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让语文课程回归本真

2023-03-02秦祥涛

阅读(教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语文课堂核心素养

秦祥涛

【摘要】语文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学习状态应该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当中。语文课应是以语文为内容和旨归的实践活动课。有效的课堂实践,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是学生不断积累语言文化、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需要。

【关键词】实践活动;语文课堂;核心素养

2022年新课标正式落地,继续强调语文课程实践性的重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45次之多。语文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学习状态应该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当中。语文课应是以语文为内容、以语文为旨归的实践课程。笔者认为,教师设计课堂重点学习任务时,要能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设计具有内在关联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积极的对话实践、朗读实践和语言运用实践,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核心素养。

一、对话实践:让语文课堂活泼起来

语文课堂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就是对话,从形式上说,可以分为“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阅读对话指的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教学对话指的是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对话,让学生在“自我—文本—作者”的三角关系中有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真实的“自我—课堂—教师”的复杂语文课堂情境中获得深度学习的密钥。就像王尚文教授说的那样,“对话之于教学,其意义一方面在于培养一种精神与情怀,另一方面是把对话作为教学的内容与目的,培养优秀的对话者”。

1.阅读对话:激发学习的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之一。它就如同一种“催化剂”,激励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一旦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就可以生发出对知识的渴望,产生和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热情。因而,语文课堂重点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基于学情,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阅读对话,事实上是一种发生在学生内心活动的学习实践。学生默读时的勾画、出声自由朗读时的思考、重点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都是学生在积极地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如果这个任务学生“伸伸手就能够得着”,他们定会欣然接受;反之,若任务不够明确、问题偏难,学生自然也就感到无能为力,甚至听之任之。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开展的阅读对话,一定要找准文本的要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而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努力让学生真的“读进去”,并在问题引领下,积极地思考,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初步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认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的那样:“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

在课堂重点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更清晰,给出更多的指导、示范。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受渗透到文字背后深层的意蕴。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为例,这篇课文安排在三年级习作单元教学生“观察”再合适不过。新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学生习作的要求是这样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可以抓住课后习题“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紧紧围绕“观察”二字,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视角,对话文本,感受翠鸟外形的美丽和捕鱼时的敏捷。有了学生有效的阅读对话,有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驱力,那么后面的重点学习活动便有了情感支撑,学习交流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2.教学对话:激发交流的热情

教学对话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行为,是具有某种引导性、目标性的。它并不是灌输式的答案输入,而是一种具有启发性思维的教学过程。如孔子与柏拉图,他们与学生的对话,总是彰显出一种教育智慧,让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进行思维训练,进而获得真知。这里的“教学对话”要区别于两种现象:一是“对不对”“美不美”“好不好”等毫无意义的表演式对话。二是牵着学生鼻子的“牛绳”式的假对话。它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从本质上说,教学对话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语文实践。在教师提前备课、学生有丰富学习经验的前提下,师生就一个学习文本进行思维的讨论与碰撞,像孔子与柏拉图那样不断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热情。在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形成的是“学习力”的核心,是善于发现、善于建构的阅读能力。

依然以《搭船的鸟》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作者的细致观察,在学习翠鸟捕鱼这一环节时,笔者引入了翠鸟捕鱼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翠鸟捕鱼如此敏捷,想看看吗?(播放翠鸟捕鱼快速的视频)看完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翠鸟捕鱼的原速度,现在我们放慢了再看。(播放慢放的视频)

就是这样快速的捕鱼过程,摄影师只有用精准的仪器才能记录下来,而作者呢?(眼睛)

作者就是用自己眼睛捕捉到了翠鳥捕鱼快速的过程,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观察的细致)

就是在这样的师生对话中,课堂已经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二、朗读实践: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语文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促进言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感和审美力。

1.朗读实践,放大语文课的美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实践活动的设计,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既要保障课堂朗读的时间,也要关注朗读训练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每一个朗读个体。因而,课堂中优质的朗读实践活动,绝不只是让学生“出声”地读,应注意多种形式交替进行,多角度层层推进,调动所有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把课堂中朗读实践作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关键手段,进而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途径。语文课的美,一定是伴随着课堂中传出的“书声琅琅”,在朗读中学生会有独特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会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进而能够感知到文章谋篇布局的智慧,作者别具特色的语言风格等。于永正先生这样评价课堂上的朗读感悟:“我认为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儿也要在读中悟。”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举例:这篇课文的重点学习活动是“有感情地读课文,想象作者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的画面”。教学时,笔者以为再多的讲解都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枯燥的,只会误导学生们自己真实的想象。这时,朗读便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例如: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这些生动的语言,与其过分解读,不如让学生多读一读。在朗读实践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再用朗读吸收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最后依旧是用朗读与作者产生情感的交流。

