堂测验与提问式的学习促进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体味文学之美。当然,除了深化教学内容外,带动学生将“润心语文”与习惯养成有机结合也是教学中的关键。但是,想要有效运用起来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具体的落实途径。既然强调要运用“润心语文”教学模式,那么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重知识、轻德育的教学。学生虽然未必喜欢以往割裂式的小学语文课堂,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又比较独立,想要改变习惯是很难的。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体会到“润心语文”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尽快完成构建新型学习习惯的过程。

记者:如此看来,“润心语文”是十分有效的语文课程改革模式,有着较为积极的推广意义与应用价值。那么您认为在未来实际的推广过程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升个人的专业教育素养以推动“润心语文”的有效落实呢?

邱鑫: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看,“润心语文”能够极大地拓展现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的边界,拓展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其能肩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灵层面塑造的教育职能,承担起当前改革环境中重要的立德树人任务,以语言引导的方式滋润学生的心灵,助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有着较为积极的推广价值。在实际的推广工作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构建者,需要肩负起引导与协调学生的重要责任,以此使课堂中的言语能直击学生的心灵。

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强化个人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升自身在教学环节中的沟通艺术。这要求教师能通过对教育学内容的研究以及多方面教学案例的分析,切实掌握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性沟通关系的技巧。只有真正做到善于将鼓励教育、柔性对话方式以及情感激励方法融入到与学生的对话环节之中,才能在“润心语文”构建环节中真正转变自身在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通过语言的运用与学生建立心贴心的交流关系,以此使学生愿意与教师沟通,并能主动回应教师的引导,从而更准确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定位与有效疏导。其次,教师还应提升课堂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灵活应变能力,在实际构建润心课堂的环节中,能始终敏感地观察到学生在情绪上的反应,进而提升沟通方向的精确性,并尽可能减少学生感到不适的沟通方法,逐渐优化润心课堂的实际结构,使其突出学生的核心地位,真正在良好的观察与灵活的调整能力指导下为学生打造最佳的课程平台。

记者:“润心语文”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围绕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的综合育人模式,那您认为教师在后续的实践中应从哪几个方向进行学生需求定位,强化改革的针对性呢?

邱鑫: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是十分脆弱且敏感的,在实际的成长过程中会因多种因素而产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润心语文”,教师应主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方面进行定位,切实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以实现既定的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当前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定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求。例如,部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因学习压力较大或是测试中成绩不符合预期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心理,滋生心理问题,导致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持续下滑等问题。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教师能准确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位工作,通过阶段性分析以及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实际的沟通活动了解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构建沟通系统,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使其在教师语言的宽慰下缓解学习心理负担,从而实现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构建课堂中的沟通体系。一方面,教师应结合语文课程中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态的探讨,通过沟通过程中语言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理健康状态,使其能在教师的强调与协调作用下产生对健康心理状态的向往之情,从而以建立阳光积极的心态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切实将阳光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课堂内语言的引导,为学生灌输正确的心理问题疏导方法,通过沟通的方式使其能系统地掌握缓解自身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这将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发展需求,利用“润心语文”中教师的语言使学生实现心理技能的掌握,在沟通中为其心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记者: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崭新的教学方式如何与当前课程的基础框架相融合是每个教师在课程创新中都将面临的重点问题,那您认为“润心语文”在与语文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有没有具体的解决策略?

邱鑫:“润心语文”在初步的构建环节中难免会因教师经验不足而出现诸多的问题,通过我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获得的试错结果与反思,我认为现阶段“润心语文”在与语文课程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润心语文”模式与当前语文课程内容融合程度较低。究其根本,“润心语文”是依附于语文课程的新时期育人方法,除了从心灵教育方面切实做好课程的开发工作之外,教师也需要使其真正与语文课程内容相融合,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十分容易忽视这一要素,导致“润心语文”模式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割裂,难以建立高度融合关系,从而影响了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其二,“润心语文”模式与语文教学形式融合较浅。相较于第一点中与内容融合程度较低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缘于教师对语文教学形式的利用意识较低,难以将其与“润心语文”的目标相结合,导致“润心语文”的沟通局限在特定的环节之中,出现单一化的问题,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参与兴趣。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团队在实践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针对“润心语文”模式与语文课程内容融合程度较低的问题,除了教师建立起融合化视野,真正形成从语文课程内容中寻求沟通方向的意识之外,更需要教师建立起拓展意识。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對课程资源内容进行定向拓展,使教学内容能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拓展,更好地与心理教育目标相对应。进一步强化2022年版课标的学习,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探索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合立德润心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四读”教学,即初读知意、再读领会、品读体味、悦读润心,在读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润泽心灵,实现双向成长。其次,针对“润心语文”模式与语文教学形式结合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融合观念,使“润心语文”不仅仅局限于与阅读资源的融合,还应对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形式进行开发,在更多教育环节中建立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关系,通过写作表达与口语表达等反馈形式辅助加强“润心语文”的教育实效性,最终真正为“润心语文”体系的综合化构建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始终积极参与到与教师的沟通关系之中,最终实现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

记者:通过这次访谈,我对“润心语文”有了较详细的了解。教学无止境,时刻要攀登。小学生是祖国发展的希望,是未来的栋梁,在“润心语文”的构建模式下他们能够切实体会语文走入心灵的滋润,浸润在人文力量之中获取心理的健康发展。您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邱鑫:身处于飞速发展的洪流时代,我深知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工作之于学生、之于社会、之于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性,因此我更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改革环节之中,以艰苦奋斗与顽强拼搏的意识大胆尝试、积极试错,并做好反思与总结工作,真正提炼出更多如“润心语文”一样的新的教学方法。大家共同推动当前教育的多元化与高质量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情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心理感受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