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原狼》中哈里与《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之比较研究

2023-03-26商新新葛晓雪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关键词:求真哈里

商新新?葛晓雪

摘 要:哈里与默尔索分别是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和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 中的主人公。二人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 但具有相似的精神与情感,都是精神上的流浪者、 看似无情的有情人。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使得他们成为为时代呐喊的求真者。对于迷惘时代中人类该如何自处这一问题,哈里和默尔索给后人留下了启示,那就是做求真者。

关键词:默尔索 哈里 精神危机 迷惘时代 求真

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发表于1927年,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发表于1942年,两部作品都是作者在经历世界大战之后的思想产物,一经出版就引起巨大反响。两个主人公哈里和默尔索的人物形象也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荒原狼》的创作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息息相关。战后的欧洲经济萧条,危机四伏。人们心头笼罩着对生活的悲观和对信仰的懷疑。与此同时,仍有战争积极分子企图麻痹大众,继续将国家拖入战争的深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一群像哈里一样迷惘的人。在以往对哈里的研究中,孤独、救赎、人性和狼性等关键词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荒原狼”哈里所代表的一类人具有共同的特点:他们厌恶现实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格格不入。同时内心又充满着矛盾,人性与狼性的争斗使其陷入精神分裂的境地。

加缪的《局外人》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加缪在书中对存在主义哲学中“荒诞”的定义是:“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人的存在也是荒谬的。”[1]面对荒诞的世界,默尔索给人的印象是冷漠、麻木的,仿佛是一个“局外人”。在以往有关默尔索形象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其冷漠、诚实等特点及其在荒诞世界中的“局外人”身份,以此来探究《局外人》的主题。

可以看出,哈里和默尔索形象研究的立足点比较集中,但关于二者形象的比较以及哈里和默尔索作为迷惘时代中求真者的身份却少有人提及。

二人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但有着相似的思想和情感,又都是时代的求真者。本文主要从哈里和默尔索的思想、情感角度入手,对二人的形象加以比较,从“求真”的视角来探寻人物形象形成的动因,以及哈里和默尔索所代表的求真者身上体现出来的深刻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面临精神危机,感到迷惘且无所适从,因此,代表这类人的哈里和默尔索激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对这类人物形象进行阐释和研究,有助于帮助现代人认识自己的心理,“求真者”的行动也能为人们在迷惘时代中如何自处提供借鉴。

一、相似的精神与情感

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击碎了人们的信仰,资产阶级的文明世界被破败虚无所取代。在这样的荒诞世界里,法国小职员默尔索和德国知识分子哈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精神上的流浪者,都是看似无情的有情人。

(一)精神上的流浪者

荒诞世界里的大众麻木而庸俗地生活着,但默尔索和哈里却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他们与世俗社会脱节,是精神上的流浪者。

加缪的《局外人》一开篇就向读者展示了默尔索独特乃至怪异的行为和思想。身为儿子,在母亲的葬礼上抽烟、打瞌睡,因为“不愿意生活被改变”而拒绝升职加薪的好机会,对爱情和婚姻无所谓,毫无顾忌地到警察局替一个相识不久且名声不好的“朋友”作假证……默尔索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这在他被捕之后表现得更为明显:不撒谎、说真话,拒绝假装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忏悔。这些想法和做法看起来并无不妥,却不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在法庭上“失语”的默尔索逐渐意识到自己被大众排除在外,自己早已是精神上的流浪者。

而在黑塞的《荒原狼》中,主人公哈里更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精神上的流浪者这个身份。哈里在年轻的时候也想过有所作为,他号召人们抵制战争,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想到这些却给他招来了无尽的诽谤。哈里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被世人接受,却又不愿同流合污。因此他流浪国外,孑然一身,就像一匹离群索居的“荒原狼”。他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封闭,只从书本和音乐里寻求安慰,与世俗生活隔绝,成为一个流浪者。

(二)看似无情的有情人

默尔索和哈里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孤僻且冷漠无情的。但作品中有许多地方又表现了其深沉的情感,可以说他们两个都是看似无情的有情人。

