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价值研究

2023-02-18赵任凭

关键词:教育者政治思想

赵任凭

(盐城师范学院 纪委机关,江苏 盐城 224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报告中的首次出场,这也是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部署。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和话语优势,着力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大学生为对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日常教育为主要形式。从工作的对象和形式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借助语言这一载体,语言的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要有境界,语言也要有魅力,从教师的话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1]。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语言修养,注重语言的力量,提高语言魅力。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价值的研究和运用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成效取得十分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语言价值研究的自觉和坚定,充分发挥语言力量,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价值的哲学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始终的实践活动,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状况和感性生活的具体场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看,恩格斯指出,“人类(至少在现时)总的说来是沿着进步方向运动的”[2],亦即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哲学命题,它以人为“起点”和“归宿”,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其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承载着人类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个实践命题,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实践活动”[3]。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定话语内容。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哪里有语言,哪里才有世界。”[4]伴随20世纪哲学发展的“语言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问题进入了学者的视野,学者从哲学存在论和认识论角度展开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加以考量。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的马克思实践语言观,从语言的本质上揭示了语言的实践意义。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5],“语言来源于感性的自然界,是人们感性的意识,即思想的表现形式”[6]。马克思强调,只有把语言的问题回归到真实的现实生活,变成现实的生活问题,这样的语言才是有意义的。哲学家的目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要把语言的力量变为物质的力量,去指导人们改变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作为意识形态之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内,语言就是其核心和本质,语言价值成效凸显[7]。马克思语言观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价值分析指明了方向,即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健康发展的内生和外延的共同逻辑要求,从真理、价值和审美的三个维度,努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价值内涵,增强思政教育语言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现实场景

当代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说:“话语实践方式在传统方式和创造性方式两方面都是建构性的,它有助于再造社会本身(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它也有助于改变社会。”[8]进入21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环境在多元文化冲突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悄然改变,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和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语用环境的复杂性、语用主体的自主性、网络语言的无时空限制性、语言使用的创意性等一系列新特征。

当前,综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语言场景是生动的,语言内容是丰富的,语言形式是多样的,语言环境是健康的。和谐健康的发展现状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功,得益于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得益于我国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视,得益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得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得益于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紧密配合。在这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中,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少数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思维愈加强烈,他们面对发展迅速的中国,除了“羡慕”更多的是“嫉妒恨”。他们凭借近代以来的话语霸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侵蚀。他们将我国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侵入场所,通过各种方式在大学校园内,培植亲西方人员,传播西式文化,冲击中国文化,散布文化杂音,严重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自觉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价值的研究,改善话语风格,把握话语主动权,化解目前还存在的“有理讲不出,讲了传不远”的语言弱势现象,实现“真、善、美”的语言价值追求,打赢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争夺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应求“真”

从“真”的原始含义看,《说文解字》曰:“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所乘载也。”[9]143引申为本性、自然、真诚义,也指人或事物的原样、本样。思想政治教育是求真的教育,求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的根本要素,也是实现其功能价值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中维护阶级统治和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0]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应引导对科学(真)的追求。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载体和物质外壳,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求真性外化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真首先表现为语言的求真。语言的求真性,就是要求言语者的语言真实、确定,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具有确定性,便于语言对象的理解,使语言对象思维清晰,行为响应迅速,易产生共鸣、共情等认同心理。

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确定性,应当表现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使命,讲述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叙事。既讲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百多年,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大叙事,更要讲述进入新时代十年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具体历史场景。既要梳理历史脉络,更要观照社会现实。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11]宣告了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认识到我国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重大意义,更要把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作为职业讲述的现实案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讲述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如何统筹谋划、分步推进、减贫脱贫、精准扶贫的历史过程,要讲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1 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11]。在讲述中,教育者需要运用真实的数据、质朴的语言,力求准确、真实,易于引发人民对于伟大成就的共鸣。真实的语言可以让人心安,保证社会的稳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只需要如实表述事件的过程,如实表述自己和人民的真情实感,就足以引起广泛的共鸣,获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亲身经历新时代十年伟大巨变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真实的表述足以激发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自觉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应求“善”

从“善”的原始含义看,《说文解字》曰:“善,吉也,从言、从羊,此与义(義)美同意义。”[9]52“善”是吉祥的意思,“善”与“义”“美”同义。“善”多解释为善良、仁慈、善于等。善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维系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应弘扬对价值(善)的追求。求善是人的内在特性,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大学》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2]大学之道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完美的至善道德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塑造人的精神,本质是要以追求善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应体现出对善的价值追求,其内容蕴含语言目的的善,语言内容的善和语言方式的善三个维度。

目的的善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性善的本质特征,它表征了语言的善恶属性。语言目的的善需要言说者具备辨别善的能力,需要言说者具备对语言目的的评估能力。善既是完美的道德境界,也应体现对社会的现实关照。当前,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来看,善的目的评估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内容为标准,将符合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追求和个人价值准则三个层面要求的语言确认为具备善的目的的语言。比如在三年疫情防控期间,为激发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以携手抗击疫情为目的的语言就应视为以善为目的的语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应当将善的目的作为语言的追求,以维护党和国家、人民利益为立足点去言说,引导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帮助大学生学会理解国家政策并在行动中加以落实。回顾三年疫情,通过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全国大学生紧密配合国家政策,认真学习应对疫情的健康卫生知识,主动调整心态,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同时,青年大学生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内容的善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性善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内容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源,要符合善的标准,要使语言具备“正能量”,鼓舞人、激励人,切忌打击人、伤害人。语言内容善的完成还应考虑言语对象的理解和接受,故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话语言说时,要考察和评估话语对象的认知水平、情绪状态、性格特征等,应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尽量使言语对象乐于接受和理解,增强认同感,尽量使语言内容充满善的分量,使体现善的价值的语言内容受到实效。

