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思考的美丽约会

2023-05-30蔡宏圣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思考

摘要:一个有锐气的教师,可以不是思想家﹐但必须是思索者,在与思考的美丽约会中成就意义人生:专业发展,应从乐于思考起步;要跨越专业发展的高原,步入一个新的境地,必须勤于思考;而要从优秀走向卓越﹐需要深度思考,不断追问自我,明白自己一辈子能做什么,并且一辈子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

关键词:名师成长;专业发展;思考

每一棵树的生长,都会留下记忆。同样,教师的成长路上,也都会留下岁月的印记。教师的成长,大凡都离不开读书、磨课、课题研究、成果表达。只是,相同之中,要道出自己的独特感触才是要义,所以,掠过大致相同的成长印记,通过成长碎片表达成长感悟的个性之处,便是自然的事。

一、乐于思考,步入专业发展的高速路

1983年7月,我中考考入了南通师范学校。这所全国办学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给了我非常好的职业训练和精神熏陶。从师范二年级起,我就和很多同学一样,开始尝试撰写教学论文。幸运的是,毕业前夕即在当时相当有影响力的《自学导报》上公开发表文章。这一篇“处女作”写了什么内容,现在的记忆已经相当模糊了,然而,当时那种成功的喜悦却一直温暖着我,引导着我。如果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对教育产生感情,这一篇文章的发表应该算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它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可能并不适合,因为这太需要坚韧的毅力和坚持的勇气了。我的体会是,不好高骛远,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找容易成功之处,让一个个小成功来完满自我。这样,从教之路可以走得更为充实和久远。

转眼就到了师范毕业的前夕。按照惯例,学校组织了前往苏州、杭州的毕业考察活动。我悄悄地留了下来,整整一个星期,每天从早到晚泡在图书馆里,《当代国外著名教育家教学论思想》的精彩章节摘录了一大本。我记得,那时摘录得最多的是卢梭的《爱弥儿》。想法很朴素:家乡图书馆的教育类书籍又少又旧,要尽可能地利用师范学校的有利条件多积累一些资料。这个摘录本现在还保存着,有时候打开看看,心里还会升腾起一种感叹:当时怎么就一笔一画地抄了那么多呢?

1987年12月,工作不到一年半时间的我,就以《学生间信息传递、转化及其最优化问题》一文,获得南通市小学数学论文评比二等奖。而一等奖获得者,则是当时已在小学数学教育界赫赫有名的特级教师张兴华。这使我大为振奋,充分体会到了教育的乐趣在于思考。

以一种思考者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把理论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结合起来—此后的三四年时间里,我几乎每个月都有文章发表。而这更有力地促动了我全身心地投入研读与思考中。大部分星期天,我都要来到办公室,花上半天时间,看看书,翻翻资料,记记笔记。几年下来,摘录的卡片足有半米高。一看到有关资料,一有了点滴教学体会,都及时记下,贴进教材。日积月累,用过的每一册教材,厚度几乎都翻了一番。

就这样,我踏上了专业发展的高速公路。

1997年12月,南通市小学数学年会在海门市实验小学举行。观摩课后,在闲谈中,我就所听的课与张兴华老师谈了一些思考。张兴华老师马上鼓励我:你这个小伙子有想法!不久,我加入了张兴华老师的课题组,与华应龙、徐斌、贲友林、张齐华等一起组成了学习共同体,站在了专业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2000年2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召开“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我应邀出席。以平时的思考做基础,我对几套小学数学教改實验教材“统计”部分的内容做了分析。这引起了盛大启、邱学华、王林等专家的注意,我由此被吸收参加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大纲教材的修订工作,以及后来的课标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6年,南通市教育局组织名师培养对象第一梯队遴选,我更是经历了一次思考的高峰体验。遴选的第二阶段是封闭式备课和上课。刚拿到课题的瞬间,我脑子中一片空白。一晚上准备一节课,好像时间绰绰有余,但仔细一琢磨,要做的事情还真多。读教材一理思路一定环节—究细节一成教案一背教案一做教具,每个流程都不能少,而能调动的外在资源,只有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相应内容的复印件。

我首先给上面所列的七个流程粗粗地分配了时间。此外,容不得我想其他,只有把周围的一切忘却,投入教材、自我和设想的学生中,在这三者之间不断地穿梭往返、冥思神游,以把设想中的课变成白纸上实实在在的教学实施步骤。读教材,运用既有的数学素养积淀,对所教内容作出准确解读;理思路,是已有教学理念与当下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究间的碰撞,力求扎实中见创意、平淡中显功力,反反复复斟酌,还要当机立断;定环节、究细节,不可能有试讲和多次修改,考量的是长期教学实践中积淀的教学习惯和“课感”,考量的是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细腻的把握,考量的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全面而周到的预设……全身心投入的准备,如同一次心智的极限训练,激发了自我的全部心智积淀与潜能。在忘我的境地里,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行者,既充满着对名师的向往,又怀揣着对最终结果的忐忑;既想坚守教学的平和,又想展现出不俗的创意;既想再有一些时间精雕细刻每一个环节,又不得不当机立断……在这种种冲突中,思绪太多而又理不出头绪,于是,某段时间里知觉似乎已麻木,思维似乎已停顿,心智似乎已耗竭,只由着心灵顺着天性向远方奔去。蓦然间,豁然开朗的感受得以释放、扩展,祥和与欣喜弥漫了整个身心。这种封闭式“修炼”,穿透了心智中的浅表层面,直抵感觉、习惯和本色,纯粹地展示了内在的软实力和可以打造的潜能空间。正因为有平时的积淀为基础,我进入了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有机会沐浴在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各位专家的智慧之光中,专业视野与发展潜能获得了质的飞跃。

