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

2023-03-07曹大伟张鑫淼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培育青少年

曹大伟,张鑫淼

(1.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上海 200438)

青少年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体成长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到整个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然而,青少年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较长的屏幕使用时间下,经常处于久坐不动状态,极易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如青少年体质水平下滑、近视率和肥胖率升高和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等[1]。为应对上述难题,早在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要“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同时,在2016年颁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又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足以看出国家层面对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重视。学校虽是促成青少年体育素养的重要场域,但由于培育过程的复杂性,仅靠学校的努力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本研究在剖析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路径选择,以期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及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启示。

一、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现实理据

(一)内涵厘定

1. 体育素养的内涵

体育素养(Physical Literacy)这一概念在学术界最早由英国学者Whitehead 提出[2],并出版相关专著,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体育素养的概念,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3]。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国也有学者开始关注体育素养的相关研究。但目前对于“体育素养”这一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呈见仁见智态势,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赖天德[4]将体育素养理解为个体的体育文化水平,主要包含体育意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基本体育知识以及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与体育欣赏的能力等。冯古首等人[5]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体体育精神和体育品质的综合”。余智[6]认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杨献南等[7]认为,“体育素养是指个体以先天遗传素养为基础,通过家庭、学校体育教育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身体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在追求的综合性文化塑造”。陈思同等人[8]认为,“体育素养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获得利于全人生存发展的运动要素的综合,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

2. 家庭体育的内涵

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基本单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就是夫妻关系及亲子关系的总和[9]。家庭体育作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小到增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加强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等,大到影响着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因此,“家庭体育”相关研究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也错综复杂。李建国[10]认为,“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两人或以上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张永保等人[11]认为,“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李小进[12]认为,“家庭体育是家庭成员以家庭为归属所开展的、为满足家庭成员需求的各类体育活动,具有对象全民化、发展持续化、实施简易化和功能特殊化的特点”。

(二)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逻辑起点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少年时期体育素养的培育刻不容缓,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更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育人质量。现阶段,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工作已得到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但更多的培育主体将其视为“一项任务”“一阵热风”或“一种形式”,体现出被动性、单一性、短暂性特点,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更不利于体育素养的长期培育[13]。因此,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是完全不够的。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域,有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而家庭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青少年体育素养的重要契机。家庭体育的开展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排解学生因为学业压力等问题带来的不良心绪,还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使其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其次,通过家庭体育活动能够巩固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运动技能,弥补体育课堂时间上的局限,拓展学生有关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最后,家庭体育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及社区的和谐。因此,家庭体育据其对青少年具有“树体育意识”“拓体育知识”“促体育行为”“固体育技能”和“强体质水平”的多重功效,理应成为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重要突破口。

二、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

青少年体育素养主要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和体质水平,这五大部分作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核心构件,为家庭体育对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赋能提供了方向指引。因此,对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也应紧紧围绕这五个部分展开,以实现家庭体育培育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全方位赋能。

(一)家庭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育意识形成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体育意识同样是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先导。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域。儿童从出生便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其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最先始于胚胎期,在此期间父母的身体状况、运动习惯及家庭体育氛围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学校也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域,但学生的升级、假期、教师流动等因素,都会造成对青少年影响的非连续性、脱节性和非对接性。那么,家庭体育对青少年的体育兴趣、行为、习惯的影响则会更持久,注重改善家庭体育环境则可以促使儿童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体育意识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如为孩子普及体育与健康知识,带领孩子观看体育赛事,都是帮助青少年树立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更有许多家长意识到,仅靠口头说教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引导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实践,创造一切时机给孩子不可缺少的练习,并使这些练习固定下来,久而久之大脑中就形成了体育意识,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14]。青少年心中树立积极的体育意识,为其长时间持续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家庭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育知识巩固

