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改革与技术创新协同推进的逻辑建构与实现机制

2023-03-07周铭山范琳琳

东方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技术创新

周铭山 范琳琳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西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不同种类的技术创新会内生出与之相应的金融需求。现有金融体制在服务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市场机制作用不强、间接融资未能满足创新需求、资本市场对创新的价值发现功能较弱、金融监管制度激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解决金融供给未能匹配创新需求、金融主体和创新主体双重错位问题。未来应围绕金融供给与国家创新能力发展协同推进这条主线,通过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创新功能、破解要素配置扭曲、推进数字科技赋能、完善金融监管来形成以提升创新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金融体制,促进战略产业企业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23)06-0001-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把创新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国家创新能力的定义是国家创新基础环境、产业集群以及两者间的互动①Furman J., Porter M., Stern S.,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Research Policy, 2002, 31(6): 899-933.,解构我国国家创新能力需要紧密结合我国自身的创新基础、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能力。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2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背景下,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从2012 年的第34 位提升到2022 年的第11 位,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的9 个细分指标排名全球第一②排名全球第一的九个创新指标分别是:阅读、数学和科学的PISA 指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单位GDP 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单位GDP 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单位GDP 的工业外观设计申请量,单位GDP 的商标的申请量,国内市场规模,提供正式培训的公司比例,劳动力产值增长率,创意产品出口金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但是,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受制于人。未来我国需要继续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构建非对称竞争优势,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金融作为引导和支持创新的关键要素,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逐渐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体制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以银行为主的“效率型”金融体制改革有效促进了经济规模扩张,成功地将分散的储蓄转化为成规模的投资,支撑国有企业完成产业跃升,推动资本积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以垄断性大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金融体系与当前创新主体的融资需求存在一定背离,在风险较高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及基础研究环节创新活动的激励性较弱。因此,未来必须结合举国体制优势,进行以提升创新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结构,合理匹配金融供给与创新需求。

一、从理论逻辑梳理金融对创新的影响

创新由于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失败概率高,需要持久且稳定的现金流支持③Holmstrom B., "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89, 12(3): 305-327.。金融体系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要素④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金融不仅为跨期风险管理提供了便利,还有利于经济活动的信息生产和金融资源在不同类型的创新企业之间有效配置,从而减少创新企业融资障碍⑤Fuente A., Marin J., "Innovation, Bank Monitoring, and Endogenous Financ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6, 2: 269-301.。不同的金融主体通过项目筛选、资金支持、风险承担与分散、监督治理,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促进资金链与产业链的相互融通。

尽管学术界普遍认为金融发展支持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关于我国金融体系应以资本市场为主导还是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导,学术界仍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面,银行在获取信息、实施公司控制等方面相比证券市场更具优势,能够更好地缓解信息不对称。Stiglitz 认为良好的股票市场能够及时迅速的传递企业特质信息,阻碍投资者的搭便车问题①Stiglitz J. E.,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5, 17(2): 133-152.。由于证券市场对公司治理和控制存在缺陷,市场参与者在企业违规后的干预行为可能损害其他股东利益②Shleifer A., Vishny R. W.,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94(3): 461-488.。另一方面,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容易引发寻租行为③Hellwig M., "On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Control",Working Paper ,1998,University of Mannheim.,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导致企业通常会采取保守的成长策略,减少风险活动,抑制企业创新④Weinstein D.E., Yafeh, Y., "On the Costs of a Bank-Centered Financial System: Evidence from the Changing Main Bank Relations in Japan",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8, 53(2): 635-672.。本文接下来进一步从银行、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角度全面梳理金融对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一)银行贷款

学术界对于银行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尚未得出定论。Hsu 等认为银行在进行贷款审查时歧视无抵押品和缺少会计记录的创业企业,从而不利于创新⑤Hsu P H, Tian X, Xu Y,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ross Country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4, 112(1): 116-135.。然而,大量研究却发现商业银行为企业的创新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首先,商业银行能够在地理上分散信贷风险,提升银行对创新活动的风险容忍程度⑥Amore M., Schneider C., Zaldokas A., "Credit Supply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109(3): 835-855.。其次,银行通过关系借贷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同时防止企业创新信息泄露,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⑦Saidi F., Zaldokas A., "How does Firms' Innovation Disclosure Affect Their Banking Relationships?", Management Science, 2021, 67(2): 742-768.,促进企业创新⑧马光荣、刘明、杨恩艳:《银行授信、信贷紧缩与企业研发》,《金融研究》2014 年第7 期。。最后,专利可被用作信贷融资的抵押品⑨Hochberg Y., Serrano C., Xiedonis R., "Patent Collateral, Investor Commitment, and the Market for Venture Lend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8, 130(1): 74-79.。但是,专利担保贷款会诱使科技公司偏离创新活动,转向基于专利货币化和诉讼的短期战略⑩Ayerbe C., Azzam J., Boussetta S., Pénin J., "Revisi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Loans Secured by Patents on Technological Firm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Research Policy, 2023, 52(8): 104824.。

