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医学高校大学生人兽共患病认知现状及日常防范意识的调查研究

2023-01-31张柔赵玉欣王丽宇赵倩倩徐学琴谢莎郑关民

淮海医药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兽基本知识患病

张柔,赵玉欣,王丽宇,赵倩倩,徐学琴,谢莎,郑关民

人兽共患病(Zoonoses)是指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疾病,属于传染病的范畴[1]。据统计[2],75%的新的或者正在出现的人类传染病来自动物。全球每年约有5.9万例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3],国内近10年该疾病死亡人数有下降趋势[4]。人布鲁氏菌病每年会造成全球50万例新发病例[5],国内近20年的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6-7]。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全球人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逐渐加重。目前,全球24个国家通报了猫等多种动物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这种感染其他物种再传播回人类的感染模式可能性会变大[8-9]。2022年全球110个国家重新暴发人类猴痘疫情,截止2022年12月中旬共有超过8万余例猴痘病例[10]。这些无一不在提醒着人们:人兽共患病的威胁一直存在,而且其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大学生是一个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在生活中也有感染人兽共患病的风险,但是人兽共患病学相关知识在新冠疫情之前相对冷门,关注度低,目前关于大学生对人兽共患病的认知现状及日常防范意识的调查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对于人兽共患病的认知现状及日常防范意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同时为高校开展相关疾病的防治、科普及卫生宣传教育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2 研究方法 基于人兽共患病的定义范畴,根据有关文献编制调查问卷,并进行专家审阅及预调查修订。问卷为自填式问卷,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前,由接受过规范化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讲解填写方法,告知其调查目的及意义、保密性和相关注意事项。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人兽共患病基本知识、日常防范知识和认知态度及途径4个模块。(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专业等;(2)共11道常见人兽共患病基本知识题,每题赋1分,总分11分,按照答题率≥60%为人兽共患病认知水平高,即得分≥6分为认知水平高,<6分为认知水平低。(3)共9道人兽共患病日常防范意识题,每题赋1分,总分9分,按照答题率≥60%为日常防范意识良好,即得分≥5分为日常防范意识良好,<5分为日常防范意识不足。日常防范意识即大学生在日常及应对疾病流行状态下防范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程度[12]。(4)大学生对人兽共患病的认知态度及认知途径。

2 结果

2.1 大学生对人兽共患病的认知水平及日常防范意识水平 人兽共患病基本知识的认知最高得分9分共3人(0.59%),最低得分1分共20人(3.94%),平均认知分数为(4.54±1.62)分。得分达到6分及以上的人数为140人,知晓率为27.56%。大学生日常防范意识行为分最高分9分共40人,最低分1分共1人,得分为7(6,8)分。行为分高于5分(包括5分)的共有453人,日常防范意识良好水平为89.17%。对基本知识认知水平高的大学生防范意识良好者有136人,占认知水平高的大学生的97.14%;对基本知识认知水平低的大学生但日常防范意识良好者有317人,占认知水平低的大学生的86.14%,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30,P=0.004)。

2.2 不同人群特征的大学生认知水平和日常防范意识水平比较 不同性别及学科类型的大学生对人兽共患病基本知识的认知水平及日常防范意识水平均存在差别,不同地区大学生的日常防范意识程度存在差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段、居住地区、专业及年级的大学生对人兽共患病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日常防范意识情况

2.3 大学生人兽共患病认知水平及防范意识程度相关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以认知水平(低=0,高=1)、防范意识水平(不足=0,良好=1)作为因变量, 将“性别(女=0,男=1)、学科类型(非医学=0,医学=1)、居住地区(农村=0,县城=1,城市=2)” 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入=0.05,α出=0.10,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大学生是人兽共患病认知水平低及防范意识不足的危险因素(P<0.05)。医学生是人兽共患病认知水平高及防范意识良好的保护因素(P<0.05)。居住地区在县城的大学生防范意识最高(P<0.05)。相对于认知水平低的大学生,认知水平高的大学生是防范意识良好的保护因素(P<0.01)。见表2。

