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心视界下的“厚德载物”论析

2023-03-07李炳全徐嘉骏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地中华民族责任

李炳全,徐嘉骏

(1.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导言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中国教育培养的首先应是中国人,而中国人具有中国心。中国心是作为中国人应当具有的中国优秀文化心理特质,其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2021 年3 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1]。2021 年4 月,他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他再次寄语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3]。在这些话语中,习总书记十分明确强调培养中国人。

中国人具有与他文化中的人的不同的以中华文化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心,中国心是中国文化心理特质,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或矛盾的独特方式,形成独特的中国文化(民族)精神、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致思途径和价值尺度,是中华民族作为主体所生发出来的自古至今中国人所具有的内生本质特性。既然中国的教育培养的是中国人,那么,就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中国心为己任,应当把中国心尤其是其核心中国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4]。

中国文化精神亦称之为中华民族精神[5-7],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8]44。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人的精神标识[9,10],是中国人的宝贵而独特的精神食粮,能够给予人以精神的支撑和依托,使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归宿感和文化自信[11],因而,中国教育应当且必须培育学生的中国文化精神[12]。鲁迅指出:“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13]。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4]18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4]192-193。“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5]。“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16]。这说明,育中国心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由于“厚德载物”是中国心的核心的有机构成部分,因此厘清其文化心理内涵对于育中国心来说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厚德载物的文化心理内涵

“厚德载物”中的“厚”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形容词的“厚”主要有“厚实的”“大的”“厚重的”“深厚的”等词义。这种意义上的“厚”是对它所形容的名词的限定或规定。动词的“厚”主要有“厚实化”、“增厚”、“使变得厚实”“强化”“增强”“加大”等词义。这一意义上的“厚”是对其后名词施加作用。

这样,“厚德”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厚实的大德”、“深厚的恩德”;二是“增厚德性”“使德性变得越来越厚实”。

“德”是德性。从“德”的字源、中国文化精神和儒、道文化进行分析,“德”是包含道德品质在内的多种积极心理素养结合在一起的心理系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指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7]。其中,“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法施于民,乃谓上圣,当是立德之人”(《左传正义·卷三十五·襄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18]。由此来看,“立德”是创立并广泛实施使民众受益的法度、章法、道法,这些法度、章法、道法不仅泽及当时人民,而且惠及后代。儒家经典《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9]。其中的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是并同的概念,明明德是明白和张扬光明的德行,而光明的德性是亲民,亲民就是至善。亲民中的“亲”有两层意思:(1)亲近、关心;(2)新,即焕然一新,变得更新更好。故亲民有两层含义:(1)以民为天,人民至上,对人民慈爱、友善,使人民免于疾苦,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就像父母对孩子那样无私的关心爱护。(2)启蒙人民,使人民弃旧图新,精神境界不断提升,心理素养不断更新发展,知识、能力不断超越突破。这说明,“德”是包含道德品质在内的更为宽泛的概念。

“载”是对应于“地”而言的。从“地”的角度讲,“大地”承载、容养或畜养(养育)、容纳、包容地球上的万事万物,据此,“载”有承载、容养或畜养(养育)、容纳、包容等之义。

(一)承载

就“承载”而言,大地所承载的事物有大有小,不管大小,都一律承载,平等对待,而不因大小而拒载;大地厚实,可以承载一切重物,无论多重的东西,它都能够负载而行。体现在人的身上,“载”主要有如下几层含义:(1)承载公平、平等。要求人平等的对待所有人,不管贫富贵贱,都对他们一视同仁,带领他们发展致富,而不能厚此薄彼、嫌贫爱富。(2)承载品行。任何人,无论贫富贵贱,能力高低,都应且能具有良好的品行。(3)承载人生的意义、价值、任务或使命。人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压力,多么重要的任务和使命,都能够承担起来,负重前行。承受的压力越大,承担的任务或使命越重,能够取得的成就越大,建立的功业越大。(4)承载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名声等。如承载中国人身份,中国心就是承载中国人身份的心理素养。

在众多“承载”中,对社会责任或使命的承载是核心。这是因为,对照大地承载畜养万事万物,人最应承载的是社会责任或使命,包括对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的责任或使命,《大学》中的“亲民”就是这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明明德”就是明确作为社会性的人应当承载的“亲民”的社会责任或使命。

