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2023-02-18仲小燕

关键词:质性研究者理论

仲小燕

(盐城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质性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被系统介绍以来,社会科学界对它的兴趣与日俱增。综合学界研究,质性研究主要具备六个特点:研究目的是为了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探究和意义建构;以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强调“把自己作为方法”;研究情境突出“研究者在场”,在自然情境下收集资料;研究伦理要求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展开真实互动,力求避免旁观研究;研究过程需要在资料和理论之间反复穿梭,研究结论的探讨处于演化和深化之中;研究的核心概念从资料中逐级抽象概括而来,理论建构采用归纳法。以上研究特点使质性研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在人文社科领域运用较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多从哲学的、逻辑的角度展开论证,以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薄弱,更缺乏混合立体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者已关注到质性研究方法可以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学术增长点,孙其昂[1]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要运用理论思辨法,又要学习应用其他方法,如实证研究、质性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张耀灿[2]提倡鼓励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跟踪调查,他认为有价值的应用研究往往能创造新经验,揭示新规律,形成新流派。基于质性研究的特点和价值,本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质性研究探索的历程是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还存在哪些方法运用上的问题或不足之处?如何运用质性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做得更扎实?

一、研究回顾

陈向明[3]最早将“质的研究”方法引入国内,介绍叙事研究、个案研究、扎根理论等研究路径的使用方法和运用策略,并在教育学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具体研究;李红[4]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这一概念,阐明质性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借鉴价值;乔凯和朱平[5]指出质性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取向,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基本特征。总体而言,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挖掘内涵,凝练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学科特征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强调自然式[6]的探究传统。“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7]如何认识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差异性等特点的个体思想,只有从人们所处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等现实生活实践中去展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自然情境下往往才能流露真实的内心想法和精神状态。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情境分不开[8],必须将其置于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中,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有真实的接触,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自然探究的传统还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9],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整体的关联式的考察,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该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该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凸显社会调查[10]、访谈式[11]、参与式[12]的研究气质。质性研究强调从研究对象的视角看问题,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互动,凸显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13]。侧重充分互动的研究模式不是把研究对象当成思想或行为测量的对象,而是抱持人本主义的研究理念努力理解研究对象的思想和所处境遇,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使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生活更加接近。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研究对象参与研究的热情,从而推动研究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入。因此在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研究角色和个人身份,田野调查、访谈研究和参与观察不是上级对下级检查工作式的不平等权力关系,而是去向被研究者请问、请教的研究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14]研究者要时常对研究的互动关系、互动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行反省,进而不断协调与研究对象的研究伦理关系。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侧重“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解释性理解,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中,收集其思想文本资料,通过对文本资料的分析,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思想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建构意义及其过程”[15]。这个研究过程要对被研究者的思想和行为做解释,除了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研究者还要分析通过什么渠道怎样获得对意义的解释、对研究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的解释是否确切。为了对研究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解释性理解,要求获取的思想文本资料要贴近教育对象的生活状态,要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思想发展历程的意义做解读,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行阐释。

