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体系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研究

2023-06-04刘娜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刘娜

摘  要:随着政府对教育资助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不但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还为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引导受助学生成长、成才、成人,对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同时也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4

199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发出《关于做好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要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成为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目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学生资助已形成投入上以政府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方式上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对象上以助困为主、奖优为辅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涵盖28个中央政府资助项目,“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年资助1.5亿人次,年资助金额2 600多亿元[1]。另外,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资助育人”列入“十大育人体系”,要求把“扶困”与“扶智”与“扶志”结合起来,明确资助工作的育人导向。至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再仅仅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学生资助工作的导向功能

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树立自身价值观、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对资助政策的了解,进而了解国家对教育的巨大投入,对青年人才的重视,对社会公平的决心。比如,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政策、残疾学生学费减免政策等,这些制度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另外,国家的各类资助项目都有其资助条件和评定标准,只有达到评定要求,才有可能获得相关资助。评定标准中一般包含了对学生思想、行为、成绩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各类奖学金都对学生的成绩有具体要求,学生要想申请,首先要努力学习,这类目标导向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树立远大抱负。同时,资助政策还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如果有违法违纪行为,就可能会影响到资助项目的申请,这样学生就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从而达到对学生行为的引导。

(二)学生资助工作的激励功能

国家资助政策给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政策本身就能给受助学生以激励。在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获得资助的学生会抓住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用自己的努力带领家庭走出贫困。这也是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现实体现,学生资助工作为实现教育公平,为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另外,国家和学校都会大力宣传各类优秀学生的事迹,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比如国家每年都会编写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示》、励志成才之星、资助宣传大使等。这些榜样的力量会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明白,努力是有回报的,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力拼搏,取得更好的个人发展。在资助政策设置上,除了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直接资助的国家助学金,还有类似国家励志奖学金这类面对困难学生中优秀学生的资助,这类政策对学生精神上的激励超越了经济资助所能给予的力量,争取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都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这类正向情感反过来又能调动学生行为上的改变,形成良性发展。

(三)学生资助工作的调节功能

在入学之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大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也较为敏感,适应大学生活也会遇到各种困难。随着高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学校资助工作者已经准确把握了这项工作的节奏,会通过家访、谈心谈话、团体心理辅导等工作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身份,增强他们对自我的认同。在资助项目上,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以及各类隐形资助,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受资助的心理负担,并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资助工作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对师生关系的促进方面,教师在宣讲资助政策,推进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跟学生多次谈心谈话,能增强与学生的亲近感,使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资助工作中通过民主评议、投票等方式选取资助对象时,也是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教育学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帮互助,不但能将经济资助给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还能培养普通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四)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大學期间是一个人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学校资助体系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改变,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资助体系中的诚信教育贯穿始终,从助学贷款到各类奖助学金的申请,都要求学生如实填报、准确提供各项证明材料,并要求对真实性做出保证。各类奖助学金的申请、评定和发放的过程,会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是最好的实践教育机会,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经济上的报酬或者是能对别人有所帮助,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促进他们在精神层面上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素养。

二、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资助观念功利化,缺乏正确价值导向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从设立之初就不仅仅是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它面对的是全体高校学生。一方面,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托底;另一方面,它也激励着普通学生,各类奖学金项目可以为他们的发展树起更高的目标。资助体系在给予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物质资助所传递的积极信念。长期以来,高校资助部门将工作对象都聚焦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片面地将资助纳入单一的物质化活动范畴,出现了为资助而资助的现象。各种现实原因,在向学生传达资助政策时,只是简单讲解申请条件和评选要求,很少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无法向学生传达资助包含的深层次的目的和意义,导致学生中出现资助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福利”的想法,不仅不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还会导致原本不贫困的学生也想来获得这份“福利”。

目前资助体系是完善的,“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但是,资助项目的设计同质化严重,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项目是以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为主,学生是否贫困、困难程度成了评价标准,经常是不同的资助项目,资助的是相同的那部分学生。这种缺乏导向性的评选标准,虽然能够暂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前的生活困难,但是阻碍了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难以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

