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愈系插画创作活动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

2023-03-09倪龙娇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插画绘画心理健康

倪龙娇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一、引 言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现代人的压力愈发凸显,大学生因心理健康休学、退学、自杀等事件不断出现,引发了社会普遍关注,成为焦点问题。良好的身心发展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且日常便捷的方式——治愈系插画创作活动,使其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减轻心理压力,释放焦虑情绪,促使他们通过自我疗愈,恢复身心的健康,是治愈系绘画活动理想的境界。

绘画治疗最先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展开,通过对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受过家暴的儿童等群体应用绘画技术进行干预,“促进其情感正常发展,自我认知水平提升,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1](P4-5),研究验证了其良好的效果。国内绘画治疗始于1994年,其初期研究多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绘画治疗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特殊群体的绘画干预中起到积极作用与良好效果。此外,还有学者尝试将绘画治疗应用到正常人群的心理调节中。2015年,随着《超能陆战队》的上映及手绘本《秘密花园》的发行,人们意识到: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日益增多的各类压力与问题,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隐藏着一些焦虑、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迫切需要寻求缓解内心压力的方式,治愈系插画应运而生。如果能够将治愈系插画创作活动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本身的治愈功能,引导大学生运用绘画的形式去宣泄情感,势必会极大地缓解和释放不良的情绪,促进大学生的身心良性发展。

二、治愈系插画创作活动介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时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尤其遭遇突发情况时,心理不适便会凸显出来,若个人调适能力较好,可以得到化解;若个人调适能力不好,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较大的心理问题,甚至因为一时想不开而酿成大错。某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显示,大学生主要存在学业、生活、就业、人际关系压力等较为隐性的负面心理情绪和焦虑状态。尤其是学业压力,依然是其当下最大的苦恼。学习环境的改变,即使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也未达到预期结果,他们会因此陷入自我否定的困惑之中。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从小学到中学,在父母呵护下,舒适地成长,而在大学里需要依靠个人去生活和学习,一旦遭受挫折,即会产生焦虑情绪。部分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可以休息了,在不知不觉的“躺平”中,学业开始荒废。一边是家长寄予的厚望,一边是无法完成的学业,自责与自暴自弃交织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心理冲突。这种现象越到高年级,越是明显,加之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产生的恐惧,有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做出极端的行为。近年来,报道中出现的本科生、硕士生自杀的现象,很大部分是因为学业无法顺利完成而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困扰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入校开始,通常以宿舍或班级构建个人交际圈,不同的家庭环境、价值观、个性都可能导致矛盾冲突。一些学生由于个性原因,始终无法融入集体,在自我封闭中逐渐产生心理疾病;因家庭环境不同,在攀比之心的驱使下,逐渐产生自卑心理;有些不善言谈的学生,遇到事情常以情绪低落来形成抗拒等。同时,这些负面情绪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易采用较直接的心理辅导进行干预。

在900余名大学生的调研中,93.87%的大学生有通过欣赏一幅画、一段文字、一段音乐、一场电影,舒缓心情的经历;有53.48%的大学生希望利用插画被治愈①。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隐性心理问题的困扰,即一些负面心理情绪和焦虑状态,并非“真正的心理不健康”。同时,他们期待着有更便捷、更美好的缓解方式来释放压力、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达到身心协调发展。绘画治疗是艺术治疗的形式之一,“广义的绘画治疗指通过自由的绘画释放内心的情绪,平静心灵的活动。狭义的绘画治疗是指艺术治疗师引导人们对绘画作品进行了解欣赏,帮助其在自我创作中进一步了解个人内心想法,发现当下自身存在的问题,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2](P2)综合而言,绘画治疗就是借助绘画这一形式,在创作、欣赏过程中将其自身潜意识中较为隐性、压抑的情绪、情感与冲突以绘画艺术为媒介展现,使情感得以抒发释放情感压力。通过创作的一系列联想和诠释,促使我们作为观察者能够更加有效地走入其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的存在,加以干预,引导和帮助他们抒发负面情绪、治愈心理创伤;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激发表达欲望,进而达到人格层面的改变和完善。

治愈系插画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人们在创作或欣赏插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放松和缓解负面情绪,使人们的内心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与平衡。因此,只要能够缓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的插画均可称之为治愈系插画,它的治疗功能属于艺术治疗中绘画治疗范畴。心理疏导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宣泄法、认知法、暗示法,将“治愈系”插画创作活动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亦是一种宣泄法或暗示法的应用,随着画笔的飞动,欣喜、愤懑等情绪得以表达,内心也逐渐得以平复,达到心理健康干预的功能,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顺应大学生心理,寻求大学生心理认同的契合点,才能解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有利于其人格完善,体现了治愈系插画创作活动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

