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

2023-03-21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镇大兴小学杜万彬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风俗图式建构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镇大兴小学 杜万彬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指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明确把“项目式学习”作为新课标课程实施的一种推荐教学方法。结合近几年的实践,笔者发现项目式学习能很好地把“大单元教学”“任务群”和“主题化学习”统整在一起,所以项目式学习能够为新课程所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落地的方法和实施路径。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为PBL。项目式学习的定义有很多,北京师范大学杨明全教授对项目式学习的定义比较符合中国本土特色。他认为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教与学方式,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以项目方式呈现,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享项目成果。以笔者对项目式学习的理解,项目式学习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真实性问题进行综合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问题背后所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近两年,笔者尝试以小学语文主题单元(这里是指常规的自然单元)为对象,按照项目式学习理论要求对相关主题单元进行了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索,下面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和思考。

一、确立驱动问题

按照项目式学习的定义,教师在启动项目时首先要找到一个学生感兴趣而且能够进行持续探究的驱动性问题,同时这个问题还要跟真实的生活情境相关,“更应与课标对应”,这是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关键。既然是语文学科主题单元项目式学习,那么这个探究性驱动问题就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本单元所隐含的人文主题;其二是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因而,这个值得探究的驱动性问题应该是融合这两个要素的综合体。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语文要素为“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和“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结合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当地社区推荐十大民风民俗,笔者在和学生多次交流后,最终确定本单元项目式学习的核心驱动问题为“如何让自己介绍的风俗榜上有名”。

问题中的“风俗”紧扣本单元人文主题,“如何介绍”暗含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即“如何表达才能详略得当、突出特点”。这个问题的驱动性表现为它能生成一系列的子问题。同时这个问题还是真实的:学校受当地社区委托,为本地评选出村民喜欢的十大民风民俗。学校又把这个任务交给六年级的师生来完成。如果学生推荐的风俗被选上,学校和社区将为其颁发奖品和证书,同时学校还会把学生的推荐稿转给《小海燕》等报刊发表。这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又能帮助学校和当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加深学生对当地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培养美好情感。

二、分解驱动问题

分解驱动问题,就是对确立的核心驱动问题进行分析,例如:要解决这个驱动问题,必须要解决哪些子问题?把这些子问题罗列出来,可以让学生明确还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让学更有针对性,让学能真实发生。

“如何让自己介绍的风俗榜上有名?”这个探究性主问题可以分解成两个子问题:“家乡的哪些风俗最受乡亲们欢迎”和 “怎样介绍才能吸引人”。而第一个子问题又可分为:(1)家乡的风俗有哪些?(2)你感兴趣的风俗有哪些?(3)哪些风俗比较受乡亲们重视?(4)哪个风俗最受乡亲们喜欢?(5)讲一讲这个风俗的由来。(6)这个风俗有什么特色?(7)你与这个风俗的难忘经历。学生要询问家长、查阅资料,进行调查了解才能解决前5个问题;至于后面2个问题,学生既需要回忆生活选取材料,又需要到课文中去探究例文相关语段。这就涉及第二个子问题“怎样介绍才能吸引人”,这个子问题又可以分解为:(1)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所介绍的那些节日风俗中,你对哪个或哪几个感兴趣,为什么?体会一下作者是怎么来写你感兴趣的那个(些)节日风俗的。(2)同样写的是腊八粥,沈从文的《腊八粥》与老舍《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可不可以把它放在《北京的春节》中呢?(3)同样是描写除夕,老舍《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与作家斯妤笔下的《除夕》有何不同?(4)本单元中的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与这些传统节日有关的习俗。还有哪些古诗词也与传统节日有关?试着找出两三首,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与这些节日有关的习俗,并把它们整理出来。

三、建构言语图式

笔者主要以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上的奥秘,学习、迁移,尝试建构自己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图式,为解决“如何介绍风俗”和“如何写好自己与该风俗的趣闻”做好铺垫。围绕这两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北京的春节》,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相关风俗的。例如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除夕这个节日的。通过给不同内容标注上不同的符号,让学生猜猜教师这样圈画标注的理由,从而发现作者为了体现除夕的热闹,是通过举例子列举出除夕那天人们“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的8个热闹场景,每一个场景的介绍都能让学生想象到当时的热闹场面,或是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除夕经历。这样的体验会让学生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如果自己打算介绍某个习俗,也可以通过举例形式进行逐一列举。那这种列举所用笔墨是不是一样呢?通过圈画比较就能发现:虽然这里是简单举例,但作者也注意到了详和略,如写贴对联,作者用了“门外”“红红的”这样一些词语来修饰,而“祭祖”这一事例,作者就用了这一个词,再无笔墨渲染。

