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思维支点,让学习真实发生

2023-04-27焦丽娟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8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要] 学生的思维会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产生巨大影响。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需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搭建思维支点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帮助学生进行真实的语文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维支点;思考习惯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联想和想象,初步掌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至关重要,要想方设法搭建思维支点,拓展思维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一、支点一:点亮学生的心灯

1.激活“首节课”。花费了很多精力,备好了一节心满意足的课,结果高高兴兴上课去,气呼呼地下课来,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情况。原因很简单,人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敏捷,记忆效果也会大大提高。相反,如果烦躁、不安就不能集中精神,思维会变得混乱。所以上课前,调节学生的情绪尤为重要。就像往未打开盖子的水杯里倒水,盖子还没打开就往里倒水,能倒进去吗?非也。开学第一节课或者周一的首节课,学生还沉浸在假期的玩乐中,心还没收回来,教师就不管不顾,直接开讲,尽管声情并茂,但效果不佳。这需要教师调整情绪,尽量放松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要求,适当放慢教学进度,用幽默的语言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点亮学生的心灯,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回归课堂。

2.冲破“定式思维”。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破”是对自己的矫正和否定。为什么需要“破”?因为“破”意味着“新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龄长,教课经验十足,拎起课本就能上课,习惯了原有的思维方式、方法。有经验固然可贵,但是墨守成规,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会给自己的教学观念镶上天花板。用老思维、老习惯、老经验面对新教材、新要求、新学生、新家长,就成了“老生常谈”。拿着昨天“独占讲台”的旧船票,来乘坐今天的“双减”高铁列车,能行吗?肯定不行!所以,教师应该随时有“空杯”心态,有终身学习姿态,不断拥抱新时代、新观念、新要求。

3.调味“教学内容”。学生是天生的“美食家”。有滋有味的课,他们会敞开思维的大门迎难而上;枯燥无味的老生常谈,他们就演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抗拒。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原材料”加工上下功夫。就像我们平时吃饭一样:今天上午吃牛肉炖土豆,一听就很好吃。如果端上来的是一盘土豆、一盘牛肉,你还吃吗?肯定是没法吃了。土豆和牛肉经过艺术加工后,才好吃。我们的教材,一篇篇文本,一个个训练点呈现给了学生,如果不经过艺术加工,仅仅是原材料,就如同端上来的一盘盘土豆和牛肉。课本上呈现的材料,仅仅是原材料,需要我们艺术加工,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这个艺术的加工过程,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艺术。

二、支点二: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

1.点燃“星星之火”。课堂上,我们要善待学生的“大胆”和“出格”,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并点亮创新的星星之火,让求异求新的火星呈现燎原之势。记得《长城》一课最后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互动对话。我这样引导:同学们,为防御匈奴侵犯掳掠,秦朝动用数十万劳工修筑长城。劳工风餐露宿,艰难地开山凿石,用苦难和牺牲,再现了华夏一族的伟大创造。站在雄伟的长城前,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样的引导方式立刻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是啊,人工开山凿石,多么艰巨的工程啊!”“一砖一石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呀!”“我真佩服这些修筑长城的劳工!”一阵激情澎湃之后,学生们平静下来。正准备做练习时,一位男生突然举起手说:“老师,我不这样认为。长城虽有万里,并没有真正抵御外敌,可以说是劳民伤财。”我听到之后,马上意识到这个学生肯定有他自己的思考。于是,我走上前去,抚摸着他的头,微笑着说:“哦?说说你的想法。”这个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说道:“老师,秦朝举全国之力,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只是解决了一时之困。后来,长城也没有抵挡住清兵的铁蹄,清兵还不是照样踏过长城,统治了中原吗?再后来,长城依然未能阻挡八国联军入侵。所以我想说,为修筑长城,那么多人成了一堆白骨,得不偿失啊!如果把修筑长城的智慧,用来造枪、造炮,不是更容易保家卫国吗?”我一听就乐了,这“星星之火”还真有熊熊燃烧之势。于是话锋一转,说道:“同学们,他的想法很特别,讨论一下,他说得有道理吗?”这样又把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引了一步。学生们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认为他的想法不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受时代的局限,大部分的民众都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缺乏科学的发展观,过高要求他们,是不现实的。”有的说:“我认为他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古代王朝都有了炼丹术,炼丹用的硝石、硫黄、木炭, 也是造火药的原料,完全可以造枪造炮,比修筑长城强多了。”当下就有人反驳:“科技的发展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实践,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的。从老子的愚民主张,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劳动人民的思想被禁锢,缺少创新意识,是很正常的。”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我在一旁欣赏着、聆听着,不时插嘴鼓励道:你的想法也不错!你的历史知识真丰富!等等。试想一下,倘若一开始不让这个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完,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不仅不能满足他表达的欲望,还会把他思维的冲动和激情扼杀在萌芽状态,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呢?

