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影响因素及教师教育启示

2023-03-26王嘉欣李秋实景悦鸣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王嘉欣?李秋实?景悦鸣

摘 要:教育情怀是教师执着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是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优秀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影响因素为研究问题,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选取“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遵循质性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与程序,分析访谈获奖者的文本资料,从而发现浓厚的乡土情感、坚定的乡村教育理想、个人的自我实现以及重要他人的影响浸染着乡村教师优秀向上、扎根乡村的教育情怀。本文拟通过培养乡村教师浓厚的乡土情感和乡村归属感以及坚定的乡村教育理想和使命感、拓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和健全激励机制三方面来促进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生成,涵养师德,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和乡村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优秀乡村教师 教育情怀 教师教育启示

一、问题提出

乡村教师是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關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近年来乡村教育中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他们坚定信念,乐守乡村,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感、仁爱之心与敬业精神,是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和守护者。教育情怀是教师执着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1],是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对优秀乡村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借助定性分析软件NVivo 11辅助分析访谈获奖者的文本资料,挖掘影响优秀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生成的因素,提炼优秀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事业持续性奉献的核心品质,进而为建设扎根乡村、融入乡村、甘于在乡村建功立业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提出相关建议,使更多教师、师范毕业生坚定从教初心,到欠发达地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二、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马云公益基金会于 2015 年9月16日启动“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暨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评选活动。在乡镇及以下的乡村学校连续任教3年以上的,对乡村教育有智慧、有情怀、有积极影响的一线乡村教师都可以报名,报名成功的教师会经过“三关”,即材料审核关、网络访问关、线下测试关。在线下测试关时,所有入围教师同台竞技。最后,马云公益基金会评选出100人获得资助。截至2023年,评选活动已开展八届,累计资助801位优秀乡村教师。访谈对象的筛选标准:① 既有任教于小学的教师,也有任教于初中的教师,以保证教师教学感受的多样性;

② 既有生长于乡村的教师,也有生长于城市的教师;③ 教师任教时间不少于6年,以确保其扎根乡村的坚定性。依据上述条件,本文最终选取8位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与交流,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在分析优秀乡村教师任教期间与学生相处、面临的教育困境、教学感受等本土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挖掘影响其扎根乡村教育、奉献青春的因素。为保证访谈资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8位“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进行深入交流,并要求受访者在访谈过程中讲述真实情况和想法。最终获得总时长达720分钟的音频资料,经过整理后的文字材料有10万余字。

(三)资料分析

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阶段,研究者不遵循任何理论框架,将原始的文字材料进行拆解,逐字逐句对其进行编码。经过初步简化、提炼、分类后,形成了31个开放编码,如表2所示。

2. 主轴式编码

在开放编码的基础上,研究者根据节点之间的有机关联进行归属分类,如类型关系、情境关系、因果关系等。将表2中的31个开放编码归纳为:土生土长于乡村,教学上与乡土文化结合,共情学生的乡村生活,职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奉献精神,良好的从业心态,教师专业发展机会,职称的评选与荣誉的获得,教育效果,外界的认可,关注学生成长,关心学生生活,教师、家庭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点滴温暖,身边人的支持与帮助16个类属。

3. 选择式编码

将样本资料中的概念与主轴式编码进行比对,最终形成能够统括所有类属的5大范畴:浓厚的乡土情感、坚定的乡村教育理想、自我实现、关怀学生、重要他人,如表3所示。

三、研究发现

(一)模型建构

研究者根据扎根理论三个阶段的编码,构建了优秀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影响因素模型图(见图1)。其中,影响因素中浓厚的乡土情感主要源自教师对乡土的融入与认同;坚定的乡村教育理想是教师在从教中表现出的责任感、良好的心态、无私奉献的精神等;自我实现主要包括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教育的效果、外界对教师的认可等;重要他人指源自教师、所教学生、家庭、同行等多方力量对教师产生的正向情感反馈。关怀学生这一范畴是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构成要素。