(二)介绍方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路径

已有研究从各个不同角度介绍了质性研究路径的方法使用和运用策略:一是田野工作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缺少真正扎根于学校、深入农村、企业、军队以及基层等更广阔生活空间与教育场景的田野调查,需要创新发展社会场景与基层场域,从理论上感知并汲取实践的活力”[10]。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注重书斋沉思与“田野”实践的对接,加强原始资料与二手文献的整合,倡导理论阐述与叙事表达的共进[16]。二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的具体研究路径之一,注重从调研资料中生成概念并构建理论,这一研究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相融性[17],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进行本土调适与创生[18],运用Nvivo等工具辅助编码提炼一手资料的核心概念和类属[19],呈现扎根理论独有的具体且详实的研究过程。三是叙事研究。将叙事研究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角度较多,如空间叙事、故事叙事、精神叙事、多元智能叙事等。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研究遵循问题提炼、经验收集、文本分析、意义诠释的基本程序,通过对个体如何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微观底色。四是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特点使整个研究完全“聚焦于一点”[20],关注个案史中教育方法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教育特色的凝练和教育价值的提升等。此外,关注个案研究较多的领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个案工作方法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操作流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21],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参与观察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参与观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进入现场、深入现场、跳出现场的具体观察和研究要求[12],强调研究者的理论提炼需要在经验事实与理论资源之间“穿梭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质性研究的相关著作如戴钢书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佘双好在书评中肯定了作者的研究精神、行动取向以及使用质性研究方法的努力[22],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讨空间。此外,使用质性研究的著作如武永红的《大学生心理痛苦研究》,尽管作者论述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哲学和心理学,但整个研究使用了质性研究的访谈法和扎根理论,其研究过程和结论也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参考。

(三)厘清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理论成效

已有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价值与成效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质性研究强调“穿着被研究者的鞋子”去进行深层次理解。深层次探究人的思想状态,研究者要力图站在被研究者的视角去思考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这样的研究用于理解被研究者的思想状态,更容易发现思想问题及其背后的根源,从而提出相应对策。二是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以往惯用宏大理论的缺失有着积极的意义[2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存在理论运用低效、理论研究方法论缺位等理论研究问题”[24],之所以理论运用低效,是因为宏大的理论往往用来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对于个体思想状况及根源的解释往往乏力,而质性研究的特点在于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核心概念或构建中观理论,从而聚焦知识供应和理论供应。三是质性研究强调认识被研究者思想活动背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状况[23]。人们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背后的根源,质性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思想活动与社会背景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微观思想与宏观社会关系的建构才能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依据。四是质性研究演化发展研究过程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变化的客观情况。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对人们思想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快速而深刻,人的思想也处在变化中。质性研究认为研究人的思想是一个对多重现实的探究和建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质性研究不可能固化,这一特点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处在变动中的客观情况。五是质性研究的归纳法契合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规律[23]。分析归纳资料呈现的主要手法是“深描”,展开对研究对象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利益和动机的分析、解释和总结,把个体思想文本的结构与复杂、多重的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展示出来,从而为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奠定基础。

以往研究基于不同的角度,采用相应的研究路径,在研究内容上较为深入,在方法的使用上逐渐熟练,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方法的引入,形成方法运用趋于规范的发展态势。

二、批判性反思

总体来说,一项质性研究要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一般要具备这样几个基本要素,研究问题是源于社会生活的真问题,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恰当且能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问题,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清晰具体,让读者可以借鉴学习,所运用的理论能合理地解释研究现象,核心概念和理论构建是在研究资料的分析基础上有根据地提出的,研究论证的过程符合逻辑推理,等等。据此,综合分析已有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一)问题意识不强,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不及时

首先,研究问题意识不强表现在对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关注不迅速,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于热点问题研究落后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但人们往往密切关注这些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去深入分析新问题,就会导致无法及时提供教育对策,从而使教育失去时效性。其次,即使有些研究关注到社会现实问题,但是提出的研究问题较为宽泛,差异性发问不足,研究发问的方式和表达不容易激发研究热情。研究问题不能笼统表述,因为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需要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适切,问题的提出要关注具体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关系,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摆脱思辨理性主义方法论带来的僵化教条式思维[25]。再次,研究的问题不能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一个好的研究问题不是研究主题,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系列问题,质性研究的过程尤其注重从现象出发,逐步深入提出研究子问题,通过“剥洋葱”式的层层解构与分析,为研究论证打好基础。

