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当代文化参与”教学探析*

2023-01-31高建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乡建构深度

高建鹏 薛 猛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深层加工,并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976 年,美国学者弗伦·马顿和罗杰·萨尔乔首先提出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概念,他们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深度学习主要以联系和理解为主要特征,而浅层学习是以机械记忆重复和孤立信息为主要特征[1]。而国内教育家郭华认为,深度学习是基于信息载体,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主题,积极参与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2]。

由此可见,深度学习的要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联结与建构,即关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关联度,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展开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二是迁移和运用,即关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三是反思和总结,即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与预设目标对比,展开反思与总结。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是,深度学习是寻找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在师生共同探讨下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根据学习过程展开总结;而浅层学习仅仅依靠零散的知识体系,属于无意义和无目的的学习。

一、“当代文化参与”实现深度学习的条件

“当代文化参与”是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部分,是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体现。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中“家乡文化生活”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完成此教学设计任务需要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来收集资料,对家乡的文化现象展开系统的分析并得出结论。这样的语文实践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因此,确保学生开展语文深度学习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建构语文知识内容

深度学习需要以已有的知识为依据展开有效的知识建构,帮助学生搭建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桥梁,这需要语文教师系统设计学习任务,明确任务指向,指引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建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储备。

2.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情境能够使学习者产生相应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心理,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真实情境创设不同以往的活动课堂采用播放纪录片或音频的方式进行,而是放眼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完成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深度学习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与积累,更关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深度学习以知识情境为导向,帮助学生从浅层学习过渡到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在真实语言情境下,将语文学科所学知识积累与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实现语文深度学习。

3.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深度学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他们有的放矢地开展语文学习,让学生成为实际意义的学习主体。“当代文化参与”关注语文课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当代文化参与”的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并不是彼此独白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3],以实现学生深度学和教师深度教的有机结合。

4.反馈课堂学习信息

有效的课堂反馈是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依据。教学中教师常常关注的是如何教,忽视学生如何学,导致课堂反馈流于形式。因此,在深度学习下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补充有意义的语文学习资料,同时引导学生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反思,以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提高教学质量。

二、“当代文化参与”教学实施面临的困境

1.教学内容缺少联结与建构

深度学习之“深”的重要体现不在于所学知识难度之“深”,而指向对所学知识理解之“深”。浅层学习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中包含了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由于教师习惯于传统篇章教学,对任务群感到陌生,难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虽然一些教师针对“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案,但对“当代文化参与”内容的把握有失偏颇,导致学生无法对“当代文化参与”内容进行系统的知识建构,难以凸显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如何合理设定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与当代文化参与内容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展开深层次的建构,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2.课堂教学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下的语文学习,教师不仅要教授语文知识与技能,更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是比较复杂的活动单元,多数教师会选择更为稳妥的教学方式,简化教学环节,以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偶然性,最终导致学生在“当代文化参与”中缺乏完整深入的学习过程。家乡不仅仅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更是人们精神活动的场所,一些教师在教学“家乡文化生活”时,仅仅让学生简单搜集资料,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学生难以将语文知识与日常文化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如何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开展完整的深入学习过程,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课堂反馈没有完整的总结与反思

深度学习关注教学终结阶段的反思与总结。反思可以分为两层:一是对学习内容的反思,二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现有的课时有限,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对学生课堂信息的反馈重视不够,很难依据学生的不足进行总结分析并展开指导,实施合理有效的评价,最终使学生丧失参与的信心。因此,深度学习下的“当代文化参与”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反馈,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知、自悟及自省,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

三、深度学习下“当代文化参与”的教学策略

1.清晰目标指向,规划参与内容

(1)基于课程标准,引导正向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对“当代文化参与”作出明确的界定: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与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增强文化自信”[4]。因此,深度学习指引下的“当代文化参与”需要将学生的视角从表层的知识学习转移到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的学习中,经由实践活动,迁移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体验,让深度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发生。

(2)基于学生任务清单,建构思维维度

深度学习离不开问题意识。活动任务的设计是动力和核心,语文教学须要围绕明确具体的任务而进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层层深入,在深度学习中发展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通过对语言的运用,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5]。可见思维养成的重要意义。“家乡文化生活”聚焦家乡特定的文化现象,指引学生运用实地考察、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细致深入的研究。教师根据参与结果梳理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解决学生思维随意性问题。例如,教材将“家乡文化生活”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开展家乡人物或风物的访谈、家乡生活现状调查和为家乡的建设提出建议。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向。

