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菜薹新品种“黄薹5 号”的选育

2023-03-27吴艺飞周晓波刘志全丁茁荑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苗龄商品性菜薹

吴艺飞,周晓波,刘志全,丁茁荑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湖南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5)

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L.ssp.chinensisvar.perpereaHort.)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普通白菜种的变种,包括红菜薹、白菜薹、菜心及油菜薹等,以花薹作为主要食用器官,原产于我国,是重要的叶类蔬菜,深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1-2]。

2007 年湖南省蔬菜研究所育成了第一个杂交白菜薹新品种“黄薹1 号”,该品种杂种优势强,耐热、极早熟,菜薹肥嫩品质好,取得了极大成功,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大面积推广。近几年来,随着青海、宁夏、贵州及云南等高海拔越夏菜薹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菜薹品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3]。由于这些地区属于高海拔环境,白天日照时间长、日照强度大、昼夜温差大,黄薹1 号的熟性过早、主薹过小、产量过低等特点不适宜这种生态环境。

基于市场需求,2013 年开始,针对高海拔的特殊环境,项目组以提高产量、改良商品性为育种目标,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选育熟性在50 d 左右,耐热性好,主薹较粗壮,侧薹较多,同时商品性好的菜薹新品种,并于2016 年育成“黄薹5 号”,符合育种要求,适宜湖南省及相似生态气候地区秋冬露地种植,同时也适宜宁夏、云南等部分海拔在2 000 m以下的地区越夏种植。

1 选育过程

1.1 亲本选育

黄薹5 号是以雄性不育系CMS y80-17 为母本、自交系2002-02-1-5-3-6 为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

母本是从2013 年开始以菜薹自交系y80-17 与改良萝卜胞质不育源CMsR3 测交,再经2 a 四代回交,于2015 年育成的菜薹雄性不育系。植株翠绿色,早中熟,从播种到始收约55 d,菜薹油亮有光泽,侧薹多,薹叶为长三角形,较耐热,商品性好。父本则是2010 年从长沙城郊菜地里选出的红菜薹和白菜混交的植株,移栽到湖南省蔬菜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六代自交筛选,于2014 年获得的自交系,植株黄绿色,菜薹皮色浅绿色,早中熟,从播种到始收约50 d,侧薹发生能力强,较耐热,柔嫩品质好。

1.2 黄薹5 号选育经过

2015 年春季进行配组,2015 年秋季在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高桥试验基地进行组合评比,与同时期配组的40 个组合进行比较,组合CMS y80-17×2002-02-1-5-3-6 综合表现优秀。从播种至主薹始收经历50~55 d,植株叶片长椭圆形,略尖,叶片绿色,主薹粗壮,薹径2.3~2.6 cm,子薹多而整齐,薹径1.8~2.1 cm,产量较其他组合高,在外观品质、商品性、产量等方面均表现优异;2016 年春重配组,2016 年秋重点观察比较,品种性状表现稳定。同时2017—2018 年委托有关单位与农户在湖南省内外进行了多点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获得的后代性状一致且稳定,将其名称暂定为“黄薹5 号”。

2 选育结果

2.1 品种比较试验

2016 年秋季在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高桥试验基地大田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8 月25 日,采用漂浮育苗,苗龄20 d,于9 月15 日定植。畦面宽0.8 m,双行种植,株距30 cm,行距35 cm,每个小区面积30 m2,随机区组排列,设3 次重复,以主栽品种黄薹1 号作对照。

由表1 可知,黄薹5 号从播种到主薹始收经历50~55 d,全生育期约110 d;株高50~53 cm、开展度50~52 cm,外叶浅绿色;主薹粗壮,薹径2.0~2.5 cm,子薹多而萌发整齐,7~10 根,薹径1.7~1.9 cm,平均单薹重80~105 g;薹叶浅黄绿色,略尖,长椭圆形,薹叶柄短,薹形美观;黄薹5 号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这主要是由于黄薹5 号的主薹比较粗壮、子薹数、孙薹数也高于对照,侧薹数量大数在15 根以上,且薹较为粗壮、单薹重也略高于对照。

