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有方法,不做理解“小顽童”

2023-05-30王爱霞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自然段审题

王爱霞

阅读理解是语文考查的重要内容,许多同学因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造成阅读理解能力略有欠缺,而沦为阅读理解的“小顽童”。每次做阅读题的时候,这些同学感觉十分费劲,不知道该怎么开始。本文从阅读的基础知识入手,对一些常见的阅读、审题、答题方法进行归纳,以期对“小顽童”们的阅读理解问题有所帮助。

一、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一)理解词语

在语文阅读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同学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可以熟练地书写已经学过的课文中的词语;二是理解词语的含义;三是要注重词语的累积和使用。这里所说的词语,主要是指重点词语,特别是在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有些比较熟悉的词语在新的课文中有新的意义;部分词语具有特殊的表达作用;部分词语并不会对理解课文产生影响。对于上述这些词语,学生都需要准确理解。

(二)理解句子

对句子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虽然不能要求对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但是下列句子必须要着重理解:一是在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二是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三是远离我们生活的句子;四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句子。

(三)理解自然段

相比前两项而言,理解自然段的难度对小学生可能偏大,同学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自然段的形式进行认识;二是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了解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三是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且能总结出自然段的意思。

二、常用的阅读方法

(一)边读边想

阅读与思考的结合是提高同学们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边读边想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在阅读时必须明确想什么、怎样想。任何在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和段落,都是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比如,看不懂的字词,看不懂的专业术语,等等。关于怎么去想,就要多问一些问题,要学习用联系法去思考。

此外,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应该进行有侧重的思考。第一次阅读课文,可以试图理解不明白的词语,就不明白或者要理解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学会抓住重点词和重点句思考理解。然后再思考文章的主旨、要阐述的内容、有哪些教育和启发,等等。最后再思考一下,学完这篇文章,在阅读方式上有哪些收获,在以后的写作中有什么可以借鉴。总而言之,同学们应该边读边想,思考的问题也应该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全面,分层次,有梯度。

(二)联系上下文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很多,如果只看词语分析词语,只看句子分析句子,很容易让人费解。若将其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思考,便可准确领会这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比如,部编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中,“万里长城,是无数劳苦大众的心血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其中,“凝结”这个词的含义是:气体由液态转变为固态。而本文并没有这样的意义,那么我们要将“凝结”置于文本的语境之中来了解其意义。尤其是有些词的意义在实际运用中发生了改变,对于这些表達能力强的词汇,同学们要学会将其与语言情境相结合,加以推敲、揣摩,从而掌握其变化。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万里长城是由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建造的,所以“凝结”这个词包含了“建成”的含义,这就使我们对文本的认识更为精确。

(三)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很多文本中描述的事物都与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让我们难以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同学们必须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经验,并将两者结合,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在大草原上开车是很洒脱的,只要有正确的方向,你就能随心所欲。”其中“洒脱”一词,查词典可知,其意思是(言行)自然,不会有任何的束缚。很明显,词典对“洒脱”的解释不能帮助我们无法完全理解这句话。虽然对“洒脱”一词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但对于大草原的广袤,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体验。此时就可以试着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想一想自己在广场上骑车的感受,就能感受到“洒脱”的意境,想象一下在大草原上骑马、开车是何等的自由,这样才能真正感受“洒脱”二字的准确生动,也能衬托出大草原的广阔。课文是感情的载体,一篇好的作品充满了作者的感情,充满了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进行渗透、传递和表达。我们应该将词语与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阅读时的审题、答题方法

(一)认真读题,明确题意

1.读题别着急。看过课文后,迅速而全面地看一遍问题,使自己对问题了如指掌。第二遍再读题,试着让自己的语速慢下来,把每一句话都记在脑子里,然后在脑子里进行思考,用笔把自己觉得重要的信息圈出来。用这种方式让我们适应这种“慢”的审题节奏,一旦熟练掌握,同学们就会认真审题了。之后,再慢慢加快解题速度,让我们不再毛躁,认真做题。

2.动笔别着急。“慢”是很重要的,而“思考”更关键。大多数同学在做题的时候,往往只看一眼,就匆忙地写。我们总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其实问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的问题只是一个字的差异,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天壤之别,所以要避免这种做题急躁的错误。在解题的时候也要放缓速度,边做边思考这类题的切入点,然后再解题。最后阅读一遍自己写下的答案,对答题时出现的错别字或词语运用不恰当的地方进行修改,如发现缺少知识点,再进行补充。

(二)仔细审题,理顺文脉

1.感知整体,层次理清。要想审好问题,同学们需要兼顾全面。所有的题目,都是以“面”为背景,实现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我们要对课文的精髓有个大概的认识,明白要写什么,要怎么写,这么写的作用是什么。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从概括的本质出发,理顺文章的层次。同时,阅读理解不能仅以段落为单位,要从整篇文章开始,涉及举一反三、了解和思考作家写作背景、联系上下文等。比如,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中,节选渔民的太太桑娜正在炉边修补一只破旧的船帆。外面寒风凛冽,波涛汹涌,天地间一片漆黑,寒气逼人,但在这座渔舍里,却是暖洋洋的。地被清扫干净了,炉火还没有熄灭,厨具在架子上闪着光。五个孩子躺在一张挂着白帐的大床上,小孩们在狂风暴雨中沉沉地睡着了。她的丈夫一大早就开着一艘船,到现在还没有回家。海浪咆哮着,伴随着呼啸的风声,桑娜的心脏都快停止跳动了。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始,会出现一幅温暖的图景?我们要从结构上梳理出整体的思路,找出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作用。唯有这样思考、推敲与咀嚼文本,方能领悟作者的用意,而这就需要同学们微观分析课文,理清层次。

2.理顺文脉。每一段文字,每一篇文章,都有一条明确的文脉。比如,描写一个人的片段,我们就要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征,把故事的脉络梳理清楚;如果是记事片段,就以所述的事物为我们讲解一种怎样的道理,以了解整篇文章;若是描写风景的片段,我们要把握作家想表达的情感,从而理解作者的思路。如果你在读一段文字时,能对其思路进行适当的梳理,了解作者的观察、认识和表达的顺序及方法,从而快速掌握文章的层次,就可以准确地领会文章的主旨。比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中讲道:“1905年,詹天佑被委任为总工程师,负责修建北京至张家口的铁路线。这件事一传出,举国皆惊,人人都说,我们这次算是扬眉吐气了。但是,那些帝国主义就把它当作一个玩笑。一份国外的报章不屑地说:能在南口北部修建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原来,从居庸关到八达岭,从南口向北,一路上都是高山、峡谷、悬崖。他们相信,如此困难的工程,连国外的知名工程师都不会轻易去做,中国人更是不可能做到。读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詹天佑现在面临两大困难:一是项目难度大,二是心理负担重,这便是该段落想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思想搞明白了,我们还担心不会分段,不能写段意和理解主题吗?

总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不仅为达成考试目的,更是理解课文的方式。所谓“目的”,就是阅读的短期目标,而非阅读的终极目标;说理解课文是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课本只是一个例证,我们还要学习“举一反三”。通过这些方法,同学们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课本以外的报刊、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方法,不要做一个理解“小顽童”。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自然段审题
“三招”学会审题
秋天
七分审题三分做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美丽的秋天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