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理论、政策与实践

2023-05-21黄厅厅黄庆华徐代刚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共同富裕

黄厅厅 黄庆华 徐代刚

摘 要: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极大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整体性、全面性与协调性,尤其是西南民族山区评价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需因时而新、因地而异、因需而进。立足问题与需求导向,诠析共同富裕目标下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拟合与价值意涵,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谋划与创新发展,为西南民族山区的铜仁市建构包含3大目标层、10类要素层、30项指标层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夯实理论逻辑与政策逻辑,进而重塑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体系建构与实践依据。研究结果为铜仁市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作提供监测工具与决策依据,为西南民族山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逻辑基础与智慧支撑。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共同富裕;逻辑机理;评价体系;西南民族山区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研究”(2022ZX010);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追加重大项目“‘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21ZDZJ24)。

[中图分类号] F320;F32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5-0030-0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5.0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纳入我国二〇三五年的发展总体目标[1]。农业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不仅奠定了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基础与支撑,更体现了国家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质量。西南民族山区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版图,没有西南民族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国家整体现代化是不协调的,然而其地缘结构、资源禀赋和民族特色等多重叠加属性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鉴于此,本文立足问题与需求导向,诠析共同富裕目标下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拟合与价值意涵,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谋划与创新发展,重塑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体系建构与实践依据,为共同富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理论逻辑、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为西南民族山区完善农业现代化指导体系提供学理支撑与决策参考。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促进乡村宜居宜业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的中心任务,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农民福祉[2]。迈向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区域间农业现代化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现实挑战,加快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问题被提上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成为理论界、政策界与实践界广泛关注及深入研讨的重点难点。我国农业现代化在改革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成果,但也要客观看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着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3],人力资本水平存有较大差距[4],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滞后[5]。归根结底,要解决的是如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6]?要回答的是什么样的水平才是农业现代化?这两个问题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理论遵循、政策设计及实践体系建构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农业现代化实现水平测度等领域的研究,关系到农业现代化进程已推进到何种程度、如何评价实现程度等实践问题。在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方面,学者们比较一致地提出农业现代化要综合体现农业产业、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生态、农业规模、农业机械、农民知识、农村水利等现代化水平[7-8]。在农业现代化指标选取方面,粮食综合生产、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成本、农业生产收益、农产品加工值、畜牧业产值、农业增加值、农业科技进步、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农支出、耕地保护等评价指标[7-10]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不可否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与推进水平的关键,但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韧性、农业发展后劲等方面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若采用同一套评价体系纵向同步衡量国家、省域乃至市级层面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不科学的。西南民族山区处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版图的重要方阵,铜仁市是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典型代表。铜仁市的地缘性、独特性、多元性,需要立足国情、区情、市情、农情,选择分阶段、分区域、分产业、分主体的分类式战略路径,加快推进山区农地宜机化改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5,11-13],因地制宜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家庭农场推动+专业大户主动”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合体”[14-15],并加大农村财政金融的倾斜支持[16],不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6,12],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17],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好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基于农业现代化理论理路与政策话语的逻辑指引,围绕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等多元维度,创新建构铜仁市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铺垫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旨在为铜仁市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作提供监测工具与决策依据,为西南民族山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逻辑基础与智慧支撑。

二、理论逻辑:共同富裕目标下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拟合与价值意涵

理论逻辑是共同富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出场依据”。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理论拟合,为共同富裕目标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厚植“结构性”“共享性”“人民性”的价值意涵,为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并铺垫逻辑基础。共同富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一)适配“结构性”: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农业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发展条件,其本身也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发展动力[6],其粮食、原料、市场、要素和外汇等贡献[11-12]在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农业现代化的价值本质是推动农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高质高效的“结构性”适配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应然特征。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立足区域特点、民族特色、农业特性等资源基础优势,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农业注入现代化生产要素,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加快农业发展进程提速,推动山地农业全面升级。着眼于西南民族山区县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县域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富民产业,在农业品牌、产业特色、产业链条上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挥一产融进二三产、二三产拉动一产的融合创新发展乘数效应。推动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生相长,加快健全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打造具有更强韧性、更强创新性、更强附加值、更强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农业“量的突破”与“质的跃升”,“短期目标”与“远景目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