(二)容养或畜养

就“容养或畜养”而言,大地容养或畜养、养育生长在其上的万事万物,不分高低贵贱地为它们的生长提供营养或养分。“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周易·说卦·第五章》)[20]。其义是说,万物都得到大地的极致滋养(植物皆受大地的养育而结籽,各种动物都被大地养育得又肥又壮)。

大地的这一特性表现在人的身上是人应具有的“容养”“畜养”等积极心理品质,应当像大地那样容养、滋养、关爱、保护他人、动植物以及自然环境,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和生存生活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做中国人来说,就是不断培养、增进或强化中国心,尤其是所应承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或使命。

(三)容纳

就“容纳”而言,大地具有极大的容纳力,好的坏的、有生命无生命的、圣洁的污秽的等统统无分别地接纳。就“包容”而言,大地包容一切,无论是对它的维护,还是对它的打击,统统容纳。“坤,顺也”(《周易·说卦·第七章》)[20]。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传下·第五章》)[20]。明确告诉人们,“德”是个体做成乃至做好事情应具备的素养。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素养,事情就做不好,甚至还会使自己遭殃,为自己带来灾祸。“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21],必然会“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21]。桓宽指出:“小人智浅而谋大,羸弱而任重,故中道而废……小人处盛位,虽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恒其德,而能以善终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盐铁论·卷五·遵道第二十三》)[22]。明确告诉人们,要想成功获得财富、建功立业、上位等,必须具有获得它们所需要的心理素养,否则,不仅得不到它们,还有可能身败名裂。不具有完成所做事情素养的人就好像折足的鼎那样,“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周易·下经·鼎(卦五十)》)[20]。如果用折足之鼎来指人,至少包括如下两方面含义:(1)就个人而言,一个人如果承担了自己所不能胜任或无力承担的事情,就会因承载不起而折断自己的足,又耽误所要做的事情,同时还会使自己遭受很大损害。这就是无德。(2)就群体或团队而言,用人要知人善任,否则,用了不恰当的人,或把人没有用到能发挥其作用的恰当的地方,那就会既浪费人力资源,更耽误事,影响群体或团队的发展。这也是无德。

依据中国文化,人所获得的功业、名声、财富、职位、福气等是与人所承担并完成的社会责任或使命密不可分的。承担并完成的社会责任或使命越大,所获得的功名利禄福等越多越大。尽管人出于内心甚至本性或自性自觉不自觉地承担并履行社会责任或使命,并不需要回报或得到什么,但社会反而自然给予他们功名利禄福。这实际上就是“不争之争”。如老子所言:由于“道生之,德畜之”,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名而常自然”(《道德经·五十一章》)[23]。如庄子所言,“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庄子·內篇·德充符》)[24]的人“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肎以物为事乎!”(《庄子·內篇·德充符》)[24]“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脩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內篇·德充符》)[24]。

中国文化精神参照大地的特性,把“厚德载物”作为君子的精神或一个重要心理特质,是告诉人们,君子应当具有像大地那样的巨大的承载(受)力、容养力、容纳力、包容力等多种积极心理素养。从育中国心的视界说,只有具有中国心,才能认同、接纳、承载中国人身份,由此真正做一个中国人;只有不断增强中国心,才能越来越好地做好中国人,越来越明确做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越来越强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的动机或内驱力。

三、中国文化精神上的整体性理解

中国文化精神最早出现于《易经》的“乾卦”和“坤卦”。“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上经·乾·象》)[20]。“坤卦”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上经·坤·象》)[20]。为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厚德载物”的含义,有必要从中国文化精神整体上理解。

依据中国文化的解释,“天”生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地”容养或养育万事万物,正是天与地的相互作用,才使得万事万物顺利的成长。如老子所言,“道生之,徳畜之”。“畜”的基本词义是饲养、养育、培养、培植、积聚、收容、保存或储藏等。由此可以说,大地的德性就是容养或畜养(养育)万事万物。

