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本剧的改编技巧

2023-05-30张丽艳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改编课本剧小学语文

【摘要】本文基于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的课程实践性教育理念,论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本剧 改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1-0109-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理念第四点指出,语文教学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也强调实践性教育,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决定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而教育又将促进生活的改造,两者相辅相成。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正是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实践的有效方式。

一、课本剧改编应立足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让学生改编小学课本剧,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改编课本剧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改编课本剧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后对内容的再次创作,即在把握文本中重点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创作。在改编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知识,再用正确、规范、符合剧本的语言去编写,形成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舞台表演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学生还需要对文本中的人物语言进行再设计。排演过程正是锻炼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改编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三个学习阶段: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探究,通过自己解读、生生合作、师生共研等方式,不断提高理解和探究文本的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创编、把握主旨、思考人物性格特点、推敲故事情节、揣摩人物语言等,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剧本出炉、排演、依据舞台效果和演员实际能力对剧本进行再次修改,是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可见,改编课本剧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课本剧的改编能提升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和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学生通过阅读鉴赏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丰盈的内心世界,激发审美想象,从而感受和发现文字的美。在对文本的美有所感受后,学生在改编课本剧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将内化的情感反映到人物性格特征的再塑造上,所设计的人物舞台语言、神态、动作等,均会体现出学生独特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在不厌其烦的排演、修改中,学生反复审视言语与非言语的艺术魅力,逐渐提升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因此,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既能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改编小学语文课本剧的技巧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何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重点介绍一些有用的方法。

(一)了解剧本特点,研读文本内容,选定改编片段

1.课上知识构建

改编课本剧,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三方面的知识构建。

第一,了解剧本的特点。课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剧本是表演的依据和基础。要把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达到舞台效果,必须明白课本剧的特点。课本剧应该突出体现剧本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统一,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一个小小的舞台范围内;二是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因为矛盾的发生和高潮是编写剧本的“重心”,这部分的情节改编最考验编写功夫;三是语言要突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即语言要写得简练、扼要、鲜明,简单明了的几句话就能凸显人物特点。

第二,熟悉文本内容。改编课本剧的关键步骤是熟悉文本内容。通过课上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文本内容和表达的主题,也能初识人物形象,熟悉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文章中事件发展情节的变化,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是高潮部分。一般而言,改编课本剧的题材往往是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教材文本特点去选择适合自己表演的内容,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取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的片段进行改编。例如,《将相和》一课由“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部分组成,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和体现事件的高潮,学生可选择“负荆请罪”片段进行课本剧创作。

第三,内化人物情感。对文本内容进行研读和理解是创编课本剧的基础。学生充分把握文本的内容后,还要深挖课文细节,体会人物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让学生主动建构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对理解不够透彻和存在异议的内容进行探究。学生只有对课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分析和感悟(即体验式研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到人物塑造和台词设计当中,将人物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研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多元化的知识构建,做学生剧本改编路上的引导者与帮助者。

2.课下调查积累

在语文统编教材中,大部分历史题材中的人和事,由于和学生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导致学生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甚至是调查访问,不断地深入解读、剖析文本内容,加深对人物所处时代的感悟,更深层地了解人物特点,从而为改编相关的情景片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时,笔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阅读有关革命岁月、红军长征方面的书籍,并让学生课后参观当地博物館或走访红色基地,了解与革命文化有关的故事,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长征途中恶劣的条件和环境,更深刻地理解老班长舍己为人、誓死完成革命任务的高尚品质。学生通过课后的调查了解,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物形象解读更加深刻,为改编片段、改编形式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整合文本情节,反复推敲语言,完成剧本改编

1.基于原文内容,确定剧本主旨

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有明确的主题。改编课本剧的依据是课文内容,其表达的主题应和原文一致,做到“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如果创编课本剧的主题有所偏离,就算剧本写得再精彩,表演得再惟妙惟肖,也是徒有其表;因为课本剧创编偏离了作品本身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也就失去了创作和编演的意义。因此,在学生改编课本剧之前,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使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主旨和精神内涵,明确改编的目标和方向。

例如,对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进行改编,教师要通过讲解和分析课文,让学生明白《草船借箭》记叙了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襟。因此,改编课本剧时应始终把控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环境、旁白的渲染以及故事情节的推动等,使它们能紧紧围绕主旨去构思、展开和表演,确保“靶心不偏,焦点不散”。

