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2015-08-19张琰敏

丝绸之路 2015年10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制作工艺

张琰敏

[摘要]本文通过北京工艺玉雕的产生缘起、发展脉络,探析了其兼收并蓄、大气尊贵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就其发展现状、传承保护等问题做了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北京玉雕;制作工艺;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44-02

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北京玉雕,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始于元代,之后继承了明清的宫廷玉雕工艺及风格,并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一、 北京玉雕工艺的缘起与发展

北京的治玉史将近800年,元代是北京玉雕的发端期。元代西征的过程中掳掠了很多工匠,他们的到来初步奠定了元代北方手工业的基础。元灭宋之后,又控制了中原与南方的手工业,无疑大大扩充了元代的手工业规模。至元世祖忽必烈建大都于燕京,元大都所在地燕京及其周边腹地已然成为全国手工业的中心和官营手工业中心。因此,元代是中国南北方以及中国与西方文明在手工业领域的大交融、大汇集时期。从元建大都起,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为了满足内外交往及王公贵族的需要,中国玉器之精华均集于北京,加上美玉良师、能工巧匠荟萃北京,北京治玉业进入了地利、人和的发展时期。从工艺上来讲,元代北京玉作形制巨大①、豪放,如渎山大玉海。其做工甚至有些“渐趋粗犷,不拘小节”②的发展趋势。

明代市镇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治玉业作为明代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将玉器工艺归入“珠宝”类,作为手工业行当之一,详细记载了其原料来源、开采、运输以及琢制的方法等,表明治玉业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朝廷规定随进贡之玉而来的大量额外玉石可以公开买卖,因而每年有数量惊人的玉石流通到民间市场。虽然明代对用玉礼制有严格的规定,规定庶人冠服不准用玉,但是当时有财力的富豪及文人都占有数目相当的玉器。

清代的工艺美术与明代的相似之处在于其都与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萌发于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清代继续缓慢发展,随之而出现的民主进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维护封建集权统治的程朱理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代的治玉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顺治到康熙为恢复和发展期;雍正到嘉庆为鼎盛期;道光到宣统,手工艺品出现外流趋势,治玉业陷入衰败期。③在清代,南北方的治玉技巧有了较好的融会贯通,使得清代玉雕工艺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在中国的传统玉作中,有约定俗成的“北玉”、“南玉”说法。南玉作以江浙一带为中心,南宋以前就很发达,明清以后,苏扬地区又因为“工匠云集和产品有销路”④而形成中国三大琢玉中心之一。北玉作则以北京为中心,自金元定都于此而发展起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治玉集散地。北玉作风格雄浑大气,强调形式、气韵以及如何突出玉料的特色,在体量上、风格上极具皇家风范。

除了表象上的南北差异,北玉作还隐藏着一种特殊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语义。以金元起始的、被赋予帝王趣味与意志,又设制度严格监管之下的以“官匠”玉作为主流,民间玉作为补充,役、佣结合,东西方文化并蓄,同时兼容西域、中原、南方玉匠技艺的北方玉作,从源头上就带有一种统治者把征服与融合相兼,技艺与尊严并行的精神文化起点,因而更具至尊与高贵的隐喻,皇权主流文化的示范性和中心性也更加显著。⑤明清时期的宫廷玉作,延续并强化了这种意志和范式。

文革时期,传统题材被禁,改为创新和现代题材。文革中后期恢复了传统玉雕。1992年,北京玉器厂成为合资企业之后,高品质的原材料有了保证并且面向艺术品市场。此后,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玉雕工艺被继续大力传承。

二、北京玉雕工艺的特点及现状

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采访了中国玉器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他师承北京玉器厂郭石林、宋世义、王跃堂等大师,是《奥运徽宝》典藏版、《世博和玺》典藏版的设计制作者和北京奥运奖牌、残奥奖牌的制作者。张先生认为,北京玉器讲究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巧用俏色,素有“工精料实”的美誉,并以极具特色的“金镶玉”技艺和薄胎“水上漂”技艺等在全国独树一帜。其风格形成于元代,后世受南作玉雕影响,服务于宫廷皇家。所以玉雕风格基本融合南北玉作之美,集两家之长,以大气磅礴、浑然天成的风格为主。种类主要有挂件、把件、摆件、器皿山子。

