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控制和自我情绪管理与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关联性研究

2023-01-31韩慧程耀慧王元明黄先芬刘伟

淮海医药 2023年1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中学生量表

韩慧,程耀慧,王元明,黄先芬,刘伟

青春期前后,儿童青少年从儿童过渡为成人,生理和社会认知发展较快,物质滥用、攻击行为、犯罪及其他叛逆行为增加[1-2]。由于儿童青少年缺乏应对身心变化的能力,父母常在家庭教育时对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控制行为[3]。青少年自身的“分离-个体化”正常发展易受到过度控制的影响,父母控制可能与青少年攻击行为密切相关[4-5]。情绪管理是个体深入了解自己情绪、自主控制自己情绪、理解并处理周围他人情绪的过程与能力[6]。有研究[7]显示,情绪管理失调的青少年比正常青少年群体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本研究以蚌埠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学生攻击行为与情绪管理、父母控制的关联性,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法随机选取蚌埠市2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中随机抽取1所初中和1所高中,因高三年级面临高考,为了保证依从性,故未列入研究。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3个班级,抽中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060份,收回有效问卷1 046份,有效率为98.68%。调查对象中初一学生203名,初二学生170名,初三学生227名,高一学生247名,高二学生199名;男生515名,女生531名。所有研究对象知情本研究,并由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调查所用量表包括:(1)攻击行为量表[8]。本量表由Buss等编制,包括4个维度,分别是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行为)及敌意。问卷采用5级计分,分别按照“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等级,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攻击性越强。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41,信度系数为0.833,验证性分析显示问卷结构模型方程拟合良好[8-9]。(2)父母控制量表[10]。父母控制量表包括心理控制量表和行为控制量表2个分量表,由Shek针对中国群体被试修订,量表采用4点计分,分别按照“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等级,计1~4分,分数越高表示父母控制水平越高。(3)情绪管理问卷。本量表在陈亚琴等[11]儿童情绪管理问卷(Children's Emotion Management Scales,CEMS)基础上进行修订和翻译后形成中文版青少年情绪管理问卷。问卷包含两个分量表,即悲伤和愤怒两个量表,共9题,其中悲伤情绪管理5题,愤怒情绪管理4题。悲伤和愤怒情绪管理问卷信度检验结果分别为0.659和0.799。问卷采用3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受试研究对象情绪管理能力越强。

1.3 质量控制 调查实施前对所有调查员进行统一集中培训。调查当天,每个班级安排两位调查员发放调查表并讲解填表要求。调查过程中,调查员详细解答学生疑问,调查表收取时检查错填、漏填质量。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中学生各量表得分比较 男生攻击得分低于女生,初二学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三、高一及高二学生(P<0.05)。男生情绪管理得分高于女生,初二学生情绪管理得分低于初三、高一及高二学生(P<0.05)。男生父亲心理控制和父亲行为控制两个维度得分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中学生间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初一和初二学生的父亲心理控制均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P<0.05);初二学生的父亲行为控制高于高一与高二学生(P<0.05);初二学生的母亲心理控制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P<0.05);而初一、初二及初三学生母亲行为控制均高于高一核高二学生(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中学生各量表得分比较分)

2.2 中学生攻击行为得分和情绪管理得分与父母控制得分的相关性 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及母亲行为控制得分与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呈现正相关;父亲心理控制和母亲心理控制得分与情绪管理得分呈现负相关,父亲行为控制和母亲行为控制得分与情绪管理得分呈现正相关;中学生攻击行为得分与其情绪管理得分呈负相关。见表2。

表2 中学生攻击行为和情绪管理得分与父母控制得分的相关性(n=1 046)

2.3 情绪管理在父母控制与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依据温忠麟等[12]建议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使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中的模型4进行运算。以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检验中介效应,若置信区间不包含0,则表示中介效应显著。

以攻击行为为因变量,父母控制为自变量,将中学生性别和年级设为控制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心理控制正向预测攻击行为,当情绪管理进入回归方程后,父亲心理控制对攻击行为的回归系数有所下降但依旧显著。父亲心理控制负向预测情绪管理,情绪管理负向预测攻击行为。情绪管理的中介效应值为0.07,Bootstrap95%的置信区间为[0.03,0.12],不包含0,表明中介效应显著。见表3。

