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谈2022年版新课标之“生本理念”

2023-01-20樊智涛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8期
关键词:生本理念文言素养

■樊智涛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进程中,我们一直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期望老师们可以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行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尤其是课件的不当使用,更是僵化了课堂流程,固化了教学内容,捆绑了教师手脚。一旦课件出现故障,有的教师甚至无法将课堂进行到底。这样的课堂也就谈不上生本的课堂,它无法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2022年版新课标旗帜鲜明地倡导“生本理念”,在对课程理念的五点解读中,始终紧扣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语文新课标引领教师整合课程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多元互动;关注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关注学生过程性评价,始终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如何在“生本理念”下激发课堂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呢?笔者有如下四点建议。

一、情境任务群设计基于生本,指向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它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正因如此,数理化等学科在创设人文学习情境时,纷纷选择语文学科进行跨界。语文又是一门育人性课程,引领我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历不丰富,学习与生活往往脱节,无法水乳交融。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时,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基于学情,帮助学生建构学习与生活连接的桥梁。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特质确定单元学习主题,创设恰当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情境,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任务活动,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达成核心素养。

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民俗”。我们就可以创设真实生活情境,邀请同学一起走进民俗文化馆:尝试场馆设计,撰写对联,合理摆放物品,烘托氛围;尝试做讲解员,介绍你最喜欢的民俗,宣传推介民俗;创新游客体验项目,走进嵌入式场景,与演员一起体验民俗;叙写活动经历,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写作素材,写出活动的过程,抒发独特的感受……总之,情境任务群的设计,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并调动知识储备,讲述生活,分享生活。教师唯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基于生本设计任务情境,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立足知识疑难点,寻求破解,指向积极参与

什么样的课堂是最具生命力的?是基于学生问题解决的课堂。课堂不以教师的主观想象为基点,而是基于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助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学生才会主动参与,排疑解难。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疑难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阅读文本时,由于文章远离了作品反映的那个特定年代,学生无法形成共鸣。比如在学习《台阶》一文时,学生无法理解文中父亲的谦卑与执着——为什么达成自己的生活目标以后,换来的不是骄傲与自豪,而是精神的失落呢?这就需要教师介绍那时那地那境,在变换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拾级而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全身心地投入与“父亲”的对话中,循阶而上地理解中国传统农民的共性特点,探究中国农民的精神成长之路。这样,学生在课堂的积极参与中,才能升华情感,理解自己的祖辈、父辈的生活态度,实现对生活代沟的跨越。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学生在文本理解上的重难点。

要关注学生的苦痛点。一谈起文言文,很多学生就头疼。这一方面源自教师死板的文言教学步骤;另一方面源自语言表达的隔膜。文言词语拗口别扭、深奥难懂,特别是对那些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的文言,学生无法理解。死记硬背成为学生学习文言的常用方法。因此,文言学习的课堂大都沉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教师就要寻求突破。我们在教学时,要摒弃八股式的文言教学方式,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进来。谁说文言课堂就一定是字、词、句、段、章的固化教学?就是先翻译后分析的僵化步骤?教学的环节是灵动的,找准解码文章的金钥匙,就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学《湖心亭看雪》,我们试着让学生粗读过文章后,说说内容矛盾或有疑惑的地方。学生不需要字、词、句、段地一一走过就能发现:明明有舟子一同前往,为何要说“独往湖心亭看雪”?明明是“问其姓氏”,为何答案为“是金陵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张岱眼中之景是怎样的,学生自然能通过合作学习真正理解文中白描的句子,不需要机械地抄翻译。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理解“独”不只是数量,更是精神的追求,张岱眼中的天人合一之境,岂是舟子所能理解的?所以张岱才会认为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后面的疑问同样可以带动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金陵人的行为有“铺毡对坐”“烧酒”等,这或许和张岱的精神契合度也不高,所以多年后,张岱仅存了和他内心最隐秘情感相通的一部分记忆,其余一笔带过。在这样的文言学习中,学生饶有趣味地在思维碰撞中解决自己的疑惑,不只理解了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更是深刻理解了作者其人、其文。