二、勤于思考,从高原再次起飞

传说,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寿命可达70岁。但当老鹰活到40岁时,便会遭遇瓶颈: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阻碍了它的进食;它翅膀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变得十分沉重,飞翔不再自如敏捷。为了获得新生,老鹰必须飞到一处陡峭的悬崖,一个其他鸟兽都上不去的地方。首先,它要把弯如镰刀的喙摔向岩石,直到老化的喙连皮带肉掉下来,静候新的喙长出来。然后,它要以新喙当钳子,把趾甲一个一个从爪子上拔下来。等新的趾甲长出来后,它还要把旧的羽毛都薅下来。就这样,5个月后,老鹰告别了过去,重新开始飞翔。

如果说老鹰重生的痛苦主要是肉体上的话,那么教师专业成长途中跨越高原期的那种脱茧般的痛苦主要是思想上的。

2000年8月,我从启东市南苑小学调入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担任分管小学教学的副主任,兼任小学数学教研员。离开了一线课堂,思维触角反而迟钝了,专业素养也停滞不前。在焦虑苦闷中,我努力寻求突破。2003年初的南通市课改研讨会上,我执教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注重乘法概念形成过程的原创设计。听课老师们感慨:原来,“乘法的初步认识”还可以这样教!当年年底,我据此课例撰写了《文化视野中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与思考》一文,获得了“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一等奖。记得,颁奖活动报到的时候,有教师心急地翻阅着获奖论文集:“咦,文章里还留有孩子们写的字,真有趣!”也记得,《江苏教育》编辑部王伟老师和我交流:“这篇文章,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个课例,呈现出的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天然自成。”虽是片言只语,却大致勾勒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文章因生动的课例而成经典。我也蓦然明白了,课堂是思维的根,是成长的载体,绝对不能离开它。

对课堂的追求,大致有两条路:一是墨守成规,在工艺上、细节上求精致;一是锐意进取,在思路上求突破,即便工艺上有瑕疵,也能给予人启示。课堂是教师的试验田,只有不断播种新的种子,才能有新的收获。可以说,课前你思考了多少,决定了课后你能收获什么,能收获多少。没有对某一课例传统、成熟的教学设计的扬弃,就没有新的感悟和提高。

要跨越专业发展的高原,步入一个新的境地,必须更勤于思考。勤于思考,意味着能不断地探索、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意味着能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现象作出新的解释,对那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进行新的审视,对那些似是而非、盲目偏激的做法给予自觉的反思。如此,你就可以感受到原有的认知在剥离脱落,新的认知在暗暗滋长。而滋长起来的新的认知,能够助推你站到某个视角的前沿。2000年,我引入“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撰写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一文,获得了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2002年,我针对“无探究、无合作就不成课”的实践误区,提出了“接受式学习也可以是自主的、有意义的、愉悦的”;2007年,我提出了“为理解而教”;2008年,我提出了“和谐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2009年,我提出了“数学视界是数学教育的应有视角”。这些思维火花无不是勤于思考的结果,据此写成的文章均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理性思维硕果频频的同时,我的课堂教学也毫不落后。每个课例,我都要求它是原创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超越原有的典型教法。新颖、深刻、灵动,也就成了我课堂的标志。在全国各地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认识负数》《平行》《混合运算》《24时记时法》等课例中的新颖教法被纷纷效仿。关于课的探索、感悟也都撰文发表了。其中,对《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不同视角的感悟,分别成文《和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为例》《捕捉数学史中的教育基因—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为例》《数学视界,引领课堂走向深远—“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的重构》,刊发在《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小学教学(数学版)》上。

三、深度思考,明晰了一輩子做一件事黎巴嫩著名诗人哈利勒·纪伯伦说:生命是一支队伍,走得快的因为走得快离开了队伍,走得慢的因为走得慢离开了队伍。这句话虽然概括的是人生的某种境地,但对于名师成长也有启示—你首先得努力在一支队伍中行走,然后再努力带出自己的队伍。

