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疗法的机理研究探析

2023-01-21储浩然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腧穴经络艾灸

刘 云,储浩然,胡 进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艾灸疗法是一种通过艾的燃烧作用于机体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功可温经逐寒、透热泻毒与扶正补虚等。其历史悠久,早在公元335年即有关于艾治疾病的记载[1],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艾灸疗法应用的形式和范围越来越广,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艾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愈加丰富。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艾灸疗法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在于艾叶的化学效应以及艾燃烧后产生的光热等物理效应,机体皮肤的感受器在接受到这些刺激后可通过神经纤维将信号传入神经中枢,并进一步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作用于各个靶器官以发挥治疗作用。除此之外,经络系统在人体纵横分布,网络全身,亦是艾灸治疗发挥全身作用的关键。艾灸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化对艾灸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对艾灸的中医学认识进行阐述总结,并对近些年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探析。

1 艾灸疗法的中医学认识

1.1 以“灸”为法,“艾”为材,“穴”为基

艾灸疗法是古人在自然中经过长期的生活和临床实践逐步发现的,最初人们的认识可能仅仅是“火可取暖”“艾可燃烧”“穴可缓疾”,但是随着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腧穴、艾草以及火灸法,并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艾灸理论。

“灸”以久、火组成,取长时间用火烘烤之意,人类在掌握用火后认识到火可驱兽、可取暖祛寒,灸治法的起源无从追溯,或许是无意间的发现,认识到长时间地用火烘烤可治疗疾病,并逐渐展开了临床实践。灸治法最初的记载或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发现疑似灸疗活动的象形文字,而至诸子百家争鸣时代后,开始有了以艾为材料进行灸治的明确记载,至战国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开始丰富起来,灸疗理论体系也随之逐步建立[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反应点,艾灸借助腧穴的作用,将治疗作用沿经脉传至身体各处,并发挥调整脏腑阴阳、补虚泄实的作用。腧穴和经脉理论最早的记载或来自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籍,如《五十二病方》记载:“久(灸)足中指”“久(灸)左腑”等,《阴阳十一脉灸经》等医籍也记载了通过经脉灸治疾病的方法,可见最初的灸疗活动尚未明确具体的腧穴,而是以局部和经脉为主。腧穴理论体系的建立要追溯至《黄帝内经》,其中详细记载了约160个穴位名称,而后至《难经》《针灸甲乙经》及《十四经发挥》对腧穴和经脉的内容进行不断补充,至此腧穴及经脉理论基本确立[3-4]。《黄帝明堂灸经》云:“凡下火点灸,欲令艾炷,根下赤辉广三分……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矣。”可见腧穴是灸治过程中重要的作用点,因此腧穴理论的确立也进一步丰富了艾灸疗法的理论基础,大大促进了艾灸疗法的发展。

《针灸资生堂》有云:“灸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以艾承之得火为良”。艾叶性苦微温,《本草纲目》言:“艾叶可走三阴,逐寒湿”。艾叶燃烧后热力充足,借助腧穴的作用,可使气至病所,透诸经,入脏腑,治百邪,如《神灸经论》所云:“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易如反掌。”故艾灸疗法实以“灸”为方法,以“艾”为材料,以“穴”为基石,三者相合共同发挥作用。

1.2 艾灸的作用

病之所以起,其病机与阴阳不和、寒热不调、气血不通和经脉不畅等有关,而治之当补虚泻实以使阴阳合、经脉通,艾灸疗法之所以至今仍应用广泛,正是因为其具有补虚泻实之功,可治疗临床寒热虚实各证。

机体之虚证不外乎气、血、阴、阳及脏腑亏虚,而艾灸疗法具有补气、助阳、滋阴、生血及调补脏腑之功。古代诸多医家即提及“陷下则灸之”“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而现代医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亦证明了其补益作用。如和蕊等[5]研究发现,艾灸有调节阴阳之功,可治疗临床阴虚阳亢及阴阳两虚的高血压患者。陈广杰[6]使用独特的“天人地三才”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充分利用艾灸的温热刺激,可达到补益心脾、交通阴阳的作用。

实证之病机可见于寒热的偏盛以及有形实邪的阻滞,而艾灸借助其温热刺激,使寒得热则消,血得热则行,内热随灸而泄,瘀滞得灸则化。如《神灸经纶》言:“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医学入门·灸法》云:“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现代临床亦常将艾灸疗法应用于寒凝、血瘀、湿滞与实热等实性病证。如杨胜亚[7]通过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发现艾灸可散寒通络,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关节活动症状。谢宇锋等[8]试验研究发现,艾灸胃经穴位可改善胃热证大鼠的胃黏膜损伤、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唐照亮[9]观察艾灸对血瘀型大鼠模型的影响,发现艾灸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炎症因子与改善微循环等多重机制,达到温阳逐湿、活血化瘀之效。

另有现代医家对艾灸疗法作用进行研究总结,发现其临床效应主要以“温通”“温补”为主[10],认为温通是其必要条件,经脉通畅则诸邪才有路可出,而温补所产生的精气才可游溢至全身各处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温补又可促进温通,血充气盛则可祛邪外出。因此,艾灸疗法以其温通、温补效应发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益气温阳与强身保健等功用[11]。