(二)风险资本

风险投资是初创企业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力量⑪Kortum S., Lerner J.,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31(4): 674-692.。风险资本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创新企业提供支持:第一,风投机构的管理团队通常拥有与所投资的创新企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容易准确评估企业创新活动价值,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风险机构可以通过多轮融资的方式监督企业,缓解创新过程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代理问题与敲竹杠问题①Mao Y, Tian X, Yu X, "Unleashing Innovation", Working Paper, 2016, Cornell University.;第三,风投机构通过投资高风险的项目追求高额回报,相比银行对创新活动早期风险的容忍程度更高②Tian X, Wang T, "Tolerance for Failure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4, 27(1): 211-255;Xie F, Zhang B, Zhang W, "Trust, Incomplete Contracting,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022,68(5): 3419-3443.。

(三)资本市场

许多文献重点探讨了企业进行上市决定时面临的权衡:从IPO 角度出发,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IPO为创新项目融资,缓解融资约束③Acharya V., Xu Z,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novation: The Case of Public Versus Private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7, 124(2): 223-243;张劲帆、李汉涯、何晖:《企业上市与企业创新——基于中国企业专利申请的研究》,《金融研究》2017 年第5 期。;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上市企业有更高的信息披露要求与监管压力,意味着更低的风险容忍度和更大程度的创新信息泄露,导致管理者短视④Bernstein S., Does Going Public Affect Innov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2015, 70(4): 1365-1403;Fu R., Kraft A., Tian X., Zhang H., Zuo L., "Financial Reporting Frequency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20, 63(3): 501-530.。此外,证券分析师通过为投资者提供企业盈利预测报告的方式改变企业信息环境,影响上市公司创新决策。一方面,分析师拥有专业知识背景,能够通过长期跟踪某个行业的上市企业发挥信息解读作用,提升投资者对企业创新活动价值评估的准确性⑤陈钦源、马黎珺、伊志宏:《分析师跟踪与企业创新绩效——中国的逻辑》,《南开管理评论》2017 年第3 期;黄志宏、李善民、王彩萍等:《分析师跟踪对企业技术并购决策的影响研究》,《会计研究》2022 年第2 期。。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声誉和薪酬受经营业绩与股价的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增加管理者业绩压力,导致上市公司的创新活动显著减少⑥谢震、艾春荣:《分析师关注与公司研发投入:基于中国创业板公司的分析》,《财经研究》2014 年第2 期。。

最后,许多学者讨论了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各种影响。机构投资者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比普通散户更能容忍失败,能够准确理解企业创新活动价值,减少管理者对声誉的担忧⑦Aghion P., Reenen J., Zingales 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1):277-304; Deb S.S., Duong H.N., Singh A., Singh H., "Does Hedge Fund Activism Imp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23: 1-27.。Chemmanur等探讨机构交叉控股在形成战略联盟和企业创新中的作用⑧Chemmanur T. J., Shen Y., Xie J., "Innovation Beyond Firm Boundaries: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23, 80: 102418.。他们发现,拥有共同机构持有者的企业更容易形成战略联盟,并通过共享联盟成员的专利、研发人员的方式提升企业创新产出。但也有研究表明基金这类机构投资者同样面临业绩压力带来的短视问题。Agarwal 等发现,更高的投资组合选择透明度增加了基金经理短期压力,导致高管更加重视短期业绩,减少了上市企业创新激励⑨Agarwal V., Vashishtha R., Venkatachalam M., "Mutual Fund Transparency and Corporate Myopia",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8, 31(5): 1966-2003.。潘红波和杨海霞发现,互联网平台提升了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关注度,提升了企业风险承担能力,进而有效增强了企业创新⑩潘红波、杨海霞:《利益相关者“创新关注”促进了企业创新吗——来自深交所“互动易”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22 年第3 期。。