表2 大学生人兽共患病认知水平及防范意识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人兽共患病认知态度、途径及认知意愿 新冠肺炎流行前后,大学生对于人兽共患病的态度分为非常可怕、可怕、不可怕、不了解,计算Kappa值及P值。新冠肺炎流行前后,人们对于人兽共患病的态度一致(Kappa=0.48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关于认知途径,电视为第一途径,网络为第二途径。关于如果开展人兽共患病的认识,共有428人想要了解,占总调查人数84.3%;30人不想了解,占总调查人数的5.7%。对调查对象想要了解人兽共患病的认知途径进行排序,第一认知途径是电视,其次是宣传活动、网络、知识讲座、报刊杂志和学校课堂。关于想要了解的人兽共患病相关的知识中,第一认知意愿是流行情况及危害,其次是传播途径。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人兽共患病的流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改变,一边新病种、新病型陆续出现,一边老疫病卷土重来,再度肆虐人畜,对公共卫生有严重威胁。近期猴痘疫情已列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13]。大学生是一个活跃且容易接受新知识的群体,本研究选择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对人兽共患病认知现状及日常防范意识,为今后的科普及宣传工作提供依据。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人兽共患病的基本知识的认知率为27.56%,认知水平偏低,与孔维芳[14]调查结果显示的公众对于人兽共患病的认识有限的结果一致,与刘培艳等[15]研究的关于布鲁氏菌病的认知率较低相符合,与郭凤芝等[16]研究的关于狂犬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于40%相符合。其中狂犬病的潜伏期是3个月以内,而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对其认知水平是23.3%;布鲁氏菌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波状热,大学生对其认知水平是13.19%;SARS-CoV-2的易感动物是犬、猫及水貂等,大学生对其认知水平是5.71%。同时调查结果显示防范意识良好率为89.17%,高防范意识可能是由于在疫情下,大学生对于日常卫生行为更加重视,风险认知水平提高[19]。在今后可针对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禽流感等人兽共患病在大学生群体加大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17-18]。

从人群特征来看,男大学生认知水平和防范意识均低于女大学生,可能是由于女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对疾病的认知态度积极性更高[20]。相比于居住地区是农村的大学生,居住在县城的大学生防范意识更高,而与在城市的大学生防范意识无差别。可能是由于居住在城市的大学生人兽共患病暴露风险小且城市伴侣动物管理规范,防范意识不强;而县城是农村和城市的连接点,居住在县城的大学生人兽共患病暴露风险增大,日常生活习惯及防范意识较强。而医学类和非医学类的大学生在认知水平和日常防范意识程度方面均存在差别。相比于非医学,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认知水平高,日常防范意识强,是其保护因素,可能是因为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过人兽共患病的知识,自身防范意识更强,学校应该多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展人兽共患病的科普。相比于认知水平低的大学生,认知水平高是日常防范意识水平的保护因素,认知水平越高的大学生,日常防范意识越好。因此,学校应该增加人兽共患病基本知识的相关宣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规范日常行为。

新冠肺炎流行前后,大学生对于人兽共患病的总体态度存在一致性,但大学生中感到人兽共患病非常可怕及可怕的人数有所增多,说明大学生经历新冠疫情后对人兽共患病的危害性认识更加深刻。在当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开展人兽共患病的科普,一方面大学生可客观认识人兽共患病,进而减低恐惧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可利用所学习知识做好自身防护和救助他人。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希望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人兽共患病,依次为电视、宣传活动、网络、知识讲座、报刊杂志和学校课堂。因此学校及相关专业部门在科普人兽共患病知识时,应联系媒体相关部门,做到书面知识与影像资料同行。学校应该借助各种相关的活动,利用展板、画报、学校相关公众号的推文等形象地展示人兽共患病的知识,内容可包括流行情况、危害及传播途径等内容。

综上所述,本研究聚焦于新冠疫情期间河南省某医学高校大学生人兽共患病认知与日常防范意识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了解该高校大学生的人兽共患病认知水平及防范水平具有实际意义,也为高校进一步开展相关疾病的科普及宣传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在河南一所医学高校开展调查,结果外推具有一定局限性,今后可在多地区开展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人兽基本知识患病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美国《Emee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19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基本知识与辨伪(四)
微信素材征集
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基本知识与辩伪
人兽表演
磁场基本知识汇总
交变电流基本知识汇总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