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活动的路径探索

2023-05-30张毅宏顾振茹姜琦

河北科技图苑 2023年1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非遗保护公共图书馆

张毅宏 顾振茹 姜琦

摘要:阐述了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情况,分析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意义与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活动的路径,即非遗活动与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协同发展,非遗活动与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相互促进,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为非遗活动提供支持,推动民族地区图书馆参与非遗的探索实践,加强非遗保存机构的各类资源共享以及重视非遗保护传承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非遗保护;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3.00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特定地域内的代表性方言和民间文学、婚丧嫁娶礼俗、生产生活习俗、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蕴含了世界各民族发展过程中优秀的文化精髓,传承和保护好非遗就是保护了各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的汇集、加工、传播与利用的重要公益性部门,其部分职能与非遗保护的基本职能相契合[1]。在我国,文化主管部门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与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起始时间相接近。

1 国内外图书馆非遗活动概况

1.1 国外图书馆非遗活动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首先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学术界非遗研究从概念入手,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可行的保护理念和机制。在非遗资源管理、有效保护和适度开发方面,研究机构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应用先进技术和创新管理方式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与适度开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外图书馆界开展非遗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1)举办公共展览。伊朗公共图书馆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多样性的知识文化中心之一,通过非遗收集、举办公共展览和介绍非遗,达到宣传和保护非遗的目的。并为非遗的保存和传播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2]。(2)依靠先进技术进行非遗的传播。技术创新有利于降低非遗在开发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可以改变传统的以静态展示为主的状况。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利用由埃及文化和国家遗产文献中心研发的投影互动系统,通过文化全景影像展示历史,让公众直观、鲜明地了解古埃及和科普特、穆斯林遗产[3]。(3)非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及实践。 Debal Ckar提出对印度数字图书馆以及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4]。Rupali Madan详细讨论了在信息通信领域华为技术应用程序协助提供的服务[5]。加拿大政府为全国文献遗产数字化共享制定了“图书导航计划”,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加拿大虚拟联合目录,该目录可用来查询和检索多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跨国境的多门类数据库[6],为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非遗数字化共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加利卡”项目,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收录了法国14世纪古籍插图和文献等[7]。

1.2 国内图书馆非遗活动概况

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界学者广泛开展了非遗研究活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非遗”研究论文,单位是“图书馆”,主题相关度较高的载文共计829篇,内容主要涉及非遗项目保护、开发利用模式及空间分布等。如,陶琳认为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要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在非遗中的保护作用;陈美玲认为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注重用户交互;杨慧子认为非遗研究、工艺技术及设计创新的有机融合是中国本土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有效途径[8]。贺娜认为数字人文视角下,图书馆对非遗资源进行价值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开展跨机构、跨学科的研究、探索活动,切实发现各类非遗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历史发展脉络和蕴含的更多深层次文化信息,进而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在传承和发展中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9]。

非遗传承传播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之一,公共图书馆以“请進来,走出去”等多种互动形式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宣传推广,广邀社会群众参与,开展特色传统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开展的非遗传承传播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1)互动体验。2011年6月,首都图书馆举办“雕版印刷体验之旅”活动;2021年12月,甘肃省图书馆举办“体验传统印刷技艺”活动。这些活动让读者现场体验雕版印刷、拓碑、瓦当拓印、线装书制作,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举办的“非遗展示互动活动”,主要展示江西本土的非遗[10],旨在让进馆的每一位读者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传播好江西故事。(2)宣传推广。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网上非遗知识答题等各类活动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国家图书馆举办的“非遗展映月系列活动”通过影像方式展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优秀成果,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非遗大课堂”系列讲座,为上海建立了一个公众可以深入学习和系统了解非遗的开放式大课堂。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的“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苏州非遗知识网上竞答及苏州非遗展”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向广大读者介绍吴歌、古琴艺术、江南丝竹、昆曲、苏州评弹、苏绣、苏州滑稽戏、绿茶制作技艺等29种苏州非遗知识[11]。(3)馆校合作进行传承传播。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活动获得了多个省级图书馆的青睐。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延伸服务范围,盘活非遗资源,与多所中小学合作,以传统佳节为时间节点,组织各种形式的非遗活动,一方面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传承工作;另一方面,以非遗展馆为服务阵地,组织青少年走进图书馆参观非遗展览,把传统非遗文化盘活,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对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武汉市汉阳区图书馆“多彩非遗 情系草编”体验活动[12],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2 公共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意义与目前存在的不足