(二)资助过程简单化,缺乏专业育人团队

学校资助育人的过程是传递物质帮助与精神支持的过程,但是,一般来说,学校关心更多的是资助资金是否发放到位,对于难以量化的,资助育人部分的结果则不予重视。高校资助工作一般由资助中心统一部署安排,根据上级部门要求或者相关时间节点布置相关工作,主要工作是分配资助名额,汇总资助名单和资金发放工作。具体的工作实施则是各个班级的辅导员教师,教师根据工作程序做好学生的申请、审核、评定和公示等工作,整个过程十分重视公平公开公正,加上现在学生的维权意识也较强,所以资助过程中资助工作者更在意的是程序正义,而不是资助过程中的更深层次的精神教育与思想引导。

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是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第一育人主体,但由于辅导员还要承担许多其他职工,难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弱化了评选工作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资助中心作为学校学工处下设部门,在人员配置上很难达到国家1:2 000的要求,随着国家对于资助信息化的投入,学校资助中心工作人员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系统的各类数据录入工作中。学校的资助体系日渐程式化,忽略了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无法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

(三)资助形式泛化,缺乏育人个性化

经济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面临经济困难,一般还会面临学业困难、心理问题、职业规划问题等。受助学生需求很多,但是高校资助工作在现阶段开展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目前高校资助体系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育人活动,但工作中的育人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讲座或者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使原本富有深厚育人内涵的育人过程变得枯燥无味。而辅导员教师的一对一谈话或是家庭走访,也因为种种原因流于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产生深层次的沟通,学生不能长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精神激励、学业指导等。另外,高校资助体系忽略了对受助学生差异化的教育,学校开展的资助活动很少会“因人制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质化的需求淡化了个体的差异化需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学生的需求不同,不同时期学生的需求也不同,资助工作者很难长期关注受助学生的需求,做到持续的情感支持。还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自身很优秀,能够获得学校的各类奖学金,也想获得更多的发展性的帮助来更好地提升自我,但是目前资助体系中对这部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关注度不够。

(四)资助内容物质化,缺乏内生动力激发

高校在发挥资助激励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增加资助项目,加大资助资金投入,目前高校每年资助资金投入都能达到国家要求事业收入的6%。现有的资助项目中,除了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奖学金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或在毕业后偿还,其他的资助项目都是无偿的,属于“输血型”资助项目。这类项目本该是最能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自立自强精神,但是就目前高校资助工作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都把精力放在了资助工作前期,资助资金发放完毕后,工作就结束了,没有再关注学生后续的资金使用情况及心理状况,以此无偿性资助的情感激发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恩之情并不能持续多久,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获得资助资金是理所当然的。

当前高校中,与资助育人工作相关的诚信教育、自强自立教育和感恩教反哺育工作开展得不够充分,对于勤工助学制度而言,很多高校将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塑造的着眼点放在这个部分,但是高校能提供的岗位有限,且类型不够多样化,不足以承担起学生的自立自强品质的培养。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对学生自立自强品格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够,难以激发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工作过程中也不能将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内化到学生的心中,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三、提升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资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第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重要性。尽管在实践中存在从侧重“資助”向侧重“育人”的转变,但从“资助育人”的内涵来说,“育人”不是资助制度附带的、次生的,甚至可有可无的功能,而应成为其有意识的、内在的主体功能[2]。物质资助是资助体系的基础工作,在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之后,要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学生有勇气面对将来的生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如果对他们的帮助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不能帮助他们提升心理素质,很难保证他们将来能真正摆脱贫困。因此,在资助工作中要把握“育人”这一工作核心,学校要立足学生需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真正走进学生心中,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真正的摆脱贫困。

第二,高校要改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目前“输血型”的资助方式很难激发学生自身的“造血”功能,容易使他们产生等、靠、要的心理。所以,一方面高校要在现有的资助制度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优先申请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这类有偿资助,使学生明白贫穷不是资本,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另一方面,资助体系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以根据受助学生的专业特点、能力特长、个人爱好等,结合学校各类活动平台,给受助学生更多提高技能水平、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产生改变贫困现状的内在动力。只有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他们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让他们有勇气、有能力走出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二)拓展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教育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一部分,既能保障资助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也承载着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019年,教育部取消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证明,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这就要求高校在平时的育人工作中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目前,各高校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诚信主题演讲、诚信主题书法作品大赛、诚信还贷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加强受助学生的契约精神。同时,高校还应多举办诚信教育讲堂活动,开展金融、征信、防诈专题讲座等,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