北京玉雕的选料以和田玉为主,如新疆和田玉、俄罗斯和田玉和青海和田玉。这些玉石结构质密,易雕刻,可以很好地表现细节。大型器皿和小件挂件都可以很好地雕刻,还有一部分是翡翠,品相好的基本都会做成挂件一类。具体的玉石都适应于不同的题材,即因材施艺。题材方面,过去皇家用玉有很多定式,如吉祥纹样、地位象征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玉雕的题材虽然仍然以祥瑞文化为主,但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增加了一些当代的题材和重构的吉祥主题,比如很多仿古纹的雕件,就是重构的商周或者汉代的纹饰。

北京玉雕工具有钻头、牙机、啰机和横机等。横机马力足、转速快,用于切料、开料。啰机用于修改大的外形。牙机很小,是以前修牙的机器,用于雕琢细节。

玉雕最看重的就是意境。从技术上来讲,其实玉雕很难达到像木雕那样精细的程度,更为看重玉石所传达的文化和作品的意境。玉石需要文化传承,它备受尊崇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的文化性。因此,只有真正懂得玉石文化才能更好地雕刻玉石,从而让玉雕作品完美地传达出它被赋予的文化。玉雕的传承方式一般是带徒。师父把一生的经验和技艺教给徒弟,徒弟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徒弟从画图和学习文化开始慢慢学习。玉雕的传承中,最看重的就是德行。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工艺美术,北京玉雕工艺需要协调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传承需要总结前人的经验,对玉雕艺术挖脏去绺,留下最精髓的部分。创新要紧跟时代,雕刻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作品。只有更多的人认同了这门技艺,它才能传承下去。

三、 北京玉雕工艺面临的问题

北京玉雕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普遍问题:工艺复杂辛苦,需要很长的时间学习基本功,传承人少。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玉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宋世义在接受采访时说:“旧社会玉雕是四大苦行之一,成年和水打交道,有噪音粉尘,非常艰苦……我跟王树森师傅学习的时间最长,刚开始学艺那几年,我手上经常拉出血口子,王老艺人说:‘不拉掉几两肉能学会磨玉吗?王老艺人比较强调综合能力,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说,做艺术就应该像一个杂货铺,应该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有十样东西,你买十一样就不成,我有百八十样,你就挑吧。”⑥面对玉雕行业的高要求,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和传承玉雕技艺的人并不多。因而爱好、耐心、悟性、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是招徒的必提条件。

其次是玉器行业问题对玉雕传承产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玉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比如原料价格飞涨,市场混乱,许多玉石被过度炒作,大大超过了本身的价值等。比起用一张纸、一团面粉就能开工的某些民间传统技艺,“燕京八绝”为了体现皇家的尊贵气派,用料十分考究,成本远非一般民间技艺可比,成品的售价自然不菲。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在采访张铁成时也曾提到。张先生表示,由于这个市场算是个新兴的商业圈,很多规则和制度极不健全,另外很多商人又唯利是图,导致出现很多不良现象。原料价格上涨是近年来的普遍情况,正常上涨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些商人趁机炒作就会出现市场混乱的情况,现在国家也在不断制定行业准则和市场指导方案,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不良现象会慢慢改善。

对于北京玉雕工艺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全面负责某些技艺的生产、销售,成立大师工作室,鼓励公开考试招徒,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粉丝”等方面着手,推动北京玉雕工艺的传承保护和持续发展。

[注  释]

①最著名的元代玉器渎山大玉海又称“玉瓮”,是一件巨型贮酒器。是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1295年在位)于1265年,敕令皇家玉工雕成。它重达3500公斤,口径135~182厘米,深55厘米,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椭圆形大玉石精雕而成。

②杨伯达评论元代玉器时曾提出:“元玉继承了宋、辽、金玉器形神兼备的造诣而略呈小变,其做工渐趋粗犷,不拘小节继续碾制春水玉和秋山玉以及从南宋继承下来的汉族传统玉器。”

③王君秀:《明清时期北京地区治玉技术史初步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④叶文宪:《中国玉文化的渊源与流变》,见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⑤苏欣:《京都玉作》,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页。

⑥李峥嵘:《玉雕好坏不只看材料——寻访燕京八绝传承人》,《北京晚报》,2011年10月7日,第21版。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下)[J].东南文化,1989,(1).

[2]贾寒筠.琢玉漫谈[J].珠宝科技,2001,(1).

[3]周斌.镇国之玉器 渎山大玉海:酒瓮里的改朝换代[J].国家人文历史,2013,(1).

[4]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1).

[5]周树礼,曾伟来,何涛.浅述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J].超硬材料工程,2008,(20).

[6]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7]王艳敏.重振“北玉”辉煌[N].中国黄金报,2009-01-05.

[8]陈茹冰.“燕京八绝”急需接班人——京城传统绝技探寻复苏路[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9-08-19.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制作工艺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