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研究

2023-03-07王世航

大观 2023年11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现状分析

王世航

摘 要: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艺术也从神秘、高级的位置上走下来,向大众靠拢并服务于大众。如今,观念艺术已成为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主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通过对观念艺术的本源、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观念艺术在中国的特点、观念艺术在中国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提出观念艺术在中国的思考,试图从中了解观念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中国的艺术界中发展壮大。

关键词:观念艺术;现状分析;表达方式

一、观念艺术的本源

1917年,杜尚将一白瓷小便池命名为《泉》,并送交美国现代艺术大展。尽管这件作品最终未通过审核,但无疑给当时的艺术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杜尚赋予了这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以“取消美,取消艺术的趣味,艺术可以是非艺术”的新思想。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他的观点才终于被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偶发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所吸收,甚至推崇备至。人们这时感受到了以往艺术家创作时前所未有的自由,而艺术也在此时步入更广阔的领域。

观念艺术虽然在20世纪初已由杜尚演绎,但直到1967年,在艺术家索尔·勒维特在《艺术论坛》上发表的《关于观念艺术的短评》中,“观念艺术”这个术语才第一次被广泛认可并开始使用。

1995年,路希·李帕德在“对艺术物品的再思考:1965—1975”回顾展的展览会刊中为观念艺术提供了一个更为周全的定义:“对我而言,观念艺术意味着这样的作品:其中观念是至上的,而物质则退居其次,是轻量级的、短暂、廉价、卑躬和去物质化的。”

二、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观念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它的发展几乎摒弃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在欧美各国同时蔓延开来。这一时期,艺术实体逐渐消失并转移到思想层面上,取消了所谓的形象、结构、色彩,着重强调作品背后的思想。在表现手法上,观念艺术结合了多种媒体、材料和形式。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波普艺术、装置艺术,为现代艺术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艺术家们用实物或物象幻想的方式表现对工业、后工业时代的感受,孕育了藝术的观念方式。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科苏斯为代表的观念艺术兴起,奠定了观念艺术在全球艺术领域的地位。德国艺术家博伊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雕塑”作品将观念艺术展示在大众面前,使观念艺术作品从单一的传输转向与观众交流的状态。

中国的艺术界从晚清开始就经历了巨变,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造成强烈冲击。1949年后,苏联的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广泛流行,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几乎把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艺术都尝试了一遍,这些都为后期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埋下了基础。85思潮后,观念艺术终于踏入了中国这片陌生的土地,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影像艺术相继走进中国,但早期中国的观念艺术表现方式还是以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为主。

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中国艺术界,观念艺术并不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多数人认为它是反社会、反主流的文化形态。只有少数的艺术家选择使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生存和文化经验,他们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由于观念艺术的反社会、反主流性,其公开展览涉及展出的合法性问题,而这一时期观念艺术的主要发表渠道基本上只有南京的《江苏画刊》。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逐渐多元化,包括艺术制作、现场布置、表演、录像和新媒体等方式。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加入观念艺术创作的行列。例如,张培力的录像《(卫)字三号》(1991年)表现了一只手搓洗一只母鸡的过程,表达对于当时所处环境的一种反讽态度。钱喂康的观念装置《风向:白色数量205克》(1993年)使用一台电视显示器播放电风扇在转动吹风的录像,这个录像装置与地面上的粉末现成品共同构成一个装置空间。新媒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观念艺术的视觉概念从“物象”向“电子影像”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期,摄影艺术和影像艺术开始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产生影响,观念艺术也开始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性改造,例如洪磊的“中国风景”(1998年)系列作品和展望的“假山石”系列作品。他们都在中国传统物象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以展现各自的思想观点。在媒介等级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绘画和雕塑这些之前在中国一直被现代艺术认为相对低级的媒介终于与装置和新媒体拥有了平等的地位。

三、观念艺术在中国的特点

观念艺术在中国与其他本土种类艺术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表达出独特的思想性、批判性以及对人们习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反思。通常,它不仅对创造这些作品的艺术家提出疑问,也对欣赏它的观众提出各种疑问。基于上述的一些因素,可以概括出观念艺术包含了以下六个特点。

(一)强调艺术的思想性、批判性

虽然观念艺术与传统艺术都具有批判因素,但观念艺术只是将所展示的对象作为批判的一个媒介,而非最终的指向。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或者结果来表达对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的批判和反思。相比之下,传统艺术更直接地将描绘的对象作为批判的对象。需要注意的是,观念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艺术家通过对当下时代的观察、思考和体验来呈现独特的观念和批判视角。此外,观念艺术的思想性和批判性也需要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观众可以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来理解艺术家的思想表达和批判立场。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产生新的想法和反思,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观念艺术的深度和广度。

(二)反对对象化

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通过塑造、刻画、描绘等方式来创造具象或抽象的艺术形象,如绘画、雕塑等。这些形象通常是静态且直观的,观众可以通过视觉来欣赏和理解它们。在观念艺术作品中,画面中展示的“对象”并非观众理解的最终目标,而只是艺术家用来表达情感、观点的媒介或手段。

例如,王强的作品《两个无意义的空白》,艺术家在水中放置了两个四边形,一个是四边对角木边框,一个是用绳子缠绕的四边对角形。前者坚硬、挺拔,后者颓废、柔软,似乎给人某种暗示:我们感知到的物体存在是依托于其背景材料的。

