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统编小学语文革命文化课文实践探索

2023-02-05季永丽

考试周刊 2023年52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锚点小学

摘 要:文化因子在学科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因子,其中革命文化因子不仅能够传承文化动力,还能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成为语文学习活动不竭的动力源泉。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诸多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教师不妨从中寻找切入点,多角度展开教学组织引导,让学生在感知中理解、在理解中捕捉革命文化的精髓,为全面提升学生德育水平以及语文核心素养做铺垫。

关键词: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锚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2-0043-04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彰显语文人文属性,当前语文教材在编写时融入了更多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这类文章集知识性、文学性和革命性为一体,能够给学生带来多重感知和体验,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然而教学实践中,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革命文化类文章的价值和功用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有的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人物形象、语言、故事情节等表层信息的感知上。如何巧妙设计,融合多种资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级深入文本核心区域,需要教师在综合考量多重因素的基础上做出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引向更深处。

一、 以多元导学启动学生革命文化感知

学生社会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对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认知和体验。教师要对学生有精准到位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感知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进入沉浸式阅读状态。

(一)情境触动心灵

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进入感知状态,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激发学生主动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情境无疑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情境是在一定场景的烘托下,触动学生敏感神经,让他们对事件、人物有更直观具体的感知。情境对学生产生的激发作用不容小觑。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无论是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还是相关人物,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全身心投入其中,进行感知理解。要想进一步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不妨发挥信息技术直观、鲜活、有趣的特点,精选媒体手段,将视频、图片、音频等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直击学生心灵深处。

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发散,对动态化的视频、动漫有更多需求。教师可以以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进行匹配性情境设计。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为例,学生对邱少云这个人物形象的感知是模糊的,有的学生看到题目后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觉得这个題目缺乏吸引力。为了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教师没有做出更多解析和解读,而是展示一段电影资料,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进行朗读,将文本中涉及的相关句子用朗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有助于击中学生内心,很多学生逐渐感受到邱少云身体上承受的巨大痛苦,不禁流下了眼泪,对邱少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视频观看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表达和展示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阅读探索热情被点燃,学习体验变得丰富起来。“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独特革命遗存和风貌、革命精神和传统”,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他们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教师引入信息技术资源,以多媒体为介质,帮助学生打开了学习之门。

情境创设形式丰富多样。面对多元化的情境呈现方式,教师要有理性思考,不仅要从文本本身的内容和属性出发进行考量,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度、感知点。在多种情境的交叠互助下,学生认知引擎能快速启动,课堂教学活动和流程按部就班地展开。

(二)讲解唤醒认知

小学生的理解力、感知力有限,即使面对同一个知识点,学生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为了将学生引入一个共同的频道,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讲解阐述必不可少。小学生虽然对革命故事有浓厚兴趣,但要想让他们主动阅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然而在教学操作的过程中,有的教师陷入了将革命文化课文上成了道德与法治课的误区,仅仅是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对人物品质进行分析研究。显然,这样的设计存在局限性,不能真正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精髓展现出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搜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熟悉特定历史背景,对相关内容有更精准、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融会贯通中更好地阐述文本内容,让学生获得多重体悟。

讲解是促进知识快速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是吸引学生关注,促使他们进入崭新状态的重要保障。以《开国大典》为例,文章从场面描写刻画的角度出发,展示了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由于时间较久,现在的小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当时人们的激动和自豪之情。为了给学生以学习上的指引和思想上的触动,教师没有急着展示课文内容,而是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为着眼点进行讲解。从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教师简短生动的讲解为学生勾勒出中华民族发展历程,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多了解和感知。在聆听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自然更丰富,对开国大典的背景有了基本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内容,学生自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别样的情感。教师抓住学生知识盲区,借助时间线索串联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多重信息,给学生带来不少触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故事讲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他们积极寻找切入点,试图与文本形成情感共鸣。另外,在聆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原有认知与新认知形成对接,学习灵感得到诱发,具体形象在他们的脑中“活”了起来。

二、 以资源整合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探知

教师在对教材文本进行整合处理时,要做到全面、精准,吸收一些教辅材料中的精华内容,让课堂教学资源更加丰盈饱满。有了更多资料的辅助和支撑,教学活动才能顺利推进,学生才能对革命文化题材文章的内涵有进一步的把握。

(一)内容适当增补

革命文化素材课文无论是在主题上还是内容上都有自身独特属性。引导学生对这类课文展开阅读感知,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对接意识。教材容量有限,不可能囊括革命文化的各个维度。所谓的对接意识是指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对接学生思维与文本思维,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文本内容的价值和魅力。在对接过程中,以文本内容为基础是必要条件。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文本内容、思想主旨,将学生引入正向的学习轨道上来。但仅仅依靠文本又会让教學陷入固化、狭隘的状态。因此,阅读引导时,教师还要有创新意识,在整体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适当增补阅读内容,深化学生认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顺延和拓展。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是重要的,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引下,吸纳优质的教辅材料,丰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充足有效的学习素材。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这篇文章故事内容完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五个战士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出来。学习过程在循序渐进中顺利开展。在读到五位壮士跳崖的内容时,学生哽咽着说:“五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真是让人心痛!多希望能出现奇迹。”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会不会出现奇迹,他们没有牺牲?”这时有的学生就展示辅导资料上出现的信息,“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后,他们并没有全部牺牲,有两人得以幸存,他们是葛振林、宋学义……”听到这段信息,学生异常兴奋。教师把握好教学契机,适时增补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教与学呈现出和谐性、可持续性。