(二)互构“共享性”: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乡村宜居宜业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在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进程中互构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深刻描绘了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里层底色,立体体现了农业发展、农民福祉、农村稳定的“共享性”。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效益体现为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循环互动,乡村宜居宜业则是农业现代化综合效益的“共享”价值体现。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立足独特性、多元性、动态性、发展性、区域性,将农业现代化与区域内城乡规划相统筹、相协调、相衔接,与涉农专项规划综合考虑、一体布局、协同推进,同区域山地特色、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乡村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相结合[18],促进行动计划与评价体系、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可持续发展。把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把改善乡村现代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要目标,将农业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东部帮扶西部”的耦合效应,基于农民意愿、农业增长、农村发展实际,平衡乡村公共服务的“需求端”与“供给侧”,全面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带动山区农村全面发展。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中,不仅要让广大脱贫群众真正分享到脱贫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红利”,也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分享到新时代新征程农业现代化改革成果的“时代红利”,持续提升农民群众的存在感、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凝结“人民性”:农业现代化的中心任务是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心任务”与“价值导向”是促进农民的富裕富足,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使农民成为受尊崇、有体面、能吸引、创财富的职业,集中凸显了“中国要富,农民这个群体必须要富”[18]的价值归依。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应以保障和改善农民生计为优先方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竭力帮助农民获得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生存生产生活机会,保护、调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8]。我国“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从“小农的现代化”向“农民的现代化”转变推进,进而实现植根农民、立基农民、造福农民。要为小农户与现代化的有机衔接探寻山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路径,重点培育家庭农场[15]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农业+加工”“农业+文创”“农业+旅游”“农业+流通”“农业+体验”“农业+研学”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立体的多业态模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值、增效,拉动山区农民全面进步,凝结农业现代化的“人民性”。

三、政策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谋划与创新发展

政策逻辑是共同富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登场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其根本命题。农业现代化作为我们党高度重视的目标任务,其顶层谋划不断见诸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19-26]、历年中央一号文件[27-36](表1、表2),其顶层设计为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作出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并通过战略部署与话语切换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发展。通过梳理与归纳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的有关论述在党的9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被强调了20次,在25份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及85次。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意见擘画了农业现代化内容建构的时代蓝图,为西南民族山区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作出了参照依据、明确了研究方向。总体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谋划与创新发展的三个阶段特征可概括为:农业现代化迈出“在地模式”步伐、开拓“乡城融合模式”路向、聚合“中国特色式”内涵。

(一)农业现代化迈出“在地摸索式”步伐(1978—2002年)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党的十五大期间,我们党对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适合中国、中国该如何探寻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作出“农民富裕不起来,国家富强不起来,四个现代化也就无从实现”[27]等重要科學论断[27],并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27]。我们党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把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与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紧密结合起来,要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队伍,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促进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农业商品生产转化,提高农业经济联合的韧性,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推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要总结肯定我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与优势,继续发扬精耕细作、节能低耗、维护生态等传统农业技术改造的优点;另一方面,可以吸收与借鉴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办法的理念与精髓,探索投资省、耗能低、效益高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农业转变之路。这一时期,“四个现代化”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乡镇企业实力不断得以加强。但与此同时,我国实施的“工业偏向、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呈现出“农业养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格局[12],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大大滞后,加之我国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开始探索实施差异化的农业机械化、水利灌溉等领域改造方案,农业现代化迈出“在地摸索式”步伐。

(二)农业现代化开拓“乡城融合式”路向(2002—2012年)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期间,我们党旗帜鲜明地强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大方针就是“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7],更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现代化已被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针和战略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业设施装备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把强化农业科技进步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把构建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东部地区加快调整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垦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山区发展林特产品、生态旅游和碳汇林业,创新融合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一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得以进一步夯实打牢,我们党对“三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格局的形成,促进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构建,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构建,农业现代化开拓“乡城融合式”路向。