2.搭建“想象云梯”。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知识积累,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思维活动站上想象的云端,必然会引燃学生求知欲的火焰。比如,《小小的船》一课教学,在看图听读、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師:你看,弯弯的月儿就像一只小小的船,浩瀚的星空就是深邃的大海,云朵就像簇簇浪花,月亮船在这云海中飘荡,坐上去一定很美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飞翔,飞呀飞呀,飞上蓝天,飞上了月亮船……看,周围那么多美丽的东西,看见什么了?

生:我看到了闪闪的星星向我眨眼睛。

生:我看到蓝蓝的天空像一望无际的大海。

师:划着月亮船在浩瀚的星空,游来游去,往远处看,还会看到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我们的“神州十四”,听到了航天员正在进行天宫课堂直播呢。

生:我看到了天舟货运飞船,正往返于空间站之间,忙着运送燃料呢。

师:是呀,中国航天飞船一次次惊艳腾空,向全世界展示着一次次巨大的升级和飞跃。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发展的特点,结合文本,抓住空白点,将文本阅读与自主探究相结合,为学生搭建“想象的云梯”,拓宽思考、表达、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支点三:创设学生“静读默思”的场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犯“一目之罗”的毛病。只有一个网眼的罗网,比喻只看到一点,而忽视全局。现在凡是书声琅琅就肯定认为是一节好课。其实不然,这只看到了外在的“读”,忽视了内在的“阅”。特别是公开课上,教师变换不同的花招活跃课堂氛围,甚至学生还来不及思考,就开始了师生互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在配合教师“唱戏”。大多数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沉默寡言,甘当听众,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给学生一些“静读默思”的时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1.设计“静读”环节。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营造静读的氛围,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静心思考,有效把握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开始教学生学习默读,到放手让学生自主静读,都需要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设计安静阅读的环节,让学生在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中静读、静思,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涵盖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三篇写景的文章,学习本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的精彩,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以“走进祖国大好河山”为主题,抓住了“何谓美丽”“何谓富饶”“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美丽与富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美丽、富饶”自读自悟。在通读单元文本后,这样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何为富饶?什么样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宝库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祖国大好河山”的篇章,品词析句,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默读18、19、20课三篇课文,找出让你感受到美丽富饶的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思考,批注自己的感受,稍后与大家分享。交代了学习任务后,留给学生足够的默读、批注时间。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直对文本,批画词句,标注感受,深入思考,了解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静心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再辅之以教师、同伴的点拨、启发、补充,促使自己反思、改进,使自己的理解更完整。

2.留出“默思”时间。让思考成为学生阅读的习惯。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讨论学习,甚至包括汇报交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相互补充的机会。教学实践中往往相反:教师总是不放心学生,要么担心学生的理解偏离自己的预设,要么害怕学生卡壳,出现课堂冷场的尴尬,于是不舍得放手。甚至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直接以填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无需动脑,填两个词语就完事了。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时,张嘴刚说一句话,教师就抢走了话题。要么把学生还没来得及说的话替学生说了,要么接二连三地追问,好像从学生嘴里“抠答案”。这样无法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更别说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了。因此,课堂上要舍得留出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思考,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要耐下心来听学生说完,在学生“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不妨停下来等一等,给学生复盘思考的时间,亲身经历“拨开云雾”的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

3.牵住“牛鼻子”问题。课堂教学不要贪多求全。就好像沙漠打井,认准一个点,深挖下去,就会发现水源。教师备课时,要解读出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牛鼻子”问题。“牛鼻子”问题可以是课后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提炼出来的牵动全文的一个大问题。比如,《詹天佑》一课,抓住“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提炼一个问题:詹天佑的杰出,杰出在哪儿?《草船借箭》一课,围绕为何“借”、怎样借、借的结果如何、这样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新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這就要求教师要读透文本,把握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带着“牛鼻子”问题去阅读,更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懂或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思考。这一环节,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渠铺路,补充文本以外的信息,铺设学生提问的通道,形成生生互动的磁场,帮助学生广开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

总之,学生只有沉浸在静读默思之中,才能唤醒生活经验,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丰富想象,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才会在润物无声中潜滋暗长。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书声琅琅,更要静思默想。也就是说,不管怎么读,一定是在“阅”的基础上进行。自读自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是语文教学始终不能放弃、也不应该放弃的法宝。

焦丽娟   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