在《局外人》中,由于默尔索对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工作等各方面的随意态度,他被视作一个异常冷漠无情的人。加缪对此解释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2]默尔索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但他很爱自己的母亲,常常在不经意间想起母亲的模样。加缪在书中描写的沙拉马诺和他的狗,雷蒙和他的情妇,实际上都隐喻了默尔索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两个人一起生活时平淡乏味,分离后却又相互思念。谁又能说默尔索完全麻木、冷漠,不知何为爱、何为感情呢?他对玛丽的赞美,对老人的耐心,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都透露出他对平静生活的激情。默尔索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不过他的真性情和生命里的纯真被世俗社会和法律机制所掩埋。坚持说真话的默尔索被检察官控诉“怀着一颗罪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3]。

事实上却是世俗社会杀害了看似无情却有情的默尔索。

《荒原狼》中的哈里同样是一个看似无情的有情人。从房东侄子客观直白的叙述中,“荒原狼”哈里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怪异、孤僻、最不合群的人,一个总是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从表面上看,哈里的流浪意味着他抛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在外生活时,他也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过客,对周围人的生活毫不在意。这样的哈里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然而其内心世界并非空无一物,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对社会现状的无能为力、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人性”和“狼性”的纠结时刻折磨着他。他以为他可以对一切无动于衷,但他为了坚持自己的反战观点,不惜与好友决裂。哈里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关心社会和人生、内心世界丰富的有情人。

二、求真及求真者的诞生

要研究求真者这一类人物形象,必须先探讨何为求真。即求真者的行动中对于求真的诠释。在那个信仰破碎、看不到出路的迷惘时代,默尔索和哈里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诠释了求真的深刻内涵,成为永恒的求真者。求真者形象的出现绝不是偶然,而是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求真者形象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能够超越时代,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与启发。

(一)何为求真

求真,其基本含义为探寻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真理所在,可以通俗理解为追求真的、不虚假的事物。求真者默尔索和哈里对求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

首先是坦诚,即以坦诚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无论是面对母亲的死、升职加薪的好机会,还是玛丽的爱情和法官的审问,默尔索的所有表述都出于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不会为了讨人欢心或者躲避刑罚而说谎,而是选择遵从内心,以坦诚的态度追求绝对真实。其次是保持精神独立。当人遭遇精神危机、感到迷惘困惑时,通常会产生一种从众心理,以放弃自身的信念为代价,选择站在多数人的一边,避免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默尔索则完全相反,他与社会大众相背离,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恰恰是这种背离使他能保持自身的精神独立,不被荒诞的世界所异化。默尔索是值得赞扬的求真者。

哈里对于求真的诠释则是正视自己的内心以及用幽默的哲学来面对生活。哈里坚信人狼二分法,他把自己看作一个人性与狼性共存却又相互争斗的二重体,因此总是陷入人性与狼性的矛盾之中,无法调和二者。《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就像是由千百层皮组成的葱头,也如同由无数线条组成的织物”[4],没有哪个人的内心可以简单地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人应该察看自己灵魂深处的混乱,正视内心纷繁复杂的念头而不被其困扰,来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和谐,这正是心灵上的求真。当人自身与外界相矛盾时,就要用幽默的哲学来面对生活。小说中的不朽者歌德和莫扎特深知现实生活的苦难,可他们并不怀疑自己的理想。歌德的作品积极向上,莫扎特也可以神色坦然地欣赏收音机里扭曲变形的音乐。虽然现实生活一塌糊涂,但是人总是能以超脱的态度历经生活的地狱,不让自己陷入欲望和绝望的深渊。这就是生活的绞刑架下的幽默,也是对于求真的另一种诠释。

(二)求真者诞生的成因

1. 特殊的时代背景

黑塞和加缪之所以能创造出“荒原狼”哈里和“局外人”默尔索这两个人物形象,与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1882年,“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首次将‘上帝死了这一惊世骇俗的命题公诸于世”[5]。上帝活着的时候,一切的秩序是既定的。而“上帝死了”,则意味着既定秩序的瓦解,从此人类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这种观点在当时过于超前,因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只把他当作疯子。直到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战争使人直面鲜血和死亡,而生命又是如此脆弱不堪。死亡的恐怖阴影笼罩在欧洲人的心头,信仰在现实的灾祸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上帝死了,那依赖上帝庇护的人的灵魂又该何去何从?丧失了坚定信仰的现代人陷入空虚和迷茫,于是投身忙碌的工作中麻痹自己。社会在人们的辛勤劳作下逐渐改变:高耸入云的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品、隆隆作响的大机器、拥挤的人群、不断创设的法律机制……人们的生活在改善,社会正在繁荣发展,然而这背后却是被科技和规则异化的庸俗大众以及越来越虚无的精神信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群像哈里和默尔索这样的求真者。他们能在庸俗的世俗生活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品格,成为那个迷惘时代中异常显眼的一抹光亮。

