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外法治人才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研究

2023-03-26宋书强刘珈彤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

宋书强?刘珈彤

摘 要: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再次强调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要意义。涉外法治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坚实的人才保障,为此,必须培育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法治思维培育作为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一项基础而重要的任务,能够更好地开展法治思维教育、推动法治思维入脑入心。高校应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提升运用法治视角、法律原则、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分析和解决涉外事务问题的能力,缓解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不足的现状,为涉外法治工作的布局与开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涉外法治 法治人才 法治思维 养成路径

党的十八大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首次提出“法治思维”这一命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法治思维”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上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阶段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再次强调,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建设。

一、涉外法治人才法治思维养成的必要性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是一种高水平的法律意识。涉外法治人才是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与法学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当前我国需要的涉外法治人才不是单纯的“外

语+法律”的复合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当前高校教学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一个输入的过程,但社会需要的是输出型的人才。帮助涉外法治方向的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法律知识由输入转化为输出,离不开法治思维的引领。[1]法治思维影响法治的实现,法治思维的养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而且对于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全面建设法治强国的必然要求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建设法治强国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法治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涉外法治人才,涉外法治人才作为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力量,其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必然影响着全面建设法治强国的进程。[2]涉外法治人才法治思维的养成不仅有利于个人从法治维度认识、分析国际事务,提高其涉外法律素养,而且有利于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以灵活的思维来领会与时俱进的法治概念,善于将自身发展与法治国家建设相联系,进而为涉外法治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法治思维是推进全面建设法治强国的重要前提。

(二)满足高校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现实需要

推进涉外法治,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推进教育事业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存在严重短缺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校培养机制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是高校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不够重视。[3]涉外法治人才作为高校法治建设的主体,其法治思维的养成能够间接促使高校按照依法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不断提升高校涉外法治建设水平。高校作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应加强对于涉外法治人才法治思维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活跃,营造良好的涉内、涉外法治校园氛围,推动涉外法治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出适应建设现代化法治强国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三)提升涉外法治人才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

法治思维的培养对涉外法治人才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思维可以帮助涉外法治人才更加深刻地领会域内外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升对法律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高法律素质。法治思维强调遵守法律和恪守规则。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法治思维,能够引导其树立以合法性为出发点、以公平正义为目的、以权利义务为核心,以程序正当为保障的正确法治观、价值观[4],进而使其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为推进涉外法治做出应有贡献,也为法治建设、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国家安全稳定树立牢固的保障。同时,法治实践能力是现阶段应用型涉外法治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法治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法治思维的培养。唯有提升涉外法治人才的法治思维,才能够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有用之才。

二、涉外法治人才法治思维养成的现实困境

当前,无论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法治教育,都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搭建了平台。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涉外法治人才法治思维养成仍面临以下困境。

(一)高校学生法治意识薄弱

法治思维的养成不仅限于学校的显性教育和社会的隐性教育,还包括学生的自我教育,但是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仍有欠缺。

第一,学生的法律认知有待提升。当前,学生在涉外法治学习过程中普遍能够做到精通外语并掌握一般的法律规定。但是,对于法治精神的学习尚有不足之处,对法律理念认知程度不够深刻,尤其对于涉外法律事务的适法性缺乏认知等。这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第二,学生的法治信仰有待加强。法治作为一种法律文明秩序,蕴含着社会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追求。[5]正如著名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所说,法治如果不被信仰,那么其将形同虚设。尽管高校已经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法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了法治的基本理念,使其对法治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诉讼、审判、执行等法律制度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学生对法治的信仰仍不够深刻,对司法权威的态度仍存在模糊。如部分学生认为法律程序只是形式主義的体现,难以真正实现定分止争。如果学生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缺乏认同和信仰,那势必影响其对涉外法治建设工作的推进。

(二)高校法治思维培养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新形势下,高校法治教育仍旧停留在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课程、轻养成”的理念和模式当中。部分高校教师仍旧照本宣科,偶尔穿插法律案例进行灌输式讲解,授课内容仅以传授法律基础知识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操教学和案例讨论等多样化课程形式。这种缺乏创新性及实践性的灌输式教学使高校学生降低了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势必无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法治教育,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更难以满足法治思维培育的要求,导致了许多学生无法深入接触和理解法治教育的核心知识理念,致使学生对法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同时,只停留于概念传递的单一课程设置无法充分发挥高校综合性教育的作用,更无法做到深入学生心灵,引导他们树立新时代法治观念,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法治思维的提升。

(三)家庭法治教育环境有待提高

第一,重学业、轻法治思维的培养。家庭教育作为涉外法治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中国大部分家庭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轻视教育的过程;只重视学科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只重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的品性,而疏忽思想品德素质的养成;只重视开发智力的教育,而忽略法治思维的培养。家庭教育中对法治意识及法治思维培育的缺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未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第二,缺乏法治思维培育的氛围。家庭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育良好的法治思维离不开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在当前许多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并没有做到对孩子循循善诱,与孩子平等相处,而是依旧延续老一辈人过于专制的教育理念,认为家长的权威不容置疑,视自己为命令的发布者,视孩子为命令的执行者。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处理自己事务时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不仅不利于其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的形成,而且不利于其法治思维的养成。民主、平等的家庭氣氛,是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基础,对涉外法治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涉外法治人才法治思维养成的路径构建