(二)影响因素分析

1. 浓厚的乡土情感

部分教师土生土长于乡村,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习惯在此生活。除此之外,他们也会关心乡土社会的发展,更会关注乡村儿童的处境,所以,他们最终选择回归乡村。如“当时学校的条件很简陋,教室是一个木房,四面透风,孩子们也穿得非常破烂,但是他们的眼神很清澈,是渴望求学的样子。看见他们就想到了我自己,最终我下定决心,要毕生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所以我选择了在乡村教学,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放弃”(L老师)。与生俱来的地缘关系和对自小生活的地方的浓浓眷恋坚定了教师们扎根乡村的决心。有些教师虽未生于斯长于斯,但他们认同乡村,热爱乡村生活。

一方面,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乡土文化,尤其是对所在区域文化特质的认识,并将这种文化特质融入教学场域中,如“我觉得很自豪的事情是,我改变了我的课堂模式,开创了山水田园课程”(Z老师)。另一方面,他们愿意设身处地理解乡村儿童的境况,从乡土视角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乡村儿童获得成长与进步,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如“是的,你可以离开,但是这里有很多的孩子,他们是走不了的,因为他们的家在这里。也有很多有天赋的学生,比如他在画画、唱歌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家里不能培养。这个时候,如果有专业的老师留在这里,对这些学生来说会有很大影响”(M老师)。

2. 坚定的乡村教育理想

坚定的乡村教育理想是指对乡村教育的信念、追求和价值观,它是乡村教育工作者在乡村教育事业中坚守的目标和方向。拥有坚定的教育理想能够激发乡村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意识到在乡村地区工作会对学生和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使可能面临资源不足、条件艰苦等挑战,他们也会坚守初心、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方法和策略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拥有服务乡村教育信念的教师会坚定对乡村社会的认同和归属感,对乡村教育产生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从而增强他们的韧性和适应能力,树立为乡村教育服务和奉献的教育情怀。“其实不是我得了‘马云乡村教师奖后县里边的高中才邀请我任教的,他们很早就邀请我到高中部去教书。但当时我考虑了一下,跟他们领导说,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然后我没有走,因为我走了这里就真的没有老师了。”(L老师)“你不得不留在那里,家里边条件好一点的学生,能进城的都已经进城了,留在那里的都是家庭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留守儿童,所以那里的学校必须有老师在。”(L老师)没有投身乡村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乡村名师有可能会在机会来临之时“一走了之”。

3.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发展自身的潜能、追求个人的目标和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最高层次的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其指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为自我实现。[2]自我实现对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生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激发了乡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动力,使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追求教育理想和目标,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如“我毕竟不是真正的专家,所以去讲之前会做大量的工作,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既骄傲也自豪,而且收获也特别多”(W老师)。乡村教师通过教育工作,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素养,从而实现自己对教育的价值追求。然后,乡村教师通过参加教育培训、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积极探索适合乡村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如“马云公益基金会有一个优秀乡村教师钉钉群,我们经常在群里沟通交流。我在里面认识了很多比我更优秀的乡村教师,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以前缺少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等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了”(R老师)。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是直接反映乡村教师教育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当乡村教师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时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自我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4.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包括乡村教师自己的教师、家人、同事、所教学生、当地居民等。首先,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可以增强乡村教师的信心和动力,使他们在教育工作中更加投入和积极。如“我跟我爸聊天,我爸说‘你选择了读师范,家里没有反对你,你选择不回家乡去边境,選择特岗,我们都尊重你”(N老师)。其次,领导的支持、同事之间的合作也会对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产生积极影响。领导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和合作,会使乡村教师更有勇气面对教育工作中的挑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乡村教师的从教幸福感,增强其教育情怀。如“很幸运遇见那些领导,那些很开明也非常爱惜和看重我的领导们”(L老师)。再次,学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他们对教师的关心和偏爱也感动、温暖着教师,使乡村教师体会到“双向奔赴”的积极情感,进而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最后,当地居民、乡村儿童的监护人等其他重要他人对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在老师付出的同时,学生、家长、学校给予及时的回馈,能够让爱可持续地进行下去,时间长了就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深度的爱吧”(M老师)。重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激发了乡村教师的热情和责任感,也让其安心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推动他们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研究结论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希望,建设一批又一批“留得住”“愿意留”“能安心”工作的乡村教师队伍势在必行。以上研究发现,影响优秀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生成的因素包括:浓厚的乡土情感、坚定的乡村教育理想、自我实现和重要他人。教师教育是指为培养有素质、有能力、有志愿的教师而进行的教育工作。[3]为使更多的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从而成为一名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的教育工作者,乡村教师教育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培养浓厚的乡土情感和乡村归属感