三、治愈系插画创作活动介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国内外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表明[2](P6),绘画治疗作为心理调适的一种手段,灵活且便捷,只需要纸与笔,着重通过作品的创作及欣赏过程对人内心进行治疗。这种治疗主要是引导和防范,创作者也许并不具备艺术经验和技能,因为它并不是把审美作为评价标准,更多关注的是将创作者置于安全的环境下,运用绘画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绘画治疗不仅使创作者达到自我疗伤,还可以使“欣赏者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感受到创作者潜意识反映出来内心感受,如个人喜好、情感冲突等”[3](P9)。

就国内对绘画治疗的研究[4](P15)来看,治疗原理方面已形成了一些成果,如绘画治疗与防御体质、移情反应、投射理论等理论机制。防御是指个体对于内外压力或情感冲突做出的心理反应,绘画治疗的防御机制涵盖压抑、投射、认同、升华,绘画治疗可以将内心的情感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帮助个体冲破防线,进行情感释放;移情反应可以辅助绘画作品,个体在受到打击时,可以通过回顾当时的创作感受激发自身的勇气;绘画治疗中的投射技术以弗洛伊德的心理投射理论作为基础,个体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作出任何反应,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露个人内心世界,促使治疗效果更有效。总体而言,绘画疗法仍处于不断发展、有序推进的过程中。如我国绘画治疗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第一位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心理学教授孟沛欣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绘画艺术网站——中国艺术心理网,利用网络媒介传播绘画艺术治疗理论,并在北京安定医院开展相关的干预试验。她认为,绘画艺术治疗相比其他心理治疗手段更具有表达性、直达性、广谱性[5](P8)。个体内心潜意识信息会在无意识中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治疗师展开更多深层次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艺术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疗愈的,在这个过程中认知空间被打开,自我察觉能力得以提高。

目前,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这一类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又很少经历过挫折,一旦遇到问题,很容易从自我出发,难以释怀;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童年时期曾为留守儿童,他们伴随着孤独成长,情感较为脆弱和敏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一旦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无助。通过个别访谈得知,通常情况下,“00后”的大学生仅有少部分愿意和同学或朋友分享他们的烦恼,一般他们不会主动找家长或老师寻求帮助,即便是有明显的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也极力隐瞒问题,即便极少数的学生愿意接受专业性心理咨询帮助,也会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更希望能够“自我治疗”。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不被歧视,也会设法帮助孩子隐瞒病情,干扰正常的心理干预。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如学习困难学生、性格孤僻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等,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卑、焦虑等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重大的转折点,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减少隐性心理问题演化为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促进大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成才。因此,当下积极探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水平、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尤为重要。

绘画是超越语言性的一种情感交流,有较强的趣味性、可操作性,易于让参与者接纳。且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创作及欣赏过程均具有治愈性。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绘画这种安全、缓和、有趣的发泄形式,使当事人情感上的冲突得以缓解,负面情绪得以净化。绘画治疗针对不同人群,并不只是治疗取向的,也不是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绘画治疗。“发展取向的绘画治疗基于艺术的审美、娱乐、教育功能的综合性认识与开发,面向更广泛的人群,强调艺术活动对人身心成长的促进作用。”[6](P39)“艺术家毕加索被认为堪称成功的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自我治疗的大师。”[7](P147)就是因为“他将弗洛伊德揭示出来的人的潜意识中的痛苦和愤懑宣泄在画布上”[8](P73)。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纸质阅读已经逐渐被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所替代,读图时代悄然来临,图像尤其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插画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被插画艺术影响较大的一代。插画艺术是绘画的其中一种形式,所体现的时代感和新鲜感,更加符合他们的视觉体验与审美需求,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认为插画作品对其认知行为、情感表达、审美意识等产生了一定影响,普遍认为现代插画的利用使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变得更加便捷,并能很好地加快区域文化推广与传播。尽管大学生对于治愈系认知度较低,但很多学生表达了对丰子恺、几米、宫崎骏等创作作品的喜爱,也谈到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一丝丝的触动。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插画在表达创作者的美学观念以及情感时,能够让观者得到某种感性认知的满足,达到情感共鸣,寻找属于自己心灵寄托和归宿。这为治愈系插画创作活动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可行性依据。

四、治愈系插画创作活动介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从目前国内外通过绘画介入心理疗愈的手段来看,多运用陶艺、原生艺术、涂鸦等形式,因为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纾解压力是关键。“在绘画内容上可以根据治疗师提供的内容进行绘画,目前常见的主要有“房树人”测试、家庭动态图、学校动态图等,在具体描绘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描绘内容,也可以利用已有的绘图工具自由创作,没有主题、内容等限制。”[9]当心浮气躁之时,可以运用手中的画笔进行自由的绘画,达到注意力的逐渐转移,沉浸式的创作能够助力心境的平和,在审美心理提升的同时调节情绪状态和意志因素,通过抒发负面情绪及时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保持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并不是“被传播”的一代,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喜好。如前所述,选择插画作为治愈系的载体,就是基于青年学生对于绘本方式的喜爱,以具有文化认同感的艺术形式引发学生的身心共鸣,更容易达到治愈的效果,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将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与纠结,形成的压抑、孤独和焦虑等情绪,在艺术创作、欣赏中培养学生自我解压能力,通过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宣泄,调整负面情绪,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疗愈。