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书中的内容,细化教材任务。深度学习强调设置有难度、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在面对这些学习任务时,要想真正实现深度学习,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确立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切实帮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须关注教材提供的阅读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注重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参与实践活动,并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建构,根据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来感受家乡文化底蕴,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在完善阅读书目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内容给予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感悟文本和阐释文本主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精读教材中的内容,例如: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论点,文字富有针对性;王思斌的《访谈法》简明扼要指出访谈流程,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法,利用读书清单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强化对中华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深度学习要求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教师的知识面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教师可以根据家乡特有的文化现象,鼓励学生阅读书籍,并加以提炼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以此增加阅读量。同时,也要求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和讨论,打造教研共同体。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聚焦当地特有的文化现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喜好深入挖掘身边的“家乡文化”。这个过程既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又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建构。当然实际教学情况不同,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参与(详见表1)。

表1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任务表

通过表1 我们发现,教师根据教材任务要求,细化当代文化参与内容,让学习任务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明确任务并开展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2.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进行深度参与

(1)基于真实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深度学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先设计的方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有计划地实现教学目标。”[6]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根据“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不同任务要求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落实“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如以沈阳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沈阳特有的文化景观,鼓励学生开展沈阳文化景观的相关探究,同时教师设置任务情境,让学生根据沈阳特有的文化景观,收集自己熟悉的家乡人物或风物,介绍其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推广家乡文化的方法,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

(2)基于师生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对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给予发自内心的尊重,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并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开展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但学生个体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需要通过同伴的交流碰撞来实现[7]。因此,“当代文化参与”这一任务群不仅需要学生自主探究,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合作学习,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作为“当代文化参与”案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挑战性。这需要教师做好辅助者的角色,基于教材相关要求,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在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置于日常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突出家乡人物和风物的特点,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建国后,作为东北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展览馆展现出伟大共和国的光辉发展历程,给人们留下许多记忆。基于上述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分工,鼓励学生开展访谈,调查身边的人,做好摄像、录音和记录,深入探求家乡的发展变化。同时在学生调查时,教师需要制定调查规则,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必要时设计统计表和统计图加以说明,详细标注信息来源,并对网络书籍关于沈阳的介绍加以整理,不断完善调查信息。在开展访谈时,问题设计要细致且具有逻辑性,围绕受访者所涉领域开展提问,将话题推向深入,强化家乡文化的宣传力度(如图1所示)。

图1 深度学习指向下“家乡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从图1 我们发现,相比传统的语文课堂讲授法,语文深度学习不仅帮助学生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进行联系,同时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独有的思维方式,在探究家乡文化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分享和交流的学习习惯。

3.关注课堂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家乡文化”

教师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是帮助学生开展深入学习的有效方式。它不但能具体诊断学生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并作出适当的调整,还能帮助教师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在进行整体感知、实地探索和阅读大量的材料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家乡的景和人物写一篇800 字的短文来为家乡的建设建言献策,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高中生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层,很难对家乡人物或风物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分析,导致实践活动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反馈加以材料补充,帮助学生感悟家乡的沧桑巨变,理性认识家乡文化,并对家乡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弘扬新时代精神。

基于此,教师须关注学生活动进展并给予全程反馈指导,推动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向更高一层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和探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发现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填补知识,这样才能将语文深度学习落到实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的不足,采用组内互评、班级共评等方式,让其他学生从各种角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展开评价,将评改优先权给予学生,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例如,针对“家乡文化生活”建议书及访谈报告的撰写,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逻辑不清、主题不明确等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见表2 所示)。

表2 基于“当代文化参与”习作任务评价表

值得注意的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目的是指引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心态投入到反思总结中,有意识地改进传统课堂的不足,并从反馈中了解学生的语文实践状况,以实现反馈的意义和作用。

深度学习指向下“家乡文化生活”的教学,从规划参与内容、建构师生共同体到关注课堂反馈,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建构、创设情境、迁移运用以及总结反馈,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家乡文化的地域特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旨在引领学生由课堂学习走向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体悟生命的真谛,进而追寻生命意义的不断生成和不断超越。因此,它更符合“当代文化参与”学习的要求。

猜你喜欢

家乡建构深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