2.紧扣剧本主旨,设计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

剧本主旨好比人的大脑,决定着改编的方向,而剧本情节就是支撑全身的骨骼脉络。剧本的每一个情节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起到支撑全剧本精神内涵的作用。一般而言,课本剧的改编对象往往是叙事性的文学作品,而好的课本剧离不开对故事情节的合理创编,从中也反映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文本身的故事情节往往由一连串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有主旨、有情节的作品还不是剧本,它需要经过创编才能成为剧本。学生在改编剧本时,要做的就是认真思考怎样把原文中关于情节的内容改编成剧本中的故事情节。要通过改编整合,使改编后的剧本各环节,包括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等环环相扣,既过渡自然不留痕,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整个剧本如流水,有缓有急,起伏跌宕,让创编的情节能牢牢地吸引观众。

3.发挥合理想象,让人物形象更鲜活

课本剧的素材虽然来源于课本,但一定不是课本内容简单的翻版,而是对课文内容的二次创造。把书面文字转变为身体语言,它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其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想象和创造,而且要求语言标准化,动作规范化、个性化。在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正确的认知、深刻的理解,吃透课文主题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整合改编,让学生把课本文字转换成适合舞台表演效果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让人物鲜活起来。

例如,对课文《草船借箭》进行课本剧改编时,人物对白不能机械套用课文原话,要在不改变课文原意的前提下,改编成具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由于課文《草船借箭》对人物神态的描写并不是很细致,因此改编时学生需要认真读懂人物性格及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提炼人物的神态动作,写出通俗易懂的剧本对话,让表演者一目了然地进行表演。该剧本内容片段如下:

【幕启。周瑜把诸葛亮请到帐下。】

周瑜:(笑着)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为先?

诸葛亮: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肯定地说)

周瑜:先生之言,甚合余意。但今军中缺箭,敢烦先生造十万支箭。此系公事,先生请勿推却。(微笑着说)

诸葛亮:都督委托,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支箭何时用?

周瑜:(稍有得意)十日之内,可办完否?

诸葛亮:(面不改色)曹军即日将至,若是十日,必误大事。依我看,只消三日。

周瑜:(严肃)军中无戏言。

诸葛亮:怎敢戏都督?(仍面不改色)愿纳军令状。三日不成,甘受军法处置。

周瑜:(异常高兴)好,好!孔明先生真乃爽快人也!来,上酒!

尽管以上剧本片段的篇幅不长,但学生能把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不同人物的角色形象通过台词呈现了出来;人物台词的设计使得人物性格特点和台词相互呼应,再加上神态的辅助,配合角色语言、动作与情感的表达,剧本改编得准确精当,使人印象深刻。

4.发散思维创新改编,丰富剧本表现手段

课本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为了更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故事情节,呈现舞台效果,学生应发散思维,在课本剧创编过程中灵活穿插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段。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只要教师恰当引导,学生就会在创编课本剧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惊喜。例如,学生在改编《晏子使楚》《三个和尚》时插入了舞蹈表演,在改编《小红帽》时插入了歌唱表演,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插入了诗朗诵等。

学生对课文的个性理解和对课文内容表现形式的设计,常常会让笔者大吃一惊,忍不住拍手叫好。例如,对《变色龙》一课的课本剧改编,学生精心设计了由两人背靠背表演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由此暗示他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而且还巧妙地添加了一些台词。在演出过程中,两名表演者通过两个形象把“变色龙”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收到非常好的舞台效果。

(三)反复彩排演练,完善剧本

任何文章都需要精雕细琢,如诗人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最后才选了“绿”字。教师可利用古代诗人推敲诗句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短短几句诗词都需要反复修改,课本剧更需要在实践表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推敲修改。要想让剧本改编具有可行性,在完成课本剧改编的第一稿后,应该多次排演,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或完善,最后形成终稿。

例如,某教师在执教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二年级上册《三个和尚》时,就引导学生对课本剧进行了多次修改。第一次修改是因为三个和尚的语言不够突显人物特点且缺少幽默感;第二次修改是因为舞台效果不吸引观众,于是在和尚念经环节增加了同款《三个和尚》的舞蹈表演;第三次修改是为了突出寺庙着火的环境渲染,增加了旁白和背景音乐……一次次的修改、完善,最终使《三个和尚》课本剧本正式出炉。

总之,改编课本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编、排、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思维、审美意识等都有所增强,有效达成了全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关于课本剧改编的更多策略和方法还有待广大语文教师探究,教师应根据具体学情探寻适合本班学生课本剧改编的有效路径,让课本剧改编和表演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徐诗.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个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2]郭超峰.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9):55.

作者简介:张丽艳(1981— ),广西凌云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行政管理。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改编课本剧小学语文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