2.1 公共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意义

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内涵和群体记忆,是人类立足当下和开创未来的基础。而公共图书馆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方面的采集、保存、整理、传播和研究过程中,既发挥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也提升了图书馆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2.1.1 记录保存非遗资源

公共图书馆具有先进场馆设备及科技手段,拥有专业人才及庞大的读者群体,在记录保存非遗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记录保存好非遗资源对其传承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2.1.2 传承传播优秀文化

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还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非遗内容有民间音乐、民间艺术、戏曲戏剧、社会风俗节庆等。任何一项非遗都盘根错节,其根须伸展到远古或连接着其他地区和民族。公共图书馆通过对非遗项目的收集、整理、加工及分析,可以通过静态或动态的方式展现非遗项目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使读者全方面了解其精神内核和价值意义。非遗教育的目的是传承和发展,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

2.1.3 促进非遗科学研究

文献典籍在非遗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学习和研究价值。公共图书馆拥有十分广泛的服务对象,他们对于非遗资源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公共图书馆通过创建以非遗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馆藏资源,可以跟进非遗相关资源的知识挖掘、信息传播以及信息增值等。通过考察和记录活态的非遗来将古今的中华文化融汇贯通。也可以依托开发设计非遗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或相关的衍生服务,使更多的读者享受到非遗资源服务,从而促进对非遗的研究。

2.2 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存在的不足

2.2.1 非遗保护处于初级阶段

非遗作为保护对象的相关工作集中开展至今不过三十年,非遗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等还处于探索阶段。保护意识和措施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因缺乏经费,科室建制不全导致非遗保护工作难以持续开展[13]。亟待加强人才储备、学术研究及学科建设等。

2.2.2 非遗保护传承中的阵地作用不突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还没有将“非遗”的教育宣传推广常态化和持久化,“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没有深入寻常百姓生活中。调查中只有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和广州市图书馆举办了持续化的教育宣传工作[14],大部分图书馆所举办的“非遗”相关活动后劲不足,引起的反响不大。公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很多公共图书馆对非遗专题推广活动有涉及,但大多在节假日节点,主要以静态展览和公益讲座为主,创新性和趣味性不够,宣传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在服务广度和深度上不甚理想[15]。

2.2.3 非遗载体类型有待丰富

当下口述史,手稿等特种文献稀缺,导致这部分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缺失。例如在民间文学和曲艺这部分,人传人的要求比较高,但如果能通过文字记载的方式更便于流传。图书馆应研究如何通过非遗载体类型的丰富,发挥作为非遗传承主体的社会作用。

3 公共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路径思考

3.1 非遗活动与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协同发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馆……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应当担负起非遗文献资源的普查收集并将其传承保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指出:“将古籍的保护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非常重要。”[16]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4年,古籍保护专家团队从过去的图书馆馆员扩展到人文、社科、科技、收藏、非遗、传媒等各方面专家,形成了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出版、数字化等不同单位间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目前公共图书馆应借鉴国内外开展非遗活动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其优势,通过以下路径促进非遗活动与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协同发展:

(1)展示古籍修复技艺。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技艺”被列为省级非遗。古籍修复工艺亦称古籍装订修补技术,它的历史与书籍发展史息息相关。2022年6月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在修复中心举办了题为“融汇古今 乐创未来——非遗技艺直播课”线上宣传活动,通过古籍修复、金石传拓、雕版印刷等传统形式的展示和古籍修复知识问答的方式与广大读者朋友互动。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增进读者对古籍修复这项传统技艺的了解,而且能有效增强读者古籍保护意识,有益于古籍修复知识的推广和非遗文化的大众化传播[17]。