法治思维的养成不能够简单靠法治观念的灌输,既需要全社会一体化地按照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办事,也需要对法治行动的结论能够理解、认同和接受。[6]法治思维的养成是“明法—行法—做法”的阶梯式发展阶段。首先是明法,即知道、知晓有关的法律法规;其次是行法,即用到、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最后是做法,即做到,将法治内化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各个阶段环环相扣,共同构成法治思维养成的环节。基于此,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法治思维在涉外法治人才学生群体中的养成与渗透。

(一)明确法治思维养成目标

高校法治教育目标应避免单一化、片面化,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使其能够运用法治思维指导自身的生活与实践。

第一,高校应明确法治思维养成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法治思维的养成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对社会及身边发生的事件给出正确的看法及意见,而且要提升学生群体良好的用法能力。

第二,法治思维养成的重要目标是“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构建。为了满足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现实需求,高校法治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教育为重心的形式,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现行的域内外法律法规,而且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背后的法律逻辑。

第三,法治思维养成的最终目标是养成学生“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并能够自觉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法治要求内化为自身行为。

(二)整合法治思维养成内容

法治思维的养成不能只局限于理解法律法规条文,只有深入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以及法治体系的内核,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法治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

第一,法治课程体系化。当前,高校涉外法治课程编排边缘化,法治教材内容中的实践元素较少。对此,高校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涉外法治进程,同时编排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涉外法治教材,加深学生的了解。

第二,法治内容国际化。涉外法治人才法治思维培养内容应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相联系,在教学中应引入与涉外法治相关的教学案例,如:国际经贸规则、国际交流合作、跨国案件处理等内容,并引导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具体解决方法,注重与涉外法治相关的法律逻辑训练,加深学生对涉外法治思维的认知。

(三)拓宽法治思维养成渠道

当前高校的专业教育多注重课堂理论教学,缺乏法治社会实践的指导。法治思维的养成应注重校内外合力,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指导学生将法治知识转化为法治行为。

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思维培养活动。高校除了在课堂内开展法治教育活动,也要注重课外法治宣传与学生法治思维的有机联系。除了举办涉外法治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还应定期开展国际模拟法庭、涉外律所见习、国际组织参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与法治信仰。

第二,与多部门合作开展多元化教育。协同贸易促进委员会、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主体,实现涉外法治教育进校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崇尚法治、践行法治”的良好校园法治氛围为学生学习涉外法律知识、形成涉外法治思维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构建法治思维养成路径

涉外法治思维的养成不仅需要协同家庭、学校、社会,还要发挥网络的协助作用。

第一,突出学校教育的强化作用。要发挥课堂教学在涉外法治人才法治思维养成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高校应完善涉外法治课程体系,通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将涉外法治思维与涉外法治特色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引入涉外法治教学案例,让学生加强与涉外法治相关的法律逻辑训练;同时,着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涉外法律素质,培养一批精通涉外法律的专业教师队伍。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除了学校的显性教育,也离不开家庭的隐性教育。一方面,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来实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认知与思维,并指导其行动;另一方面,父母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家庭进行管理,将合理合法、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程序正当等思维融入日常家庭生活之中。

第三,发挥社会教育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高校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应注重司法部门和学校宣传部门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扩展普法工作的主体,充分发挥各个职能主体的积极作用,形成协同育人新体系。例如,学校法治专栏、平安校园、法治教育基地等落实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宣传力度,树立法律权威,增强司法公信力。

第四,借助互联网的积极引导作用。鉴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广泛参与性,网络对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养成具有显著的影响。为此,要加强对网络上主流舆论的引导。高校等教育机构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其在法治教育中的正面引導作用,并通过利用网络媒介拓展法治教育的形式,以促进网络媒体和法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此外,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杜绝不良信息传播,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学习与生活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从而间接地帮助其提升法治思维。

五、结语

涉外法治人才作为国家人才的重要选拔和培养对象,是国家改革和对外交流的强劲推动力,也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核心,直接关系到我国涉外法治建设的未来发展。因此,对涉外法治人才法治思维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而法治思维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个人、高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协同作用逐步健全。高校要通过完善高校学生涉外法治教育体系,联合多方主体积极探索协同育人路径,实现涉外法治在国家治理与人才培养中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6(9):13-22.

[2] 王瀚.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涉外法治建设[J]. 法学教育研究, 2021(1): 21-28.

[3] 沈国明. 在大国治理新征程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综述[J].东方法学, 2023(1): 4-17.

[4] 思想道德与法治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5] 高志华.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意义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50-52.

[6] 尹奎杰.法治认同培育的理性逻辑[J].北方法学,2016(3):113-121.

[7] 黎鲲.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研究[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22(3):71-77.

基金项目:2023年吉林省高教科研重点课题“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研究” (JGJY2023C78)。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
浅析新时期下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研究
简析基础课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中师旅团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党员干部法治信仰培育研究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精准扶贫
用法治思维推动创新社会管理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