体育知识可以被理解为个体获得的利于生存发展的运动知识,主要包括运动人体知识、体育运动营养知识、体育运动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安全知识[15]。在校园范围内,学生所接受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更多地倾向于培养青少年的运动技能,虽也包括相关体育理论知识,但内容有限,且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因此,青少年体育知识的普及与巩固仅靠体育课是不够的,而家庭则是促进青少年体育知识学习的重要资源库。就运动人体知识而言,家长在带孩子进行运动时,会带领孩子先进行热身,再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同时要求孩子在运动后进行拉伸,这便是对孩子运动人体知识的普及。体育运动营养知识则与家庭的联系更加密切,多数学生的饮食由家长直接安排,如运动后督促孩子及时为身体补充水分,摄入身体所需的蛋白质,久而久之便会起到对孩子运动营养知识巩固的效果。体育运动保健知识方面,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体型、体态十分关心,如现在的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较多,家长会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来保持健康的体态,从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孩子安全更是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一些家长也具备基本的运动安全常识,有助于孩子运动安全知识的普及。

(三)家庭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内化

临床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某些行为与父母密切相关,存在家庭代际传递效应,即不需要父母的刻意传习,子女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与父母相似的观念、行为和情感。当然,家庭中的体育锻炼行为也存在代际传递效应,表现出子女与父母锻炼行为趋于一致的现象,具体可表现在锻炼量和锻炼项目选择等方面[16]。虽然父亲和母亲积极从事体育锻炼都能影响子女的体育行为,但其中的内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父亲更大程度上通过行为表率来影响子女的体育行为,而母亲更大程度上通过营造亲密的家庭关系来影响子女体育行为[17]。同时,家庭体育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表现出家庭体育环境越好,青少年的体育行为越积极,其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体育环境对不同性别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效果不尽相同。相较于活动器材的易用性,家庭物理环境中活动器材可用性对青少年各强度身体活动行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家庭社会环境中异性家长的模范作用和鼓励支持策略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更大[18]。因此,家庭体育行为代际传递的相关实证研究足以说明家庭体育对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四)家庭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育技能发展

家庭体育对青少年体育技能发展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基础性、连续性、潜移性、多样性等特点。婴儿阶段,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父母给孩子做无意识的被动肢体动作,这已经算是家庭体育对孩子体育技能的影响。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学前阶段的肢体动作已经从无意识的转变为有意识的基本运动技能,如坐、爬、立、走、跑、跳等动作。再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增长,结合孩子的身体发育特点,家长开始传授基本的运动技能,运动常识,或者结合某些运动专项进行简单的练习,在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为今后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同时,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推进,国民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有所提升,许多家长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在与孩子一同参与体育锻炼时,能够促进孩子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纠正孩子错误的技术动作,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此过程中,家长扮演着“体育教师”的角色,孩子则是“学生”,形成一种以亲情为媒介的家庭体育教育模式[19]。因此,通过家庭体育能使青少年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青少年体育技能的发展,这正是打造健康体魄的关键所在。

(五)家庭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水平提高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是我国学校体育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始终困扰着我国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近年来,许多学者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完全归咎于学校体育工作不足,却忽视了家庭体育对于青少年体育健康影响的重要作用[20]。青少年时期是造成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存在差异的首要时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在这一时期养成,会产生持续的后效应,关系着青少年终身体育的达成。研究表明,家庭体育环境与青少年体重、体育锻炼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且这种影响超过其他层面因素[21]。父母支持孩子运动或愿意与孩子一同进行运动的家庭,子女的锻炼积极性要远高于父母不愿与孩子一同运动的家庭,那么锻炼积极性高的青少年当然拥有较高的体质健康水平[22]。同时,体育器械也是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因素,表现在家庭中体育器械的数量、可用性、多样性等方面[23],这些因素影响着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锻炼水平,为增强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可能。因此,家庭中积极的体育意识、环境和行为,是青少年体质水平提高的促成因素。

三、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

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能够说明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成为可能,是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那么,如何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还需进一步明确实践过程中的路径选择,为实现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能够落实、落细、落久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家庭体育价值引领,明确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目标

