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进路

2023-03-08杨斯超

关键词:中国式学术现代化

孙 琳, 杨斯超, 张 羽

(1.辽宁师范大学 出版社,辽宁 大连 116029; 2.沈阳市岐山路第一小学,辽宁 沈阳 110031)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擘画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重点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

作为展现与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术出版是学术出版者依据自身学科、专业能力发掘、整合学术成果,并依照学术共同体认同的原则、规范对学术成果文本进行编辑加工从而制作成学术出版物,进而按特定商业模式发行传播的专业出版行为[2]。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出版承载着知识文化保存与继承、传播与弘扬的功能,反映着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能够推动理论创新和社会科技进步,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学术出版有责任、有义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有力的思想智慧和理论支撑”[3],在为国家立言、为时代发声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肩负着重要职责。

二、学术出版的时代价值

长期以来,学术出版作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一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身负光荣使命。高质量学术出版反映了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展现了国家科技实力。党的二十大将“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充分反映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出版业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新时代的学术出版应进一步明确时代价值,充分认识自身所担负的文化责任,力争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协同发展、同频共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为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发展提供智慧支持。

(一)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是我们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2023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特别强调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

图书出版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始终处于关键地位,而学术出版是传播党的科学理论、重大政策的 “文化重器”。尤其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历史阶段,学术出版更应侧重强化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及出版传播,以全景式、立体化、多层次等多种叙事方式,科学总结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生动诠释“党领导人民成功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新途径”的真理。从而让全党全国人民领悟中国共产党智慧品质、把握中国成功密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进而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统一力量。

(二)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方法论,是实力的象征和自信的体现。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最深刻、最激烈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实践创新。目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态势,各种亚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党面临的考验和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在此种情况下,哲学社会科学用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提供高水平的理论和智力支持成为当今的迫切需求。

学术出版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发表平台,更是国际学术讨论的交流媒介,还是在世界上赢得话语权、赢得尊重的重要阵地,是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所以,我们说学术出版是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具备传播信息文本、宣扬主张理念、服务社会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贯穿在出版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不仅是筑牢我国文化自信的学理基础,也将对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发挥重要作用。

(三)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出版事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力量,对维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学术出版在出版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维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主力军。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学术出版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以积极有为的姿态谋篇布局,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思想伟力,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四)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理论创新和优秀的学术成果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整体性进步和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智力基础,学术出版在其中承担着关键的国家使命。同时,学术出版依托其自身学术组织的功能,在引领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以及在更广的层面打通学科壁垒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比于以学科为导向、与学科紧密互动的传统功能,新时代背景下,学术出版应树立问题意识,聚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在国家社会整体发展和国家战略深度推进中以问题为导向,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回应,对重大应用性课题研究的设计和跟踪提出新观点,创设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持续关注重大国计民生问题,尤其在聚焦重大科学发展前沿、着力解决“卡脖子”重点难点课题等方面发挥好学术引领和导向作用,以全面丰富的知识供给服务国家社会发展需求。

三、学术出版面临的现实困境

学术出版是推动学术进步和知识传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出版理念亟待转型、技术手段大力更新、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学术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仍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

(一)学术出版数量与质量存在失衡

近年来,学术出版在整个出版行业中的占比稳步提升。“据统计,2020—2022年,全国每年出版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学术图书为6万种左右,年出版数约占全部新书的四分之一,造货码洋和销售收入约占全部新书的20%,学术图书总体质量和学术出版单位综合出版能力明显提升。”[5]

学术出版数量的增长,与长期以来我国学术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数量的客观情况相关。但从质量上看,能够把握时代脉搏,聚焦理论和实践中重大问题的高水平作品依然薄弱。尤其是能真正反映创新成果、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赢得国际话语权的优秀学术出版产品不占优势,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出版单位对学术出版的引领乏力

从学术创作到学术出版,需要经过漫长的选题论证和出版流程,在追求学术创新的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术出版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出版单位对学术出版主观重视不足,导致客观上缺少人才支撑,能与学者专家对话的学术型编辑青黄不接。学术出版长期处于“来料加工”阶段,缺乏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出版特色的引领力,进而导致我国学术出版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化实力。其次,高水平学术著作写作难度大,出版周期长、审核严,且学术研究的主观性与出版规范存在一定的矛盾,导致许多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对一些有学术价值的选题望而却步,往往更倾向于接受传统的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开发新作品的勇气和决心,这种保守的态度限制了学术出版的创新性与时效性。

(三)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不够

当前,大数据集成、人工智能、数据识别等技术改变了传统学术的发展形态,知识服务、融合出版、数字出版推动着学术出版的转型升级[3]。而传统学术出版尚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者,还处于仅满足于传统纸质出版的阶段。这就导致很多前沿的科技成果、创新理论、学术成果与出版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使本就受众面有限的读者群体无法及时了解前沿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学术图书的最新出版成果。

此外,融合发展也不仅指技术上的融合,还包括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学术研究常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进行跨学科的融合。然而,目前的学术出版往往过于专业化,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够密切,这导致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受限,难以真正推动知识的跨界融合和创新。

(四)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有待加强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面临严重的挑战,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尽管我国的学术出版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真正进入全球视野的成果十分有限。

一方面,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国际传播面临的主要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这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虽然翻译和本地化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语言障碍,但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仍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国际传播受到政治、经济和媒体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信息审查、媒体控制和政治干预等问题,限制了国际传播的自由和多样性。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媒体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资源,更容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力,而其他国家则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这不仅限制了学术研究的传播度,也限制了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市场营销与推广亟待更新

