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幼儿自主进餐的实践与思考

2023-02-21莫凤娟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

莫凤娟

【摘要】本文探讨幼儿园利用进餐环节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四大策略:其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激发幼儿自主进餐的兴趣;其二是营造舒适的环境氛围,促进幼儿自主进餐;其三是给予幼儿自主进餐方法指导,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其四是家园共育,增强幼儿自主进餐的信心。

【关键词】幼儿教育 自主进餐 自我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1-0103-03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幼儿通过参加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增强自我服务意识,树立自信心,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学习生活自理技能。《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关于“生活照料”的质量评估中要求教师指导幼儿进行餐前准备、餐后清洁等自我服务。进餐环节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进餐环节引导幼儿主动进餐,指导幼儿学习用餐礼仪,教给幼儿使用餐具和清洁餐具的方法,可以培养幼儿餐前、餐中、餐后自我服务的意识,提高幼儿自我服务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一、培养幼儿良好情绪,激发幼儿自主进餐的兴趣

相比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自我服务、什么是独立自主,利用进餐环节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更为有效。在幼儿园进餐环节,幼儿是主角,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把进餐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尊重幼儿的选择,鼓励幼儿自主进餐。教师是幼儿进餐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可以在餐前给幼儿讲解用餐礼仪,如待人有礼、如何分享食物、用餐时不讲粗话不捣乱等,让幼儿掌握用餐的基本礼仪,实现文明用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和生活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自我服务能力。为培养幼儿良好情绪、激发幼儿自主进餐的兴趣,教师要在进餐环节对幼儿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导,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首先,教师要允许幼儿自主选择进餐座位和一同进餐的朋友,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餐,调动幼儿进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班幼儿在进餐前几乎都是由教师安排进餐座位,位置基本固定。每次进餐,幼儿端着饭菜,走到固定的餐桌和座位就餐,就像是完成进餐任务一样。幼儿只要吃完碗里的饭菜,就可以到区域玩耍,整个过程比较程式化。在进餐过程中,有的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的幼儿甚至需要教师一直催促才勉强吃完。为激发幼儿进餐兴趣,培养幼儿自主进餐的习惯,教师可以在进餐前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座位,或者选择和自己的朋友围坐一张桌子,这样一来,大部分幼儿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座位,与熟悉的同伴一起进餐,无须教师督促,也能很快吃完饭菜。虽然幼儿进餐要遵守规范和秩序,但是也要保证幼儿在良好的情绪下进餐。

其次,教师要允许幼儿在顺利进餐的基础上小声地与他人进行交谈。在幼儿园,教师都要求幼儿食不言、寝不语,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安安静静地用餐,不发出吵闹声,不把食物掉在桌子上或地板上。这样做虽然能够确保幼儿进餐规范、有序,但是幼儿缺乏进餐的热情。为维持幼儿进餐的热情,培养幼儿自主进餐的习惯和自我服务能力,教师可以允许幼儿在进餐时适当地与同伴进行小声交谈,允许幼儿自由讨论自己喜欢的饭菜,假如幼儿大声喧哗,再介入引导。如此,幼儿在进餐时就会心情愉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自主的品格。

二、创设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促进幼儿自主进餐

舒适的进餐环境、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快乐的情绪,可以使幼儿增进食欲,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通过进餐环境和氛围的“刺激”,使幼儿心情愉悦、思想集中地进餐,养成专心进餐的习惯。教师作为幼儿进餐的引导者和陪伴者,要鼓励幼儿勇于提出自己的进餐需求,同时引导他们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当幼儿对食物和用餐礼仪产生疑问时,教师要耐心地进行讲解,给予幼儿用餐示范,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创造舒适的进餐环境,幼儿园需要考虑幼儿进餐场地的安全性和取餐流程的便捷性,在室内安排适合幼儿使用的餐桌和餐椅,为幼儿提供干净、卫生、安静的用餐环境。室内就餐设施要能够满足幼儿进餐的卫生条件和安全用餐的需要,在每天的进餐环节,保育教师要对餐桌进行擦拭、消毒,为幼儿创造舒适整洁的进餐环境。此外,幼儿进餐的餐具也至关重要,幼儿园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抓握的餐具,当幼儿能够熟练自主进餐后,再由勺子慢慢过渡到筷子。

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教师可以在进餐前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幼儿介绍当天的饭菜,激发幼儿的食欲。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与班级幼儿一同用餐,在维持幼儿用餐秩序的同时,用心地倾听幼儿对饭菜的评价,引导幼儿不挑食、不浪费、不暴饮暴食、按需领取食物、尽量吃完碗里的饭菜,做到细嚼慢咽,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肯定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除此之外,教师与幼儿一同用餐,可以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确保用餐氛围轻松而不吵闹。