(三)农业现代化聚合“中国特色式”内涵(2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向纵深演进、向富民靠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描绘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提出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守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稳定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握牢农业科技关键要害。创新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服务主体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搭建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纽带。强调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向粮食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倾斜,重点扶持主产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健全完善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深化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引领带动效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先行先试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梯次创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得以加快推进。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从迈出“在地摸索式”步伐,到开拓“乡城融合式”路向,再到聚合“中国特色式”内涵,从本质上回答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何以可行”的必要性与适应性、“何以可能”的互构性与嵌入性、“何以可特”的创新性与发展性,其阐述的时代诉求与发展需求折射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进程与实现水平。政策逻辑的缘起、互动、形塑催生的农业现代化话语体系呼唤评价体系的生成与支撑,以回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何以可量”的可及性与异质性,进而推动“为何农业现代化”“何为农业现代化”“如何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与互动协调。

四、实践逻辑: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体系建构与实践依据

实践逻辑是共同富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在场明据”。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拟合与顶层谋划,为以铜仁市为例构建具有西南民族山区地缘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奠定了理论逻辑与政策逻辑。但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区域农业现代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挑战,关于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的实践逻辑亟待向纵深发展。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铜仁市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地缘实际,遵循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代表性、连续性、量化性、可持续性等原则[10],以我党的权威文件和学界的权威观点为主要参考依据,构建涵盖三大目标层(一级指标)、十类要素层(二级指标)、三十项指标层(三级指标)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表3),并据此提出实践评测依据,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评分结果及其阶段属性的划分建议。

(一)“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实践指标阐释

农业规模化、农业标准化、农业品牌化水平是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应有之义,特设置农业规模化、农业标准化、农业品牌化水平三类二级指标集中体现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首先,从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来看,现代农业产值要快速增长,粮食生产需稳步增長,养殖业产值、种植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要占到一定比重,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要占到一定比重,单位耕地的亩均产值要达到相当水平。鉴于此,本文设置了粮食生产稳定度、养殖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种植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之比、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农业土地产出率等6个三级指标反映农业规模化发展水平。其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积极主动制定完善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标准有利于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因此,设置农业“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占种养业总面积的比重、农业主导产业标准体系制定情况、农业主导产业标准体系宣贯及推广应用情况等3个三级指标反映农业标准化水平。另外,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西南民族山区可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不同维度与空间进行深度融合,丰富农业产业业态[37],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因此,设置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产品商品化率、农产品品牌培育打造等3个三级指标反映农业品牌化水平。

(二)“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的实践指标阐释

生产专业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农业资源化、农业生态化水平是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典型特征,本文设置生产专业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农业资源化、农业生态化水平等五类二级指标集中反映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一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良种良法应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社会服务可以加快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普及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从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实际和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农业要快速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就要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规模要达到一定比重。鉴于此,本文设置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占种养业总面积的比重等2个三级指标反映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设置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设置良种良法良机推广应用面积占种养业总面积的比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2个三级指标反映农业科技化水平。另一方面,农业资源资产有效盘活利用、农业绿色生态化发展是促进农业资源资产高效利用、现代农业绿色高效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设置农业资源资产利用比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等3个三级指标反映农业资源化水平。设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比例、农膜使用回收率等3个三级指标反映农业生态化水平。

(三)“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的实践指标阐释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富裕度水平是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动力源泉,本文设置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农民富裕度水平两类二级指标集中彰显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首先,要重点考虑的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链接农产品与大市场的重要平台。因此,设置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占区域内农业企业总数的比重、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市级以上家庭农场占区域内家庭农场的比重等3个三级指标反映农业主体发展水平。同时,考虑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与价值旨归是要实现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因此,设置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增长比例、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比例、农业增加值增长比例、农业劳动生产率等4个三级指标反映农民富裕度水平。

五、结语与展望

本文着眼于共同富裕目标视阈,立足问题与需求导向,诠析共同富裕目标下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拟合与价值意涵,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谋划与创新发展,重塑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体系建构与实践依据,为共同富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理论逻辑、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

