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3-05-31李微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0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课程思政

[摘要]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不少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强,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基于专业知识或作品创作开展课程思政,能够正确引领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和思想根基,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适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的卓越传媒人才。

[关键词]红色文化;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

培养理论深厚、技能过硬、业务扎实的新闻传媒人才是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共同目标。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需要既掌握传统的拍摄、写作、剪辑等实践技能,又了解网络媒介市场和受众心理,能够熟练运用融媒体技术进行新闻产品或影视作品的生产与传播。此外,作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未来的接班人与开拓者,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红色文化的本质和属性与新时代传媒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理论与实践素养高度契合。因此,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深入学习和领会红色文化的具体内涵,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来创作新闻产品或影视佳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引领时代风貌、深受党和人民信赖的传媒工作者。

(一)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卓越传媒人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紅色基因融入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之中,培养一大批锐意进取、信念坚定、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传媒事业后备人才,是新闻传播学科培养卓越传媒人才的中心任务。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引导学生从范长江、瞿秋白、李大钊等优秀红色新闻人的身上汲取力量,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磨练品性、增长才干,才能使其成长为理想信念崇高、政治立场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专业技能扎实的卓越传媒人才。

(二)坚定理想信念,讲好中国故事

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与时代发展结合紧密。新闻传播人才只有立足现实,深入实践、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样貌,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承好中华文化。高校在新闻传播教育过程中有机融入红色文化,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革命先辈英勇不屈的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明确自己在新时代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新闻传媒事业的认同感。

(三)创新教育理念,应对新媒体传播变革

近年来,媒介载体和技术不不断更新迭代,信息传播内容更多、速度更快、渠道更广、范围更大。基于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遵循党的新闻传媒事业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超文本、瞬时性、互动性等优势,通过新媒体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引导广大师生创作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不断创新和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形态。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若能积极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和强大传播能力,加强从课堂延伸至互联网的红色文化体系建设,就能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挑战

多年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开展的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大多为红色征文比赛、红色经典诵读或演唱、参观红色纪念馆等,这些活动的形式大都停留在红色文化教育的表层,无法让学生深刻领悟红色文化内涵,其教育成效有待提升。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媒体中各种社会思潮和娱乐元素呈现快速蔓延之势,使得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新媒体中的娱乐产品充满好奇和期待,而对红色文化的领悟不深刻、不透彻,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内容停留表层,与专业知识脱节

不少高校所在省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在如何将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新闻传播教育方面,各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有些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教育进行课程思政的力度较大,例如,2019年11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倡议,国内10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共同发起“红色文化传承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联盟”,旨在充分发挥各成员高校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特色。然而,纵观国内大部分高校,其新闻传播教育与红色文化有效结合的手段和方法尚不多,且特色不够鲜明,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另外,有些高校对将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认识尚停留在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层面,红色文化相关学习和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有些高校没有较完备的配套制度和措施,未能将红色文化与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开展课程思政,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手段单一,影响学生积极性

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有些教师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准则,仍习惯于采用“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参与、主题发言等方式学习红色文化,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课程较多,有些教师较重视讲授新闻的采、写、编、评或影视作品的创作等技能和方法,忽视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中,课程思政效果有待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新颖有趣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而课堂中枯燥的红色文化宣讲和单一的思政教育方法以及网络碎片化、浅表化的红色文化传播,都影响了红色文化的教育实效,这与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培根铸魂的预期成效还具有一定差距。

(三)网络不良信息侵蚀,弱化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当下,互联网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交流情感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网络中的一些虚假、消极的内容对思想不够成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产生较大冲击,这削弱了红色文化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的育人效果。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大学生很容易在信息提取过程中陷入碎片化和过度娱乐化的“泥沼”,这会影响红色文化内容表达的完整性和深刻性。红色文化的碎片化和娱乐化表达,导致部分学生对革命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的认识出现偏差,并对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知。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路径

在融媒体时代,媒介和技术载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传媒行业不断转型升级,新闻报道方式和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周期大大缩短,VR、动画、大数据等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传媒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对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认识到媒体生态格局的重大变化,助力学生改变传统媒体思维方式,快速融入新媒体环境,熟练用文字书写、用镜头记录、用数据刻画新时代的社会变革,精心制作出代表党和人民、彰显时代精神面貌的优秀传媒作品,做新时代的忠实记录者、报道者和参与者。

(一)基于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固化红色文化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新闻传播教育与红色文化高度契合的优势,结合中国新闻传播史中诸多著名新闻人、新闻事件以及党的新闻报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发展建设中等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深化其专业理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教师可以基于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改革开放发展伟大成就展览等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让学生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新闻、短视频、微电影、微纪录片等“微传播”方式来讲述革命故事,激发其在新时代努力拼搏、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过程中可加深对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实践技能。此外,学生在创作和传播红色新闻或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对红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红色文化育人效果也在无形中得到增强。

(二)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强化学生理想信念

教师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应当坚持党性原则和具备政治敏锐性,具备极强的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并能及时跟上互联网的发展步伐。高校不仅要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让大学生做到“知—信—行”相统一,还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知网、用网能力,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红色文化育人在网络环境下的复杂性[2]。面对网络媒体中的新闻或影视传播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教师要基于自身专业素养进行分析和评判,有效判断虚假新闻、网络谣言及国内外某些影视作品中的不良内容等,并结合专业理论为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积极借助红色新闻或影视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专业教学和红色文化的融合度,不断向学生传递红色文化的巨大能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媒介素养,理性看待网络舆情,独立进行思考和判断,坚守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媒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三)依托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优化作品传播形态

“教育者必须重视网络的价值,借助网络的力量,探索网络渗透途径开展学生红色教育。”[3]传统报纸、广播和电视中的文字、图片和音频等形式的红色作品给受众的观感往往是静态的,且时效性差、信息容量小,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接受度和关注度都较低。与之相反,融媒体信息产品的传播具有瞬时性、去中心化、碎片化和娱乐化等特点,相同内容的新闻或其他信息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媒介快速传播到学生面前,因此深受学生喜爱。鉴于此,教师应积极依托网络媒体的优势与特点,创新红色新闻和影视作品的生产与传播形式,多维度地拓展红色文化传播阵地,满足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利用“微传播”集图、文、声、像等多种手段于一体的传播特点,以“视频+故事”的方式可视化、立体化地呈现红色文化,不仅可以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形态和呈现方式,让学生获得对红色文化的生动体验与深刻感悟,还可以使红色文化与新闻传播教育开展的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有机契合、无缝对接,更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推进红色实践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是新时代推进创新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可以促使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由封闭的课堂转向开放的社会,让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吸纳知识转向主动创造性学习,从而既有利于教师融合业界的前沿信息开展教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进而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按照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作品创作等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特点,采取暑期实践、走访调研、问卷调查、项目合作等方式,与所在省市的红色旧址、革命英烈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所或者传媒企业、企事业宣传部门等开展深度合作,由校内教师或合作单位带领学生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采访、参观、采风、学习等活动,同时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调研与实践、红色新闻或影视作品的策划与创作。通过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高校可以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赓续红色血脉的卓越传媒人才。

四、结语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是培养和塑造未来卓越传媒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加强基于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思政新阵地的建设,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和内容生产优势,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才能更好地增强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不断夯实大学生的理论功底和思想根基,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培养出更多专业知识扎实、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接班人和传承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2]曹月娟,程俊超.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传承路径[J].青年记者,2020(20):85-86.

[3]李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38-40.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媒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GX-373)。

[作者简介]李微(1970—),男,四川江安人,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