方式的善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性善的重要表现。“善”的目的和“善”的内容都需要“善”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实现善的价值。语言方式是人后天所习得的,受到人自身成长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生活习惯等影响,也与个人性格特征等相关,是人自身对外在世界认识的一种表达方式。语言方式表现言说者的喜怒哀乐。思想政治教育者语言方式的善即要求其通过恰如其分的语言方式,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地表达个人的情感。言说者以语言目的的善为目标,采用善的语言内容,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用可以引起言语对象共鸣的方式进行表达。

人类的历史就是向善而生的历史,善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人因善而为人,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中要有善的底蕴,有善的种子,要善言善语,方能收获善的力量,使受教者同心向善,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应求“美”

从“美”的原始意义看,《说文解字》:“美,甘,爽口。字形采用‘羊、大’会义。‘美’与‘善’同义。”[9]69羊在六畜之中是提供肉食的主力。可见,在汉语中“美”和“善”同义。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应明确对审美(美)的追求。语言的求美属于语言审美问题,语言审美源于美学概念,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

最早提出“美学”概念的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13]在中国,美学发展也经历了从古代自然审美为主到现代实践美学的历程。我国汉语言的审美追求更有独特的韵味。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合理运用汉语的语音美、形式美和内容美,实现自身和大学生对语言审美价值的追求,体现马克思所讲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命题。

语音美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汉语音节中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多,元音是乐音,故汉语语音响亮悦耳。在声母中,清辅音多,使得汉语语音轻柔悦耳,富有美感。汉语每个音节的声调结合在主要元音上,使汉语语音铿锵有力、抑扬悦耳。汉语语音的音节界限清晰,有利于表现节奏,增强了汉语语言的音乐美。另外,汉语有大量谐音现象,使其趣味横生。

在疫情防控初期,为了迅速、广泛普及科学防疫信息与措施,我国广大社区工作者和基层村委会自发创作标语、口号、顺口溜、打油诗等。如“预防千万条,口罩第一条”“口罩你不戴,病毒把你爱;口罩戴得快,病毒说拜拜”“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这些都是汉语语音美的特点在控防疫情中的有效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自觉运用语言的语音美特征,在工作中运用朗诵、快板、诗歌创作等语言形式和表现方法,增强语言的吸引力,使青年大学生易于记忆、乐于记忆,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

形式美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语言效果的重要保证。中国人对语言形式美的追求是执着的,中国人在古代启蒙教育中就强化了语言形式美的训练。汉语形式美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展示的,顶真、对仗、回文、排比、对偶等从形式上体现出汉语和谐之美,形式工整、流畅,音律悦耳、动人。中国传统的对联是汉语形式美的代表,如蒲松龄为激励自己发奋而作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气势如虹、语音优美、语义深刻,尽显汉语言魅力。

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同形式的语言效果是不一样的,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简洁明了地表达出疫情防控的意义和责任,也成为各防控场所的醒目标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句成为网上热传的暖心标语。“逆行天使,白衣执甲”是对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的敬意和颂扬。“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表达了疫情防控的紧迫和抢救病人的紧张。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提炼语言,注重语言形式美的使用,通过美的语言让大学生去感受、体会和理解中国道路,认同中国方案,感悟中国力量,凝聚中国精神,展示中国气象和中国风格。

内容美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语言价值的核心要求。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语言的内容美,就是人们通常表达的语言美,主要体现为语言得体,要求言说者讲出以言语美为基本品性的话。从美学价值分析,语言内容应当使话语对象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会在恰当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话语,即要考虑话语对象的性格特征、情绪状况、学习生活状态、家庭背景以及交流言说的现实场景。

在疫情防控期间,政府和人民都使用了一系列加油鼓劲的语言,展示中华儿女携手并肩、同心战“疫”的强大决心。如“你看,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更快。”“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煎’和‘熬’都是可以变美味的方式,‘加油’也是!”“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你一定要平平安安!”“加油中国!加油湖北!加油武汉!”这些看似朴实,却都是蕴含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力量的积极语言,都是抗击疫情的精神良药,都对疫情防控起到积极作用。这些语言的内容都是“美”的体现,都能激发人本能的善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应当根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多运用积极性的语言内容激励、关心和引领他们,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努力传递“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者除要做好课堂面上的教育引导外,还应当走进学生中间,开展针对个体的谈心谈话工作,积极发挥语言的价值力量,启发、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调整好心态,安排好学习生活。对家庭或自身有特殊情况的大学生,教师应当备好要讲的语言,考虑对象的心理情绪,不“对失意人,谈得意事”,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以最大的努力保证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者语言的审美追求,归根到底是对“真”和“善”的确认,只有“真”和“善”的语言才会闪耀“美”的光芒。

语言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产物[14]618。语言的力量能够把握所有它能对之进行作用的东西。这样,语言的力量就超越一切内容的应用[14]620。语言观就是世界观[14]6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运用语言的力量,分析语言追求的价值目标,用饱含“真、善、美”价值内涵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凝练中国精神,引领青年大学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青年大学生的灵魂得以洗礼、精神得以陶冶、心胸得以宽广、志向得以远大,增进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同。

猜你喜欢

教育者政治思想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