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负面情绪及消极使用行为分析

2023-02-14张玲季然孙旭陈双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负面情绪社交媒体

张玲 季然 孙旭 陈双

摘要:社交媒体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信息、学到知识、实现休闲娱乐等等。社交媒体在给予用户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使用者会因察觉到问题而产生倦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产生潜水、忽略与屏蔽、退出与转移、抵制等消极使用行为。文章以社交媒体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负面情绪及消极使用行为的影响和对策。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使用者的负面情绪与消极使用行为,归纳与总结负面情绪和消极使用行为的具体表现;通过调研,从信息资源、技术环境、用户内部三方面进行分析负面情绪及消极使用行为产生的原因。最后,从社交媒体平台、社会各方、用户自身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以增强用户黏性,防止用户流失,促进社交媒体平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体;负面情绪;消极使用行为;规制策略;媒介接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1-0039-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发展传播学视域下社交媒体与辽宁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1AXW001

当今社会,工作、生活節奏快,人们空余时间有限,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利用碎片时间,通过社交媒体获得信息。但社交媒体在给予用户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用户感知到这些问题,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及消极使用行为。当前,社交媒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用户基数庞大,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多合作、一起努力,针对问题制定相关策略,打造良好的社交媒体环境。本文从使用者的负面情绪与消极使用行为的分类、表现及成因入手,旨在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降低用户的社交媒体倦怠。

(一)用户负面情绪分类

1.倦怠情绪

倦怠指疲乏、懈怠。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倦怠情绪,想要离开社交媒体。有些学者把社交媒体倦怠看作一种对社交网络活动产生的消极情感反应,如疲劳、厌倦、冷漠、兴趣低下[1]。另外一些人则把倦怠归咎于使用社交媒体时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评估。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受访者的社交媒体热情指标进行了检测,提出受众“对社交媒体没有以前热情了”的假设。统计结果显示(见图1),1.42%的受访者认为这一假设“极不符合实际”,9%的受访者认为这一假设“较不符合实际”,18.48%的受访者认为“一般”,65.4%的受访者认为“较为符合实际”,5.7%的受访者认为“极其符合实际”。由此可见,有一半以上的人对社交媒体的热情降低,这是倦怠情绪的一个重要表现。

2.焦虑情绪

在用户的负面情绪中,焦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对焦虑进行了阐述。美国心理学协会将焦虑定义为“一种对即将到来的危险和不幸的期待,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症状”。有学者认为,当人处在不确定的状态下,感到紧张、烦恼时,大脑的自主神经会产生一系列反应,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危险。社交媒介使用者的焦虑是指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产生身体和精神上的紧张、压力[2]。

3.抑郁情绪

抑郁也是一种普遍的负面情绪,其特点是情绪持续低落、缺乏愉悦、易怒、思考能力下降,认知能力和睡眠失调。一些学者认为,抑郁是情绪由正常向沮丧的波动变化,也就是表现为心情不好的那一方面,表现为悲痛欲绝或精神上的痛苦,表现为对某些不良情景或者事件的反应。

统计结果显示(见图2),在检测“我会因为社交媒体互动较少而感到失落和沮丧”时,4.74%的受访者选择了“极不符合”,9%的受访者选择了“较不符合”,19.43%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63.51%的受访者选择了“较为符合”,还有3.32%的受访者选择了“极其符合”。

由此可见,60%以上的受访者对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动态都很关注,当这些动态不被关注或者互动较少时,受访者会产生明显的失落情绪。

统计结果显示(见图3),在检测“我在社交媒体中时常有被忽略的感觉”时,4.27%的受访者选择了“极不符合”,8.06%的受访者选择了“较不符合”,27.49%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58.77%的受访者选择了“较为符合”,还有1.41%的受访者选择了“极其符合”。

由此可见,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在社交媒体的接触与使用中有被忽视的感觉,这也是抑郁情绪的一个重要表现。

社交媒体的流行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发泄情感的平台,但反过来也会对使用者的情感产生影响。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抑郁情绪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一些学者认为,使用社交媒体和抑郁情绪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

(二)用户消极使用行为的表现

1.潜水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受试者在网络上都是沉默的,在不同的社交媒介中,用户生产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分散和集中倾向,且具有明显的帕累托效应。帕累托是指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社交媒体使用者仅会阅读对他们有用的资讯,很少发表他们的观点,也就是他们不会创造任何东西,这是一种潜水行为。许多社交媒体使用者会在平台上浏览别人发布的消息,但他们不会参与到讨论中。