母亲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正向预测攻击行为,当情绪管理进入回归方程后,母亲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对攻击行为的回归系数有所下降但依旧显著。母亲心理控制负向预测情绪管理,情绪管理负向预测攻击行为。情绪管理的中介效应值为0.06,Bootstrap95%的置信区间为[0.02,0.10],不包含0,表明中介效应显著。按照温忠麟等研究方法,因a×b与c’异号,则存在遮掩效应。情绪管理进入回归方程前,母亲行为控制对攻击行为的回归系数c=0.067,母亲行为控制对情绪管理的回归系数a=0.083;当情绪管理进入回归方程后,母亲行为控制对攻击行为的回归系数为c’=0.113,情绪管理对攻击行为的回归系数b=-0.252,a×b与c’异号,a×b/c’=18.51%,表明情绪管理在母亲行为控制和攻击行为间存在遮掩效应。

表3 情绪管理对父母控制与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中学生攻击总分高于男生,这与秦倩[13]研究结果不同。陈卓健[14]研究表明,中学生攻击行为在不同性别间无差异。现代社会,女生会被鼓励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情绪,敌意、愤怒、言语攻击及身体攻击不再是某个性别特有的攻击方式,甚至女生更容易表现出激烈的攻击行为[15]。年级差异分析显示,初二学生攻击行为得分较高,初中生得分高于高中生。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不成熟的心理及认知可能导致其处理问题时易冲动,因此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水平。随着认知的发展和知识习得,青少年能更好地控制自己情绪,攻击水平随之降低[16]。本研究中,男生情绪管理得分高于女生,与刘成伟研究结果一致[17]。初二学生情绪管理得分低于其他年级。初二学生受荷尔蒙高水平影响,易对外界刺激做出冲动行为,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情绪[18]。本研究结果发现,父亲对男生采取更多的心理和行为控制,这与陈娜[19]研究结果一致。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希望男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会对男生有更高的要求。另外,本研究中父亲和母亲对初中生的心理和行为控制均高于高中生。可能原因为,父母认为初中生身心相对不够成熟,不具备独立和预知行为后果的能力,因此会对其有更多的心理和行为控制。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及母亲行为控制得分与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呈现正相关,父亲心理控制和母亲心理控制得分与中学生情绪管理得分呈现负相关,父亲行为控制和母亲行为控制得分与情绪管理呈现正相关;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与其情绪管理呈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试图调节或干预青少年的心理与情绪发展,根据心理抗拒理论,当青少年感受到父母心理控制与自己需求产生冲突时,会表现出抗议而产生攻击行为[20]。心理控制更多涉及的是情感的操控和限制,这种控制方式会使青少年产生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产生攻击行为后的不良情绪进一步降低其自我情绪管理水平,从而出现恶性循环。而父母适度的行为控制一定程度上可监控和管理中学生的不良行为[21],它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22],且心理健康的父母可缓解子女心理压力,从而保障儿童心理健康[23]。但是根据逃避理论[24],过度的行为控制会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逃避父母的管控且否定正确的社会准则,从而引发攻击行为。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情绪管理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母亲行为控制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遮掩效应。情绪管理是青少年重要的个体社会能力,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影响。有研究[18]显示,情绪管理障碍是应激暴露和攻击行为的连接机制,中学生处于逆反心理期,对于外界带来的威胁和刺激会表现为较高的冲动性,当悲伤或愤怒的情绪产生时,他们会用攻击行为作为应对方式。而父母心理控制不仅对中学生攻击行为有直接影响,还可能对个体的情绪调节系统起作用,影响个体问题解决的方式及策略,进而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父母过度心理控制也会对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学习产生影响,使其失去自由空间,从而增加对父母的埋怨,亲子关系更加疏离与紧张,产生各种负面情绪,降低青少年对自身情感的感觉认知,不利于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周围关系,出现更多内外化问题[25]。当前结果显示,情绪管理在母亲行为控制和攻击行为间的效应表现为遮掩效应,母亲的行为控制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可能原因为,适度的行为控制可调节和规范孩子的行为[26],母亲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情绪管理方式,当他们能够以较好的方式处理自己愤怒和悲伤的情绪时,其攻击行为的发生就会减少。

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自主意识逐渐建立并愈发强烈,情绪发展幼稚与成熟并存,容易引发各种行为问题。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应该在充分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选择积极关注、合理教导的方式,促进其个体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和家庭都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家校协作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表达情绪,化解情绪困扰,共同抑制攻击行为的发生,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中学生量表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