学术出版的受众面小、专业性强、印数少、销量小,长期以来,学术出版物营销与推广仍旧集中在传统渠道。在出版业市场化转型的时代环境中,学术图书营销面临巨大的挑战,学术出版要发展、要盈利就必须积极寻求进入、占领、巩固、外拓市场营销渠道。随着融媒体时代席卷而来,新媒体营销已经铺天盖地,学术出版的营销与推广也应该积极推进运营创新。如果长期不能实现传统图书业务与新消费渠道的交融,不仅会严重阻碍学术出版的发展,也很容易被甩出时代的赛道。

出版单位应积极主动探索新媒体营销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渠道和工具,有效传达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和优势。同时,加大在市场推广方面的执行力度,借助社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积蓄宣传势能;营销人员应根据新媒体平台特点和网络传播规律,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扩大学术出版物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将优秀的研究成果传播给更广泛的读者和学术界[6]。

四、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为学术出版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和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五个方面的特征表现和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学术出版要抢抓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文化发展机遇,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成果。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文化短板,以高质量学术出版成果更好促进实现人的现代化,更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构筑坚不可摧的意识形态防火墙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新时代,我国面临日趋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价值观念继续借助多种传播形式对我国思想文化和制度模式等进行渗透,主流意识形态被侵蚀的风险始终存在。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学术出版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整体环境,立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更高的政治站位,发挥自身的行业价值,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学术深度反映政治高度,坚持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党对出版工作的各项要求, 把牢学术出版的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导向,将意识形态把关工作落实到自身工作的全过程、全环节,构筑坚不可摧的意识形态防火墙,绝不给错误思潮和观点出版传播的机会。

(二)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性学术出版生态

学术出版是学术成果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对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层面,应不断完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并对学术出版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学术出版是学术研究和成果发表的最后一道防线,针对学术出版中个别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低质量出版物的滥竽充数等问题,学术界和出版单位应共同努力,共建良好的学术出版生态。

一方面,学术界应加强学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引导学者遵循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控和检测,对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加大惩治力度,使学术不端者迫于学术伦理、道德的巨大压力,真正从主观上转变观念,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出版单位应加强对稿件的严格审查和评估,对稿件的学术原创性、论述的科学性、数据的可信度等方面进行核实,确保出版的学术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同时,还要加强三审三校责任制、印前质检制度、出版监管制度等的有力执行,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

(三)多方精诚合作,建立学术出版共同体

学术出版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的特点,学术界、出版界应与大学、研究智库、社科院所协力同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精诚合作,共建学术出版共同体,以便于深入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和学者需求,密切关注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精准把握学术出版的方向和重点。

就出版单位而言,尤其要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其一,汇聚优秀作者资源,建立起高水平的、可延续的作者队伍,提升出版的原创力和品质。其二,通过学术共同体,有效提升学术出版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可以让学术共同体把关选题政治导向,特别是涉及党史国史、政治制度、民族宗教、重要人物、对外关系、地图插图等重大问题时,需学术共同体介入,帮助研判导向是否正确;让学术共同体把关选题内容,特别是帮助遴选高质量出版选题、对不确定内容进行取舍;让学术共同体参与到内容编写中来,从源头上提高学术出版的内容质量和专业性,提升学术水平。

(四)深耕厚植专业特色,打造学术出版品牌集群

我国高校出版社、专业出版社是学术出版的重镇,各出版单位深耕专业领域,在特定学科或学术领域形成了深厚的积累和品牌、专业优势。例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古籍出版见长,三联书店以人文社科类图书出版为特色,社科文献出版社将智库报告、专业学术和大众学术作为核心业务板块。同时,也诞生了“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诸多学术品牌。事实证明,高质量的学术出版必须在专业化的方向上长期坚守,既要做好总体规划,又要有久久为功的沉潜,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具有自身出版特色的学术品牌,建立起高水平的学术出版体系。

另外,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读者的高水平阅读需求逐步提升,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关注并选择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学术图书,有专业背景和学术水平的阅读人群也在逐渐扩大。虽然说做学术出版如同选择一条艰难漫长的登山之路,肩负着学术强国乃至文化强国的事业担当,但出版单位只要围绕专业化、特色化以及品牌化发展,做好深度经营与长线经营,就有机会在本领域走深走强,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学术出版高地。

(五)提升战略高度,增强学术传播的国际影响力

强大的国际话语影响力能够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还能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清晰明确地表达立场与观点,其中,学术话语体系在整个国家话语体系的生产、传播链条中具备着独特的功能。因此,学术出版要提升战略高度,树立世界格局,以敏锐的国际学术触角,紧跟国际学术趋势,积极策划国际性选题;在吸纳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出版各环节人才的基础上,在构建独立自主知识体系的同时,积极融入全球学术研究,并为我国学术研究引领全球学术研究提供帮助。

另外,要积极加强在国外主流学术渠道的出版传播,增强学术传播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国内优秀学术出版物的外译传播,将新时代中国优秀的学术成果展示出去、宣传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奇迹、中国智慧和中国道路取得伟大成就的实际表现和内在逻辑,推动中外学术文化平等交流与对话,传播中国话语,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出版单位还应注重提升数字化传播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出版平台、社交媒体等工具,将学术成果以数字化形式发布和传播,通过建立和完善数字出版平台,提供便捷的在线阅读和检索服务,更好地满足国内外读者的需求。

五、结 论

高质量发展不是浅尝辄止的表层尝试,而是深入实质的飞跃提升[7]。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学术出版任重道远,既需要出版单位的管理者高屋建瓴,放眼长远,制定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需要基层工作者提升业务能力,增强专业对话水平,具有新时代学术出版所必需的能力;还需要学术界共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脚踏实地的学术生态环境。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打造新时代学术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为出版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式学术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学术
中国式性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