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语境课堂:“补缺理论”下的英语教学实践

2023-03-21王卫娟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8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语境建构

王卫娟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有一种完形的需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较少,所掌握的英语词汇较少,导致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着诸种障碍。当学生遇到英语阅读障碍的时候,学生通常会有两种方式进行“补缺”完形:一是用相关的汉语知识补缺、完形,从而形成不地道的英语表达;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英语表达的补缺,包括联系英语语篇上下文、情景性的活动、角色扮演、言语交往等。显然,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用汉语补缺容易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误入歧途,对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形成不利;而用语境补缺,可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突破相关的障碍、困惑。语境教学正是基于“补缺理论”下的英语建构。

一、语境知识:“补缺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学之必然

英语学科知识是一套英语的概念系统。学生的英语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基于英语概念系统的思维建构。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当然,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英语的思维、表达与汉语的思维、表达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的。[1]掌握英语概念系统,就是英语教学的本真性追求。

(一)认识语言中蕴含的习俗、文化差异

对于一门语言来说,学习它就是学习蕴含其中的相关的文化。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认识、掌握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从最为简单的指称、称谓开始。如,“hamburger”是由“ham”和“burger”构成的。[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样的词汇拆解下来,从而催生学生的联想、想象。通过联想、想象,深化学生的英语记忆。当然,在拆解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教学简单地定位于促进学生的英语记忆,而更应通过拆解让学生洞察英语词汇中蕴含着的英语文化。再如,英语中的称呼通常为“Mr”“Miss”“Mrs”,而对于不知其名的陌生人通常用“Sir”“Madam”。如果这样称呼王老师、王医生“Teacher Wang”“Doctor Wang”则是一些不地道的表达。再如,在英语世界中,打招呼时通常问天气、健康、交通、体育等,而不问年龄、收入、婚姻等。

(二)认识语言中蕴含的思维、认知差异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该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遇到英语表达障碍的时候,通常会借助于中文的思维、认知方式处理问题。这样的一种问题处理方式,容易让学生形成不伦不类的“中式英语”。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不理解“中西方英语思维差异”。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无意识地受到中文表达方式的干扰。如,对于这样的一个句子:给你一个蛋糕。很多学生往往这样翻译:Give you a cake。这样的一种直接“直译”的方式,容易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误入歧途。而正确的、地道的翻译应当是这样的:Here’s a cake。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了功利主义的驱动,往往十分注重学生的词汇积累、语法灌输。因为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带来的效果是直接的。而对于隐性的英语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等的培育,由于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容易被教师所轻视、所忽视。这是不地道的表达。

(三)认识语言中蕴含的情意、态度差异

英语表达不同于汉语表达,在英语世界中,意思相近的两种表达方式,往往在语气、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中蕴含的这样的一种情意、态度差异。如,在“Would you like some juice?” 中, 如 将“some”改成“any”,语气就发生了变化。相比较而言,用“some”的语气似乎更加地真诚。再如,在“Here is your coat.”比“Give you a coat.”似乎更尊重对方,更体现一种关心的语气。认识、把握英语表达中的这些情意、态度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的英语表达进行语境完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建构各种语境活动,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辨中英文表达的差异,尤其是引导学生从中英文表达的细微性差异中,进行地道的英语表达。

语境知识是学生进行语境学习的基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语境知识。只有夯实学生的语境知识,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语境表达。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学生在真情实境中进行英语表达的机会,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语境建构,发展学生的英语语境思维、语境认知。

二、语境建构:“补缺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学之实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教师应当创设各种语境,引导学生进行语境实践活动。语境建构,不仅仅能深化学生的认知,更能丰盈学生的感受、体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配音、演讲等诸种方式,去培育学生的英语思维、深化学生的英语认知、丰盈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与感受。

(一)角色扮演:扩展语境建构的广度

游戏、角色扮演等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形式。在游戏、角色扮演中进行语境建构,能扩充学生的语境建构广度。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内化语言表达,进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深化学生的英语认知。尤其是同类表达的高频率应用,更能促进学生的英语表达走向规范。[2]如,教学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的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容易进行这样的不地道的英语表达:Do you want…?对于学生的不地道的英语表达,一方面,我引导学生纠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相关活动,让学生反复地进行地道的英语表达。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跟读。通过多次跟读、内化语言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促进学生英语表达的规范,让学生内化相关的英语表达。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的英语表达语气,让学生的英语表达更加礼貌、更加委婉。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英语表达训练不再机械、重复,而是走向了灵动。