按照《易经》的看法,“乾”指“天”,而“天”是“阳”,主“动”“虚”,即“天”的基本特征是“动”“虚”。天是万物滋生之本,创造万物并使之亨通、固本,即“元亨利贞”(《周易·上经·乾》)[20]。“元”是始生万物的本原;“亨”是使万物流布成形,无不亨通;“利”是使万物和谐,各得其利,这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尤其是道文化所说的“德”;“贞”是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与发展。

但“天”只是创造了万事万物的本原或种子,这些本原或种子要想成为真正的事物,还需要大地的容养或畜养、滋养,即大地为它们的发育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否则,万事万物也不会发育成长起来。正如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发育成长都需要大地提供合适的湿度、温度、食物等条件那样。这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五十一章》)[23]。这说明,大地的本性或德性是容养、畜养或滋养万事万物。大地的这一本性表现在人身上就是“厚德载物”,即不断增强、培养提升亲民、促进国家、民族或社会发展的素养,以便承担起愈益重要的社会责任或使命。体现在中国人培养上,就是不断培养、增进、强化中国心,以便承担越来越大的中国人应当承担的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社会责任或使命。

“静”是“宁静”“静止”,即“地”相对于“天”而言“静止”“不变”,故说“地势坤”,取大地相对静止、厚实之义。正因为如此,(1)人生活、做事应度势,根据地势是否有利即地利情况来合理计划,采取相应措施。(2)人要有定力,始终保持心理宁静,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25],不为外界诱因所动,不为外部干扰而扰乱心神,如此才能够坚定自己的方向与行动,持续坚持下去,直到实现目标为止。

综上所述,“德”在人身上具体表现为定力、厚道、坚强、心量大、心理韧性、包容心、容养万物意识和能力、责任心或使命感等。“厚德”就是培养和增强这些心理素养。其中,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居于核心地位,起统摄作用。这是因为,(1)就像“道”赋予大地的容养或滋养万物功能那样,赋予给人的价值和功能是社会责任心或使命感,用儒家思想来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2)定力、坚强、心理韧性、耐性等都是为承担履行社会责任或使命服务的,承担的社会责任或使命越大,就要求具有的这些积极心理品质越高越强越厚。如果它们不够高、强、厚、实,与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或使命不匹配,那就是德不配位。此时,要想德配其位,那就要通过不断磨练去增强、厚实、提高这些心理品质。就像孟子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第十五节》)[26]。表现在做中国人身上,就是不断培养和强化承担中国人身份的以中国文化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厚德载物”中的“德”是以亲社会或亲民心理素养为核心的承载功业、财富、名誉、社会地位、权势、爱情等外物所应具备的心理素养,这种心理素养包括心、意、能、行四个方面。“心”是指本心,即自性或先天的本性[27],是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人在遇到某些事件时所产生的类本能的怦然心动。孟子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就是这一层面的心理活动。“意”是意识、意念,是人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比如,人在看到有孩子落水想要去救时考虑“我必须想一个妥善的办法去救这个孩子”等,就是“意”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心”和“意”是一致的,但因种种原因,二者也经常不一致,即无意识和意识失调或出现矛盾,由此就容易导致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失调。要消除心理问题或心理失调,就需要个体通过修炼使得“心”与“意”统一协调起来,把潜在的“心”发展成为心理品质。如把前述孟子的四心发展成仁、义、礼、智等心理品质。“能”是能力,即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利他之事。例如,报效祖国,为祖国做贡献,那就需要具有报效祖国的能力;平天下要具有平天下之能。“行”是人的行为品质或特征,是习惯化、模式化的行为或反应方式。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知行合一思想的体现。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28]。明确要求把动机、想法、心境与行为结合起来考察人,强调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有机统一。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卷上1·心即是理》)[29]。“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传习录·卷中5·知行合一》)[29]。

就培育中国人而言,中国人所承担的责任或使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因此,“德”是承担这一社会责任或使命的心、意、能、行的统一体。“厚德”就是培养、增强或强化这种心、意、能、行。换言之,中国心包含心、意、能、行四个方面。其中,“心”是文化基因,是中国文化心理的潜意识层。“意”是中国文化心理的意识层,包括中华民族意识、认同感、自豪感、中国文化自信心、家国意识和情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能”是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能力和本领。“行”是履行并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行为品质或特征。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育中国心就是培育中国心的这四个方面。

猜你喜欢

大地中华民族责任
大地之歌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