家庭体育的发展对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实现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首先,应积极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观。借助各种媒介方式加强对家庭体育的宣传,使家长明确家庭体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增进体质健康及促成体育素养的重要价值,使家庭体育观念深入人心。新冠疫情使民众明白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在后疫情时代,民众的家庭体育意识已有所提升,应借此契机顺势而为,积极开展家庭体育知识的普及,使民众了解家庭体育的功能,为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奠定基础。其次,应积极培养民众的家庭体育锻炼行为。家庭体育锻炼实践才能够检验家庭体育的价值与功能,科学地进行家庭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以达到增进健康且不产生副作用的效果。因此,要通过电视、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等媒介普及科学的家庭体育锻炼方法、手段及注意事项,积极为民众开展家庭体育锻炼活动答疑解惑,促进家庭体育的的可持续发展。

(二)拓展家庭体育组织架构,搭建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平台

家庭体育的发展仅仅依靠家庭的单一力量固然不足,激发社会组织对家庭体育发展的资源保障作用具有现实意义。首先,政府要牵头积极制定不同人群的家庭体育锻炼指南,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和锻炼需求,将科学的家庭体育锻炼指南与规范传入居民家庭生活。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体育中的指导作用,强化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科学设计家庭体育作业,并积极推进体育教师家访制度的实施。同时,促进学校教育资源向家庭开放,搭建家校体育交流平台。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内的学习和体育锻炼状况,以及老师布置的家庭体育作业内容。家长应及时地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体育作业,必要时还可进行其他额外的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家校体育交流平台为家长答疑解惑,推进体育教师为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指导,培养家长的家庭体育指导能力。最后,还应积极借助社区的力量,守好家庭体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在提升社会体育指导队伍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青少年校外体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吸引更多的体育专业人员参与青少年体育服务工作[24]。社会指导员应积极开展宣讲活动,使家长明确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意义,帮助家长获得指导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资质,促进家庭体育指导人员群体的多样化。

(三)丰富家庭体育资源供给,疏通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通道

家庭体育资源是家庭体育参与的基本前提,完善的家庭体育资源有助于提高家庭体育的参与度和实现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但我国家庭体育场地资源相对稀缺、分布不均衡,要丰富家庭体育资源供给,在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还应因地制宜,创造新资源,进而疏通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通道。首先,应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民众开放,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延长社会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为家庭体育提供场所,缓解想锻炼却无处可练的窘境[25]。还应及时管控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乱收费现象,维持校外体育培训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利益。其次,应积极发挥社会资源的导向作用。社会体育组织、体育俱乐部等应积极开展家庭体育赛事、增加社区间、家庭间的体育交流与碰撞,积极开发亲子类体育竞赛和体育培训课程,为家庭体育活动提供资源服务,增加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最后,家庭也应积极在社区、学校范围内交换体育资源,如积极利用有良好运动技能的社区邻居、同学家长等资源,在相互之间实现价值互换,减少支出的同时,让孩子体育素养的提升成为可能。

(四)强化家庭体育科技赋能,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效率

当今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家庭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积极借助科技的力量赋能家庭体育发展,对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促成效率具有重要作意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实现运动者与运动场地器材的连接,并借助可穿戴运动电子设备对运动者的身体状态进行监测和实时反馈,通过后台大数据的分析,为运动者提出运动建议,达到提高锻炼的科学性的目的。首先,要加快对家庭体育电子产品的研发,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家庭成员间的信息互通,促进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监督。同时,积极开发亲子间的体育锻炼游戏活动程序,提高家庭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家庭成员参与家庭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大数据对不同家庭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分析,提出个性化的家庭体育活动方式,提供更加精准的家庭体育指导服务。最终实现能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迅速根据个体身体差异和卫生事件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运动处方和健身指南服务的目标[26]。最后,借助5G 网络平台,积极将VR 技术运用至家庭体育中,实现虚拟运动场景的拓展,弥补家庭体育的运动场景的不足,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效率。

四、结语

受传统“重文轻武”及当代“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的边缘化致使青少年未能接受全面的体育素养教育,青少年体育素养呈现片面、断裂等特征。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对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家庭体育作为促成青少年体育素养的重要抓手,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值得深思。本研究积极探寻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现实理据,剖析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并提出实践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可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及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启示。但本研究还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为理想化的观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偏差,同时缺乏相关的实证材料加以佐证。因此,今后可开展与之相关的实证研究,更加深入、具体、准确地探讨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功能与策略。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培育青少年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青少年发明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