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重大纪念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路径

2023-03-09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纪念日政治思想

刘 慧

(1.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1](P18)当前,党和国家对纪念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增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烈士纪念日和国家宪法日,以立法形式将纪念日升格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这是保护革命文化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党的重大纪念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良性发挥的重要保障。将党的重大纪念日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关怀意义。深入研究和把握党的重大纪念日的价值内涵,充分发挥党的重大纪念日的教育作用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实现民族复兴不可或缺。

一、党的重大纪念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联

(一)旨归一致: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P178)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具有“生命线”的作用,与党的初心使命同向同行。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传达、动员和激励社会成员共同达到其目标。同样作为载体,党的重大纪念日的价值目标、价值属性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引导人民热爱祖国、投身党的伟大事业。党的重大纪念日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的价值目标,并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导向和指引。

(二)同宗同源:具有相同的理论根基

世上不存在“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伟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党的重大纪念日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表达,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揭示了世界物质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服务人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民性和指导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性。二者共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之基,也为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互通互融: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

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反映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整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民众进行教育的独特资源,既包含民族特性,又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既体现党的意志,又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满足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多种需要。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载体,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引导,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教育对象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内容来看,与党的重大纪念日的内在意蕴一致,都是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实践来看,党的重大纪念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党的重大纪念日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借鉴,二者相辅相成。

二、党的重大纪念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实表征

(一)明确教育目标,强化政治引领

政治引领是发挥党的重大纪念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明确了利用党的重大纪念日达至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标。纪念日作为一种仪式,是“为维护这些信仰的生命力服务的,而且仅仅为此服务,仪式必须保证信仰不能从记忆中抹去,必须使集体意识最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3](P518)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纪念日,既有对党的重要事件、人物的纪念与怀念,也包含对党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的重大纪念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具备传播真理和动员群众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党的重大纪念日文化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民众提供政治参与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党的重大纪念日围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培养教育,通过意识形态理论灌输和教育感化的共同作用,提升教育效果。利用党的重大纪念日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情怀,积极打造文化教育平台,深化教育内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心聚力。

(二)营造教育环境,促进情感激励

“仪式的展演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时空,以形成一个神圣的仪式情境,从而激发起仪式参与者对某种情感和意义的共享,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仪式展演的某种目的。”[4](P118-119)列斐伏尔指出:“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5](P83)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在显性的教育课程或条件之外,尤其是教育环境和教育气氛的烘托下,思想政治教育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党的重大纪念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教育环境的营造。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彰显党的重大纪念日“蕴含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文化追求”[6]的深刻内涵,实现情感的正向激励。党的重大纪念日活动在特定的纪念场馆举行,如博物馆、纪念碑、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地。这些建筑场馆作为文化符号,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依托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建筑场所不仅为纪念日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地,还成为民众的精神成长空间。融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政治价值于一体的教育环境,是激发民众爱国主义精神、引起情感共鸣的场域,也是发挥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功能的空间载体。

(三)启发教育对象,进行个体塑造

利用党的重大纪念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于“内化”和“外化”阶段实现对个体的品德和行为塑造,是党的重大纪念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又一具体表现。党的重大纪念日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其内容正向,种类多样,形式新颖,不仅能增进群众对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让人们体认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并且还能以特定的方式满足、关心教育对象的多种需求,使教育对象愉悦地接受其所传输的价值观念,并自觉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重大纪念日活动的定期举办,有利于教育对象在反复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品格,在纪念日教育的学习中提升智慧,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实践锻炼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深化教育效果,增进文化认同

认同是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的逻辑旨归。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相结合,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又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纪念日活动之中,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也有利于坚守价值追求,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党的重大纪念日系列活动的举办,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情与景的联动,实现思与行的交融,促进社会主导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传播与弘扬,使人民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将自身理想追求熔铸进伟大的“中国梦”之中。

三、提升党的重大纪念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活动的开展进入新阶段。为有效提升党的重大纪念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采取相应对策,不断优化和完善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