首先,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目标、中心任务拟合了理论基础,厚植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理论价值、历史价值、时代价值,进而形塑共同富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结构性”“共享性”“人民性”价值导向,为共同富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出场依据”。其次,党对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谋划与创新发展集中体现了迈出“在地摸索式”步伐、开拓“乡城融合式”路向、聚合“中国特色式”内涵的渐进式改革特征,从本质上回答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党的领导下“何以可行”的必要性与适应性、“何以可能”的互构性与嵌入性、“何以可特”的创新性与发展性,其政策逻辑的缘起与互动为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何以可量”的可及性与差异性发出呼唤,进而促进“为何农业现代化”“何为农业现代化”“如何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与互动协调,为共同富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登场根据”。另外,重点围绕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三大目标层(一级指标)、十类要素层(二级指标)、三十项指标层(三级指标),为铜仁市创新建构了具有西南民族山区地缘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并据此提出实践评测依据,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评分结果及其阶段属性的划分建议,为共同富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在场明据”。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演进过程,具有时间与空间、微观与宏观等多维测度视角,研究工作量较大,样本数据随时间变化而有所更新。目前学界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评价体系及其指标构建已形成部分理论成果,但政府层面公布的,较为科学、全面、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却非常少见,尤其是西南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建构更为滞后,不同省份、不同区域因资源禀赋差异,其发展模式及其评价体系也需因地制宜。本文立足于铜仁市创新建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旨在坚持以问题导向,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融合、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决策咨询、以文辅政的功能和作用,为铜仁市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作提供监测工具与决策依据,为西南民族山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逻辑基础与智慧支撑。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TINGTING HUANG, XIONG BIN. Space Comparison of Agricultural Green Growth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cale and Quality[J]. Agriculture, 2022, 12(7):1067.

[3]  彭超,刘合光.“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形势、问题与对策[J].改革,2020(2):20-29.

[4]  黃庆华,姜松,曹峥林.人力资本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及动态转换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93-101.

[5]  張宗毅.“十四五”期间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若干重大问题与举措[J].中国农村经济,2020(11):13-28.

[6]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7]  杜宇能,潘驰宇,宋淑芳.中国分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基于各省份农业统计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8(3):79-89.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叶兴庆,程郁.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评价体系[J].改革,2021(9):1-15.

[9]  李丽纯.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7-14+110.

[10]  黄厅厅,卢德彬,杨建.基于GIS的省级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3):253-257.

[11]  张培刚,张建华.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  郭熙保,彭刚,高波.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3]  魏后凯,崔凯.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国道路:基本逻辑、进程研判与战略支撑[J].中国农村经济,2022(1):2-23.

[14]  黄厅厅,黄庆华,胡江峰.试点认定对家庭农场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基于PSM和多项Logit模型的实证检验[J].世界农业,2020(9):56-64.

[15]  黄厅厅,姜流.培育家庭农场助力脱贫攻坚[N].贵州日报,2019-10-23(008).

[16]  高远东,李华龙,鲁学超.农村财政金融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效果的影响分析[J].贵州省党校学报,2022(3):68-77.

[17]  黄庆华,时培豪,刘晗.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重庆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9(9):82-92.

[18]  黄厅厅,熊斌.回望与展望:从新时代十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看农业农村现代化[J].领导科学,2022(11):126-129.

[19]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  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1]  本书编写组.十四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2]  本书编写组.十五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3]  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4]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2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5-02-02(001).

[2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6):7-17.

[3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06(001).

[3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3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7):25-33.

[3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2-06(001).

[3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001).

[3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001).

[3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4(001).

[37]  黄厅厅,姜流,杨建,等.聚合制度优势 转化攻坚态势[N].中华工商时报,2020-06-04(003).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

Huang Tingting1,2   HuangQinghua3   Xu Daigang4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4. Merchants Service Center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of Tongren C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Abstract: Withou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overall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is incomplete. The realiz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 determines the integr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ordination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e key to measuring the realization degree and promotion level with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key issues such as to what extent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been advanced, and how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advanc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for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 need to be updated according to the times, different from the place, and advanced according to needs. Based on the problem and demand orientat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heoretical fit and valu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explains the top-level planning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the Par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case area of southwestern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 namely Tongren City (including 3 target layers, 10 element layers, and 30 indicator layers) to consolidate theoretical and policy logic, and then remodel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 The findings are beneficial to provide a monitoring tool and decision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ongren City, and provide a logical basis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Logical Mechanism; Evaluation System;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