第二,全方位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但受助学生也要学会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3]。感恩教育是资助资金在育人领域得到发挥的现实体现,高校在资助过程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特殊的时间节点,借助校园宣传舆论阵地营造校园内“感恩文化”的氛围。其次,在资助资金发放后多开展有仪式感的活动,如组织奖学金表彰大会、励志成才之星评选、优秀学生交流会等活动,这类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勉励获奖学生,还能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增强感恩意识,找到身边值得学习的榜样。最后,高校在助学类资助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思考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多为学生考虑,使资助真正温暖到学生的内心,学生也会从内心深处去理解感恩的意义。

第三,重视自强精神教育,通过资助给予学生更多成长成才的实践机会,让受助学生懂得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任何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资助体系中的勤工助学这一资助项目,包含物质层面的扶贫和精神层面的扶志,学生既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获得劳动报酬,减轻经济负担,又能够通过自食其力的回报,强化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精神。2018年教育部修订了《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范了学校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的原则和学生的工作时间。目前高校也在不断增加校内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管理助理和学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岗位,把勤工助学从简单机械的劳动力岗位,转变成真正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智能化岗位。对于受助学生而言,在做到自立自强之后,要能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走出属于自己的自强之路。

(三)加强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第一,优化资助工作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资助工作团队。随着资助政策的不斷完善,资助政策不断深化,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要根据本校资助工作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资助机构,组建一支专业化的资助管理工作队伍。首先,资助管理人员要及时准确地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掌握国家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教育理念。其次,资助管理人员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经验,熟悉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将资助育人工作更好地融入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方方面面。最后,热爱资助工作,能够不断学习。目前国家的资助政策、资助工作方式都在不断更新,大数据时代,工作人员不但要做好线下的工作还要做好线上的各类数据和各个系统的相关工作。

第二,加强对学校资助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培养。在全员育人背景下,资助团队中,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有不同的分工,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是要把握好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各类资助项目的工作安排,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深刻领悟资助观念和制度背后蕴含的核心思想,分析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作为学习资助育人的主体,资助中心工作人员还要在执行各类资助政策的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灵活运动资助政策及办法,组织和实施学生资助的相关工作。学生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教师是资助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对于这部分教师,学校要定期举办培训活动,让教师了解最新的资助政策和工作要求。另外,提高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完成班级资助活动的组织工作,以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更好地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学校其他教师,则要提高他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度,在平时的育人工作中,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提高他们的人文关怀能力,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学校、国家对他们的关怀。

(四)构建发展型资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第一,构建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学生资助体系工作的范畴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国家、社会和学生家庭都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工作的整个过程。在国家层面要做好整体规划,尤其在全面脱贫后,资助工作的方向和育人职能如何实现,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至关重要;在社会层面,主流媒体要对学生群体进行正向的引导,弱化社会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尤其在人生观和消费观等方面,为年轻人营造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舆论环境;在高校层面,要在党和国家整体制度的安排下,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的发展规律,切实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在家庭层面,给予年轻人上学深造的机会,给学生精神层面的支持,成为家庭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第二,完善高校资助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机制。专业化的资助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是保障高质量实现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既要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又要注重对这部分教师的培养发展和考核激励。首先,高校可以根据工作安排定期组织资助工作人员进行正规的培训学习,提高资助团队整体的工作能力。其次,学校可设立“优秀资助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给予在工作过程中有过突出贡献的教师一定的奖励,并作为优秀典型大力宣传,提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对于资助工作者还要有一定的约束机制,学校要把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纳入学校管理制度范畴,当资助工作者的行为出现不当或者违规时,学校要给予其批评教育,以保障学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正常有序、公开透明[4]。

四、结语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高校资助工作应转变工作理念,将精准资助和立德树人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探索育人模式,创新育人方法,并构建多维一体的育人机制,将资助育人作为助推思政育人的载体,提高其时效性和有效性,以此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雨婷.近十年我国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N].中国青年报,2022-08-31(3).

[2]沈秋欢,胡友志.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分析与价值确证[J].重庆高教研究,2019,7(3):110-118.

[3]高靓.“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N].中国教育报,2016-03-12(1).

[4]周艳红.“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构建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9):1-4.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