1.3 艾灸的补泻

艾灸疗法作用广泛,临床可治疗虚实寒热瘀滞等各种病证,但艾灸补泻作用的实现取决于艾灸操作过程中取穴、操作方法及刺激量的选择,因此,操作过程是关键。

早在《灵枢》中即提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以燃烧速度和火力大小为依据,指出艾火缓而灭之,火力温和持续则可补,疾火燃之,火力猛而快可泻,后世医家亦多在此法上进一步发挥,如杨继洲在此基础上认为待火灭时按其穴使真气聚而为补,开其穴使邪气从腠理出为泻。常小荣教授[12]总结提出,不同艾灸的操作方法亦有补泻之分,其将温和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和温针灸等列为补,雀啄灸、回旋灸等多为泻,而化脓灸、隔姜灸补泻均可。除此之外,若取气海、关元与命门等穴多为补益,而灸大椎、曲池则可泄热。

因此,艾灸疗法操作方法多种多样,临床使用时应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操作方法,以防止效不合证,反致邪气内郁。

2 艾灸疗法的现代机理研究

2.1 药化效应

艾作为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其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成分是药化效应的关键,目前不同研究在艾烟中发现存在200多种化学成分,并发现艾烟具有抗菌、抗氧化、抗衰老、抗炎、调节免疫与抗肿瘤等多种作用[13]。

相关研究显示,艾烟中艾叶挥发油、黄酮类、桉树油与5-叔丁基连苯三酚等多种物质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绿脓杆菌与白色念珠菌等多种细菌病毒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病毒复制、改善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等方式有关[14]。刘枫林等[15]排除艾热的影响,观察艾烟对多种细菌的作用,实验后发现20 min的艾烟刺激对多种杆菌、球菌(如甲型链球菌、枯草杆菌及嗜酸乳杆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并且杀菌作用的强弱与艾烟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

人体氧化反应是细胞衰老的重要机制之一,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丙二醛(Alondialdehyde,MDA)是氧化反应中的重要物质,SOD具有清除机体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而MDA是细胞膜氧化损伤的重要标志物,多项研究[16-17]显示,艾燃烧生成物具有提高机体SOD水平及减少MDA的作用。除此之外,艾烟可提高大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等物质的含量[18],进一步改善大脑学习记忆功能,因此,神经内分泌调节可能是艾灸抗衰老的另一重要机制。

除此之外,艾燃烧产物可调节多种炎症因子(如一氧化氮、前列腺素等)、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与干扰素等)以调控机体炎症反应[19],黄跃平[20]将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小鼠分别暴露在艾烟、滤过艾烟、艾叶精油及加热艾绒环境中,结果显示,艾烟及滤过艾烟可调节小鼠体内血清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0水平,改善AS模型小鼠体内炎症反应,调节脂质代谢紊乱,保护血管内皮,而艾叶精油及加热艾绒组疗效一般。另外,艾烟亦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作用。刘宏等[21]将大鼠暴露于低、中和高浓度的艾烟中,通过监测大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艾烟对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低、中浓度艾烟使大鼠血清IgG水平降低,而高浓度则升高。由此可知,艾烟浓度的调节对机体免疫具有调整作用。刘平等[22]观察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发现长时间的艾烟刺激使其降低,这或许是艾烟调节机体免疫、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综上可知,艾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药化作用是艾灸疗法发挥治疗作用中的关键一环,其中多种成分通过各个环节对细胞、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其机制复杂,尚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2.2 热效应

艾灸的效应机制不仅来源于艾燃烧物的药化效应,其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热刺激更是艾灸治疗的关键。目前研究显示,灸热刺激机体后可通过皮肤细胞激活瞬时受体电位家族(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和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以向机体各部传递信号,并进一步调控神经、免疫、内分泌与循环等系统[23]。

TRP通道是机体的感觉神经纤维,可被温度、机械等物理刺激及化学刺激激活,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是TRP家族的一员,当机体受外界>43 ℃的温度刺激时,TRPV1被激活,并可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进一步传导。高建芸等[24]研究施灸温度与疗效的关系时发现,调定艾灸温度为46 ℃时调脂疗效优于38 ℃,且当敲除小鼠TRPV1基因后艾灸调脂效应并不明显。TRPV1作为痛觉感受器,与机体各种疼痛也有着重要关系,当TRPV1高表达或敏化时,可使机体痛阈降低,疼痛感加剧。李姝婧等[25]研究发现,艾灸对痛经大鼠镇痛作用的产生可能与其降低大鼠子宫TRPV1的高表达有关。HSP是一种具有保护和修复蛋白质作用的应激蛋白,其中HSP70对热刺激反应迅速,李雨薇等[26]同时使用电针与艾灸观察内脏高敏感大鼠HSP70表达的情况,发现艾灸组大鼠HSP70表达明显高于电针,且46 ℃艾灸组明显高于43 ℃。由以上内容可知,TRPV1与HSP70是艾灸热刺激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一环,并且温度是影响二者表达的关键。因此,应加大对灸温的研究以指导临床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热刺激对皮肤、肌肉关节、浅表血管甚至心、肺、肾与胃肠等都具有调节作用[27]。而艾灸借助其燃烧时的热刺激可达到调节体表及内脏循环血量、抗炎与抗肿瘤等作用。张帆等[28]建立皮肤全切伤大鼠模型,并分别使用艾热和艾烟作用于创面,依次观察艾灸烟、热效应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表明艾烟及艾热均可改善创面局部炎症,促进创面毛细血管新生,加速创面愈合。杨孝芳等[29]研究不同温热刺激对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发现43 ℃的热刺激可上调Caspase-3的表达,而40 ℃可使之下降,以此揭示艾灸抗肿瘤机制或与其对凋亡蛋白的调控有关。施睿等[30]观察艾灸和物理热刺激对大鼠足三里穴区局部微循环的影响,结果发现,艾灸及物理热刺激均可改善大鼠局部微循环,但艾灸对局部温度的后效应持续时间优于物理热刺激。