2. 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

黑塞和加缪都是富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正因如此,他们才能满怀对人类的关怀与同情,塑造出哈里和默尔索这两个极富时代特征的人物。

黑塞在少年时期是个“问题”儿童,与家庭、学校的冲突使他过早地游离于群体生活的边缘,忍受着孤單和痛苦。成年后的黑塞又看到了战争造成的心灵扭曲和信仰缺失,因此,他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击碎枯燥乏味的没落文化,拯救人们的精神危机。黑塞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像哈里一样苦闷、彷徨地生存,精神上无所皈依。通过这些人物形象,黑塞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探究时代交替时的信仰,同时摸索着通向内心本真的路途……这正是他本身人道主义情怀的体现。

与黑塞相同,加缪也展现了一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所应有的人道主义情怀。从1830年开始,法国逐步占领阿尔及利亚。加缪竭尽全力营救民众,在报刊上呼吁反对暴力、珍爱和平。他笔下的默尔索正是在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代人承受着战争造成的创伤以及世俗社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加缪“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6],他所塑造的默尔索承载着他对人类最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三)求真者形象的意义

文学作品刻着时代的烙印,也承载着作者对于时代的审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哈里和默尔索代表着他们所处时代中的一类人,这类人身上有着相似的痛苦和迷茫。因此,发出时代的呐喊是这两个人物形象的重要意义。从哈里和默尔索身上,我们能看到战争给人们留下的痛苦、孤独与迷茫,透过人物的眼睛我们也发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病症。不过,哈里和默尔索的形象意义绝不止步于此,黑塞和加缪并不只是想要暴露时代的痛苦与黑暗,更是要借主人公的遭遇和心灵探索历程来启发人们如何应对时代的洪流。在社会既定规则的约束下,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到底是像大众一样浑浑噩噩,还是要忠于自己的内心?黑塞和加缪通过哈里和默尔索这两个人物形象给出了答案。直面荒诞人生的默尔索,决心正视内心、重玩人生游戏的哈里都是在时代洪流中坚持自我、探寻真理的人,他们是作者所期许、所赞叹的求真者的模样。

三、结语

黑塞和加缪分别通过《荒原狼》和《局外人》这两部作品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人类所遭遇的精神危机。战争摧毁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人们彷徨、苦闷,不知该何去何从,只能麻木庸俗地生活。黑塞和加缪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一直在思索迷惘时代里人类的精神出路,探寻有关人类生存、死亡等基本问题的答案。在那个信仰缺失的迷惘时代,哈里和默尔索代表的一类人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与社会大众相背离,被社会抛弃后又反过来抛弃社会。无论是“荒原狼”还是“局外人”,都以执着的态度和无畏的勇气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品格,向人们展现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们是求真者,是黑塞和加缪给彷徨苦闷之人树立的榜样。通过对哈里和默尔索这类求真者的分析研究,可以让现代人在同样迷惘的时候获得精神支持。这对于人们正视时代交替、文化颠覆以及信仰缺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会正确对待精神危机,坚持对真理的追寻,这便是求真者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余石楠.荒诞的裂缝中迸绽的希望——由荒诞的觉醒到荒诞的反击[J].文学界(理论版),2012(4):137-138.

[2] 项智慧.《局外人》中默而索形象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3(9):28-29.

[3] [法]阿尔贝·加缪.局外人·鼠疫[M].李玉民,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8:64.

[4] [瑞士]赫尔曼·黑塞.荒原狼[M].江月,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71.

[5] 谢欣然.浅析从“上帝死了”到“虚无主义” [J].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0(3):11-12.

[6] 刘火雄.加缪:44岁获诺贝尔奖的“局外人” [J].世界文化,2013(12):7-9.

猜你喜欢

求真哈里
哈里梅根活得这么欢脱 却以一己之力引发英美两国舆论
Harry’s Monkey哈里的猴子
张锦绣
阎生德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你已经拿到了
哈里·吉尔斯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哈里的新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