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朗读微课程 启阅读兴趣之门
——科学幼小衔接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2023-03-2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吴蓉梅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班级语文孩子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吴蓉梅

一、实施背景

新课标明确地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强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事实也的确如此,翻开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从低学段的“朗读课文”到中学段的“这个故事很神奇,我要多读几遍”,再到高学段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都无一例外地把朗读放在了语文学习的首位。

朗读是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如果要问什么事情能够让孩子觉得阅读很简单、很愉快,那就是朗读。每当我们给孩子朗读时,就会发送一个“愉快”信息到孩子的脑中,甚至将之称为“广告”也不过分,因为朗读会让孩子把书本、印刷品与愉悦画上等号。

事实上,刚刚告别幼儿园的孩子踏进小学的校门后,迎面而来的便是阅读的难关。他们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特别是在遇到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时,往往读得磕磕巴巴。因此,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难的。如何让孩子不再觉得阅读很难?如何引导孩子愿意尝试阅读?如何减缓幼小衔接中语文教学的坡度,降低阅读的难度呢?这些都值得教师深入思考。

要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简单的,将书带到孩子的世界,教师和家长就要起到良好的媒介作用,为孩子大声朗读,引导他们大声朗读,让他们在“边听边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二、实施内容与方式

(一)课程进程——无法阻挡的“朗读”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刚入学的学生不喜欢自己阅读,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爱听朗读。课堂上、午读时,每当听故事音频时,一年级的学生个个竖起耳朵,对音频的内容很感兴趣。如果能让班级里的同伴听到自己的声音从电脑里、喇叭里、手机里播放出来,他们一定会觉得前所未有的新奇和有趣。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了。

我们对一年级的课外阅读做了大胆的设计和尝试:创立了班级微课程“小小朗读者”,发动学生完成朗读作业后用录音投稿,再通过教师制作的美篇,转发至班级群、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听到学生们的朗读,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扩大“小小朗读者”的影响力;利用每天午读时间或者学生晚上睡前10分钟播放《小小朗读者》栏目的录音,或教师点评,或同伴互赏互评。《小小朗读者》这一朗读栏目已经开办了近10个月,共发布了300余期,收录了2000多个朗读作品,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冲动和欲望。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课程策略——行之有效的“朗读”方法

1.努力示范,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会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模仿朗读的冲动。因此,笔者在课文教学中,会力求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领悟融入朗读中。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让学生感受到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的神奇,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当学生遇到朗读困难或读得不到位的时候,笔者除了给予建议外,也会自己“下水”,直接示范。

2.耐心指导,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为了确保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朗读作业,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也要努力改变过去那种学生读完课文让父母签字的做法,引导家长陪伴、参与学生朗读的全过程。我们让学生按照三个朗读步骤进行:

首先,让学生听三遍示范朗读,要求他们一边听一边用笔指书,跟着轻声读,同时要求听出语气的变化、句子的停顿、重读的词句、文章的节奏。

其次,让学生试着自己读,读正确、读流利是基本的要求,尽量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朗读录下来发给教师听。教师指出问题,改正后,再发到班级群。

3.有效组织,互听互评落到实处

当学生听到喇叭里传出自己的声音或同伴的声音时,他们个个都很激动,听得特别认真。当发现不足,他们心里就会产生再读一次会更好的愿望。听完之后,师生共同赏析、评价,要求说出这个作品的朗读好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她读出了太阳的红色,我闻到了水果的香味。”有的学生说:“我听出了作者心里很开心。”还有的学生说:“听了他的朗读,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春天里花儿盛开的美好画面。”……笔者再趁机追问:“怎样才能读出人物的心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当然,学生最关注的还是教师对他们的朗读评价。他们在家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准备,一有瑕疵就会重新录音,光是态度就值得称赞了。所以,教师要慎重地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点评时以表扬鼓励为主,童心美好,值得细心呵护。

创设“小小朗读者”这样的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舞台,学生评价他人以及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大大增加,逐步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在悄然形成。

(三)课程延伸——蓬勃生长的“朗读”效应

1.我读故我在,自主选择热情高涨

“小小朗读者”越来越多,水平逐渐提高后,朗读书上的课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还有什么内容适合一年级的学生来朗读呢?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和大人一起读”板块,选文或是短小的故事,或是有趣的儿歌,读起来也是各有情趣。后来,随着学生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自信心越来越强,他们开始申请自主选择朗读内容,有《胡萝卜种子》《我爸爸》《我妈妈》等经典的绘本;有他们自己订阅的报刊上的童话和小诗;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习俗、古诗词及北京冬奥会的项目、运动员的介绍等。选择的范围变得更广阔后,精心准备的朗读作品像雪花般投过来。学生们自信、向上,不仅能做到把字音咬准、把句子读流利,还能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演绎,把原本冰冷的文字变得温暖、富有生命力。家长也纷纷加入,分角色朗读里,常常有他们的声音。

2.我读故我乐,幼小衔接激发动力

为了长久保持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朗读作品进行投稿。一个学生获得《中国儿童报》最美朗读者称号,多个学生的近50个朗读作品陆续在“《现代快报》小记者”公众号上刊登出来。在班级中,我们每周都通过大家的网络投票评选出朗读能手,每月再举行线上或线下的朗读竞赛,最终的优胜者成为班级的朗读小明星。学生当选后,除了发给他们特定的奖状之外,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那就是低年级学生喜爱的绘本故事书。寒假里,本地中心幼儿园的教师还通过公众号的形式将“小小朗读者”上连载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绘本故事分享给大班的家长,让幼儿园小朋友每天收听到小哥哥、小姐姐朗读的故事,这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次精神上的莫大鼓励。

经过一个阶段的朗读训练,大多数孩子都不用家长催着朗读了,有的孩子甚至看见爸爸妈妈有空,就拉着他们和自己一起完成朗读作业。在课堂上,学生一听说要朗读课文或拓展的文本,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和冲动。

三、实践思考

“小小朗读者”微课程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为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创造了无限可能。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序有度,不可操之过急。

(一)朗读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师在设计每一次的朗读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心中有学生,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形式要富有情趣、灵活新颖,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有机融合到练习中,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完成朗读的活动中,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对朗读的数量和难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大力表扬,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获得某一层次上的成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愉快和满足。

(二)朗读的评价要具体恰当且多元化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挑选朗读的内容,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朗读任务,还要能通过对朗读的评价,让学生从中受益,得到启迪。小学低学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渴望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我,得到认可。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评价,从朗读的准确度、语调、节奏的掌握、情感的表达、个人差异等多方面进行具体而准确的评价,多给予激励性评语,少打击与贬低,鼓励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树立朗读的自信心,产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进一步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繁重、机械、反复的笔头作业中解脱出来,真正走进阅读的广阔天地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小朗读者”,微课程,大舞台,从开播之日起每天如期播放,从未间断。它不仅影响了一个个孩子,还影响着一个个家庭,在教师、学生、家长的共读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举数得,以此帮助孩子们更加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达到科学幼小衔接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班级语文孩子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班级被扣分后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