乡村教师能够在学习和体悟乡土文化中,提高自身感悟和吸纳乡土知识的自觉性,唤醒和激活对乡村教育的尊崇之情和责任感。

第一,激发教师对乡村的兴趣和认同感。教师培训部门可以组织未来的乡村教师参加乡土性知识培训和学习活动,培训内容可以涵盖乡村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专家讲座、研讨会、现场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所在乡村的特点和背景,树立热爱乡村教育的信心与决心。第二,增强教师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学校可以鼓励乡村教师进行乡村调研和实践,给予其时间深入了解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与教学相关的乡村主题进行调研和实践。如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乡村文化传承、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通过调研与实践,乡村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的现实和需求,充分认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第三,增强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再认识,提升乡村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乡村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乡土性资源和文化元素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和课程内容。比如,在语文课上乡村教师可以选取有关乡村文学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乡村的文化艺术;在科学课上可以通过农业和生态环境等与乡村相关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乡村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将乡土性知识融入教学,能在感受乡土情怀的同时,在心中生成乡村教育情怀。

(二)培养坚定的乡村教育理想和使命感

乡村教育肩负着传承教育和发展文化的使命, 承担着传承乡土文化的重任。坚定的乡村教育理想能增强乡村教师克服困难的决心,使其积极挖掘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愿意将青春奉献给农村这片土地,以此实现自己的价值。带着坚定的使命感走向教师岗位的乡村教师,内心充满对教育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他们播下振兴乡村教育的种子,希望通过个人奋斗来推动乡村教育发展。

第一,乡村学校可以开展乡村教育典型研究,挖掘和宣传在乡村教育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物和事迹。如“时代楷模”、感动中国等群体中的教师事迹,全国优秀乡村教师的典型案例等。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教师感知教育情怀的价值和力量;选择有教育情怀的优秀教师教授师范生课程,在师资培训中传递他们的职业理念和育人观念,使师范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教育情怀的魅力;通过撰写日记、学习笔记等形式回忆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育故事,重温教育情怀的价值,反思教育情怀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职前或职后教师进行价值引领,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和教育情怀,使其树立成为优秀教师的理想。[4]第二,乡村学校要加强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培训,使教师对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坚定乡村教育理想和使命感。第三,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参与乡村教育实践的机会,如支持教师参与乡村教育项目、乡村学校教学调研等,使其在乡村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中不断体验与感悟,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创造性地发展乡村文化。同时,也使其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他们对乡村学生、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增強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获得乡村教育的幸福感,形成对乡村生活的认同和依恋。

(三)提供专业发展途径,健全激励机制

专业发展亦是自我实现,在此过程中,乡村教师逐渐掌握乡村教育话语权,提升专业自信,使乡村化教育成为可能。[5]如果缺少外在环境的支持,乡村教师就难以安心留任,长期从教。打造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需要健全乡村教育激励机制。

第一,学校和教育管理者应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和个人特点,设计在职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计划,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机会和平台。教育管理者可以组织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对教师职前和职后的教育生活提供专业上的支持与帮助,让教师有机会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不断拓展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空间,最终建设成专业自治的良性教师队伍。第二,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的认可和赞扬。激励的目的不在于荣誉本身,而是在于激发教师对教师投身育人职业的热情和理想追求,激发教师对育人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产生获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6]因此,社交媒体及学校应及时而持续地肯定和表彰优秀乡村教师的工作成绩和突出贡献,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励和荣誉向教师传达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赞扬。除了肯定,学校还可以制定教师评价和反馈机制,以实际行动证明对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反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乡村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姜丽娟,刘义兵.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及培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5):79-83.

[2] 肖冬华.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中华传统水文化之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3-47.

[3] [泰]何丽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 王萍.教师的教育情怀及其养成——基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20(9):18-23.

[5] 耿飞飞.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乡村教师的角色特质与生成机理[J].当代教育科学,2022(8):80-87.

[6] 韩延伦,刘若谷.教育情怀: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J].教育研究,2018(5):83-92.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及其培育研究” (BEA210117),2022年宝鸡文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育情怀、强素质、重实践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2JF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