回头来看,自己专业水平的高质量发展更多的是在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起步和初步完成的。2006年,南通市教育局从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中遴选出了23位教师,成立了名师培养第一梯队。我有幸被选入,和一群有志向、有才气的同伴一起行走。我虽然2005年已经被评为特级教师,达到了一定的专业高度,但在无意识中逐渐有了一定的满足与懈怠。进入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后,我经常“被组织”开展“青年名师学校行”“个人教学主张研讨”等活动,最大的感受是被赋予了期待。我犹如一颗小苗,被唤醒了参天的渴望,产生了不断打破专业发展天花板的成长内驱力。在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组织的各种教学展示中,我经常被导师追问的是:“你到底要给予学生什么?”在这样的追问下,我不由得把自己对学科内容、对学科教学、对学科价值的各种碎片化的感悟,凝聚为一个系统的想法,并围绕着这个想法上下求索、左右考证,使得其越来越清晰化、理论化、体系化,直至平和而又周全地呈现为显性的教学主张。从而,完成了在哲学层面上对学科教学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独到回答。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一个表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其中一定是有重要的事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重要的事件不是第一次上公开课、第一次发表论文、第一次获奖,而应该是遇到了重要的他人、加入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在专业的团队里,能不断得到鞭策,长久焕发前行的勇气;能不断拓展视野,无限启迪教学的智慧;能不断拷问自我,积极构建成体系的主张。2011年8月,《江苏教育》编辑部推出“苏派新生代名师教学主张”专辑,我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谐数学”的主张。我认为,追根溯源,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教师,一群儿童,一起学数学。儿童在年龄特征上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但数学在整体上却是以抽象理性为主的,因而数学教学要做的就是在儿童的具体形象和数学的抽象理性间达成和谐与平衡—儿童基点,数学视野。平白而又深刻、简明而又丰富的教学主张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14年12月,关于“和谐数学”的研究获得了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一个团队里跟着行走,获得了专业发展蓬勃向前的勇气和智慧,随着时间的积淀,人也就能渐渐萌生走自己的路的智慧与勇气。离开原先的队伍,不是走得快或走得慢了要离开队伍,而是发现了自己可以行走的路。专业成长的又一路径应该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发现这也是一条路,这也是一支可以追随的队伍。

在“和谐数学”的探索和实践中,我慢慢发现:对于教师,数学史是调适其数学观念的重要基础。数学是逻辑抽象的学科,但数学本身的发展却是另外的景象,第一感觉、弯路曲折、错误想法、颠来倒去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样的认识作为基础,教学中就不仅仅是交流“巧妙想法是什么”,也会有意识地呈现“巧妙想法是怎么得到的”,把思考过程中曾经的犹豫、反复、尝试、失误等等“不光彩”的东西都呈现出来。这样,数学就富有了人性,不再神秘,让儿童乐意亲近。一个教师教出来的数学,和他所理解的数学总是一致的。而要更为全面、科学地理解数学,必须有数学史的积淀。

对于儿童,数学史是把握其思维历程的独特视角。我们只有明白了儿童是如何建构一个数学概念的,我們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为他们的学习服务。但实际情况是,遇到学习障碍的时候,儿童常常是说不清楚自己哪里不懂的。因而,需要我们从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去把握,因为“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儿童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作出更好的判断”。

对于教学内容,数学史是厘清其数学本质的厚实背景。英国数学家阿蒂亚爵士说,一个新思想最有意义的部分,常常不在那些最一般的深刻定理中,而寓于最简单的例子、最原始的定义,以及最初的一些结果中。也就是说,要透彻理解一个知识的本源意义,就需要回到人类认识提升的历史过程中—历史解释了一个知识为何被创造,又是如何被创造的。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离不开教师、儿童、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数学史于这三个基本要素都具有价值,且都不可替代。为此,我对“和谐数学”进行了迭代升级,“基于数学史的数学学科育人实践”应运而生。数学史的内容宏大而又丰富,数学史的立意高远而又深邃,数学史是挖掘教学智慧的富矿,值得一辈子去坚守、去努力。一个教师要从优秀走向卓越,就需要不断追问自我,明白自己一辈子能做什么。一辈子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足矣!

2016年起,经南通市教育局批准,我带起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2018年5月,教育部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按照《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部署,在全国范围考察选拔150位名师名校长,启动了“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我被遴选成为该工程成员,并成立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织管理的“蔡宏圣名师工作室”。两个名师工作室,我都以“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智慧共享,美美与共”为研究宗旨,以“基于数学史的数学学科育人实践”为研究方向,不断提升工作室成员视野的高度、积淀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思考的广度、行动的宽度。全体成员潜入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捕捉启迪教学探索的思想与智慧,践行原创性的教学路径,思辨数学教育的一般规律。整个研究以“由史而生思,由思而生课,由课而生道”为路径,基于案例又超越案例,追求经验实操与学术水平并重,得到了广泛关注。该研究被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誉为“一项创造性的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导汪晓勤教授认为,该研究“弥补了国内小学数学HPM研究的缺憾”,所研发案例达到了“世界级水平”。近年来,共有2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分别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2017年,研究获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个工作室成员中,有8人获评特级教师。我也被聘为长三角基础教育小学数学学科专家。

行者无疆,思者无域。一个有锐气的教师可以不是思想家,但必须是思索者。我在思考中起步,在思考中成长,更在与思考的美丽约会中成就意义人生。

(蔡宏圣,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教育部“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对象,江浙沪三地省教研室联合聘任的“长三角基础教育小学数学学科专家”,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高校特聘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册主编。)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思考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