(二)研读插图:提升语境建构的深度

在引导学生进行地道的英语表达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教材中的插图。插图是学生进行英语表达的最直观的语境。在《英语》教材中,插图所敞露出来的信息要远远大于《英语》教材直接呈现的英语信息。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教材插图,凸显教材插图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语境教学功能。如,教学译林版五年级下册Unit 7“Chinese festivals”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就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板块的插图。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故事板块中的插图与课后的“Look and match”这一板块的插图有一种互补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拓展、延伸性地表达。如围绕“春节”,教师可以补充“clean the house”“buy new clothes”“buy a lot of nice food and new year presents”等。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西方的“圣诞节”,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文化差异,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情景活动:增强语境建构的效度

学生的英语学习语境建构,需要借助情景性的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等也离不开一定的情景。情景性的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补缺、完形。在情景性活动中,学生置身其间,英语表达就少了一些生硬、刻意,而多了一些真实。如,教学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5“Seasons”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就先拍下了一年四季的图片,同时将课文中的有关每一个季节中的人物活动情况摘录下来,制作成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度介入。如教师可以设问“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What are they?”然后,教师可以打开多媒体中的“四季”,从而呈现这个季节的相关的情景,催生学生的英语表达。而当我以“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提问时,孩子们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在情景性活动中,有学生还能表达出与图片不一样的情景。

语境是学生英语表达的母体、载体、媒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营建语言表达的语境。作为教师,要将相关的表达融入语境之中。语境表达不是零散的,而是整体的;不是机械的,而是鲜活的。语境表达,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语用素养发展。

三、语境审视:“补缺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学之反思

英语学科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双重属性的学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语境来暗示、引导、启发学生。语境具有一种整体性,能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学习投入、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3]语境还能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催生学生的英语想象。基于语境的英语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注重思维的激发

语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为重点。语境的创设应当有一个“主题”,将“主题”贯穿于语境之中。如,以教学译林版三年级下册Unit 5“How old are you?”这一部分内容为例,其主题就是询问年龄。为此,教师创设语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社交语境”,从而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进行人际交往活动;二是可以进一步放大主题,创设以年龄为载体的数字语境。引导学生应用英语数字描述生活现象等,如,让学生描述门牌号码,让学生描述车牌号码,让学生描述抽奖号码等。其中社交语境主要是规范学生的英语表达;数字语境则是在社交语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英语思维的进一步激发。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境的育人功能,彰显语境的育人价值,让语境成为英语多元素交互的衔接。

(二)要注重语言的沟通

英语不同于母语,无论是在语言形式还是语言的思想认知上,学习者都不能想当然。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想当然地用汉语的思维、表达方式填补英语表达的空白。如何消解学生的这种想当然的“汉语补缺”习惯?仅仅依靠教师的机械说教,是难以让学生改变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对比,促进学生的语言沟通。这种语言的沟通,能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语言表达经验,从而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英语语言补缺。如,教学译林版四年级下册Unit 1“Our school subjects”,我就以这一课的相关课程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这样的一种基于课文内容的具体研讨,比一般性、抽象性意义上的研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三)要注重形境的融合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形式与语境知识的融合,这就是“形境融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层次、多个维度进行语言形式和语境知识的饱和式的浸润。[4]只有将语言形式与语境知识融合起来,才能助推学生的语境补缺。很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有效补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能将所学的语境知识与语言形式融合起来。语境知识与语言形式的分离,让英语语言补缺始终脱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英语语境知识与语言形式进行多次激活、融合、提取。如教学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的Unit 2“What a day!”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之间自由灵活地转换。如“when did you get up this morning?”“Do you usually get up at seven?”“What did you do after that?”“When did you have breakfast?” “Do you We usually have breakfast at 7:20?”在对话中,学生反复地、频繁地进行时态的语境知识与语言形式的交替融合,从而夯实了学生的语境表达。在不断地反复的交替性表达中,学生能将语境知识与语言形式有机融合。对于学生来说,对语境知识的掌握不是条文性的,而是在积极的语用过程中,调动头脑中的语境观念的过程。

语境是一种语言的环境,情境是一种场域。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将语境知识与语言形式等结合、融通起来。通过语境,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催生学生的语言想象,让学生进行语言的沟通。在语境之中,学生能获得较愉悦的学习感受、体验。相比较而言,具有画面感、互动感的语境更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英语表达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英语表达的创造性。通过外在性的实体性的语境,能有效建构、夯实学生的语境心理实体、精神性的实体。

“补缺”理论视域下的英语教学,让学生从利用英语语境知识和抑制母语语境知识的视角,去探索英语教学。[5]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语境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英语与汉语的习俗、文化差异,思维、认知差异,情意、态度差异等。通过角色扮演、解读插图、情景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英语的言语补缺。在言语补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英语思维的激发、注重语言的沟通、注重情境的融合。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语境建构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角色扮演游戏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建构游戏玩不够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