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生态文明教育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2023-06-07叶向红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美丽中国

叶向红

摘 要:生态文明教育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要以生态文明教育塑造科学的自然观、系统的发展观、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培养科学的自然观,促使人们深刻领会新时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深邃内涵,从而主动践行绿色生活与生产方式;以系统的发展观促进人们历史、客观、系统地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个时期发展观的调整和完善;以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们建立一切发展必须以守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价值理念,坚守生态价值的底线。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美丽中国;基础作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增加了“美丽”一词,即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到二○三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就在于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社会从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在与生存环境互动之中实现渐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但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通过深刻反思,在国际上,可持续发展问题被提上联合国的议事日程;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想应运而生,这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并在中国语境下产生的学术术语”[1],并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走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更加凸显。“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就是理想的人的素质与结构”[2]。在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必然要将生态文明观念、素养与能力等纳入到人的素质与结构之中,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促进人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和素养,进而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而这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科学自然观、系统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上。

建设美丽中国,以生态文明教育塑造科学的自然观

在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发展历程中,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文明形态中人对自然的认识也不同。在原始渔猎文明时代,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生活资料,完全依赖自然的给予,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也处于神秘主义的状态。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积极、持续互动,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化。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要素,“天”“人”和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孔子说君子当“畏天命”,就是要敬畏自然规律。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道家强调“无为”,核心也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在我国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在被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向自然索取更多的生活资料,并且总结提炼出具有中华民族智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生态文明思想。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伟大的创造性被释放出来,人类的工业活动极大地改造了自然环境,并且这些被改造的自然环境也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已处于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给我们带来了物质富足和生活便利,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随之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人们开始呼唤工业理性,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诸多生态弊端,重新审视我们的自然观,思考在不断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究竟应如何看待自然、如何改造自然。现代生态文明的观念也由此产生,其核心特征就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是人类文明发展新的认识成果。

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塑造人们的科学自然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3]。这是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提出的纲领、做出的判断,是把对工业文明发展现状与问题的理性思考与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精髓有机结合所创造产生的理念,是对新时代科学自然观内涵所进行的深刻阐释。生态文明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就在于,要促进受教育者从各种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汲取人与自然互动的经验和教训,深刻领会新时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深邃内涵,树立并自觉运用科学的自然观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教育实践,从而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认识、观念与行为的基础。为此,就要特别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建设与推进,形成各学段间有机衔接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在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促进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建设美丽中国,以生态文明教育塑造系统的发展观

“发展为了谁”“应当如何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回答的时代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确定了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要通过发展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出现了新的变化,为破解新矛盾、新问题,进入了以创新追求发展的新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老问题交织出现、错综复杂,我们对发展观再次进行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做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统筹兼顾。随着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也遇到前所未有的生态难题,资源约束愈加明显、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生态形势严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4]“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可见,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发展观,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升华,与时俱进、一脉相承。

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塑造人们的系统发展观。要始终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放到中心的位置,从更加广阔的视野,促进受教育者历史地、客观地、系统地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个时期发展观的调整和完善,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同等重要、并驾齐驱的战略地位,从而寻求一种协调平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7]在基础教育阶段,要着力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系统发展的观念;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将系统发展观的教育有机融入学科专业的学习中,使学习者深入了解我们的发展历程,客观认知我们的发展阶段,充分理解我们的发展目标;尤其有必要将我国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件、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相关报告等,有计划、有梯度地融入必修选修课程与通识课程,[8]以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认识。

建设美丽中国,以生态文明教育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迅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使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水、空气、土壤都遭到破坏,生态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到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换言之,就是我们在与自然的博弈中“得”与“失”的判断标尺出现了问题,导致我们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在这种片面价值观的影响下,以至于一些所谓“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人们破坏自然、榨取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实“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如果片面突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忽略社会全面发展,必然扭曲现代化进程。”[9]这种急功近利、片面发展的价值观念是不可持续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从根本上纠正价值观上的错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上走弯路”,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也指出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10]等措施,这表明:一切发展必须以守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才能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提升。这就从价值观层面对以往片面的理念进行了彻底的纠正。正确的价值观就如同“指挥棒”,指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塑造人们的正确价值观。要让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具有一把正确的生态价值判断标尺。因此,我们要将生态文明价值观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通过教育使一代代人清醒地认识到,生态价值观在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做到世世代代坚守生态价值的底线。要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机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结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开设生态文明实践内容板块,并将学习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

美丽中国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代人接续不懈努力。生态文明教育就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原生动力所在。通过持续的生态文明教育,使一代代人都能够形成并自觉运用科学的自然观、系统的发展观、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使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得到兼顾,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共生,使每一个中华儿女能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同样可以享受高品质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享受天蓝山青水碧的“美丽中国”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仅造福当代,更能泽被后世、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润羊,张贵祥.我国生态文明研究的演化路径[J].林业经济,2018,40(1):18.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7:3.

[3][6][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4][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7]万俊人.美丽中国的哲学智慧与行动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 2013(5):5-11.

[8]史根东,王巧玲.生态灾难警示下的教育反思与实践探索[N].现代教育报,2021-11-30(B2).

[9]刘伟.GDP与发展观——从改革开放以来对GDP的认识看发展观的变化[J].经济科学,2018(2):5-15.

(作者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美丽中国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范畴越级翻译策略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