(一)协同配合,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党的重大纪念日是对民众进行党史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的长效稳定开展,必须注意宏观条件与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同配合,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稳步向前。第一,应注重社会动力机制的构建。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多个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推进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良好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精神驱动机制,“纪念活动及其讲话在政治表达中往往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7]通过对纪念日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进行精神激励,激发人们参与文化建设和政治活动的热情,积极投身于纪念日教育中,为建立党的重大纪念活动长效机制打好群众基础。第二,要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纪念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依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对民众进行纪念日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重视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关部门也要发挥相应的协同作用,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全民参与的局面,广泛动员群众,不断提升其参与纪念活动的热情,激发持久的爱国情感。第三,要建立运行保障机制。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是一项庄严正式的活动,必须要培养思想端正、作风优良、专业过硬的教育队伍。具有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工作团队可以带动参与者提升对党的重大纪念日活动的重视,确保重大纪念日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第四,建立健全环境保障体系。党和政府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创设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的良好环境。通过建立党的重大纪念日活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做好“结合”和“转化”文章,有效指导实践。

(二)阐幽显微,提升“结合”的力度与程度

随着党的重大纪念日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民众对于参与纪念活动的热情也日渐高涨。党的重大纪念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充分开发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扩大党的重大纪念日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广度。从横向来看,目前学界对纪念日文化研究分布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已有理论,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融合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宽党的重大纪念日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结合的程度范围。二是要加深党的重大纪念日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党的重大纪念日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度融合。一方面需对纪念日文化的起源进行深度剖析和准确把握,对党的重大纪念日的核心内涵、历史背景及其所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也需要教育者有清醒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加强新时代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的理论研究,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和各个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对纪念日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概括。三是要提升党的重大纪念日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程度。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纪念人群也具有广泛性和层次性的特征,进行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对象,精确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教育功能。

(三)明晰路径,构建表达转化机制

“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8]要发挥党的重大纪念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借助一定的象征符号传递表达教育信息,厘清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内容的有序衔接。在符号表达纪念信息的基础上构成的关系就是表达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构建党的重大纪念日的表达转化机制要求教育者正确掌握纪念符号所蕴含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教育对象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育信息。党的重大纪念日作为众多符号的集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如音乐、故事、图像、口号等符号来表达含义,有效融入教育环节。教育者需要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符号信息有效整合并进行表达和转化,使教育对象对符号教育信息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通过结合自身实际,将符号内容不断内化沉淀,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认知,再由行为活动表现出来,达到认同的层次。

(四)创新形式,创设主体交往的情景同构机制

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出符合教育需求的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区别于其他社会环境的重要特点之一。要增强党的重大纪念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可以合力构建情景交融的教育形式,利用个体的情感状态与时空布置所营造出来的氛围相互作用。主体交往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情景交融的空间则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创设以景增情、以情感人的主体交往情景同构机制,使情景中的人物情感更加强烈,纪念内容更加鲜明,使教育对象在情景交融中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教育者布置和规划情景空间,要使教育信息充分结合纪念文化内容,准确把握党的重大纪念日活动的性质与主题,为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奠定基础。同时,教育对象作为党的重大纪念日活动的参与者和接受者,也应尽力配合教育者调动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教育内容与自身思维的融合发展,“形成具象化的共同体意识”[9]。

(五)整合媒介,打好传播的“组合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10]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使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不再拘泥于时空的限制,大大提升了育人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新的舆论平台,进行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实现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辐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视并研究各种媒体的特点及传播方式,充分利用融媒体的归纳整合作用,遵循媒介运行内在逻辑,构建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的和谐网络环境。首先,要精心设计党的重大纪念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将生动有意义的内容和资料融入新媒体平台中;其次,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公开、透明、交互性强的特点,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关注、投入党的重大纪念日教育中;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关注网络动态,了解舆情信息,对受众展开正向引导,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为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教育方法作出努力和改变。

猜你喜欢

纪念日政治思想
纪念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纪念日为什么是10月25日?
烈士纪念日为何选在9月30日?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