2.忽略与屏蔽行为

忽略行为是指由于内心的负面情绪而产生的主观忽视或者自然屏蔽等行为。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基于内心的消极因素,逐步丧失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意愿,并且在接触、选择、应用的过程中,活跃程度持续下降,不参与社交媒体活动。信息屏蔽行为是指使用者出于时间、精力、知识背景和个人兴趣等因素而故意忽视、回避消息,以提高信息活动的效率,增强个人效能。这样一种对社交媒体的屏蔽产生的后果,比忽略行为带来的影响更值得关注。

3.退出与转移行为

用户的退出行为是使用者不再使用同类型的其他任何社交媒体;转移行为是指使用者不再使用当前的社交媒体平台或降低对其的使用频率,而使用同一类型的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从根本上说,使用者的转移和退出是对社交媒体平台的逃避和抛弃。产生转移行为,甚至退出行为的用户,并不是完全放弃了这个社交媒体平台,在新条件产生的前提下,用户还有机会重新选择该平台。如果社交媒体平台的新产品能吸引到这些用户,那么这些用户就会再次回到社交媒体平台,继续活跃其中。

4.抵制行为

抵制行为是一种强度较高的用户消极使用行為。有学者认为,信息系统抗拒是指使用者因信息系统执行的改变而产生的抵制,分为四种形式:公开抵制和隐性抵制、被动抵制和主动抵制[3]。使用者的抵制行为,除了来自所感受到的威胁之外,也来自使用者对自身权利与尊严的需要。嘲讽就是这样一种被动行为,这是一种由远距离的知觉而产生的抗拒,这种抗拒会发展成更强烈的抵制。

(一)信息资源因素

1.信息过载,内容同质化严重

信息过载即指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在数量、内容及容量上远超用户实际可以接受信息的上限,造成用户的困扰。这让用户在寻找他们所需的信息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现有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并且被动地接受并非主观意愿上想要去浏览的信息。使用者在处理这些信息时额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用户难以集中注意力,产生负面情绪和消极使用行为。

2.多元传播,信息真伪难辨

算法推荐能适应人们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定制化、智能化的信息传递机制,可以迅速、准确地匹配用户信息,极大地减少了传播和获得信息的成本,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选择“是”和“否”的人相差无几,大家对信息的真假存疑,算法推荐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推送、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以及大量的夸大宣传、博人眼球的标题和极度情绪化的报道。这使得信息真伪难辨,用户因此产生负面情绪,降低对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

(二)技术环境因素

1.平台功能缺陷带来使用负担

平台功能超载主要表现在社交媒体平台开发的功能上,这些功能不总符合用户的实际需要,出现了大量的无用或无意义功能,超出了用户的实际需要,使用户感到烦躁、无措。有学者提出,系统的功能过载同时包括推送性过载和市场性过载。大部分人对社交媒体商业化不满。社交媒体和第三方合作,是为了增加收入,第三方将自己的广告投放到社交媒体平台上,然后利用各种活动逼迫用户加入,让用户花更多的时间在广告方面,导致用户产生负面情绪。

2.隐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保障

社交媒体平台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并且有着不稳定的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部分用户开始对自己的隐私安全感到担忧,这就引发了他们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忧虑。用户在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暴露部分个人隐私,当隐私被侵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会竭尽全力地维护自己的隐私,甚至选择放弃或者停止使用这个平台。大多数人认为个人隐私问题在社交媒体中没法得到保障。现在,隐私保护问题可能成为用户选择社交媒体平台时的首要关注点。使用社交媒体的部分功能,需要获取用户隐私的使用权限,这一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三)用户内部因素

1.个人需求未得到满足

用户使用大众传媒是有目的的,其出于心理或社会需要,希望借助媒体达到自己的媒介使用需求。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带有自己的目的与需求,包括社交、学习、娱乐、获取信息等。基于满意的结果,人们对已有的媒体形象进行了修改,社交媒体平台如果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用户出现负面情绪及消极使用的状况,改变媒体选择和使用行为。社交媒体平台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足,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需要对用户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即在此基础上,用户必须具有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信息生产能力,以及有效地使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能力[4]。

2.社交过载导致压力攀升

社交超载这个概念最初被用来解释人口增长速度太快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这个时代,社交超载是指人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社交网络上。社交媒体的出现,扩大了交流的范围,缩小了社交边界,使使用者感到疲惫,并产生了逃避的心理。所谓的社交过载,是指在社交网络上,因为跟朋友的交流次数太多,导致使用者精神松懈。有学者指出,当使用者过度使用社交媒体时,会产生疲惫感,进而产生逃避心理。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但是,随着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朋友越来越多,维持关系所需要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研究结果显示,当三个人同时聊天时,使用者会感到疲惫,这让一些人对社交网络产生了恐惧,害怕看到新的信息。