之所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不够透彻,其根本原因是研究者对质性研究方法背后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的认识不够深刻,对现象的研究和原因的分析摆脱不了传统思辨思维的影响,研究者依旧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而不是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场去进行建构式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质量的质性研究存在“神不似”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粗略,导致其他研究者学习研究方法不深入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在方法使用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较少讨论收集资料的具体技术,很少提及研究者身份对研究的影响等。在部分研究中,研究问题、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策略之间逻辑不相匹配,因此对其他研究者来说,未必能洞见完整的研究过程。二是实证研究过程不够规范,“通过对73篇运用实证方法调研论文文本的阅读,发现研究者对实证研究的程序性规范掌握不到位,方法规范意识不强等局限”[26]。三是样本抽样不当,资料分析存在类属饱和度缺失的问题。质性研究的样本需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或者选取关键研究样本,但是样本选取在已有的部分研究中介绍较为模糊。样本抽样不当直接导致资料分析的类属饱和度缺失,并且有的研究并未遵循研究循环往复的过程,采取线性的平面研究的思辨论证传统,从而影响研究的实证逻辑过程和说服力。

整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与其他领域的质性研究存在“形不太似”状态,究其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的推广需要实践和时间。实际上,单独开设质性研究课程的高校比例较少,大部分院校都是将质性研究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种[27],导致方法传播渠道受限。再者质性研究周期较长。一般来说,社会学要求研究者进入田野在场观察一般以一年或六个月为周期,资料收集需要研究者自身具备一定的人际资源和相应的访谈素质,访谈者的素质需要经过较为严格的训练,学习者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成本和人际成本,研究周期长导致发表成果受影响,实践操作确实有一定难度。

(三)理论运用低效,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理论不深刻

质性研究方法源于社会学研究,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习惯地引用宏观理论作为观点的佐证,较少运用“中观理论”或“微观理论”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质性研究总结研究规律与理论需要走出三个误区,即描述性误区、特殊性误区和去情境化误区:“一是注重理论在质性研究中的作用;二是注重从特殊上升到一般,追求类型普遍性;三是注重发挥社会学想象力,改线性研究模式为循环研究模式。”[28]以上三点集中说明质性研究一定要注重运用已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在分析论证过程中如果发现已有理论不足以解释现实问题时,这时就是研究者进行理论创新的契机。

理论运用低效容易导致对问题的研究不透彻,对问题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流于表层,所以在中国情境中运用质性方法达成育人目标、提炼教育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究其根本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俯下身去”的研究精神不足,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在浅层次上采用了新方法,但是研究与理论对话不足,侧重“书斋式”思辨研究,缺少“田野式”深挖的研究气质。

综合以上分析,“客观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不仅没有赶上国际社会科学界研究方法发展的趋势,而且也落后于国内社会科学界研究方法运用的潮流”[5]。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运用的立体式研究范式,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仍然停留在前范式的学派阶段。即使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开展质性研究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在ChatGPT技术对人类思辨思维挑战的大背景下,只有借鉴多学科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本领域研究的升级发展。

三、研究展望

为尽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水平,研究者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提倡从书斋到田野的“俯下身去”的研究精神,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痛点和难点问题。质性研究学者要认真学习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理论基础。从本体论角度,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人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所以可以运用质性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从认识论角度,人还具有可塑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构建并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等主体精神,对于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质性方法的解释性理解和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展开研究。从方法论角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本主义的研究传统,以“对话”“互动”“理解”为特点的质性研究同样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现实性、客观性、可塑性而提出的“时代之问”来自于现实生活,所以说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回答时代所提出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要学习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证研究精神。例如,恩格斯曾在英国曼彻斯特开展了近两年的田野调查研究,对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毛泽东在1927年专程到湖南做考察,著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回答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的责难。潘毅在1996年用8个月时间到深圳的“流星”厂亲自参加流水线生产,完成《中国女工》一书,分析市场经济转型中个体和国家的关系。2018年北京大学博士后陈龙加入中关村外卖团队体验了5个半月的配送工作,完成《“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阐明“数字控制”与新时期劳动秩序的特点。这些研究者尽力“俯下身去”,努力让“底层人”被看见,体现了作者深切的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完全可以学习借鉴其他领域的高质量质性研究,发扬“俯下身去”的研究精神,运用质性研究解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难点、痛点等问题。研究问题只有来自真实的社会生活、来自基层一线的经验支撑,质性研究才可能更主动、更积极、更开放地面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层场域,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触角,从理论上感知并汲取实践的活力,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辨和经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输送源头活水。