(2)参与非遗普查登记工作。各个省份都有很多非遗散落在民间,应调动社会力量对这些非遗进行普查、搜集、挖掘、整理和保护。图书馆古籍部门应积极参与非遗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掌握本地区非遗的種类、数量、分布、保存现状等情况。图书馆通过挖掘和开展非遗普查、保护地方文化等相关工作可以促进古籍以及非遗保护工作的共同发展。

(3)抢救非遗资源。古籍中所承载的内容是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的历史记忆,图书馆的古籍工作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2012年,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完成清代老剧本抢救修复项目。此项目历时四年,完成487册,13 607页珍贵手抄剧本的金镶玉修复。这批剧本的来源,主要是1956年甘肃省流行剧目编审委员会和甘肃省戏剧委员会等单位,在举办了“全省老艺人示范演出”活动期间,开展的“发掘戏剧遗产竞赛”活动。在活动中老艺人捐献和专业人员收集、收购所得的这批珍贵文物,其中有秦腔、陇南影子腔、陇东道情、曲子等传统剧本,有不少甘肃特有剧目和已经在舞台失传的剧目,其中还有格外珍贵的剧本,如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火烧新野》[18]。

3.2 非遗活动与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相互促进

结合本馆实际,利用非遗文献的资源优势,开展适合本馆模式的阅读推广活动,有利于非遗工作与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相互促进。表1列出了甘肃省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甘肃省图书馆的藏书量,从表1可以看出甘肃省图书馆非遗藏书十分丰富。

在非遗文献资源统计中,以甘肃省图书馆为例,前三位的分别是民俗、民间文学、曲艺,基本与非遗类型分布数据吻合。图书馆作为推广全民阅读的主阵地,有稳定的读者群体,通过“非遗品牌+阅读推广”的模式,可以扩大非遗的宣传,使更多的读者加深对非遗的了解,感受非遗的魅力。例如开设专门的非遗展厅,邀请非遗传承人展示技艺,近距离和读者接触,凝聚知识,推广阅读。江西省首家非遗主题图书馆在赣州开馆。赣南非遗主题图书馆分图书资料区、展览展示区和非遗传习体验区三个部分,总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目前有非遗图书等文献资料2 000余册,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收集到1万册(件)以上图书资料[19]。

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非遗的传承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直播、短视频等媒体社交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类型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和阅读推广活动。利用新媒体支撑,不断拓展线上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举办各类非遗活动,同时延伸线下服务,融入新技术与传媒,引进AR、VR等技术,增加读者的互动体验。也可通过非遗文创产品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及娱乐需求。使读者在互动体验中感受非遗所衍生出的文化内涵,达到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升审美、愉悦身心的具象价值[20]。2021年9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中国旅游报联合阿里巴巴发布了《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这是国内首份非遗电商报告。该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淘宝平台上,年成交破百万的非遗店铺中,西部地区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其他地区,其中甘肃增幅达145%,位列全国第一[21]。这些古老而低调的非遗老手艺,正在逐渐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3.3 利用图书館资源优势为非遗活动提供支持

非遗通常是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传播,因此非遗知识抢救绝不仅仅是文献化,更重要的是传承人的记忆[22]。图书馆一方面要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对非遗资源进行认定、分类记录、建档保存。另一方面,积极响应IFL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支持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特别重视口语、土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23]。

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机构,各类资源丰富,可以为非遗学术研究提供信息保障。成都图书馆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成为成都地区资源最全、信息量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心[24]。云南图书馆也有“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为非遗活动提供信息服务。

3.4 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参与非遗的探索实践

甘肃属于非遗资源丰富的地区,但是非遗传播的活力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现甘肃省有54个少数民族。省内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这两个自治州的国家级非遗分布数量最多[13],其中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为甘肃独有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非遗是其珍贵的文化资源。从非遗类别看,少数民族项目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手工艺和民俗等类别中占有优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可以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陈列室、橱窗、宣传栏,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向社会开放。”[25]此外,甘肃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例如,甘南藏族自治州、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地区制定的适宜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也都对图书馆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相关规定。通过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建设保护文献遗产,发掘独具特色的区域地方文献,建立统一的非遗资源保障体系,有经费保证的情况下可以延伸图书馆的服务,深入基层、社区、学校等,尤其是非遗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应通过少数民族特有节日、风俗、民俗等节庆活动传承传播本地非遗文化。

