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课程教学研究

2023-03-26李晓丹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教学

李晓丹

摘 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使得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知识产权课程教育被视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基石。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断演变,为跟上这一快速变化的步伐,专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本文通过对当前知识产权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知识产权课程中存在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忽视学生逻辑推理的培养等问题,并提出在知识产权课程中增加前沿技术内容,加深师生互动,并重视逻辑推理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建议。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望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课程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关键词:知识产权课程 教学 持续学习

一、知识产权发展背景

2021年,中国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已突破8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7.41%,连续多年在全国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稳定在11%以上;2022年中国著作权登记总量超635万件,是2012年登记总量的近8倍。[1]据专业人士预测,数字资产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将在市场上变得更加普遍。更多与数字资产相关的专利申请正在提交。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明确了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及知识产权发展的重点。2023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五十周年纪念暨宣传周主场活动致贺信时,再一次强调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与此同时,国际也持续关注中国知识产权现状。2020年,中美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约定知识产权相关事项。知识产权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无形资产,在当今社会,它已上升为国家参与国际创新与竞争的有力武器。伴随着知识产权及其相关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成为应对科技快速发展的必然需求。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年创业的主力军为在校大学生,占总人数的50%以上,其年龄分布在20岁左右。然而,对于非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而言,在创业过程中面对如何合理维护自己的品牌,如何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创新创业成果等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2]因此,高校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学习项目和课程设置强化知识产权科普教育。这样的举措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权益;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产权素养,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信和自主地应对各类知识产权问题,从而为创新创业铺平道路。[3]同时,加强知识产权教育也将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

二、知识产权课程与教育现状

知识产权案件复杂程度不断提升,不论是对于知识产权律师还是法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知识产权专业的教育现状并没有那么乐观,其往往受限于学校的资源与课程的规划。

一方面,部分高校理工教学资源不足。对于专利有效性的判定、权利要求书范围的明确、专利之间的从属关系的确认等都需要一定的理工背景做支撑。但很多知识产权专业开设在文科院校,无法提供较为完善系统的理工知识教学,导致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在一定条件下无法从事相关工作。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安排较为固化,注重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学习,忽视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实际上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毕业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上的人才需求[5],但很多毕业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却不能很快应对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如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作品形式与权利类型,权利要求书的解读问题的不断复杂化等,因此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无论是对新兴技术的知识产权分析,还是对理工知识或是其他跨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都需要学生进行持续学习,从而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知识产权教师需要更专注于知识深度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讲解。目前,许多知识产权课程都集中于教师的活动,导致学生一旦失去教师的指导就难以自主学习。可见“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高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教学创新的推进,部分教师优化了课程设计,但学生应付了事,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效果平平。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與应用能力,但对于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提升有限。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持续探索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

三、知识产权课程教学困境

(一)知识产权课程中学生缺少学习动力

当前,部分学生缺乏对知识产权学习的动力,导致对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枯燥的概念层面。特别是对于非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面对种类繁多的知识产权法规,往往会感到内容繁杂且难以记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刻意忽视知识产权知识的实践应用,而专注于死记硬背。这实际上是由于学生缺乏对前沿知识的深刻理解,无法将其与知识产权知识相结合,难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产权知识解决新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每一次知识产权的革新都与最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紧密相关,例如,印刷机的发明推动了著作权法的产生。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专利的类型与内涵。现代社会,跨国专利转让、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动植物新品种的研发等都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知识产权的理解不应局限于法律条文中的文字,更应该深入了解知识产权产生的原因与发展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知识产权课程中师生互动不充分

目前,部分课堂学习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教学设计丰富,但是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一些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教师的互动参与。以小组项目任务为例,教师发布任务,预留小组作业,学生被安排到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学习,之后由小组代表进行任务介绍与解读。这看似是一项能够很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方法。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小组各学各的,每个小组只学习自己涉及的知识,对其他小组的任务视而不见。更严重的问题是部分小组成员“搭便车”,主要的学习、工作任务都由其中较为积极的一两个学生承担。部分教师将小组任务学习当成是一种“放松”,完全由学生掌握,而不是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这就导致本身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问题频发,无法达到真正的设计效果。

(三)知识产权课程中缺乏对持续学习的思维方法的教学

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就“法”论“法”,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认为“法律逻辑”课程或是其他逻辑课程已经传授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因此在自己的课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更为高阶的课程讲解。导致一些较为常见的推断方法往往由学生自行“参悟”。实际上在法律教学初期,正确掌握逻辑推理技巧十分重要。因为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记忆的基础知识有限,但是分析方法和学习手段,却是能够让学生永远从中受益的。例如,最常使用的三段式推理模式,大前提、小前提的精准提炼非常重要,如果无法正确找到大前提的事实,就会缺乏推理依据,进而影响最后的结果。尤其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形,学生需要不断提升对案件的分析能力和对热点知识的解读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十分重要。

四、知识产权课程教学建议

(一)课程内容前沿化

知识产权类法律的立法目的是激励创新,是人为设置的一项垄断性权利,因此很多前沿技术都可以从知识产权方向进行分析。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最新科技知识的讲解,并结合知识产权法学分析,提升学生持续学习知识产权的动力。同时,学习满意度正向影响持续学习意愿,较高的学习满意度有助于提升学习者持续学习的意愿。[6]学生对于某一课程的满意度受课程内容、兴趣、感知适用性、感知互动、期望确认度等多方面的影响。[7]

