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023-06-07罗鸿

求知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摘 要:小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基础能力的关键时期,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关键能力之一,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技能。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水平,夯实学科教学基础,教师应根据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求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使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与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罗鸿(1978—),男,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甘田镇中心小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教学目标。小学生刚开始系统地接触学科知识,其学科意识和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状态。教师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时,应分阶段明确小学数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抓好学科基础教育环节[1]。因为小学阶段有大量的运算类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数学也从计算开始,所以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 “计”和“算”是不同的能力,“计”为思维过程,“算”为执行过程,所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其实是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能通过计算形成一定的数学基础运算意识,提升思维活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个体因素

计算能力属于思维力,与学生主观意识密不可分。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发展情况。小学生在运算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依赖教学内容形式,有运算的实力,但计算的精度无法完全保证。这类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表现是能力不足,成绩平平。第二种是依靠兴趣观念行事,对计算有好奇心和兴趣,有主动接触题目和主动解题的意识。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很突出,但如果教师不能正确掌握和认知學生的兴趣点,教学就会适得其反[2]。第三种是前后思想起伏较大。这类学生在刚接触数学计算时具有比较高的积极性,但在教学逐渐深入之后,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学习兴趣会降低,甚至出现负面的学习情绪。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积极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教师因素

教师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最亲密的伙伴。在义务教育中,小学可以说是教师和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阶段。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时,要结合学生特点,对数学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3]。首先,保持和提升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其主动性和思维活性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深,认为勤能补拙,觉得大量的习题是提高学生计算效率和准确率的唯一手段。实际上,大量的习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在兴趣培养初期,习题在精不在多。同时,由于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被动,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过于依赖教师。对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稳定向上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三)教学因素

一些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依赖性很强,这种依赖体现在学习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学习形式方面,若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则学生的实践操作也相对单一,且其容易形成固定的学习思维,难以灵活应用知识[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使用“题海战术”,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习惯性地认为依靠大量习题就可完成能力锻炼。在学习理念方面,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很多知识点的记忆都必须依靠教学辅助完成,甚至在自学的时候无法找到正确的学习思路,脱离了一定的教学环境就会丧失学习的能力。这是不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通病。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能力培养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偏保守和单一,没有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提供的教学资源不够多,学生接收到的外部教学助力不够,因此,最终对计算能力的正面影响也比较少。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满足学生需求

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主体的积极性非常关键。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尊重学生个体意识,重视学生变化的学习需求,提升数学教学实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在计算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入游戏元素,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数学,提升兴趣。例如在“一百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手段,将数字转化为小动物或者将数字拟人化,在全班范围内组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师充当老鹰,学生扮演小鸡,通过出题让学生快速反应,计算得出最终参与游戏的总人数,以此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游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5]。数学课程本身逻辑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数学学习单一且枯燥,进而使学生失去数学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顺应学生的天性,将游戏适当融入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学,在计算中品出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此外,教师要控制好作业中的计算题题量,要从学生的训练需求入手设计作业。“双减”要求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面减负,课内外作业均执行“在精不在多”的策略。但是一些教师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未能对应提升作业质量和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应从学生学习情况入手,有针对性地控制题量。对于学习成绩突出,且作业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充足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完成相应的计算作业。这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能力,教师需要通过灵活作业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对学习抱有主动性。对于成绩平稳但并不突出,课堂表现平平的学生,教师要挑选比较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使学生针对个人短板进行训练,给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稳扎稳打培养计算能力。对于在计算或者课程学习中有一定困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不应急于让其进行计算训练,而是要提高其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课上表现,定量安排课下作业,帮助其查漏补缺,巩固好基础知识,并关注其优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和学习兴趣,使其基于自身优势学会举一反三,取长补短,树立学习自信心,不断提升计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持续性的投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顺应学生天性是能力培养的关键[6]。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会对计算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和引领的作用,教师可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可应用“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养成计算耐心,第二步是形成规范计算能力,第三步是提高计算精度。学习环境的创建也要围绕“三步走”策略展开。

第一步是降低学生出错频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创设竞技式训练环境,以比赛的形式减少数学学习的枯燥感,增强学生成就感。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时,教师先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在确保学生理解其中内涵,能够上手计算之后,以竞赛形式替代原本的课内测验。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准备一些基础、简单的题型,同时考查学生的计算速度和精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能更专注地处理数学问题,久而久之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耐心和学习习惯。

第二步是制作错题本,规范答题思路和答题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总结错题,对应改正,逐步规范计算过程[7]。比如在“分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引导学生将日常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都统一归纳到错题本上,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好自己出错的原因以及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定期抽取一节课引导学生回顾错题,在发现一些遗漏问题时,师生一同解决,并让学生在错题本上做好记录。总结错题的过程实际就是规范做题和认识做题错误的过程,利用这一方法规范计算过程,能夠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其形成规范计算能力。

第三步是拔高计算难度,提升计算精度。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设计专门的精算环节,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之后,由教师指定,学生执行,针对某个难题展开讨论。这一过程教师不参与学生的讨论,而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思考任务,得出最终的结果,或者明确计算步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要点到为止。本课程内容重点在于计算中间步骤的完成,计算的细节越丰富,说明学生的思维越发散,这从侧面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展。

(三)丰富教学方法,贯穿课堂内外

计算能力的培养到了一定阶段,就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科。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发展的空间,让计算能力在其他课程或者空间中也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为此,教师要从数学课堂教学出发,丰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灵活运用计算能力。

比如在进行一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时,学生要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完成一部分自学任务,充分调动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思维意识。在此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四则运算方法。为解决此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先在思维导图当中导入题目中出现的数据和所需要用到的运算符号,并明确标出不同数据间所保持的加减乘除关系以及具体运算顺序。如在计算“3+2×5÷(3+8)-2”这道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四则混合运算题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将其中的加减乘除符号以及括号视作思维导图节点,之后在各节点中明确标出相应数据,像在乘号这一节点上标出2与5,代表这两个数为相乘关系,这样可帮助学生建立具象化的计算思维,方便其在后期计算时及时理清数据关系,正确运用计算规则。

教师还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中结合生活经验掌握计算要点,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积累计算经验。比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创设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的情境,先让学生使用1m的直尺进行测量,之后再让其把所测得数据单位换算成mm,并计算长和宽的差。

教师所讲的学习方法只是课程内容规定的一小部分,也许并不是最适合学生或效率最高的。对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调用计算能力来完成自我升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摸索形成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学科学习方法,这是计算能力培养和应用的关键,也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小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此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灵活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主动解决问题,提高问题处理效率,这不仅对学生提高数学学科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素养的培育也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养成,而且关系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转变教学方法,营造更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杨秀峰.“511”教学模式对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2(10):77-80.

吕峰.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探讨[J].读与写,2022(13):100-102.

黄艳萍.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考[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1):73-74.

王晓星.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简便计算的能力[J].考试周刊,2022(7):82-85.

胡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中外交流,2021,28(3):591.

王玉萍.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1(5):33-34.

江申海.数学核心素养下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以小学中高年级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1(22):77-78.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