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研究

2023-05-22李慧颖姜国平吕英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甲氨蝶呤注射用受体

李慧颖 姜国平 吕英春

吉林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春 13002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炎性滑膜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免疫系统疾病,其起病缓慢,病情多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可引起关节功能障碍甚至丧失,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目前,临床针对RA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甲氨蝶呤因其有效性、安全性被认为是治疗RA的“锚定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甲氨蝶呤口服给药或治疗效果不佳。我国《甲氨蝶呤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1]指出,当甲氨蝶呤单药治疗失败后,可与生物制剂等联合应用。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是目前临床治疗RA的一线用药,可竞争性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滑膜细胞凋亡等对骨关节的损害[2]。托法替布是一种酪氨酸激酶JAK1和JAK3抑制剂,有研究证实,其对甲氨蝶呤不耐受或疗效不佳的中重度活动性RA疗效确切[3]。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在吉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90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及甲氨蝶呤单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30例。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3~75(60.06±4.27)岁;病程1~7(3.11±0.46)年;RA患者病情评价(DAS28)计算分类:中度活动17例,重度活动13例。B组男16例,女14例;年 龄 42~80(60.25±4.33)岁 ;病 程 1~8(3.15±0.49)年 ;DAS28评分计算分类:中度活动15例,重度活动15例。C组男 18例,女 12例;年龄 42~77(59.43±4.06)岁;病程 1~8(3.18±0.51)年;DAS28评分计算分类:中度活动13例,重度活动17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吉林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4]相关诊断标准,且病情处于活动期;(2)DAS28评分≥3.2分;(3)既往1个月无抗风湿治疗史。排除标准:(1)风湿性等其他类型关节炎;(2)关节严重畸形或合并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3)本研究用药禁忌证;(4)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5)合并恶性肿瘤;(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7)合并精神疾病。

2.方法

A组单用甲氨蝶呤:甲氨蝶呤片(上药信谊药厂,国药准字H31020644,规格:2.5 mg)口服,12.5 mg/次,1次/周。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托法替布:枸橼酸托法替布片(正大天晴药业,国药准字H20193281,规格:5 mg)口服,5 mg/次,2次/d。C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三生国健药业,国药准字S20050058,规格:12.5 mg)皮下注射,25 mg/次,2 次/周。3组均连续治疗24周。

3.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和24周比较两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及关节肿胀数。(2)实验室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和24周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正中静脉血5 ml,以10 cm离心半径、3 000 r/min离心转速,进行10 min的离心,取上清液低温保存;采用深圳亚辉龙Vision-C型全自动血沉仪对3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进行检测,乳胶凝集试验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操作步骤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4.疗效判定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标准[5],以肿胀、触痛关节数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作为评价指标。显效:ACR改善程度>70%;有效:ACR改善程度20%~70%;无效:未达到上述疗效标准。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治疗有效率比较(表1)

表1 3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C组和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7,P=0.029)。

2.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比较(表2)

表2 3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表2 3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注:A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B组采用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C组采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后8周比较,bP<0.05

治疗后24周6.62±1.33ab 4.40±0.75ab 5.31±0.96ab 34.457<0.001组别A组B组C组F值P值例数30 30 30晨僵时间(min)治疗前65.46±10.31 66.02±11.40 65.75±10.82 0.020 0.955治疗后8周52.28±7.78a 40.17±6.62a 45.46±7.25a 21.140<0.001治疗后24周31.49±5.46ab 22.53±4.17ab 25.70±4.82ab 26.377<0.001关节压痛数(个)治疗前12.31±3.46 11.75±3.38 11.64±3.25 0.342 0.587治疗后8周9.86±2.21a 7.20±1.82a 8.26±2.05a 13.016<0.001治疗后24周6.49±1.36ab 4.53±0.87ab 5.70±1.04ab 23.730<0.001关节肿胀数(个)治疗前12.22±3.06 13.09±3.38 12.84±3.12 0.592 0.443治疗后8周9.54±2.69a 7.13±1.85a 8.36±2.07a 8.746<0.001

