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语文,知感恩
——中职语文感恩教育实践

2023-04-06

关键词:友谊语文课程中职

朱 卉

感恩是对他人恩惠的认可与由衷地感激,并想要给予回报的美好情感。人的全面成长,需要健康、完整的人格意识。当下,中职阶段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突出,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识恩、不感恩、不施恩现象具有普遍性,一味地在乎个人得失,缺乏对他人恩惠的理解、体认、反哺意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特征,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优势,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从语言实践活动中端正价值观,明白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的道理。中职生正处于思想、情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教师要抓住语文主题式阅读、体验式阅读、探究式阅读契机,有计划地渗透感恩意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感恩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感恩品质。

一、中职语文学科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中职生群体思想认知还不成熟,存在自私、片面、冷漠、叛逆等不良心态,对家庭、学校、社会、他人缺乏感恩意识。语文课程教学多以语言知识学习为主,感恩教育在中职学科结构中常被忽视。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中职院校语文课程并未渗透感恩教育,学生也很少参加与感恩主题相关的活动。从对语文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有80%左右的教师认为“应该渗透感恩教育”。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感恩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效果并不理想。有教师反映,现在很多中职生不知感恩,缺乏应有的感恩意识,做事不听劝告,不服管教;为人以个人利益为主,与同学、教师关系疏远;在学校不尊重师长,同学之间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口角,感恩意识淡薄;在家庭中习惯索取,对父母缺失最基本的感恩态度。可见,中职学生更加需要感恩教育端正认知观。语文课程本身人文性较强,教师要从人文视角渗透感恩教育,发挥语文隐性德育功能。教材中与感恩教育相关的主题内容很多,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将之融入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知恩、感恩。同时,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实效,让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引导,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二、中职生感恩品格缺失的原因

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开展感恩教育,要了解中职生群体的心智特点。总体而言,中职生的感恩意识水平不高,原因具有多样性,着重从三方面来归纳:一是家庭重视不足。一个人的成长中,家庭环境是第一位。当下,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在情感、观念上溺爱子女。子女习惯依赖父母,不懂得回报。家长缺乏感恩教育意识,一味地为子女提供舒适、轻松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自我意识较强,对父母的付出缺乏主动感恩、报恩。二是学校缺失感恩教育。学校教学评价中,中职院校生源数量、质量有所下降,为了提升就业率、升学率,很多院校将重心落实在学科专业技能训练上。从中职课程编排结构来看,文化课比重大幅降低,课时也受到了压缩。在学生考核方面,关注专业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品德、思想、观念教育,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成效不明显。三是社会方面带来了更多负面影响。价值观培养中,市场竞争机制、利益最大化价值规律成为“主流”,中职生也将“利益”摆在首位,加剧了中职生的自私、冷漠,消解了中职生的感恩情感。

三、中职语文课程中感恩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梳理

语文是中职教育基础文化课之一,承担着学生语言、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的感恩资源,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端正学生的认知观念、健全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师要从中挖掘感恩资源,为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创造条件。

(一)对祖国的感恩教育

家国意识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爱家、爱国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渊源。教师要抓住中职语文中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歌颂对幸福、和谐生活的向往。这些感恩祖国的教育资源,能唤醒学生的家国意识,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读《沁园春·长沙》,感受毛泽东笔下的中华大地瑰丽的景象,让学生从诗歌中抒发宽广的胸怀。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从视觉审美上勾勒出了中国大地“革命”的红色。对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写,更映射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宏阔的意境,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激情澎湃的理想与抱负。下阕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与“万户侯”等对比中,一褒一贬,生动表达了拯救百姓于水火,改造旧社会,为民谋福祉的决心。激昂的文字,豪迈的气概,“谁主沉浮”,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入思考、对雄心壮志的高度赞扬。整首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借助对自然、山河、情景的描绘,抒发真实、伟大的精神情感。爱国教育是贯穿语文教学的重要主线,从家国情感培养上,让中职生了解中国文化,感受自己身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气节。比如,学习孙犁的《荷花淀》,从文中对抗日战争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农村妇女坚强、乐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让中职生从中体会到历史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联系中国今天的发展,明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赋予学生感恩祖国的优秀品格。