(三)反对审美中心主义

观念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反美学的。在中国的观念艺术中,反对审美主义的具体运用表现为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和反思。传统美学观念往往将艺术视为一种审美体验的产物,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然而,这种观念忽略了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等背景和问题。观念艺术重视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更甚于其表现方式或技法,于是“美”成为人们观察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更深层面内容的屏障。我们不能以欣赏古典主义艺术的视角来理解观念主义作品,因为观念主义并非以美为最终目的,而是将目光转向挖掘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甚至从一开始就在向艺术的本质提出疑问。

(四)崇尚智性因素

在观念艺术中,智性因素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观念艺术家注重运用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以清晰、连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其次,观念艺术家经常通过引用和借鉴其他文化、艺术作品或社会现象来深化作品的意义和内涵。此外,观念艺术家倾向于使用文字、语言、影像等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以更直接地传达他们的观点和思考。观念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让参与者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最终在被理解后完成,这也是智性因素的体现。在观念艺术中,智性因素占据了重要地位。艺术家运用理性思维、多元化表达方式等手段,挑战观众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五)反收藏性

观念艺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创作的过程性。观念艺术家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思考和表达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对象的描绘。他们注重运用理性思维、多元化表达方式等手段。艺术家经常通过引用和借鉴其他文化、艺术作品或社会现象来深化作品的意义和内涵。他们认为,艺术作品应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相关联,而不是孤立地描绘对象。这种做法有助于打破传统艺术的封闭性和孤立性,使艺术作品更具开放性和社会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具有观念性的纯粹绘画和雕塑作品可能不具备摒弃风格和反收藏性这两种特点。

四、观念艺术在中国的表达方式

(一)装置方式

装置方式是中国观念艺术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主要是运用“现成品”进行创作。在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装置”被认为是最具有前卫色彩的表现方式。但也有人认为装置艺术在一段时间内走入了误区,被看成了一种前卫的标志,艺术家过于看重“装置”本身的价值,好像只有在作品中使用“现成品”才是装置艺术的表现。

虽然关于装置艺术有反面的声音,但也不能就此否定装置艺术在中国观念艺术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毕竟“现成品”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形式美感的单一追求。

(二)影像方式

观念艺术中的影像方式直接表现出了反物象化、风格化的特点。中国的观念摄影应该说是积极响应了国际潮流,表现手法上既有传统的摄影方式,也有图片加工的方式。影像的出现同时也对绘画形式的转变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绘画不得不从单纯的记录方式中走出来。这种易于掌握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艺术与群众的距离。

(三)雕塑方式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雕塑家意识到中国雕塑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于是这些艺术家开始寻求雕塑在观念艺术中的入口,寻求中国雕塑的新发展。隋建国是中国观念雕塑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从1990年起的“结构”系列到《庆典》再到“中山装”系列,展现出中国观念性雕塑的变化历程。

(四)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着重强调艺术作品的实施过程,是一种反艺术商业化的行为,因为它无法被直接收藏,人们能够触及的只是作品完成后的遗留物。行为艺术关注的更多是较为尖锐的人类问题、生存环境问题等,而这样的一些问题往往都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毕竟它们是在中国特有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下产生的。

五、观念艺术在中国的思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观念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发展历程。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激发了艺术的创作。艺术家们对于这一切的变化伴随着恐惧、欣喜和矛盾,他们的世界里,混乱、无序、空虚和无望的思想在慢慢酝酿,作品中无处不显示着怀疑、不确定因素以及对社会的追问。这时候观念艺术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向社会、向自己提问的武器,怎样利用这样的武器的难题也紧跟着出现。

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中国的艺术家们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和试验。现成图像的挪用和翻新是观念绘画各种流派通用的策略,当代绘画既受到图像挪用的挤压又受惠于图像挪用。不同于西方波普藝术的机器复制(例如安迪·沃霍尔的照相制版丝网印刷),图像的手工复制是中国观念绘画的语言学特征。除此之外,将画面进行模糊化处理,呈现虚焦效果,也是观念绘画常见的手法之一。凡此种种,体现了观念绘画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形式的突破,这也算得上是观念绘画在艺术本体上的创新。

中国的观念艺术经历漫长的时间发展至今,其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观念艺术出现在中国时,考虑的就是如何使自己被认可。一些艺术家本身无法把握好观念性试验的度,加上当时社会上的各种因素,也都对人们接纳观念艺术产生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绘画及雕塑方式的观念艺术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接纳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中国的观众渐渐有了更强的接受事物的能力,观念艺术在中国正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亦杨.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

[2]唐培淞.艺术的去物质化观念之我见:以欧美当代观念雕塑为例[J].大众文艺,2020(20):65-66.

[3]解玉斌.观念艺术的当代价值及困惑[J].电影评介,2009(20):82-83.

[4]阿彻.全球视野艺术丛书:1960年以来的艺术[M].刘思,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5]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6]施内德.二十世纪艺术史[M].邵京辉,冯硕,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7]利帕德.六年:1966至1972年艺术的去物质化[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

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汉法时态表达方式的异同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图案的艺术表达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婉约与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