除通过金融中介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外,创新企业还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市场为创新项目融资。首先,与独立企业相比,被收购后企业通常会面临严重的代理问题①Scharfstein S. D., Stein C. J., "The Dark Side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Divisional Rent-Seeking and Inefficient Investment",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5(6): 2537-2564.,降低标的公司创新意愿②Seru A., "Firm Boundaries Matter: Evidence from Conglomerates and R&D Activit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4, 111(2): 381-405.。其次,收购高研发能力的标的企业能够提升主并公司创新能力。大企业面临内部资本市场代理问题或上市后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信息披露,相比初创企业有更低的创新意愿,因此有动机通过收购高科技企业提升创新产出③Zhao X,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cquisi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2009, 55(7): 1170-1183.。最后,以提升创新能力进行的并购活动能够提升合并后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并购缓解创新融资约束的效应有可能超过被收购后标的企业面临的内部资本市场代理问题对创新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主并公司与标的公司在创新领域和所拥有的专利类别相似时,能够进一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企业创新④Bena J., Li K., "Corporate Innovations an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2014, 69(5): 1923-1960;陈爱贞、张鹏飞:《并购模式与企业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19 年第12 期。。

二、基于历史逻辑从宏观视角梳理金融与创新的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与创新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直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权力的演变持续影响着金融和创新主体功能发挥,以及金融供给与创新需求之间的匹配与主体之间协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权集中于政府部门,导致金融缺乏独立性,也制约了国家创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4 年至1995 年期间,由于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变,金融资源配置权力发生重要变化。这一阶段的金融资源配置权力主要体现在“信贷分配权”的下放。同时,银行间市场得以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更为自由地流动。这不仅增强了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资源的自主权和干预权,也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机制。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这一演变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国有企业虽然效率较低,但承担了就业与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存在预算软约束的问题。相比之下,非国有企业虽然效率较高,却常常面临外部融资渠道的限制,主要依靠自身资本积累。Brandt 和Zhu 的研究显示,信贷分配权的下放使得大量资金从金融部门(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流向非国有企业,从而支持了这些企业的发展⑤Brandt L., Zhu X., "Redistribution in a Decentralized Economy: Growth and Inflation in China under Refo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 108(2): 422-439.。这为非国有企业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机会。在1979 年至1995 年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9%,国有企业生产效率较低,其在总产出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其就业和增长的支持使得其就业增长与非国有企业保持同步,平均工资也高出近三分之一。政府通过货币创造来实现对国有企业的就业和增长承诺,导致该时期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

国有银行向非国有企业的投资,进而促进了产出的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部门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跨越式转变。在1998 年至2019 年之间,金融分权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过度干预和金融资源的过度使用,使得金融风险加剧,以及中央政府对金融监管、金融风险化解职能的集中。但同时,由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前期受制于融资约束和市场准入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生产率公司得到快速的发展,金融资源在这些初创企业中形成再分配。Song 等重点关注1992 年后我国经济的转型,发现持续的资本回报和外汇盈余将资本和劳动力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重新分配到生产效率更高但获得外部融资机会较少的创新型企业①Song Z., Storesletten K., Zilibotti F., "Growing like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1, 101(1): 196-233.。在这一阶段,金融支持创新不仅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涉及有目的性的对创新型企业的投资。

政府通过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核心作用。然而,政府体系内的代理问题导致地方官员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竞争,同时也导致了短期行为。地方官员的职业晋升促使他们在地区产出方面竞相报高数字,从而向中央政府转移更多税收,进而导致地方政府产生较高的杠杆水平。过度的杠杆可能从一个地区传导到其他地区,官员的短期主义行为不利于其他地方官员的相对绩效评估,从而加剧了各地方官员之间在利用杠杆方面的激烈竞争②Xiong W., "The Mandarin Model of Growth. No. w25296",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8.。

三、从实践逻辑分析金融支持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供给如何匹配创新的需求

金融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结构和功能往往受到经济社会体制变革的影响。当国家创新水平远离世界技术前沿的阶段时,“促进模仿的创新策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国家创新水平逐渐接近世界技术前沿时,自主创新必须成为经济发展新方向。这时,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投资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终收敛到技术前沿③Acemoglu D., Aghion P., Zilibotti F., "Distance to Frontier, Sel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6, 4(1): 37-7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以低工资优势和相对有利的人口结构为基础,结合市场导向的改革和对世界经济的开放,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的减少,未来的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自主创新④Wei S, Xie Z, Zhang X, "From 'Made in China' to 'Innovated in China': Necessity, Prospect,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2017, 31(1): 49-70.。