2.朗读实践,丰富课堂教学的结构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朗读就是课堂重点学习活动的一个辅助”,是好的教学设计的“锦上添花”。殊不知,朗读应该是一个贯穿备课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师生需要共同提升的一种能力。在笔者看来,它也应有一个三维目标,即课前的深度思考、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课中呈现有层次的教学过程、以朗读促进教学,并最终在课后辅导时指向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教师常常在备课时忘了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薛法根先生曾对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有过这样一系列发问:“如何让学生做到感情朗读?要教给学生什么朗读知识?要训练哪些朗读方法与技巧?文中表达的是什么感情?这样的感情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态才能表达出来?感情朗读的分寸感在哪里……似乎从未在教案中看到过,也未曾有人质疑过。”

下面以《爬山虎的脚》为例讲解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层次性。课堂中,学生朗读实践不能只局限在讲读、碎读。它应是配合重点学习活动的、有层次的学习,不断推进自己的课堂学习过程,通过朗读在一节语文课中真正有所收获。《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重点学习活动是“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在讲到爬山虎是怎样爬墙时,课堂完全可以由学生的朗读实践不断推进下去:

默读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呢?

再读感知——圈出爬山虎爬墙时的动词。

精读体会——哪些动词让你感受到作者观察时特别仔细?

合作朗读——小组内交流讲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齐读升华——体会作者连续观察的细致。

朗读贯穿在整个重点学习活动中,自然也就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學生读的越多,投入的情感越多,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深刻,那这堂课学生的收获自然也就越多。再来说说课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他们将带着从课堂里习得的“朗读力”去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成为自己母语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手段。设想,学生学完了《走月亮》这篇课文,当他回家能够深情并茂地读给家长听,当学生通过朗读表现文本里“母女俩走月亮时的温情”时,带给家长心灵的触动该有多大呀!

三、语言运用实践:让语文课堂丰富起来

语文学习,不仅要感悟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人文主题,还要用心积累与运用语言。语言文字不仅是工具,还是认识、情感与思想的表现与存在。新课标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就列出了“语言运用”一条,希望学生能“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语文学科特质的精髓就是要让学生学有生命的语言,通过语言的学习运用表现生命的活泼精彩。

1.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语言实践中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提升。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运用实践,应和教师给予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境关联起来,让学生“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有了丰富的语言实践情境,学生学习语文就会像练习游泳一样熟能生巧。在《搭船的鸟》中,为了感受翠鸟羽毛颜色的美丽,笔者对比“它的羽毛是翠绿的”和“它的羽毛是绿色”,让学生发现“翠绿”一词,紧接着就询问学生: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事物的颜色是翠绿的?学生很快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刚发芽的小草和柳条是翠绿的,鲜嫩的竹叶是翠绿的,妈妈戴的翡翠项链是翠绿的……有了情境的依托,学生很快对“翠绿”这个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很快能感知到作者观察的细致。

2.学以致用:从读到写的延伸

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运用”二字。学生学习了课本,能够真真实实地运用到生活中,这才能让语文有“用武之地”,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在语文的路上。在重点学习实践活动中,除了体悟作者的情感外,学生不断地积累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也同样至关重要。这是学生能够从读到写的基础,他们要能够把作者的语言逐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因此,在语言积累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渗透讲解。依旧是《搭船的鸟》这一课,学习翠鸟捕鱼这一段时,在体悟翠鸟一连串动作“冲—飞—衔—站—吞”时,除了朗读体会之外,学生还要知道这样的表达方法叫作“动作分解法”,并且在后续的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实践运用。通过一个又一个语言训练,学生就有了扎实的语言功底,那么在轮到自己进行习作时,就会如同“源头活水”一样轻松自如。实践证明,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提升。这应该说是语文教学的最佳方式。

语文课堂中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对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一种呼唤,是学生积淀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给予学生的是真实生活与发展需要,是学生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语文课堂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