其次,介绍清楚方法运用的研究过程和步骤策略,能够让其他研究者展开深度学习。有说服力的科学研究一般要从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等三个阶段逐步展开:

一是研究设计阶段。具体需要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象的边界,确定研究的问题。与研究问题相比,研究现象更加宽泛一些,后者限定了前者的研究范围,研究问题是研究现象中提炼出的具体、集中的焦点。研究现象和研究问题明确后,需要讨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且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不足,在这个阶段研究者的研究经验和知识有助于研究框架的拟定。此外,还需要确定研究和访谈对象,讨论与研究对象的伦理关系,选择进入现场的方式,确定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确定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考虑研究效度、信度、研究推论等问题。研究对象的抽样也是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研究的可信度,要考虑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制定抽样的具体策略,分析制约抽样的因素,等等。

二是收集资料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搜集资料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教育者要与教育对象在自然情境下进行互动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者进行田野调查,采用观察、访谈、焦点小组等方式了解受教育对象的内心想法,从而收集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资料,确保收集的资料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了解被研究者的想法就要作访谈,设计运用具体的哪种访谈结构,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运用具体的访谈结构:结构型访谈、无结构型访谈、半结构型访谈。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与研究对象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协商有关事宜,着重设计好访谈提纲。运用好访谈的原则,在访谈中注意倾听并对被研究者有所回应。除了访谈之外,观察也是收集资料的手段,重点要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做好观察记录,及时完成资料备忘录的撰写。

三是分析资料阶段。在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同步进行,并要及时完成。质性研究资料分析的具体步骤包括:阅读原始资料,在阅读与分析的过程中建立编码系统,寻找核心概念,在概念提炼的过程中尝试核心类属的归类,注重资料和整体研究之间的阐释循环。资料分析主要根据“扎根理论”“符号互动论”“自然主义理论”等的观点、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并解释研究对象的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在对资料进行编码和形成核心类属的过程中尝试进行理论建构。把握好理论建构的方式,提升研究者的理论敏感度,理论要从资料中产生,理论构建的框架要反复比较,等等。从以上三个研究阶段可以看出,具有实证精神的质性研究过程相较于传统思辨研究较为复杂,研究策略和步骤的把握需要反复实践才能熟练运用。

再次,探讨中国情境中质性研究的理论构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加扎实。质性研究是舶来品,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与质性研究是有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理论构建需要把握住几点:一是与研究对话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批判地吸收行动理论、解释学、符号互动理论、现象学等理论的合理内容;二是研究目标的指向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要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内容,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方法论的支撑;三是研究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除了客观地揭示和解释人的思想政治现状之外,主要任务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的,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结果要为后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案设计提供依据。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不是单一的具体操作方法,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观理论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特征。

质性研究主张中立的研究立场,而思想政治教育主张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如何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运用质性研究的原则呢?重点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中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把握好宏观政治要求和微观个体思想研究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提炼质性研究问题的关系;三是构建好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与理论对话的关系。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应该将本土化的研究问题,依循一定的理论线索,并与前人的理论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进行“中观理论”构建与创新。

更长远的研究展望,组建研究团队,稳步推进混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强调将质性研究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其他研究方法的价值。思辨研究、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可以使用的研究范式,均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重要的是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选用更合适的研究方法,发挥质性研究的优势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升级发展。当某一种研究方法运用到极致,也会产生研究方法使用过程中的“边际递减效应”,这些研究范式本身并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是否合适之分。受研究者个人的研究素质和研究条件所限,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中组建研究团队、发挥各自研究优势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者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