金融体制的运作方式决定了哪些创新创业活动可以获得金融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具体分配方向。在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即使金融市场规模较大,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也难以得到资金支持。为了有效提升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我国需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创新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体制,系统性地提高“创新驱动型”发展所引致的经济收敛程度,促进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企业的创新多处于技术前沿较远的位置,模仿创新是企业经营的技术来源。由于技术和市场风险较低,产业相对成熟,企业对金融体制的要求较低,具有基础功能的金融体系就可以有效满足企业的基本融资需求。此时,以保本收息、低风险稳健审慎经营为特征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虽然在定价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但是能够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带动经济规模的扩张,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许多行业必须进行信息不对称更严重、风险更高的原始创新,企业对金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国当前以垄断性大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金融体系,与新发展阶段中创新主体对融资的高要求存在一定背离,尤其在风险较高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基础研究环节,金融的激励性较弱。

具体而言,我国金融支持国家创新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强。一是银行信贷市场竞争中性的偏离对民营部门的创新活动产生“挤出效应”。二是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非市场引导制约创新发展。地方政府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投入大量资金,但这可能导致同质化竞争,削弱区域创新能力。第二,间接融资体系未能满足创新主体的金融需求。一是信贷风险定价能力较弱,限制银行对创新企业的风险识别、筛选和监管能力。二是存贷利差弱化银行服务企业创新的动力。三是政策性金融未能弥补银行服务创新的短板,有效降低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第三,资本市场制度不完善弱化对创新的价值发现功能。一是资本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不健全,市场发现优质创新企业功能弱化。各地对挂牌企业数量的目标追求可能会导致推荐科创板后备企业的筛选出现短视化,地方政府保护“壳资源”的争夺仍在上演。二是资本市场的长期价值创造功能缺乏效率,对创新的支持不足。三是风险投资运作模式尚未成熟。第四,金融监管制度激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分业监管的政策框架不适应金融机构开发创新金融服务。二是金融风险的处置能力滞后,制约金融机构金融创新能力。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监管套利,不利于引导资金流向实体创新部门。

金融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配结构必须与企业创新效率相匹配。从理论上讲,生产力最高的企业应该追求自主创新,而生产力较低的企业应该通过模仿来发挥后发优势。但是,我国创新效率更高的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却明显不足。Wei 等发现,虽然研发补贴这一政策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但相对更低效的国企却做了太多研发,导致我国创新领域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①Wei S, Xie Z, Zhang X, "From 'Made in China' to 'Innovated in China': Necessity, Prospect,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2017, 31(1): 49-70.。如果研发补贴能够在国有和民营企业中公平分配,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速甚至能够增加50%。进一步从企业的创新类型进行解构,König 等同样认为,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约束条件来选择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且创新效率更高的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激励更强②König M., Storesletten K., Song Z., Zilibotti F.,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Where is all that Chinese R&D Going?",Econometrica, 2022, 90(4): 1615-1654.。但是,政府的研发补贴可能会导致创新激励扭曲,使企业并非依据自身创新效率和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创新方式。本应进行模仿创新的企业却因获得了补贴而更愿意自主创新,甚至破坏了高效率企业在领导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自然比较优势,并最终减缓了国家创新水平提高进程。

因此,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金融改革必须紧密匹配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创新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形成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适应的金融制度,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与创新效率和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供给,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二)主体双重错位问题

1.金融主体错配

理论上,金融通过对创新失败的风险分散、对创新成功的利益分享,实现风险链的共担和价值链的共享,不同的金融机构都会基于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去投资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企业,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风险投资、科技银行等组成的多层次金融体系针对不同的企业实现高覆盖和差别化服务,促进资金、人力、技术、信息等因素流向技术创新主体,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国家创新能力①Hsu P H, Tian X, Xu Y,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ross Country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4, 112(1): 116-135.。在现实中,当面对市场动态性与技术复杂性的双重压力时,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形成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中任何主体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行为都将影响金融与创新协同发展的稳定性。加之我国的金融主体发育不成熟,更喜欢短平快的投资项目,风险承担意愿不高,投资行为也存在一定的扭曲。这不仅限制了创新机会的数量,也限制了科技金融协调推进的活力。