一方面,可通过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满意度。高校师生往往更愿意关注新型技术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前沿技术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讲授内容。以人工智能生成物为例,随着ChatGPT的进一步发展,引发了新一轮对于AI(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权属争议。教师可以此为契机,讲授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相关案例,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在实践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思政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讲解苹果、三星、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所涉专利案件,将专利创新与国家安全、发展相关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学习动力。[8]

知识产权课程中前沿知识的讲解,同样可以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实际上,早有学者呼吁新文科建设应将重心转变到社会价值观的重塑,期望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国家软实力。[9]我国近几年正处于技术高速发展期,同样也面临着众多的技术挑战。2018年4月,美国禁止本国企业在今后7年向中兴通讯销售敏感技术产品,这直接导致中兴通讯的主要经营活动无法进行。美国对中兴的技术制裁让我们看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对前沿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从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爱国意识,提升学生价值素养,更好地助推知识产权学习。

(二)教学过程的可视化

教学可视化即是将讲授的内容通过具象的、可观察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10]教学可视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实际行动。

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学习平台设计学习内容,在课前上传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图画或是录像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高效预习。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分享时事热点视频,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讲授知识产权知识。研究表明,使用多种分析思路有助于全面、科学、高效地解构课堂。[11]在知识讲授后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庭审视频放在网络平台,提出观看任务,如要求学生归纳所观察的庭审流程与诉讼过程,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另一方面就是教学过程的可视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被对方所掌握。在授课开始阶段,教师应将即将讲授的知识和所用的教学方法罗列出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尽量将小组项目的讨论部分放在课上,提前公布测评标准;教师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讨论状态,实时表扬学生的观点。尤其是在讨论过程中,观点过于单一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进行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帮助。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馈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教师和学生的深入互动使教学过程可视化,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教学手段可视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方法,以便在走向社会后能够持续性学习。

(三)学生思维的逻辑化

在知识产权课程中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并不是让教师进行系统的逻辑知识讲解,而是利用逻辑思维来分析解决知识产權问题。底层的逻辑知识并不难学,但是在专门的逻辑课程中很难结合具体的学科进行练习。因此,在进行知识产权知识讲解时,要有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法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三种,分别是三段论、归纳总结与类比推理。

1. 培养学生三段论推导能力

三段论是法学生运用的基础逻辑方法,现实中很多的案件都是使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推理的,只不过很多时候会省略中间的推理过程。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方式基础原理非常简单,但是实践中较为困难,需要学生分辨大小前提是否恰当,逻辑关系是否准确,这就要求培养极强的分析能力。因此在知识产权课堂上,教师应该将案例分析与逻辑培养相结合,带着学生寻找案例中恰当的大小前提,辨别这两个前提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之后逐渐由学生自己操作,教师进行实时指导。

2.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警惕给孤立的案例“披上普遍性的外衣”。归纳总结主要的困难在于不知道需多少实例才足以做出概括。根据经验,例子越多,所论述的论点就越有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涵盖不同情境和领域,帮助他们熟悉归纳总结的过程和技巧。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从细节中寻找共性和规律,形成概括性结论。除此之外,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归纳总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和加强总结能力。

3.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类比推理是一种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推理方法,通过将一个问题或情境与另一个看似类似的问题或情境进行比较,来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一个成功的类比是通过展示事实的相似或法律适用的相似来得出的,所以相似的程度判定至关重要。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练习和任务,让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渐提高他们的类比推理能力。同时,在课程讲解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不同案件要素的敏锐性,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判断类比的合理性和适用性,避免类比的误用。

五、结语

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生产和销售过程分离,并将后者的成本降低至接近于零。这意味着传统的知识在新的技术理论中并不完全适用,这对当代知识产权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的兴趣,形成对知识产权持续学习的动力。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培养成功的法律学生和律师的最佳方法是教导他们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只有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在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时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因此,知识产权课程的优化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完备的硬件设施,而且还需要教师优化课程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应对技术不断进步带来的知识产权领域的挑战,成为适应未来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仲华.为推动全球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发展贡献中国力量[N].人民日报,2023-07-13.

[2] 王柳艳.高校创新创业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5):118-119.

[4] 付子堂.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3(2):3-7.

[5] 何兴.高质量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22(10):240-243.

[6] 常李艳,陈思璐,刘婧,等.信息碎片化环境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5):50-58.

[7] 傅雷鸣,杨建明,张义东,等.在线学习者持续学习行为与动机模型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3(6):52-57.

[8] 易健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水平知识产权学科建设[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3(2):27-29.

[9] 李军.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科技创业月刊,2023(4):157-161.

[10] 王红霞,宋子轩.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可视化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5):149-151,166.

[11] 汤晨琦,邵川华,龚瑞晴.技术赋能:课堂分析与教学的范式转换——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述评[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2):61-72.

基金项目:河北金融学院 “师生学习共同体”项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热点分析与探讨”。

猜你喜欢

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思考
“以读促写”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听、看、想、说、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识谱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探索与思考
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