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的有效结合

2023-06-07孙静宇

求知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摘 要: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入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状况进行剖析,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学实际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相结合的有效策略,以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积极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孙静宇(2000—),女,哈尔滨师范大学。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其中一些不良的文化对小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未能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应“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1]。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包含历史、地理、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精神形态,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时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人民经过世代传承、发展,被大多数人接受并流传至今的文化,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汇集中华民族智慧、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包含精神文化、文学经典、科技发明、名胜古迹、饮食服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相结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目前,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蕴含诸多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引导学生形成努力奋斗、坚韧不拔的人格品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2]教导学生珍惜粮食、勤俭节约;也有许多展现宝贵的革命文化的内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使其主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

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为了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有效渗透,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至关重要。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建构,掌握其中的精髓。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和魂,任何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都离不开强大的民族文化根基,任何国家在发展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都是建立在本国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中华文化具有扎实的根脉和深厚的积淀,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能为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作为中华儿女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平等地与他人和其他民族交流,树立文化自信,进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较低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校和家长仍以学生获得高分为主要教育目的,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仍以单一的基础性知识讲解为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讲授仅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分析和拓展延伸,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呆板无趣,导致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产生厌倦感,学习兴趣较低。

(二)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发展,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不清,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没有对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中,部分语文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任务繁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只掌握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没有形成广泛的知识面,导致自身文化底蕴不足,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

(三)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较低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萌芽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获取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教学和家长的讲解。但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加上部分家长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知识内涵,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接受度较低。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汉字是由象形文字逐渐演变而来的,通过识字、写字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音韵美、形体美和结构美,学习汉字的形体结构和笔画特征,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解读汉字的内涵,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选取“天”“地”“人”这类简单的字进行字义讲解,为学生展示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历程,能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汉字教学中,如“耕”字是指“古者井田,故从井”。耕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是农业时代的一大进步,耕地手段的进步也标志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因此,“耕”在现代又引申为进行某种活动或者致力于某种事业。学习汉字的文化意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古诗、文言文教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3]可见,古诗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古诗按照诗句的字数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它们的特征是句式整齐、语言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韵律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古诗的音韵美。同时,古诗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形象性,一句诗、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历史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古诗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其民族自信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整齐。文言文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也是学生接触和了解古代文化遗产的一种途径,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审美[4]。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易于理解的文言文,如《王戎不取道旁李》《铁杵成针》《囊萤夜读》等。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初步学习,能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现代文教学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现代文,教师不仅要讲授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引导学生进行深层学习。通过学习《小英雄雨来》《黄继光》《为人民服务》《少年中国说》等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文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历史,铭记革命先烈的故事,形成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牛郎织女》《將相和》《猴王出世》等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和古典文学,学生进入传统文化的世界,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赵州桥》《颐和园》《日月潭》等描绘名胜古迹的文章,学生在感受古代建筑之美的过程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

为了实现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首先,学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定期开展讲座和培训,引导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增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最后,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主题式教学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玩游戏等特点,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借助多媒体,运用动画、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结合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创设教学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游戏,加深学生对字词、成语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情景剧或者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启发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教材内容,将同一类型的传统文化内容划分为同一主题,引导学生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后进行整合,开展主题式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落实语文教育目标。

(三)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虽然小学语文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学生只通过语文课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局限于教材,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将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要开发课外资源,将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深入探究,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范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全面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如诗词大赛、读书分享会等,并与家长协作,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参观,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开阔他们的眼界;最后,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设实践性校本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以语文课程为载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培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其积极主动地承担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J].中国民政,2018(16):53.

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彭菊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理论月刊,2015(1):60-65.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