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是否积极,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立足于学生的真实需要,有没有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如果课堂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只是千篇一律地机械重复,那么学生永远无法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以生为本的课堂也就无从落实。

三、注重课堂倾听,随机点拨引导,指向灵动生成

课堂上的生成点在哪里?主要体现在基于学生问题回答的评价与点拨上。很多教师吐槽,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愿意举手发言了,越来越沉闷了,失去了孩子的纯真与热情。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流失,难道只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外在表现吗?其实,这也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密切相关。长期以来,课堂的话语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不敢放权给学生,原因有二:一是觉得浪费时间,只要学生多讲话,课堂容量就大打折扣,原定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达成;二是底气不足,担心学生的回答会超出课堂预设,自己无法招架。不想让学生说,或者不敢让学生说,造就了“我说你听”的课堂。

而有些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参与率高,但实质上,课堂思维在浅表滑行,学生思维生成缺失。有些课堂,学生开火车式地接龙回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作为,既不指出答案是否正确,也不提示、概括学生的答题角度,教师在等待自己需要的那个预设的词语或句子,只要预设的词语或句子出现,活动环节就宣布结束。其实,汉语是非常丰富的,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去表达,教师只要随机点拨一下,即可得出思维的角度,而没有必要机械地等待。如果课堂需要采用开火车式的问答方式,也应该提出叠加的要求,引领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基于前面学生的问题回答增加答案要点。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互动生成的有效课堂,是学生思维拔节的课堂。

课堂要避免浅层次的掌声喝彩。掌声不是衡量一节课是否优秀的标准,更不要说那些在老师呼吁下的掌声——它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鼓掌赞美,也没有多大的作用,不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高阶。我们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但这种尊重并不意味着不作为。学生在回答错误时,教师应及时指出其错误,给予正确的引领;学生回答不全面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思考;学生给出正确的回答后,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唯有如此,课堂才是灵动生成的。

四、追求“教—学—练—考—评”的一致性,指向进阶发展

2022年版新课标将生本理念贯彻始终,尤其是关于学业质量的描述,详实而清晰。新课标在描述中突出“衔接”“进阶”与“综合”,强调尊重人的发展,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评价标准要具有连贯性,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要相互衔接,确保目标连续;评价标准要具有进阶性,能够体现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序上升,突出增值评价;评价标准要具有综合性,丰富评价的项目内容,开发评价的多元主体,讲究评价的多元方式。

以学生的写作为例。为什么很多学生初中三年,写作能力和热情不升反降了呢?原因是多元的,其中之一就是:语文教师大都没有切分能级标准,始终以中考的评价标准作为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写作热情衰减。因此,我们在制订作文评价标准时,就要体现“进阶”,确定不同学段的评价标准,体现初中三年写作水平的循序渐进:七年级要求写清楚,讲究叙述的完整性,写清楚一件事情的过程;八年级要求写生动,细致描写人物形象,写出人物的个性;九年级要求写深刻,力求立意自然深邃,彰显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

我们在安排写作训练时,力求读写融通,追求随文起舞:从单元阅读文本的学习中习得写作方法,随文仿写,迁移运用所学技法;鼓励创新,从学生的自身生活中觅得素材,写生命的成长。在作文评价时,不仅局限在课堂,还可以延展到课外,开发多元展示平台,借助微信群、公众号等,分享学生的优秀习作,激发学生写作热情;邀请多方评价主体,家长、学生、教师等都参与进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形式,让学习活动得到充分的延展。这样,写作和考评就形成了一个闭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简言之,“生本理念”的贯彻落实,其根本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行走方式的改变。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是非常艰难的,因此我们必须“上下求索”,力争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猜你喜欢

生本理念文言素养
文言短文阅读训练三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以词突破,辅以句式——高考文言断句题解答技巧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生本课堂实践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漫谈