临夏回族自治州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上积极推荐非遗保护名录《东乡族口头文学与与语言》。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直播甘肃省图书馆的“融汇古今,乐创未来——非遗技艺直播课”。阿克塞县持续加大非遗保护开发工作力度,搜集整理哈萨克风俗、服饰饮食等民俗文化,拍摄记录优秀非遗项目,使民族特色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得到传承弘扬,促进各民族情感交融。阿克塞县图书馆将少数民族期刊和少数民族书籍在清真寺实现全覆盖,扩大了期刊和少数民族书籍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范围,非遗保护利用成效显著。政府应该协调地区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实现文化遗产研学产品课程研发,体现区域传统特色和文化精神,增进民间交往,促进民众感情交流,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活力,带动乡村振兴。

3.5 加强非遗保存机构的各类资源共享

以甘肃省为例,非遗保存单位应当包括甘肃省非遗代表性名录中认定的保护单位以及其他拥有非遗资源、应当承担保存义务的单位,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艺术研究院、高校等。图书馆保存的主要是非遗有关的文献古籍,如甘肃省图书馆内珍藏古籍文溯阁《四库全书》,以及甘肃图书馆内设的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技艺;档案馆保存的主要是非遗档案资料,包括国家级、省级非遗申报项目书、碟片、书籍、奖状、非遗实物等;博物馆保存的主要是非遗本身以及与其有关的“周边”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甘肃省博物馆的彩陶展厅陈列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各类彩陶制品,再如甘肃省平凉市戏曲博物馆中收藏的清代以来的戏服、皮影等;多地文化馆被认定为非遗保护单位,甘肃省在第五批国家级非遗15个代表性项目中,有12家文化馆被认定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例如定西市岷县文化馆被认定为“岷县宝卷”的保护单位、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被认定为“甘州小调”的保护单位等;非遗保护中心,其主要职责在于开展当地非遗普查、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及建设非遗数据库等,应当是对当地非遗资源了解、掌握最扎实的机构;其他机构如文化艺术研究院、高校等,该些机构和单位有些被认定为保护单位,例如甘肃西北民族大学为国家级非遗“格萨(斯)尔” 的保护单位,该大学为其专门设立了《格萨尔》研究院,其出版的《格萨尔文库》更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由此可见,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各类文化事业单位,包括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拥有各类非遗资源,但各个机构的职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建立非遗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机制,并最终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非遗的传承和振兴。2022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182家各级各类图书馆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系列活动及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活动[26],主旨就是推进文化繁荣,传承优秀当地文化,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带动社会各界更加深入了解和关注非遗保护工作。

3.6 重视非遗保护传承人才的培养

在活态传承的原则之下,传承人的核心地位得到了明确,作为遗产项目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保护其精湛技艺的传承逐步被认识到是保护的核心。从全国范围来看,现有的国家级遗产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政府文化部门应支持公共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相关研究单位参与非遗人才培养和引进,图书馆应发挥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作用,设立传承基地。甘肃省图书馆建立了首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助力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27]。

为延续中国传统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多年来定期举办古籍修复技能竞赛,为本地区的青年古籍修复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多次举办面向全国修复人员的修复研修班,培养古籍方面的人才。2021年年底,“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古籍修复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甘肃传习所人才培养基地”揭牌暨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分别在甘肃省图书馆、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此次合作是甘肃省图书馆实施人才创新发展的新尝试,旨在解决古籍修复人才短缺问题和提升古籍修复人员理论水平,同时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高级修复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人才[28]。

4 结语

非遗保护在我国已经成为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重大文化事业。公共图书应通过以上路径努力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不断丰富非遗资源的载体类型,加强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非遗文献资源。通过各类非遗活动将历史与当代联系起来,让读者体味非遗传统文化记忆,把广大读者引向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参考文献

[1]黄惠平.基于非遗保护的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馆藏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9(4):55-56.

[2]Sarah Hartman-Caverly.Privacy literacy instruction practices in academic libraries: Past, present, and possibilities[J].ranian public libraries capacities in preserving and dissemin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2020(4):305-327.