治愈系插画创作活动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优先考虑选择是否契合大学生喜好、需求,还需考虑这项技术是否便于掌握等。如果没有经过基本的造型能力训练等,让他们短时间内掌握一些相对难度大的艺术形式,不但不能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可能由于画不好,还会产生新的困惑和不安情绪,造成新的心理负担。

针对大学生对于插画的认知,项目组依托“5·25心理健康活动月”,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了从创作到展示(欣赏)为一体的“手绘心‘情’共筑青春梦想”治愈系插画创作艺术疗愈活动。一方面是了解大学生学业、生活、就业、人际关系、负面情绪等“压力源”与需求;另一方面,让更多学生认知治愈系插画。在艺术疗愈活动中,项目组结合活动主题,对参与对象、活动安排、人员分工等进行精心计划与组织协调,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公布活动方案,建立“治愈系插画创作实验室”讨论群,及时分享活动实况,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注重分类引导艺术专业和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结合各自优势进行治愈系插画创作,重在描绘心中的真实感受,体验治愈系插画创作过程中的艺术熏陶、精神洗礼。

大学生尽情地将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通过画笔释放出来。在他们看来,这种创作不只是一种绘画形式,更像是一种生活消遣方式。在写写画画中找到一种能够随心所欲,极度释放自己情感的渠道,为自身带来一种自由感、刺激感和乐趣感,从而将压力与烦恼化解。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这两个主要的“压力源”,在一位学生的插画作品中是这样呈现的:两串气球分别挂着公文包和书包。作者希望大学生的学业、就业压力都能变轻,并随着气球飘走。同时,同学们的创作主题多源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梦想,折射对于初入集体生活的不适应。也有部分是源于原生家庭经济、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这些都说明插画在心理治疗中缓解情绪的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他们也乐于用这种方式释放心中的烦恼。本次治愈系插画创作作品中,有同学以“风信子”作为创作灵感,通过描绘自然花草植物之美,充分释放了焦虑与郁闷情绪。在作者看来,风信子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传递一种重生之爱,促使人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于欣赏者来说,这种自我疗愈也希望对他们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抚慰,找到疫情之下与学习生活和谐共处的平和心境。在治愈系插画创作过程中鼓励参与者营造平等、尊重的氛围,注重搭建自我对话的平台和隐秘空间,同时,在此过程中不断整合自我概念,促使参加者提炼相应的观念及正向表达,强化正向的自我概念。项目组成员应通过网络平台、线下引导鼓励参加者充分进行自我的表达,找到自我内在认可的传达方式。

作品创作完成后,对作品进行收集与分类整理,并在心理健康活动月期间进行了线上线下展示,让更多学生通过欣赏插画作品,获得思想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安慰,充分发挥绘画疗愈功能。此阶段,项目组成员作为陪伴者,鼓励创作者主动分享个人的创作体会,及时组织广大学生通过网络欣赏作品,并将其欣赏感悟分享在网上互动空间,其分享的内容主要为赞美、表扬。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纠结等,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疏导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运用艺术疗愈活动去干预或者治愈,更加符合高校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需要。

艺术是一种灵魂、精神上的追求,是美的源泉,大学生作为逐渐的成熟的个体尤为渴望美、追求美,充分挖掘绘画艺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治愈系绘画创作、欣赏形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便捷有效,能够达到以美育心,净化心灵,缓解负面情绪的效果,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促进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五、小 结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成长过程中的焦虑、困惑,需要日常的心理疏导和减压,而不是等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后再进行干预或治疗。将治愈系插画这一艺术形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调控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大学生更加认可、悦纳自己,同时体验艺术治愈的愉悦。本研究只是探索性的,随着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还有更多的话题待我们探讨,比如,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更符合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哪些主题创作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如何更好引导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高校应把大学生日常内心的压抑感转化为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引导负面情绪的及时释放,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同时,更多的艺术家、心理学家相互交流,加入到“以美育心”实践中,通过艺术和心理的融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进行更多的探索,使艺术的治愈功能进一步释放,服务于社会。

注 释:

① 该数据结论由笔者于A 省H 学院校内发放调查问卷后统计研究结果所得。

猜你喜欢

插画绘画心理健康
就要紧紧粘住你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无脸小插画
超暖萌治愈系插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