三、给予幼儿自主进餐方法指导,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幼儿园,创设科学合理的进餐区域,目的是让幼儿可以积极主动地进餐,对自主进餐产生兴趣。当幼儿对进餐有了兴趣,教师再给予幼儿方法指导,有助于幼儿提高自主进餐的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

首先,教师要关注幼儿在进餐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比如能否正确使用餐具、进餐姿势是否正确、动作是否协调等。如果幼儿的进餐方式影响了进餐效果,教师就要及时指导幼儿进行调整,比如进餐前先洗手,坐下前轻轻拉动椅子,进餐时要稳稳地坐好、小脚并拢不摇晃,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子或筷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幼儿进入中班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在组织幼儿进餐时,应当由指导、引导逐渐过渡到放手。比如:小班幼儿要做到轻拿轻放餐具、不乱倒饭菜、不乱扔食物;中班幼儿要做到合理控制食量、坚持光盘行动等;大班幼儿要做到讲究用餐卫生,在取餐的时候注意安全,餐后主动擦桌子、扫地,为大家服务。在进餐环节,教师要逐步放手,引导幼儿学会自我服务。

其次,在进餐环节要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园要改变分餐主体,比如可以由原来的教师分餐改成幼儿自主分餐、取餐,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服务能力。幼儿园各个班级每天都有教师安排的值日生,尤其是大班,在进餐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当天的值日生负责给其他幼儿分发饭菜,这样,分餐员就由教师变成了幼儿,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幼儿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以及手眼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等待和体谅他人,培养独立性、自主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分餐,改变了以往教师分餐、幼儿被动等待的取餐方式,幼儿从“等待用餐”转变为“自助式用餐”,自己动手取餐具、盛饭菜、端碗盘、放餐具,体会到了自主进餐的乐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开展班级常规管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幼儿取餐具和放餐具时,常常会发出较大的声响,此时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应求全责备,以免削弱幼儿自主进餐的积极性。因为幼儿存在发展的差异,有的幼儿手部肌肉发展尚未成熟,在取餐具和放餐具时因力气不够、控制不好而发出了较大的声响;有的幼儿因漫不经心地放下餐具,也会产生较大的声音;有的幼儿虽然形成了轻拿轻放物品的习惯,但在摆放餐具时也会因餐具碰撞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对此,教师要教给幼儿取、放餐具的技巧,并用赏识性的语言给予鼓励,让幼儿大胆去实践,最终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四、家园共育,增强幼儿自主进餐的自信心

《指南》指出: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教师指导和引导幼儿自主进餐,能够有效提高幼儿自主进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幼儿在进餐过程中的自我服务能力。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进餐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环节:环境创设、观察等待、参与幼儿进餐、讨论分享。各个环节既前后衔接又相互联通,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可以丰富体验,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例如,教师安排大班幼儿进餐,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进餐特点,适当开展室内自助餐活动。幼儿十分喜爱自助餐,教师可以请幼儿参与自助餐的制作和准备工作,激发幼儿为他人服务的兴趣,培养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幼儿从参与食物制作到餐厅环境布置、餐具准备,再到集体共同进餐,不仅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增强了自信。在自主进餐环节,教师可以请幼儿当“服务员”,帮助其他幼儿盛饭菜。这时,教师也可以加入班级自助餐,扮演“客人”,幼儿为“客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将自主进餐逐步升级为为他人服务的进餐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招待客人、学习使用礼貌用语,从中了解生活常识,提高动手能力。

作为成人,教师总是希望幼儿在进餐时做到营養均衡,按照幼儿园安排的饭菜进食,吃完规定数量的饭菜,往往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幼儿确实不喜欢吃某一种食物,但是又不得不吃完它。长此以往,幼儿对进餐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进餐效果。因此,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饭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喜欢的菜式和适量的饭菜,带着愉悦的心情进餐,学会对自己负责,这样既可以避免粮食的浪费,又可以锻炼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

放手让幼儿自主分餐、进餐,有的教师会担心幼儿的安全。实际上,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安全”的束缚,把对“幼儿不安全怎么办”的思考转向“如何让幼儿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尽量不干预幼儿自主进餐,在遵循幼儿园进餐规则的前提下,支持幼儿学习制订进餐规则,鼓励幼儿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让幼儿自主进餐。《纲要》指出: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应当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指导家长利用进餐时间训练幼儿自主进餐,比如让家长为幼儿提供自主进餐的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和父母一同准备食物、让幼儿选择想吃的食物等,增强幼儿的自主意识,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幼儿示范进餐礼仪,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究,获得初步的自主生活经验。

幼儿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对幼儿的成长过程而言,自主进餐可以激发他们独立自主的本能。在进餐环节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基本生活能力,教师除了要组织幼儿自主取餐、进餐,营造自主进餐的良好氛围,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食物,还要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幼儿经过自主进餐训练,可以获得自主决策的直接经验,做到自主取餐、按需取餐、快乐进餐,并做好餐后管理,产生探究事物的兴趣,提高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如何在农村幼儿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