(一)社交媒体平台层面

1.优化功能服务,加强功能建设

社交媒体平台的优势之一就是其功能与服务的研发具有极高的用户接近性,功能的研发与服务质量的提升,给用户带来了较好的用户体验。这样的优势,对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与增强用户黏性确实有积极作用。但是,过度的连接会让使用者产生压力,想要逃避。彭兰认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用户选择连接和反向连接,既是真实的应用需求,也是新媒体应用的一种新的授权。未来媒体内容的发展,可以从内容产品上进行适当的减法,从基本的用户需要出发,反思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并在媒体环境中给予使用者应有的权利,减轻对使用者的压力。

2.监测用户需求,提升用户参与度

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算法工程,监测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而提升用户的参与度。根据用户的不同特征对其进行分类,跟踪用户行为在不同的内容中的持久性,并将其与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迎合用户的兴趣,实现对内容的投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倦怠用户进行数据标记与分类,差别化管理不同程度的用户使用行为,逐步形成具有社会化特征的用户管理与分类机制,从技术上避免平台内容对倦怠用户的超载,实施媒介内容创新和用户协同管理的发展策略[5]。要重视用户参与度,不断引导用户参与互动,用户参与度越高,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流失率就越低。

(二)社会各方层面

1.加强网络监督,营造和谐环境

政务信息的网络推广与政府信息的透明化管理,是加强网络监督的途径之一。要提高政府的可信度,并注重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新媒体平台下的公众号、微博等,要传播主流价值观。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是提升媒介素养的硬保障。另外,还需要完善相关规范,对社交媒体中的不良信息进行法律规制,加强网络监管,净化平台环境。

2.加强技术扶持,保障隐私安全

要强化责任意识,保障平台信息安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功能开发,应该注重保护用户的隐私,避免用户资料的外泄,或者隐私数据的大数据收集。要关注社交媒体对用户隐私活动的侵犯,并形成有效的治理途径。平台需要完善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协议,将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协议的内容完整、准确地呈现给用户,并设定恰当的阅读时间,让用户充分了解规则,从而保证用户的隐私安全,避免服务霸权。

(三)用户自身层面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的综合素质,提高媒介素养也就是提升用户媒介接触、使用与传播的能力。培养用户的媒介使用能力有以下途径。

第一,通过用户初次体验教育,培养用户良好习惯。让用户对媒体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多媒体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增强其在阅读资讯时的警觉性,增强其辨别能力。第二,各社交媒体应设定能力训练的方式,设置分层次的媒介素养提升课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素质提高训练。第三,可以建立一定的竞争机制,通过设置形式多样的媒体接触与体验活动,推出多种竞赛或测试单元,提升用户的媒介使用质量。

2.自我约束,适度使用社交媒体

社交媒介疲倦是一种主观感觉,会受到使用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黄宏辉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资讯超载增加了年轻使用者的社交媒体疲倦。在复杂的网络信息環境下,用户必须从海量信息中获得最新信息,以保证与别人的连接。社交媒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种联系带来使用者的自我表达和自我调节也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最终导致“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之间的不和谐。因此,用户从自身出发,加强自我约束,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也可以减缓社交媒体倦怠的产生。

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的消极情绪主要有倦怠情绪、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消极使用行为主要有潜水行为、忽略和屏蔽行为、退出和转移行为、抵制行为。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负面情绪及消极使用行为受信息资源因素、技术环境因素、用户自身因素的影响。由于信息过载,信息同质化严重,信息质量下降、真假难辨;功能过载导致操作复杂,给用户使用带来负担,并且隐私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社交过载导致用户疲于应对,社交压力过大。

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把不同的因素对使用者的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交媒体倦怠的成因、社交媒体倦怠的具体表现等,很少涉及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与策略的探讨,而本文提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负面情绪及消极使用行为的影响和策略,弥补了这一空白。

参考文献:

[1] 王丽丹.感知过载视角下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行为形成机理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9.

[2] 刘鲁川,李旭,张冰倩.社交媒体用户的负面情绪与消极使用行为研究评述[J].情报杂志,2018(37):105-113,121.

[3] 徐颖,于雨禾,张桓森.何因生倦怠,何素调节之?:一项关于社交媒体倦怠的元分析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3):31-43.

[4] 奚建治.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信息的安全防护策略[J].图书馆学刊,2021,43(8):85-89.

[5] 陈昭儒.社交媒体倦怠视角下媒介内容创新及发展策略[J].传播与版权,2022(2):102-104.

作者简介 张玲,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传播效果。 季然,本科,研究方向:传播学。 孙旭,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陈双,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负面情绪社交媒体
细节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及负面情绪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对改善惠州市精神病患者家属负面情绪的效果观察
网络谣言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负面情绪”并非一无是处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法律案件中的法理和情理分析
浅谈煤矿协安工作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