2.3 光辐射效应

艾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以近红外光谱和远红外光谱为主的辐射能量。其中,远红外光对机体浅层组织发挥作用,而近红外光穿透力较强,能量可作用于人体血管、淋巴管与神经等深层组织,使深层组织产生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且通过激活细胞线粒体内的过氧化氢酶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活动。另有研究表明,当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红外光谱与机体可吸收光谱一致时,机体接收此辐射能量后,会带动线粒体三磷酸腺苷发生共振并产生能量,能量可进一步向远处传递,调节正常和病态细胞的活动,进一步发挥调节免疫、内分泌与神经系统等功能[31-32]。

有研究发现[33-34]远/近红光的干预可使NO从亚硝基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释放,进而发挥其舒张血管、保护心脏等作用。Wang Min等[35]观察红外光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影响,发现红外光的刺激能够改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廖默等[36]将艾灸作用过程中的光和热刺激独立开来,研究艾灸光和热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僵硬及活动评分的影响,最终发现艾灸光、热因素均具有治疗作用,均可改善病人的疼痛及关节的活动。

2.4 经络效应

经络理论是针灸学的核心,早在1985年,祝总骧教授应用声、电、热与光等生物物理方法研究后即提出:经络是存在于人体体表的一个独特信息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环境的稳定存在着密切联系。而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的特殊部位,现代解剖发现,穴位周围及经络线附近往往存在着更为丰富的血管神经感受器[37],而艾灸时所产生的光、热及药化效应作用于腧穴局部,被感受器接收后沿着经络可向远端传导,引起其他穴位甚至脏腑发生改变。又有研究显示,机体腧穴处可测得范围在2~2.5 μm的红外辐射峰,其与细胞线粒体能量的释放有关,说明腧穴处具有更高的线粒体三磷酸腺苷能量,因此,当腧穴受到艾灸刺激后,可释放更多能量,进一步调节细胞代谢[32]。

黄志军等[38]观察到艾灸内关穴后可明显降低同侧劳宫、少府的太赫兹波辐射量。刘霞等[39]为了研究足三里穴与胃之间的关系,使用艾灸作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足三里穴,研究结果显示,艾灸足三里穴对胃组织代谢物(如磷酸胆碱、谷胱甘肽等)具有调节作用,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黄倩茹等[40]艾灸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穴后,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发现,治疗后患者任脉的温度较前有明显的提高,并且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因此,可以发现艾灸不仅可以作用于局部,其光、热等效应亦可循经或越经感传,经络系统在艾灸治疗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了解到艾灸的效应机制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通过光、热及化学刺激,引起局部腧穴的反应,并沿经络向远方传导,以发挥其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炎镇痛、调节代谢及免疫、改善循环及预防保健等作用。临床可应用于消化、骨伤、妇产与泌尿等多个学科,据相关统计,对临床150余种疾病均具有较好的效果。目前对艾灸效应的原理有诸多研究,但笔者发现目前关于艾灸的研究尚有以下不足:①不同温度刺激、不同艾烟浓度可引起机体不同的反应,如杨孝芳等研究发现不同的温热刺激可使血管内皮细胞Caspase-3向不同方向调控,段文秀等发现中、高浓度的艾烟会使肺和支气管组织发生病理改变而低浓度病理改变不明显[29,41],因此,今后应该对艾灸过程中光、热及化学刺激进行量化研究和进一步的机理研究,使艾灸疗法可以更精确地发挥治疗作用,避免毒副作用,促进基础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②腧穴和经络效应是艾灸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但目前艾灸刺激后对局部经穴及远端经络的反应相关性研究不足,应加大此方面研究;③目前艾灸在我国应用广泛,青艾条在我国大量生产,但是青艾条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不同规格、密度的青艾条会影响青艾条的燃烧,青艾条生产过程中艾绒的质量和比例也会直接影响燃烧后产生的化学物质以及燃烧温度,目前尚缺乏不同青艾条质量对其理化效应的影响,今后应加大实验研究以规范青艾条质量控制。

猜你喜欢

腧穴经络艾灸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婆婆迷上了艾灸
夏天怎么做艾灸
旅途止泻按脾腧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