治疗后8周、24周3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且B组均低于C组和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表3)

表3 3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表3 3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注:A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B组采用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C组采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ESR为红细胞沉降率,RF为类风湿因子,CRP为C反应蛋白。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后8周比较,bP<0.05

ESR(mm/h)RF(IU/ml)CRP(mg/L)组别A组B组C组F值P值例数30 30 30治疗后24周27.06±2.95ab 19.21±2.39ab 22.66±2.61ab 65.638<0.001治疗前63.32±6.50 64.40±7.12 63.51±6.85 0.214 0.722治疗后8周55.36±5.37a 42.21±4.64a 48.70±5.01a 51.559<0.001治疗后24周39.22±4.18ab 30.09±3.30ab 33.69±3.74ab 44.946<0.001治疗前151.66±20.34 150.54±20.09 148.79±18.86 0.161 0.794治疗后8周106.53±16.30a 84.95±13.77a 96.61±14.62a 15.695<0.001治疗后24周80.24±12.41ab 61.38±9.63ab 72.52±10.44ab 22.744<0.001治疗前50.08±6.43 50.25±6.58 49.74±6.32 0.049 0.943治疗后8周38.54±4.69a 29.30±3.93a 34.76±4.26a 34.938<0.001

治疗后8周、24周3组患者ESR、RF、CRP水平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且B组均低于C组和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4.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表4)

表4 3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和A组,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08,P=0.315)。

讨 论

RA是临床常见免疫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且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考虑主要与遗传易感性、免疫紊乱等密切相关,同时EB病毒感染、吸烟及性激素异常均是其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RA常伴有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及关节外器官受累,且具有病情迁延、缠绵难愈的特点,故早期治疗对抑制关节损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甲氨蝶呤被认为是临床治疗RA的基石用药,可通过抑制机体内二氢叶酸还原酶,发挥良好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但单独用药剂量较大,导致部分患者耐受性差,治疗疗效不十分理想[6-7]。

随着药物作用机制生物因子为靶点的研究不断深入,应用TNF、白细胞介素(IL)抑制剂在RA治疗中应用逐渐广泛[8]。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为临床高选择特异性TNF拮抗剂,可竞争性阻断TNF-α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中断第二信使传递信号,以减轻促炎细胞异常增殖对骨关节的破坏。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可增强抑制TNF等炎性因子的作用,且安全性较好[9-10]。2017年托法替布在中国上市,其作为一种新型小分子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抑制滑膜细胞释放IL、环氧酶-2(COX-2)等因子,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尤其适用于甲氨蝶呤疗效不足或无法耐受的中、重度活动性RA。国外一项对托法替布治疗的RA患者进行周期为9.5年的随访调查,发现托法替布长期使用的接受度高,且安全性稳定[11]。徐蓓和陈竹[12]也在研究中指出,针对甲氨蝶呤应答不足的成人RA患者给予托法替布治疗,在临床症状改善、炎性因子水平抑制方面均效果良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C组和A组,且治疗后8周、24周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C组和A组(均P<0.05)。说明,与单用甲氨蝶呤和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相比,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可通过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因子激活,进而减轻关节骨质损伤,同时可解决部分患者不耐受或无应答的现象,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控制病情活动指标,与罗寰等[13]研究报道相似。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不良反应率低于单用甲氨蝶呤和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原因可能与托法替布作为口服小分子化合物,临床应用接受度高,可避免静脉注射对皮肤刺激有关[14]。

综上所述,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病情活动指标,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甲氨蝶呤和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且安全性良好。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且均来源于同一医院,仍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为临床循证治疗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甲氨蝶呤注射用受体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与注射用美洛西林钠在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对比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2,2’,4,4’-四溴联苯醚对视黄醛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影响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观察
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观察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随机对照研究
注射用兰索拉唑配伍禁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