表1 黄薹5 号品种比较试验结果

2.2 多点区域比较试验

2017 年在云南昆明市,宁夏吴忠市,湖南的株洲市、长沙市及永州新田县一共5 个试点进行了多点区域比较试验。昆明市的播种时间为4 月25 日,采用穴盘育苗,苗龄20 d;其余4 个点播种时间为8 月25 日,采用穴盘育苗,苗龄20 d。所有试点的畦面宽0.8 m,沟宽30 cm,畦高30 cm,双行种植,株距30 cm,行距35 cm,按当地的栽培习惯和栽培管理水平进行露地种植,每小区种植50 m2,随机区组设计,设3 次重复,以黄薹1 号为对照,结果如表2 所示。从表2 可知,黄薹5 号在长沙市、吴忠市、株洲市、新田县及昆明市5 个点的总产量均比对照黄薹1 号高,二者差异显著,2017 年5 个点平均产量达1 802.8 kg/667m2,比对照平均增产达28.4 %。在高海拔地区的吴忠市和昆明市基地的试验中,黄薹5 号的产量也分别高于对照33.8%和29.0%,而且试种农户均反映黄薹5 号商品性好,口感柔软品质好,产量高且抗病性好。

表2 黄薹5 号多点区域比较试验结果

2.3 生产示范试验

2018 年在益阳市安化县大福镇和湘潭市溢绿园蔬菜基地进行了13 340 m2生产示范试验。各试点的畦面宽1.5 m,沟宽30 cm,畦高30 cm,每畦种植4 行,株距35 cm,行距40 cm,按当地的栽培习惯和栽培管理水平进行,以黄薹1 号作对照。抽样统计显示,黄薹5 号在2 地的平均产量为1 907 kg/667m2,较对照黄薹1 号增产18.7%(表3)。种植农户反映黄薹5 号耐热性好,采薹数多,丰产,抗病性强,好卖,适合外运。

表3 黄薹5 号生产试验结果

3 品种的特征特性

黄薹5 号从播种到主薹始收约52 d,全生育期约110 d;株高50~52 cm、开展度52~54 cm,外叶浅绿色;主薹粗壮,薹径2.4~2.6 cm,薹重110~130 g;子薹7~10 个,薹长38 cm、薹径1.7~2.0 cm,薹重80~95 g;薹叶浅黄绿色,略尖,长椭圆形,薹叶柄短,商品性好;抗病性强,耐热性好,产量1 800~2 400 kg/667m2,适合湖南省及相似生态气候地区秋冬露地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黄薹5 号从7 月中下旬到9 月上旬均可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播种栽培,最适播种期是8 月上中旬;在云南、宁夏等海拔2 000 m 左右的地区播种期可提前至4 月中下旬,可以直播也可育苗移栽,直播播种量为50~80 g/667m2,育苗播种量为30 g/667m2。由于黄薹5 号属于早中熟品种,在幼苗时,植株已经开始花芽分化,因此,苗龄不能太长,一般在18~22 d,要根据幼苗生长情况尽量缩短苗龄,早定植。定植要采取深沟窄畦,一畦双行种植,以方便排灌水,如:畦宽(包沟)1 m、株行距30 cm×40 cm、栽种密度3 500~4 000 株/667m2,而且可将优质商品有机肥300~500 kg/667m2、45%复合肥50 kg/667m2结合整地时施入。移栽后视情况再追肥2~3 次。在菜薹生长到25~35 cm 长时及时采收,夏秋季节气温高,菜薹生长速度快且易老化,要及时采收以防老化品质变差。主薹采收要低,不要留桩,以保障侧薹的发生。采收时尽量减小切口并稍斜,以防积水和病害感染[4]。

菜薹的虫害主要有菜蚜、菜粉蝶、菜蛾、斜纹夜蛾、菜螟、黄曲条跳甲、猿叶虫等,可进行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5];注意保护绒茧峰、啮小蜂、姬蜂等天敌;也可用细菌农药,如杀螟杆菌、青虫菌、各种苏云金杆菌等,在日平均温度20℃以上时喷洒。化学防治可用25%杀螟丹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 000 倍液。在使用化学农药后,必须过10 d 左右才能采菜上市。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可能会有霜霉病、病毒病和软腐病等病害发生,特别在开始采薹后最易发生软腐病。对于软腐病除了采取深沟高畦等栽培措施外,在发病前和发病初期可进行药剂防治,防止病害蔓延。喷药应以病株及其周围植株为重点,注意喷在接近地表的叶柄及茎基部。

猜你喜欢

苗龄商品性菜薹
家乡的蕻菜薹
不同苗龄大花序桉造林效果分析
脱水油菜薹加工技术简介
不同接穗苗龄对小果型西瓜嫁接育苗效果的影响
工厂化栽培草菇适宜优质高产菌株的筛选与分析
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水稻营养物质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的关系
春来菜薹鲜
独山县茄子引种比较试验
薄皮甜瓜品种比较试验
露地丝瓜—红菜薹高效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