(二)对亲人的感恩教育

每个人的出生、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的亲人,亲人间的情感是深厚的,更是亲密无间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感恩,构成了家庭情感的主要内容。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子女未能做到感恩父母,对父母呼来喝去,甚至辱骂父母,不懂得尊重父母。亲情教育要从感恩亲情入手,教师要抓住中职语文教材中与亲情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反思自我,深刻体认亲情。比如,读《故乡的榕树》时,该文主要书写了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字里行间,从对云、风、山水、桂花香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让我们借物思人,唤醒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阅读中,请学生思考:家乡的一草一木中,为什么作者要选择榕树?难道作者的故乡只有榕树?结合文本,梳理作者所描写的故事情景。如“小伙伴们划船”“老者讲述传说故事”“女人们祈福”“母亲为孩子治病”“折枝祭祖”“树下乘凉”等,这些故事都与榕树有关,可以说,在作者的记忆里,榕树是家乡、亲情的载体。教师提取文中“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生命”来修饰“船”?看似一个比喻句,却又赋予“船”生命,将“自己”比作“船”,漂泊于异乡。“船”是具象的,而情是抽象的,对故乡的思念,更是真挚而深沉的。文本阅读中,教师可以勾连人和事,如榕树下的女人、母亲、祖母,这些萦绕于心的深厚亲情,记载着作者天真的童年。教师在文本品析中,能感受到细腻的真情、淳朴的民风,还有深藏在作者内心割不断的故乡情结。在讲解《故乡的榕树》时,榕树代表的是对家乡的追忆和思念,这里有作者真切的生活情趣。教师要从中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爱,学会感恩父母,表达对父母的关爱与回报之情。

(三)对自然的感恩教育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大自然为我们营造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教师要让中职生体会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感恩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更要给予自然积极的保护,要与自然平等对话,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情感。比如,在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朱自清对夜游荷塘的描写,将自我的行迹与情感融入荷塘月色的刻画中。情感的表达与抒写是《荷塘月色》的特色,但在文章开头,却并未直接描写荷塘、月色,而是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教师要解读《荷塘月色》,带领学生品味字里行间对自然情景的细致观察与真挚情感。文章先对四周荷塘进行描写,再引出月光,从观赏夜景中,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塘边凝望,抒写内心的感受;细写景致,触景生情。整篇文本从“不宁静、寻找宁静、感受宁静、走出宁静”的顺序中,为我们揭示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也生动表达了作者的自然审美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自然之美,增强学生对自然的观察、鉴赏热情,让学生徜徉其中,描摹自然,赞美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教师要引领学生打开心胸,感恩自然。

(四)对他人的感恩教育

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同伴的支持。人的生命轨迹犹如海上行船,难免会遇到波浪,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其实并不是孤单一人,身边总会有与你同行的人。在深陷困境时,他人的帮助,会点亮前进的路;他人的陪伴,会带给我们精神慰藉。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可能是同学、可能是亲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素昧平生的人。比如,认识“友谊”时,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友谊?如何珍惜友谊?从培根的观点中,从哲学视角揭示“友谊”的内涵:人不能离群独居,友谊是平等的、相互的。当我们孤独时,友谊的陪伴会带来真情的体验;在遭遇挫折时,友谊的陪伴能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对“友谊”的探讨中认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中职阶段,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观照自我与同学的友谊,让学生学会珍惜这份难得的情感。“别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谊也就不存在了。”从对“友谊”的论述中,每个人都要建立自己的“美德”,只有具备良好的“美德”,才能拥有“友谊”。让学生学会理解朋友,当自己与朋友的意见相矛盾时,要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教师要让学生感恩他人,学会换位思考,遇到问题时要反思自我,树立感恩意识,主动珍惜友情、维护友谊。

(五)对生命的感恩教育

生命只有一次。语文教学中,要培养中职生正确的生命观,让学生珍爱生命、感恩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结合语文课程学习,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现实中,有些学生一遇到挫折,内心就会产生终结生命的念头,反映出了当下青少年对生命的认知不足,也折射出生命教育尚待落实。比如,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该文选自《普希金诗集》,是充满哲理的抒情诗,它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以劝告的方式,将对生活的感受,真诚地娓娓道来。教师要通过该诗的朗读,让学生体会人情与哲思,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生命态度,明白面对挫折时要坚定梦想,面对困难时要充满信念的力量。对“生命”的感恩,教师还可以拓展阅读《我很重要》,从毕淑敏笔下对生命的剖析,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唤醒学生感恩生命的意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的讲解、寓意的提炼、情感的挖掘中,重视感恩教育的融合。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贴近中职生的身心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感恩教育。一方面,教师要剖析、研读教材,从文本中提炼与感恩相关的主题,围绕学生,从情感激发、体验中,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反思为什么要感恩、感什么恩、如何感恩。最后,要结合感恩主题,注重拓展课外阅读素材,抓住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内涵,滋润学生的良好品德素养,让学生从语文课程中树立感恩意识,自觉施恩。

猜你喜欢

友谊语文课程中职
以城为“媒”话友谊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友谊之路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