[3]兰香红,汪仕勇.亚历山大图书馆——当代图书馆发展的典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96-98.

[4]Debal C Kar. Digital Library of India: An Initiative for thePreser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National Heritageand Rare Books and Manuscripts Collection[J].WorldDigital Librari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6(1):45-60.

[5]Rupali Madan,R K Chadha. Managing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Sahitya Academy Library,New Delhi: A Case Study[J].Library Herald,2019(1):84-105.

[6]梁文静,汪全莉,秦顺.加拿大国家遗产数字化战略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2):126-129.

[7]余习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元数据应用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7.

[8]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9]贺娜.数字人文视域下图书馆非遗资源的价值挖掘与利用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1(7):21-24.

[10]胡晓军,马荣瑞.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侧记[N].光明日报,2018-06-05(11).

[11]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吴中区图书馆开展苏州非遗系列活动[EB/OL].[2022-

06-23].https://www.szwz.gov.cn/szwz/whjywltygz/202102/6943f82460ee40dc843c3560292475fc.shtm.

[12]快资讯.汉阳区图书馆开展“多彩非遗  情系草编”体验活动[EB/OL]. [2022-06-09].https://www.360kuai.com/pc/9e4ef6d241e1f8332?cota=3&kuai_so=1&tj_url=so_vip&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13]刘勐.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证分析[J].社科纵横,2018(9):115-116.

[14]徐鸿昌.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15]陶琳.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创新非遗保护工作之探索——以杭州图书馆对国遗项目“西湖传说”的保护为例[J].图书馆,2020(11):83-86.

[16]方李莉.應将古籍纳入非遗保护[N].中华读书报,2011-

08-31(19).

[17]甘肃省图书馆网站.“融汇古今 乐创未来 ——非遗技艺直播课”试播成功[EB/OL].[2022-06-13].https://www.gslib.com.cn/gjbhzx/jycc/content_9666.

[18]甘肃古籍保护网.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抢救修复戏曲老剧本项目工作情况介绍[EB/OL].[2022-05-25].https://www.gslib.com.cn/gjbhzx/gjxf/content_3684.

[19]赣州市人民政府.江西省首家非遗主题图书馆在赣州开馆[EB/OL].[2022-06-10].https://www.ganzhou.gov.cn/zwdttpxw/2018-06/13/content_3fe373

cc1dcc4defaf39cf59a88705b0.shtml.

[20]陈思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四川戏剧,2018(5):54-56.

[21]陈斯.把“非遗”穿在身上握在手中[N].北京青年报,2021-09-29(B04).

[22]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309-310.

[23]国际图联网站.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EB/OL].[2022-

06-12].https://www.ifla.org/ifla-unesco-multicultural-library-manifesto/.

[24]宋秒玲.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图书馆学刊,2008(1):31-33.

[25]甘肃省人大网.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EB/OL].[2022-06-02].http://www.gsrdw.gov.cn/html/2022/lfdt_0602/21023.html.

[26]网易.“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全国百余家图书馆联动共赴非遗之

约[EB/OL].[2022-06-01].https://c.m.163.com/news/a/H9HGNR5H0512DU6N.html.

[27]甘肃省图书馆.省图书馆首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建立[EB/OL].[2022-04-26].https://www.gslib.com.cn/gtdt/content_9440.

[28]甘肃古籍保护网.館校联合,共创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新模式[EB/OL].[2022-05-23].https://www.gslib.com.cn/gjbhzx/xwzx/content_9014.

作者简介:

张毅宏(1983-),女,甘肃省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顾振茹(1994-),女,硕士,甘肃省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

姜琦(1982-),女,甘肃省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

(收稿日期:2022-07-29 责任编辑:孙 炜)

Path Exploration of Public Library Participating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Taking Gansu Provincial

Zhang Yi-hong Gu Zhen-ru Jiang Qi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braries,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shortcomings of develop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in Chinese public libraries.It puts forward ways for public libraries to participate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includ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and the librarys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mutual promo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and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making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library resources to suppor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promoting libraries in minority area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rengthening the sharing of all kinds of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stitution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inheri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words: Public Librar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非遗保护公共图书馆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