以中小科技企业为例,其缺乏抵押品、难以估值定价、投资周期长、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强,创新活动和发展成长往往离不开创业投资的支持。在美国,受到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占据上市公司的43%,总市值的57%,为就业提供了38%的机会,同时占据市场研发的82%②资料来源:http://www.gsb.stanford.edu/insights/inside-secret-world-venture-capital。。但是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极其偏好Pre-IPO 项目,导致中小科技企业在创新和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2019 年私募股权类基金对种子期企业的投资比重不到8%,对中小企业的投资金额比例为27.7%,在半导体、生物医药、计算机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比重只有23%③资料来源:http://hn.people.com.cn/n2/2021/0306/c337651-34608148.html。。

2.技术研究主体错配

在缺乏优质标的的情况下,即使全社会存在丰富的金融机构的资源,国家创新能力也很难快速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相对落后的深层次根源在于,科技金融生态缺乏长期专注于创新的高质量企业。经济学理论通常假设企业都愿意通过创新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其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于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政府没有较好地处理市场摩擦等。但是,从实践来看,我国科技资源在过去的经济追赶过程中基本遵循自上而下的配置模式,强调国家战略的引领作用,导致我国的创新主体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④柳卸林、高雨辰、丁雪辰:《寻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理论思维——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思考》,《管理世界》2017第12 期。。首先,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和实现技术自立、自力更生的微观基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模仿创新的路径依赖导致其更偏好商业模式改进,甚至通过各种手段谋取政策补贴,而不是真正投入创新的研发和实践。2020 年,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企业投入仅占6.52%,而美国和日本分别是31.14%和47.07%⑤资料来源:http://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304/27/WS6449ddlaa310537989371df6.html。。其次,国有研究机构和大学等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与市场脱节严重,导致产学研机构之间的创新要素和关键资源的流通机制不畅,国家整体的技术商业化能力不足。最后,在官员锦标赛制度背景下,地区产业政策部分偏离了当地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甚至存在过度竞争等问题,区域创新能力缺乏有效协调联动。

四、在三重逻辑叠加的基础上建立金融改革与技术创新的双向协同

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重逻辑叠加的基础上,建立金融改革与技术创新的双向协同需要结合金融体系规模优势和举国体制优势的联动效应,紧紧围绕金融供给与国家创新能力发展协同推进这条主线,凸显制度创新和渐进性改革的核心地位,通过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创新功能、破解要素配置扭曲、推进数字科技赋能、完善金融监管,建立国家创新能力导向的金融体制,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利益联结和激励相容。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服务战略产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构建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重点的国家创新体系,需要深入认识和科学分类不同技术属性,抓住阻碍其突破的主要矛盾,从创新主体角度着手,设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①陈劲、阳镇:《融通创新视角下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社会科学》2021 年第5 期。。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基础、人才体系以及金融支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使得它们在产业链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具备领导地位。然而,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大型民营企业的资金规模雄厚、风险承担能力更强,具有吸引全世界优质创新要素的能力,突破原始创新的激励和能力更高。中小微企业以其灵活的组织结构和较低的内部交易成本,更适合进行原始技术的吸收扩散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创新能力。从金融供给驱动的角度来看,金融体制改革应围绕创新缺口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创新链不同环节、所有制、规模企业创新。结合上述不同创新主体的技术突破优势所引致的金融需求,以及不同金融主体在风险承担、信息甄别、失败容忍和监督治理上的典型特点,国有企业的产权优势和社会地位意味着其更适合间接融资,以资本市场为主的具有直接融资渠道更符合大型民营企业突破性创新的需求,中小微企业可以从金融科技背景下的数字金融获益,创业企业的独特性促使其成长发展与股权投资更契合。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服务战略产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机制主要体现为:

第一,银行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原始创新。首先,发挥银行资本的规模优势,提升银行对基础性技术创新风险的容忍度,探讨针对国有企业基础性科创活动给银行带来的不良贷款损失,建立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的方式方法。其次,通过灵活的市场利率调整,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于原始创新。最后,政策性金融可发挥激励作用,通过风险分担机制与合理项目遴选,支持国有企业在复杂产品系统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第二,股票市场改革与大型民营企业突破性创新。首先,建立股票市场的竞争机制,扩大资本市场总量,降低资本市场歧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其次,引入国内外成熟机构投资者,提升股票市场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容忍度。第三,金融科技创新改革与中小微企业技术扩散吸收。首先,结合金融科技优势,优化企业信用信息和担保增信体系。其次,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具,培养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才,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最后,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完善市场化债券发行机制,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途径,促进技术扩散吸收。第四,股权投资体制改革与创业企业涌现式创新。首先,建立多层次的风险投资退出体系,丰富退出方式选择,引导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科创企业,优化资本市场的风险容忍。其次,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行业准入监管和税收优惠政策,激励风险投资的增值管理服务,提升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容忍度。第五,区域性金融体制改革与产业集群能力提升。首先,发展地方化、专业化中小银行体系,为特定地区和行业创新提供融资支持。其次,通过政府牵头的产业金融投资,引导产业内企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推动产业基础领域技术的扩散与吸收。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从当前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来看,金融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能再以效率导向为目标,单纯发挥其资金配置和政府监管功能。金融体系建设应以提升创新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不仅在融资渠道为科创企业提供便利,而且可以将金融资源在不同科技企业进行流通,提高金融科技水平,深化科创金融的深度融合。同时,金融中介的“桥梁”功能也能充分整合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现有资源,将金融机构与三者结合,打造科创金融的线上服务平台和定价机制,充分激活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实现科技要素在多行业中的流转。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与机制主要体现为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解决基础研究资金和人才不足问题。首先,拓宽基础研究资金渠道,改善资金来源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参与,将市场资金引入基础研究领域,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其次,优化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再单一以发表论文来评价科技创新能力。最后,加强与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形成稳定的科研队伍,解决科技成果项目不足的问题。第二,解决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首先,引导金融机构组建知识产权识别和定价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定价和市场退出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流转。其次,构建“双轨”激励制度,通过资助高校科研,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技术转移。第三,解决共性技术研发问题。首先,基于交叉持股等形式整合多产业、多领域的共性技术,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解决竞争前、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促进共性技术研发。其次,建立共性技术信息交流平台,解决供求不匹配和知识交流不畅通问题。第四,解决高技术企业兼并收购问题。通过改善资金来源、加强监管、完善定价机制等举措,调整信贷结构、发展直接融资方式、发展并购基金等措施,解决资金来源不足问题。

(三)以创新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演进,但其核心始终围绕调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失灵,支持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金融稳定有序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市场化改革依然是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但政府在金融体制中仍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克服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未来应该继续结合我国举国体制优势,更好地发挥有为政府在支持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建立金融资源配置合理、金融风险管理有效、引领国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中国特色金融制度。我国政府应在以下三个层面发挥保障机制,支撑以创新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金融体制改革。

第一,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减少行政干预,保障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于技术创新企业。首先,对创新效率和自主创新意愿更高的民企融资不利的金融制度,实际也就是阻碍国家创新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机制障碍。实现竞争中性应当是金融引领国家创新的重要一环。建立竞争中性原则,降低金融市场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歧视,促进国有和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融资便利等方面都能公平竞争,引导金融资源与企业的创新效率相匹配。其次,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预,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导致的金融要素价格扭曲和创新效率不足。最后,采取更为系统性的开放策略,为资本市场和银行引进成熟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促进形成市场化、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开放金融市场。

第二,构建适应金融创新的监管体制,平衡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首先,构建差异化监管政策。技术创新需要与之匹配的金融产品创新,张弛有度的金融监管制度是支持和促进金融创新的保障。鉴于技术创新与金融产品创新的紧密结合,有效控制甚至有效监测金融风险,需要调整分业监管制度以适应科技创新和金融深度融合的新形势。政府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政策,以激励金融市场向技术创新企业提供资金,进而引导企业进行原始颠覆式创新。其次,加强监管技术评估能力。监管机构应加强前瞻性研究,密切跟踪金融业务创新前沿,丰富监管报表体系和监测指标。推进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沙盒”,加强功能监管与监管科技,在提升监管部门风险预警前瞻性的同时,促进提升金融市场服务创新实体进行创造性破坏。

第三,建立与创新企业相适应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首先,建立社会信用共享平台。为了维护信用秩序并提升信用水平,政府应整合工商、税务、海关、司法等不同政府部门的线上、线下数据,建立新型的社会信用共享数据系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对中小科技提供分类管理和风险控制。将国家信用注入科技研发全过程,引导耐心资本、核心技术和人才配置于科技链网的关键研发节点,促进形成产学研金协作的科技生态网络,推动科技链网融资模式。其次,构建与企业生命周期相适应的市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银行、证券、保险业、风投等各类金融资本与知识产权资源有效对接,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提升知识产权融资规模和效益。最后,为金融市场提供清晰、统一的会计标准,稳定、高效的支付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公平、透明和稳定,以支持金融主体合理分散风险。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技术创新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