小学生喜欢阅读,他们手中的教辅材料与文本内容息息相关,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辅材料信息来源广的优势,提炼出有用信息,给学生带来多重阅读感知和学习启迪,为学习探知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紧扣文本要素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教学要带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能脱离文本,必须借助文本语言文字信息以及文本要素,对课文思想、主题展开鉴赏研究。文本要素涵盖的范围较广,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字词句段、课后练习题、插图资源都属于文本要素的范畴。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文本关键要素,采用趣味化的引导方式,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课堂教学迸发无穷活力。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特点以及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感知起点,抓住文本要素,找寻最佳切入点,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强烈的触动,实现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的互融互通。

文本要素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选择切入点时,教师也要有所侧重,找到良好的突破视角。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胸襟。阅读教学之前,为了明晰学习基调,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单元提示中指出学习这一单元时,要在语言、动作描写中洞悉人物内心。不仅如此,引用林则徐的话则表明了本单元中的人物都有伟大的爱国精神,不计个人得失,能够为国奉献一切。为此,在教学引导时,教师不仅要从知识层面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写作方法,还要从思想精神上进行升华,让学生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境界。学习活动伊始,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浅显的,甚至不知道从哪些视角着手对文本展开剖析。教师要给予指引,让学生的探知更具针对性,学习效果在渐进式的分析解读中得以显现。

文本中的插图也能给学生带来诸多启迪,对课文内容形成有效补充。在引导学生解读剖析文本时,教师可巧妙利用插图信息,投放一些观察、关联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建立清晰鲜明的认知,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使阅读活动事半功倍。

三、 以实践迁移内化学生革命文化精神

知识的学习构建、精神品质的传承需要在实践中升华。对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其训练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说读写,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完成知识迁移,传承革命精神。

(一)演绎丰盈体验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学科的必由之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只能局限于这些传统教学形式中。关注学生的感知体验关乎语文教学成败。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对展示性、演绎性的活动有特殊情感,参与热情极高。教师不妨抓住学生心理期待,以文本内容为参照,精心设计脚本,进行文本创编,让学生在演绎中顺利进入互动状态。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课文大多讲述的是英雄人物的事迹,故事性极强,非常适合采用角色演绎的形式。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对脚本设计、角色分工、表演形式等进行统筹设计规划。这样学生对角色演绎的接收度才会更高,训练效果也才会更加明显。

演绎是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展示自我的学习过程,其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小英雄雨来》为例,阅读过程中,学生对雨来的形象有了基本感知,他们对小英雄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人物处境、性格特点,教师可以投放以下角色演绎任务:“请大家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设计脚本,并分配角色,组织小组成员参与到演绎活动中。”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在创编过程中需要汲取其中的精华。每个小组的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融入创意因子。如有的小组在演绎过程中不仅增加了相关角色,还展现了雨来以前的幸福生活,在今昔对比中表达了雨来对日本鬼子的憎恨,也为故事呈现做好铺垫。还有的小组在课堂演绎过程中融入简笔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小英雄的形象。无论形式上如何创新,演绎活动都是为主人公雨来服务的。学生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予以点评、打分,对表现优异的学生提出表扬。即使是口头表扬,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学习自信心快速提升。

角色演绎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丰盈的体验,但不是所有的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都适合采用这种训练形式。演绎实施之前,教师要对活动组织环境和条件做全面评估,以提升演绎活动的契合度。小学生思维灵动,想象力丰富,这为课堂演绎提供了重要条件。从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可以看出,课堂演绎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助推课堂教学迈向了崭新台阶。

(二)活动内化精神

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崭新方向,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更深刻鲜活的认知和体验。在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时,以听说读写任务调度课堂是常规操作,可以适当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課外,拓展学生认知,开阔他们的学习视野,发展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学习中,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剖析人物形象、归纳总结主旨,这些都是走进文本的重要方式。然而课内学习时间有限,对革命精神传承的效果有待提高。因此,教师还要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给学生提供实地观察、调研的机会,将革命文化融入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教师要以多元有趣的活动为抓手,给学生创造一些学习契机,激活他们的学习及探知动力。以《灯光》为例,文章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集中梳理,把握革命先烈的事迹。一个人物一件事还是不足以感染学生,为此,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也可以深入当地的军事博物馆、英雄故居等场所,进行实地参观。因为有了实地考察的经验,学生更容易受到红色教育。小学生对教师给出的任务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在实践操作中,有助于学生的思想认知上升到较高层级,对革命先烈们的献身精神有更鲜明的认知。

当地革命文化遗迹和其他资源情况能够为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提供助力。教师广泛搜集信息,设计一些开放式、自主型实践活动,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支撑,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含金量,其助学效果更加突出,对学生产生的正向引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对革命文化题材文章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引下,创新教法学法,设计契合度更高的教学引导方案。通过具体生动的讲解辅助以多元情境,不仅能够活跃学习氛围,还能更好地触动学生心灵,唤醒他们对革命故事的聆听欲求。教材容量有限,教师可以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适当增补文本内容,让学生在对文本内容、要素的挖掘探索中,强化认知。实践是内化知识的法宝,教师还可以从课内演绎活动出发,逐渐延伸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参与中更好地体验革命文化的内涵,触碰学习的本质,促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祎林.语文革命文化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J].新教育,2023(7):12-14.

[2]张美秀.基于“文道统一”的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14):30-32.

[3]林之晖.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读思达”教学探究[J].学苑教育,2023(14):4-6.

[4]王崧舟.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育的课程逻辑与实施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22(12):8-13.

[5]陈坤霞.铸红色革命之魂,探学科育人之法——中高年级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探究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3(12):24-25.

作者简介:季永丽(1979~),女,汉族,福建浦城人,福建省浦城县莲塘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锚点小学
基于NR覆盖的NSA锚点优选策略研究
5G手机无法在室分NSA站点驻留案例分析
5G NSA锚点的选择策略
5G NSA组网下锚点站的选择策略优化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