通过对典型例子的探究,学生可以看到作者是“怎么来介绍风俗”的,便于建构属于自己的言语表达图式;随后教师再让学生去读读其他几个节日里的习俗,自行探究作者在表达上的其他秘密,如对“腊月二十三”的描写主要集中在“送灶王上天”习俗的由来。如此,学生就会在探究中不断地建构和丰富自己的言语表达,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言语表达图式,最后再尝试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习俗运用建构的言语图式表达出来。

对“如何生动表述自己与某个风俗的趣闻”这个问题,笔者是建议学生读一读课文《腊八粥》,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这五个场景写生动的,为学生写好自己的难忘经历做好言语思维图式的建构和储备。

四、完成介绍文稿

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探究学习,学生对如何介绍自己心中的风俗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和建构,只要适当地引导一下,一篇饱含学生自己表达特色的文稿就能顺利诞生。笔者在这个环节重点引导学生从题目的选择、第1自然段的撰写和结尾的书写等方面进行适当交流讨论,形成各自的表达。然后第2自然段整合“风俗的由来”,第3自然段撰写 “风俗的介绍”,第4自然段叙述“自己与这个风俗的趣闻”,之后思考各部分之间如何自然过渡。如此,一篇有关风俗的宣传或推荐文稿便形成了。从这篇文稿的形成过程来看,学生就是在探究活动中对本地及教材相关习俗进行学习、理解、鉴赏和表达运用,他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了能力、提升了学科素养。

五、修改完善作品

这个环节学生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不断的完善。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作品,然后对照意见修改,再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两个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全班共同参与补充完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表达上的问题,适时呈现教材中的范例,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汲取特色的言语表达形式;也可以找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如此表达的理由和学习体会。最后在班级内评选出排名在前15名的学生的作品上报学校,学校评审确定最受欢迎的十大民风民俗,并给出相应的完善意见,最后在全班公布修改意见,让获奖学生和大家一起对照意见再次完善自己的作品。

六、公开展示作品

在这个环节,笔者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展示的。一是把所有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校园展示栏内,让全校师生阅读交流;二是对被推荐的学生进行简单演讲指导,让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十大传统习俗评选”演讲活动中登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三是把部分优秀作品推荐给《小海燕》《关心下一代周报》等报刊和本校及当地网络平台进行公开展示;四是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把他们的照片粘贴在他们作品的明显位置。

此外,笔者安排学生收集有关风俗的诗词,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个特殊的日子在班级内开展“风俗诗词朗诵”展示活动,带学生感受中华传统风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组织学生对“十大风俗”中排第一位的元宵节风俗进行体验活动,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在学校操场开展“赏花灯”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传统风俗文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学生从花灯的由来到制作花灯的材料选择、造型设计、绘画装饰和布展等方面进行充分展示和讲解。本次活动同样吸引了全校师生光顾参与,每一个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的学生都收获满满。

七、反思提升

所谓反思提升,就是回顾总结一下,在这个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哪些方面的经历是比较难忘的,还有哪些方面的做法是可以在下一次进行项目式学习时改进的。这个反思环节可以是教师的行为,也可以是学生或是学习小组的行为,还可以是师生共同的行为。

就一个单元来说,进行项目式学习时大致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向来思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确定核心问题主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也就是本单元的课文在表达人文主题上有什么特色?(学习文本言语图式)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赏析、建构言语图式)我也会表达——提供生活情境让学生模仿表达。(创作成果及展示)还可以怎么表达?(反思提升)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先读后写来呈现的。当然也可以反过来操作,先发掘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尝试表达;根据学生在表达创作中遇到问题,再组织学生读课文学表达,领悟课文表达效果和表达技巧,建构自己的表达图式;最后,根据所得继续完善之前的创作。这个过程是从学习生活需要出发,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去文中探究表达奥秘,建构自己的表达图式,从而把学习和生活需要紧密融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风俗图式建构
太平风俗美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